個人資料
正文

2001年中日貿易戰的代價

(2009-09-18 07:35:03) 下一個


林華生           2001年9月1日
 

  在曆史教科書問題、李登輝訪日問題、靖國神社公式參拜問題聲浪中,爆發了中日貿易戰,因此,中日關係可說是進入了“冬天的時代”。

   這回的中日貿易戰,是由於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23日,對在中國生產的長蔥、生菇、編製草席的燈芯草進行了為期200天的暫定進口限製而引起的。中國政府 屢次發出警告,毫無生效,結果也於6月22日采取報複措施,對日本生產的汽車、手機以及冷氣機,征收百分之百的進口稅。

  中日貿易戰,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日本方麵的暫定進口限製措施,隻針對中國的農產品,而中國的報複措施,卻針對日本代表性的工業產品。因此,這次的中日貿易戰,對農業國的中國和工業國的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震撼。

   第二、中日貿易戰所牽涉到的進出產品數額,在日本總額當中微不足道。根據去年(2000年)的統計數字,日本由中國進口長蔥40億日元(一億日元約等於 143萬元新幣),生菇100億日元、燈芯草100億日元,一共是240億日元;僅占日本總進口(40兆9384億日元)的0.05%。

   另一方麵,日本對中國出口的汽車452億日元、手機111億日元、冷氣機56億日元,一共是619億日元,僅占日本總出口(51兆6542億日元)的 0.12%。順便提的是,作為日本代表性的汽車,其對中國的出口僅占日本汽車出口總額(6兆9300億日元)的0.65%。

  第三、中日 貿易戰在短期內得到解決的可能性相當高,但也不排除較長久的拉鋸戰。對13億人口中,8至9億從事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民來說,農產品出口的限製措施要比實際 數額更具威脅性 。況且今後日本的進口限製項目有可能擴至鰻魚、海藻和木材等。同時,也有可能擴至輕工業品的麵巾、領帶、襪子等。日本若對中國的輕工業品采取進口限製措 施,這對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其打擊尤其嚴重。

  另一方麵,中國對日本以牙還牙的做法,也使日本驚慌失措。中國對日本代表性的工業產品 (汽車、手機、冷氣機)進行大幅度的進口征稅,可說是“深謀遠慮,意義深長”。如前所述,這些工業產品占日本總出口數額根本不大,但對日本產業界尤其是對 日本汽車進口征稅的衝擊卻非常大,頓時引起日本朝野巨大反擊。再說中國下一步將對日本的什麽工業產品進行征稅,不得而知,這對日本造成很大的壓力。

貿易戰為何掀起?

  中日貿易戰是為何掀起?我認為日本方麵有以下幾種設想:

  第一、執政黨自民黨為了確保傳統的農民支持票。

   雖然日本戰後的農業人口已逐年減少,不過除農民外,日本鄉下郊外的選民和大城市以外的選民,大都傾向於支持執政黨。日本政府對中國農產品進口限製,正好 向他們傳達了一個信息:政府是他們利益的擁護者。今年7月份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勝,正好說明進口限製措施,起了一定的效力。

  第二、 日本對中國產品進口限製,將不局限在農產品,按照現在日本政治界和經濟界的動向和議論,今後會變本加厲,很快地會擴至工業產品項目。尤其是這些中國紡織品 已席卷了日本的整個市場,如不防患未然,有鑒於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今後中國的重工業產品和高科技產品也會逐步蠶蝕日本市場。

  第三、把日本國民的視線,轉移到國外去。

   日本自從1991年泡沫經濟崩潰以來,已10年有餘,雖然政府推行一係列經濟改革政策,但毫無見效。當前,日本國家的財政赤字已高達666兆日元,企業 紛紛倒閉,失業人口也增至330萬人,國民士氣低落,對政府極度不滿,因此,中日貿易紛爭在客觀上也轉移了不少日本國民的視線。

  第四、企圖借貿易紛爭問題,縮減對中國的經濟援助。

   日本國內有一種相當強烈的意見,深恐中國強大,尤其在經濟實力上超越日本。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影響下,日本輿論界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認為中國增 加軍事開銷,加強現代化國防建設是在擴軍備戰。因此,必須縮減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再說,日本國民也認為中國並不感謝日本對她的經濟援助。比如說,中國北京 國際機場是利用日本經濟援助而建設的,中國卻閉口不說(雖然後來說了)。其實,我認為中國利用日本經濟援助來建設北京國際機場是個失策,負責此項目的決策 人至少應該引咎辭職。試想代表國家威嚴的首都機場,怎能利用外國經濟援助來建設呢?況且中國的外匯貯備還是占世界第二位呢。

  話說回來,當前,日本經濟非常糟,減少日本政府對外經濟援助是急務,批判中國擴軍備戰和經濟威脅聲浪中,縮減對中國經濟援助,看來是順理成章。

中國對日采取強硬態度

  日本認為中國急需日本政府經濟援助(ODA),當時中國又適逢申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和申請主辦在北京召開2008年奧林匹克世運會之際,中國必定不敢采取強硬態度對付日本。

  中國為了貿易問題和日本攤牌時,順利地申請到今年11月加入WTO和2008年主辦奧運會,與此同時,中國對日本也采取了強硬的態度。

  日本在這次貿易戰中,付出了不少代價。這些代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向來是個貿易大國,標榜自由貿易。長期以來對美國的進口限製措施,采取了強有力的對抗態度。這回在中國貿易問題上,卻主動地采取進口貿易限 製,因此缺乏說服力。況且這次為期200天的暫定進口限製,將於今年11月8日(長蔥和生菇開始大量消費季節)結束,造成人們搞不清進口限製真意何在。

  再說,這些年來,日本國民生活方式已日漸西方化,即使是日式房子而利用草席生活者,已顯著減少,一些農家索性放棄種植燈芯草。

   第二、對日本企業的“開發進口”活動,產生了巨大負麵作用。日本企業為了加強競爭和開拓海外市場,紛紛到中國投資,不少企業也在中國開發新產品,然後輸 向日本。長蔥、生菇、燈芯草在中國根本沒有市場,日本企業在中國培植生產,然後輸向日本。因此,日本的“開發進口”限製和產業構造調整政策的推行,也是自 相矛盾的。

  日本政府不能本末顛倒,為了保護競爭能力低的農業部門,而限製農產品進口,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日本政府在進行農業(工業也如此)改革時,必須強調生產特化和專門化,借此把日本工農業結構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和領域。

   第三、對價廉物美的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限製,對廣大的市民和消費者來說,是一種打擊。這次日本對中國農產品進口限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受到農業林業部門 政治家們的壓力所致,這些政治家們為了自身選區選民的利益,向政府進諫和施加壓力,促使政府限製中國農產品進口。政府也認為農村和地方選民的支持,對自民 黨的執政,是不可缺少的。

  這次的中日貿易戰,首先是由日本挑起的,但現在卻對日本政府非常不利。除了部分既得利益者外,極大部分的日本國民都認為限製中國農產品進口,有百害而無一益。

  中國即將加入WTO和舉辦奧運會,因此已無隱憂。中國過去23年的經濟發展,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不能期待今後的貿易談判中,中國會妥協和讓步。

   當然,中國也不希望和日本的關係惡化。在今後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在推行西部大開發過程中,中國需要日本的技術,資本和經濟援助。自從美國布 什上台後,中美關係逐漸惡化。中國力求和美國改善關係外,也強調和日本和平共處。因此,中日貿易戰的迅速和圓滿解決,是符合兩國國民的要求的。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院副院長

《聯合早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