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看世界各國如何閱兵:前蘇聯用假導彈\'忽悠\'西方(組圖)

(2009-09-16 11:57:49) 下一個

看世界各國如何閱兵:前蘇聯用假導彈"忽悠"西方
2009年09月       來源:新華網


《環球》雜誌2009年第18期報道:禮炮聲聲,軍旗獵獵,伴著威武雄壯的進行曲,颯爽的步兵隊列踏著整齊的步點正步前行。裝甲車和炮兵列成嚴整的方陣,相互之間保持著一絲不差的距離,緩緩通過主席台。線型簡潔的戰鬥機、體型碩大的轟炸機和小巧玲瓏的直升機,排布成整齊劃一的飛行隊列,伴著轟鳴聲掠過低空,有的還拖著長長的彩煙,在空中劃出一道道長虹……

    那些行進在首都大道上的赫赫甲士和金戈鐵馬,成為一個國家展示其威儀與民族精神的便捷管道。

    英式閱兵追憶“太陽永照國土”的歲月

    6月13日,英國倫敦,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乘坐一輛馬車準備參加英國皇家軍隊閱兵式。大約有超過600名的警衛和騎兵參加今年這場閱兵式,以紀念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官方生日。中新網發

    從埃及到遠東,無論是金字塔下浩蕩行進的貝都因戰士,還是德裏平原上正步前行的印度大兵,他們的閱兵禮儀在主要的規矩上都沒有什麽區別。這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他們都繼承了那個19世紀曾經稱霸全球的巨型工業殖民國家的軍事傳統。

    “日不落帝國”的領土曾經遍及三大洲,隻需用英鎊就能操縱歐陸的政治格局,而紅衫軍的榮耀也伴隨著極具特色的步伐傳遍了東到遠東、西到阿拉巴馬山的廣闊土地。不過,按照某國大員的說法,“那些都是老皇曆了”。

    今天的英格蘭不過是歐盟中的一個普通成員國,那支曾經能夠全球作戰的強大軍隊早已一去不複返。19世紀,維多利亞女皇能君臨十萬精銳陸軍,乘坐“勝利號”檢閱她名下多達百艘的世界一等戰列艦。今天,伊麗莎白女王的皇家海軍隻剩下了兩艘小的不足以稱為主力戰艦的輕型平頂船來打點門麵。然而,就像昔日的大洋艦隊留下了許多充滿榮耀的艦名,曾經輝煌的大英帝國也給現代英國留下了名目繁多的閱兵儀式。

    每逢國王的誕辰、三軍軍種節、重大的紀念日,英國人總是希望用一場小型但隆重的閱兵儀式來追溯那段“太陽永恒照耀國土”的歲月。他們的閱兵式如同嵌入鍍銀相框中發黃的舊照片,雖然依然華貴優雅,卻難掩曆史的滄桑。閱兵式沒有先進的戰車,也沒有精良的戰鬥機,隻剩下戴著熊皮帽的皇家衛兵和老式青銅加農炮。這很容易將人們帶進那個米字旗在硝煙中迎風招展,一排排身著紅色製服的步兵在敵人密集的彈雨中從容前行的年代。帝國留下的一整套莊重華麗的閱兵儀式,就好像落日的最後一抹餘輝,照耀在英格蘭民眾的心中。

    堅守傳統的英國分列式,隊列順序幾乎與19世紀軍事革命後定下的閱兵禮儀順序沒有差別,盡管後來隨著時代的前進又增加了皇家空軍、坦克隊列和一些特種單位的展示,但大體上依然保持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秩序安排。

    以1995年5月8日二戰歐洲戰場勝利50周年紀念日的倫敦大閱兵為例,走在整個校閱隊列最前麵的永遠是吹吹打打的軍樂隊,在18~19世紀的戰場上,他們就是臨戰的指揮官。伴隨著節奏嚴謹的鼓點和昂揚的進行曲,紅衫軍整齊的行軍陣列到達前線,而不必擔心在決戰前出現隊伍不齊和陣列混亂的問題。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軍樂隊總是處於分列式隊伍的前列,用來凸顯他們在近代戰場上的重要作用。這也同樣是英聯邦各國閱兵的典型特點之一。

    隨後的皇家近衛軍方陣可能是一百年來變化最少的一個方陣了。赤紅的雙排扣軍服,華麗的流蘇,鋥亮的黑色高筒靴……如果用滑膛燧發槍替換掉現代步槍的話,這就是滑鐵盧戰役中拿破侖麵對的那支英格蘭近衛步兵。當然,如果摘掉那些赫赫有名的熊皮帽就更能以假亂真了。在成為英國近衛軍的標誌之前,這些熊皮帽曾作為拿破侖老近衛軍的裝束縱橫歐陸,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它們戴上了英國近衛軍的頭頂。

    接下來的一個隊列較之近衛步兵隊列更為古典,幾乎可以稱作現代軍隊裏的活恐龍。列成4隊縱列的胸甲騎兵,手中攥著韁繩優雅地徐徐前行。身著閃亮胸鎧的騎兵們,被英國百姓形象地稱為“龍蝦”。在中古時代的戰場上,他們是毫無疑問的戰爭之王,而如今的閱兵式上,那些按韁慢步的騎士,或許隻是模糊的帝國倒影。

    同樣作為回憶的還有空軍分隊中的老飛機。在一般的閱兵式裏,最為熟知的皇家空軍飛機自然是鷂式或者狂風戰機,可每逢5月8日,皇家空軍也會讓颶風、噴火、蘭開斯特和惠靈頓這些二戰老家夥裝飾一新,重溫一下整隊翱翔藍天的感覺。

    保留著溫馨感覺的還有徒步閱兵方陣中的最後一個隊列——老兵方陣。每逢重大節日慶典,英國皇室總不忘請那些為國王出生入死的老戰士們再次出山。他們曾經在諾曼底、馬來西亞或者亞曆山大港浴血奮戰,雖然如今已經踢不出正步,但還是會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孩子們會被父親抱在懷裏,聆聽老戰士們勇敢、互助和為國犧牲的故事。一個國家自強不息的精神,就這樣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中融入了民族的靈魂。

法式閱兵沾染花都的藝術氣息

    2009年7月14日,法國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上舉行傳統閱兵儀式,慶祝該國國慶節,圖為法國共和國衛隊接受檢閱。

    與“日不落帝國”相比,法國人留在殖民地的軍事遺產要少得多,這當然跟法國本土在二戰中的遭遇有關。可是對於閱兵儀式,法蘭西可是自古就壓過了英格蘭一頭。

    太陽王時代的法軍就經常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典禮,還時常邀請各國駐法使節參觀,壯盛的軍容使得周邊國家的大使們無不欣羨。拿破侖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之後舉行了著名的三皇會談,法國、奧地利和沙俄士兵組成龐大的受閱方陣接受三國皇帝檢閱的故事,被無數小說家和文學大師寫進了作品,成為曆史上不朽的一幕。

    在法國,每年舉行的小型閱兵和特別曆史紀念日閱兵數不勝數,而最受重視的莫過於7月14日的國慶大閱兵了。每年的這個時候,法國都會廣邀各國政要,舉辦隆重而盛大的閱兵儀式。身著禮服的士兵們組成的方陣,伴著高昂的樂曲穿過凱旋門,行進在香榭麗舍大道上。

    “冤家”總鬥氣,法國人在安排徒步和騎行方陣時,也采用了與英軍相似的順序。打前站的是國家軍樂團,接下來是身著衛戍區禮服的徒步步兵方陣,以及各軍團組成的步兵方陣,最後是三個聯隊的法蘭西輕騎兵隊列。這種排列次序最早要追溯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時代,經過歐洲各國軍事禮儀的不斷融合和演化,最終形成了各具特點但又大體相似的排列次序。

    法國步兵的步幅比傳統英式正步要小,這也跟軍事曆史沿革密切相關。為了避免威力越來越大的野戰炮對密集隊形的殺傷,拿破侖改變了傳統的橫隊緊密隊形,開啟了縱隊行軍和散兵線推進戰爭的序幕,這樣就不再死板地規定士兵們必須以一致的步調向前推進。法軍采用靈活的小步幅推進,不但更加適應崎嶇不平的野外戰場,也節省了士兵的體力。在散兵線隊形和縱隊行軍模式的支持下,法蘭西帝國的軍隊橫掃了整個歐洲。而小步幅前進,也就成為了法國步兵的標誌之一。

    法國徒步步兵中有一個獨具特色的方陣,全部由非法國籍的士兵組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法國外籍軍團徒步方陣。1831年,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下令成立外籍誌願兵兵團,很好地彌補了法國陸軍戰力的不足。尤其是在那些危險而敏感的軍事地區,法國就更加依賴這些外籍兵團了。1999年法國進行軍製改革時,對於外籍軍團是否作為法國正規部隊的一員正式予以承認,引發了法國內部的一場討論,有人認為他們會涉及到海外用兵合法性問題,但更多的人則認可外籍軍團百年裏對法蘭西的巨大貢獻。如今,法國陸軍在進行海外派兵行動或國際救災時,仍然傾向於使用這些外籍誌願兵——不是因為他們是與法國毫不相幹的外國人,而是因為他們是法國陸軍正規軍中戰力最強、最富經驗的精銳部隊。

    法國會將第一線的精銳裝備投入到閱兵隊列中,以展現自己的國防實力。今年7月14日的國慶大閱兵中,車輛分隊以一輛4輪輕型裝甲車為先導,勒克萊爾主戰坦克、AUFI自行火炮和AMX-10多輪裝甲戰車方陣依次列隊,緩緩通過凱旋門。

    穿行在花都百年的古典建築和青山綠水之間,就算是堅甲利炮也沾染了幾分藝術氣息。將武器設計得美侖美奐本來就是法國人的愛好,而他們又以藝術的眼光將各種不同類型的裝甲車輛進行混編,或者對車輛方隊巧妙排序。各種大小不一的坦克和戰車勻速行駛在美麗的香榭麗舍大街上,偶爾上空還掠過一隊法蘭西巡邏兵表演隊的飛機,在藍天上拉出紅藍白國旗色圖案。這樣的藝術化閱兵,或許隻能為浪漫的巴黎和捍衛它的法蘭西共和國軍隊所獨有。

美式閱兵沒有“正步走”的大秀場

資料圖片:美國西點軍校學員接受檢閱

    其實,盡管有些人聲稱閱兵式這種東西是“舊大陸君主們的陋俗”,美利堅在內心深處還是非常喜歡這種激勵人心的場麵的。誠然,美國如今較少舉行場麵宏大、費時費力的大型閱兵儀式,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時常在慶典和紀念日舉行小規模的閱兵禮。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西點軍校每年舉行的畢業典禮閱兵。當期畢業的學員們穿上正式禮服,舉著典禮用槍,組成校閱方隊通過主席台接受校長和嘉賓的檢閱,這已經成為美國人對西點軍校的第一印象。在海外駐防的美軍部隊,也經常在節日慶典和重要人物到訪時進行閱兵。當然,這些都屬於一般性質的禮儀閱兵。

    大型徒步方陣、氣勢雄渾的坦克裝甲車隊列、先進武器方陣……包括這些元素的國家閱兵儀式在今天的美國確實難以見到了。原因要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美國的綜合國力上升,在全球進行戰略擴張。美國人不僅在歐洲留駐了大量重型部隊來應對東麵的威脅,還要在越南投放地麵部隊來壓製越來越強烈的抵抗,同時也得集中一部分精力來對付起火的加勒比海“後院”。大量的陸軍單位被派駐到世界各地執行美國的擴張主義政策,留在本土駐防的兵力越來越少,這也跟美國本土常年沒有敵人登陸威脅的軍事現實相符合。但是一個附帶的結果是,遇到國慶或重大曆史節日,不可能組織起足夠的閱兵單位。於是,自七十年代之後,美國便基本上沒有舉行過國家或國際規模的大型閱兵式

    在這之前,雖然大規模閱兵典禮存在著爭議,美國仍然堅持舉行過很多次國家閱兵大典。它們不可避免地帶有商業化與工業化的特征,通俗地說,是一場具有美國獨特個性的大型閱兵秀。

    大閱兵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財力雄厚。以日本受降儀式上舉行的海空大閱兵為例,美國陸軍、海軍的航空隊都提出參閱的1000架飛機全部由自己提供,最後是兩軍種各出動500架。除此之外,還有22艘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和數十艘戰鬥艦隻參加了大型海上觀艦式典禮。這樣的規模稱得上是前無古人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認為,如果美國海軍願意,完全可以舉辦一場與俄羅斯的陸上紅場大閱兵不相上下的超級海上閱艦式。當然,這種作為戰爭凱旋式的大閱兵也和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相符。

    美式閱兵秀的第二個特點是表演性十足。如果把閱兵式看作一場精彩熱鬧的武裝大遊行,或者更加符合美國大兵的本意。走在整個閱兵隊伍最前列的軍樂團領隊,手中拿著一根長得誇張的指揮棒。後麵的徒步步兵方隊雖然也整齊劃一、軍姿威武,但卻有著與別國顯著的不同—— 美國士兵沒有“走正步”,徒步方陣在通過觀禮台的時候雖然整齊瀟灑,但隻是普通的行軍步伐。美國大兵們有著自己的看法,“既然歐洲步伐走得最好的英國正規軍被美國根本不會走正步的農民打敗了,為什麽我們還要學習走正步呢?”若是從小在英式隊列訓練中成長起來的華盛頓地下有知,恐怕隻會無奈地苦笑了。

    美國人的愛好之一是顯擺自己的高新技術。“蛇鯊”大型戰略巡航導彈、“紅石”地地導彈、“誠實約翰”戰術火箭,這些能載著核彈頭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決戰兵器,都曾經列隊行進在美國民眾麵前。不過,這些用來進行戰爭的殺人武器卻被打扮得花花綠綠,有的還在運載車上用醒目的字體標示出了製造公司——根本就是軍火公司的商業廣告大秀場

    閱兵慶典中,常常是漫天飛舞著彩帶和閃亮的紙片,而馬戲團的大象表演也穿插於閱兵隊列當中,這使得本應威武肅殺的大型閱兵典禮增添了幾分娛樂狂歡的慶祝色彩。不過若是從這一點推斷出美國人對於愛國精神毫不在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蘇式閱兵地上浩蕩宣示,地下詭秘較量

    2009年5月9日,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衛國戰爭勝利六十四周年。

    “泰山歸來不看嶽”,隻要觀看過氣勢巍峨的蘇聯紅場閱兵,那其他國家都會顯得黯然失色。

    自18世紀成熟閱兵式誕生以來,隻有蘇聯及蘇式閱兵的舉行者們完全繼承了這種國家典禮本來蘊含的意義。現代閱兵式最突出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展示強大的武力,使得人民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洗禮,並向外界宣示本國國防力量的強大。單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蘇聯紅場大閱兵無疑是世界之最。

    蘇聯的閱兵式與歐美國家相比更加莊嚴隆重、氣勢磅礴。每個觀眾都會為鐵流滾滾、機群蔽天的紅軍閱兵隊列所折服。對於如何舉行一次讓人印象深刻的閱兵儀式,紅色超級大國有一套獨到的做法。

    人們在閱兵式上最先感觸到的是徒步方陣嚴整劃一的行軍和威武有力的正步。這種源於舊普魯士陸軍的操演步伐,因士兵在行進時頗似一隻走路的公鵝而被戲稱為“鵝步”。從誕生之日起,正步訓練就被視為體現軍紀和操練是否嚴格的標準之一。大約是在19世紀下半葉的軍事改革中,沙俄吸收了普魯士正步訓練的做法,建立了自己的正步訓練體係。後來,推翻舊政權的蘇維埃紅軍,又對沙俄時代的正步進行了改良。看到整齊的士兵方陣踢著正步,伴著《牢不可破的聯盟》的旋律浩蕩前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產生敬畏之情。

    但紅軍徒步閱兵的靈魂不止於此。參加檢閱的蘇聯功勳師團單位,都曾經在紅軍初創時期和偉大衛國戰爭時期創造過輝煌的戰績。那些高擎在方陣前方的旗幟,或許在蘇德戰爭中指引著這些功勳單位進行激戰並取得勝利,每位參演官兵都扛著前輩將士締造出的巨大榮譽,鬥誌昂揚地正步前進。這或許才是紅軍徒步閱兵的真正內涵。

    除了蕩氣回腸的徒步行軍,最能表現紅軍特點的當屬席卷而來的鐵甲洪流。以大兵團作戰起家、以裝甲坦克兵團贏得了二戰的蘇聯陸軍,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數量驚人的坦克裝甲單位。在車輛和參演單位的數量上,紅場閱兵大大超越了其他國家。在質量上,蘇聯陸軍也注重挑選技術先進的裝甲車輛。令西方心驚膽顫的各代“T”係列坦克的主力型號,在大規模換裝部隊之前都曾作為國家中堅武力在紅場大閱兵上加以展示。“T-72恐慌” 緣何能在歐美國家留下深刻的回憶?或許也跟紅場閱兵中故意為西方陸軍界編排的“小驚喜”有關。

    紅場閱兵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東西方情報部門借助這個公開的國家典禮進行各種鬥法

    上世紀50年代英國首相丘吉爾高調宣布鐵幕落下之後,西方情報部門能夠窺視蘇聯紅軍的窗口變得寥寥無幾。要想搜集蘇聯最新導彈的情報,那就到莫斯科去看紅場大閱兵吧。大名鼎鼎的“冥河”對艦導彈、在越南大展拳腳的“薩姆-2”地空導彈、曾經讓北約防空係統聞之色變的“王魚”空地導彈,都曾經首次曝光於紅場大閱兵。當然,最為西方情報界矚目的還是隻在紅場閱兵時才偶爾掀開神秘一角的蘇聯的龐大核武器庫。從早期的赫魯曉夫炸彈全尺寸模型到一代又一代射程不斷延長、精度不斷提高的中遠程地對地導彈,每一次紅場閱兵,總能引起西方對莫斯科核武器的猜測和恐懼。

    西方的好奇心有時也會被蘇聯戰略欺騙單位利用,他們甚至將隆重的閱兵式打造成了施展精妙騙術的舞台。 1947年,莫斯科航空節舉行了大規模的航空閱兵式,參閱機群中有一隊外形酷似B-29的超遠程轟炸機分隊引起了西方情報部門的注意,他們通過記錄這種轟炸機出現的架次,得到了令人大吃一驚的結論:蘇聯至少擁有80架這種B-29的仿製品,足以建立起對美國阿拉斯加和歐洲主要軍事基地的核威懾!這一結論導致美國人在朝鮮戰爭中對使用原子彈猶豫不決。真相很久之後才被西方情報部門發現:1947年能夠飛得起來的B-29仿製品——蘇聯圖-4遠程戰略轟炸機——其實隻有3架。蘇聯戰略欺騙部門略施小計,讓3架沒有編號的圖-4組成閱兵小隊,一遍又一遍地飛過西方外交武官的頭頂,從而製造了“80架圖-4”的謊言。

    類似的一幕也發生在1965年的紅場大閱兵上。60年代初,蘇聯裝備了薩姆-5型防空導彈,當時美國情報部門正在千方百計地刺探這款新型導彈的具體數據。蘇聯戰略欺騙單位見有機可乘,決定在紅場閱兵期間再施詐術。他們弄來一款已經放棄研製的空地導彈的樣品,在它上麵裝上薩姆-2導彈的前半部分,組合成了一枚假的薩姆-5型導彈。閱兵時,卡車載著“薩姆-5”型導彈緩緩通過主席台,公開曝光於西方情報人員麵前。美國人顯然對這枚三級助推的新型防空“導彈”大為震驚,因為根據外形測算,該型“導彈”的射程至少超過400公裏!一時間,蘇聯遠程戰略核防空網的有關說法充斥了美國軍界。直到蘇聯解體後,美國人才接觸到了關於薩姆-5導彈的真實情報——其有效射程從沒超過150公裏,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搭載核彈頭的型號。借助閱兵典禮而進行的地下較量,無形之中又給莊重威嚴的紅場閱兵增加了幾分精彩與神秘。

資料:中小軍事國家的特色閱兵

    1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裏,印軍摩托特技表演隊在共和國日閱兵式中行進(拚版照片)。 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除了各主要軍事大國外,中小軍事強國也經常舉行獨具民族特色的閱兵儀式。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大概要算印度每年舉行的國慶閱兵了。

    印度的閱兵儀式中有很多別具一格之處,比如摩托車疊羅漢特技方隊,西北駱駝騎行隊,以及錫克族步兵團隊等,參閱的車輛上還經常使用鮮花和彩帶進行裝飾。這往往使人感覺不夠莊重,而是更像一次馬戲團遊行。

    其實抱有這種觀點的人更多的是對印度曆史不夠了解。鮮花、雜技和鮮豔的民族服飾,本來就是古代印度閱兵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印度戒日王為了威懾對手鳩摩羅王交出唐朝高僧玄奘大師,親率戰象兩萬頭,船三萬隻,在恒河兩岸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閱兵儀式。史載戒日王的閱兵部隊往恒河水中丟撒鮮花,讓恒河變成一條鮮花的河流,兩岸又有吞劍、噴火、瑜伽種種雜耍之人,一麵娛樂百姓,一麵表示對東土高僧的尊重。將娛樂和裝扮融入莊嚴肅殺的閱兵典禮中,已經成為印度民族的固有傳統。

    除了“表麵功夫”,印度軍隊也著力展示了先進裝備。其陸軍的T-90型坦克、阿瓊主戰坦克,空軍的蘇-30戰鬥轟炸機、米格-29殲擊機,以及海軍鯽魚級常規潛艇的仿真模型,都在閱兵隊伍中一一展示,顯示了印度企圖占領南亞軍備製高點的勃勃雄心。

    朝鮮是另一個經常舉行閱兵儀式的國家。它的軍事體製源自蘇聯,其閱兵式也繼承了蘇聯的特點——氣勢宏大,參演人數眾多,經常性地展示新型裝備。

    但是人們很容易注意到朝鮮與蘇聯閱兵有著幾個不同之處。朝鮮的正步進行式跟蘇聯威武嚴肅的正步前進頗不相同,這可能是因為朝鮮士兵與蘇聯士兵的身材不同。朝鮮閱兵的另一個特點是RPG火箭助推榴彈步兵方陣,在徒步步兵方陣中還單獨編列有槍掛榴彈發射器方陣、肩扛式對空導彈方陣等輕武器單編方隊。將單兵武器射手單獨編隊的形式,是朝鮮人民軍閱兵式的獨創。

    在朝鮮車輛方陣中最為外界矚目的自然是諸如蘆洞、大浦洞等讓日本和韓國憂心忡忡的中程地地導彈。不過,在這些威力強大的重型武器中間,還出現了鋼架式火箭炮的身影。這種二戰時期喀秋莎火箭炮采用的發射模式,為何會出現在21世紀的朝鮮陸軍中,或許是一個待解的謎團。

    舉行特色閱兵式的國家還有很多,比如蒙古國2006年舉行的“草原旋風”閱兵式,所有參展的官兵全部打扮為十三世紀成吉思汗部下的蒙古輕騎兵,直觀地體現了草原大國的政治訴求。泰國國王生日的閱兵典禮中會使用白象引領整個閱兵隊列。白象在泰國代表著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同時也是王室的象征。在典禮中使用白象領軍,蘊含著像國王致敬的意思。

    超級大國用閱兵來展示強大的國力和尖端的武器,中等強國用它來表明捍衛國家主權和經濟權益的決心,而迷你的小國盧森堡、梵蒂岡,則將它作為了一項吸引遊客的項目。(張誌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