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後來居上的日本運載火箭(圖)

(2009-09-15 11:56:11) 下一個


2007年03月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自1969年創立起,開始研製運載火箭。截至目前已研製成功3種係列的運載火箭,在空間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1970年,日本第一種m火箭的模擬試驗火箭l—4s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大隅號衛星。第一代m係列火箭是m—4s火箭,它比l—4s試驗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了3倍。這是一種四級固體火箭,全長23.6米,直徑1.41米,總重43.5噸,可將75千克的有效載荷送上近地橢圓軌道,1971年發射了一顆技術試驗衛星。此後,m—4s火箭改進為三級固體火箭,先後研製成功m—3c,m—3h,m--3s等幾個型號。m—3s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185千克,1984年2月14日將一顆科學衛星送入軌道。10年間,m係列火箭共發射了12顆科學衛星。

  1975年,日本引進美國的雷神和德爾塔火箭技術,研製成功n係列火箭。這一係列包括兩個型號。n—1火箭有三級,總長32.6米,最大直徑2.44米,起飛重量90噸,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重1.2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重260千克。1975年9月9日成功地發射了菊花1號技術試驗衛星。n—2火箭總長35.4米,起飛重量136噸,近地軌道有效載荷為2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為680—715千克。經過5年的研製,1980年2月11日首次發射成功,特別是1984年1月23日將一顆重350千克的電視直播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並成功地定點工作。

  從1980年7月起,日本開始研製h係列大型運載火箭。h係列火箭也有兩個型號。h—1是一種三級常規燃料火箭,全長40.3米,直徑2.4米,總重達140噸,可把1噸重的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988年2月19日首次發射一顆櫻花3a通信衛星獲得成功。h—2是一種兩級液氫液氧燃料火箭,全長50米,直徑4米,總重260噸,可把約9噸的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把2噸的有效載荷送上地球同步軌道。第一枚h—2試驗型火箭已於1988年7月製造出來,原定1992年首次發射,但因發動機燃燒試驗出現故障而推遲飛行。1994年2月4日,h—2火箭終於在種子島宇宙中心點火升空。火箭攜帶了兩顆衛星,一顆是“返回大氣層實驗機”,另一顆是試驗衛星。火箭升空2小時後,返回式大氣層實驗機按預定計劃在太平洋中部的聖誕島附近海域濺落,回收,日本繼美,蘇(俄),中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h—2火箭是日本目前最大的運載火箭,它的投入使用,將使日本的運載火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m火箭              n—2運載火箭

 h—2運載火箭   

版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擁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