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印度人怎麽看1962年戰爭:很多人至今想不通(組圖)

(2009-08-06 10:58:58) 下一個

2009年08月05日 10:51環球時報

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印度軍方對青少年展開軍事訓練。

印度尼赫魯大學的狄博傑教授來自中印邊境附近的喜馬偕爾邦。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家鄉流傳過關於中印戰爭的歌,他隻記得一句歌詞———“讓我們拿起槍,打向中國”,但他唱起來卻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轉,不知道歌詞的還覺得挺好聽。也許,這種感覺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對1962年那場中印邊境戰爭複雜的、謎一樣的態度。

1962,在媒體上熱,在書店中冷

在印度媒體上,隻要提到中印邊境問題,或者中印軍事抗衡,通常會提到1962年那場戰爭。如7月12日的《印度時報》發表題為“印度擔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爾聯手”的文章,文章稱:“印度非常擔心中國與巴基斯坦在被兩國聯合占領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結成戰略聯盟,一旦結盟的話,那麽就有軍事實質意義。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侵占了3.8萬平方公裏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報業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題為“印度稱:中巴‘邊境協議’是非法的”,文章稱,提及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立即就想到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的所謂“邊境協議”。印度外務秘書普雷尼特·卡奧爾說:“印度政府的立場是,所謂的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邊境協議’是非法和無效的,在邊境問題的談判中,我們反複向中國方麵重申這點。”還有的印度媒體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立即就想到“中國軍事威脅”。如《印度快報》7月15日以“印度應該做好應對中國的準備”為題報道說,印度腦子裏應該裝著250萬解放軍正在迅速現代化的念頭。說到1962年戰爭,就要好好想想現在北京擁有的大量武器庫,比如說洲際導彈,75艘大型戰艦和62艘潛艇,其中10艘是核潛艇……

與印度媒體經常“溫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的書很“稀少”。《環球時報》記者去了首都新德裏市中心的三家書店。發現隻有一家賣法律和相關書籍較多的書店有兩本關於中印戰爭的書,其中一本是英國人尼維爾的《印度的對華戰爭》,另一本是《中國、西藏、印度———1962年戰爭和戰略軍隊的未來》,書皮上還印了作者手寫的中文名字“國多馬”。翻看一下這本書的前言,得知這是一位軍官受軍隊委托研究這場戰爭後寫成的,作者試圖不從“對與錯”的角度去看這場戰爭,而是理解雙方的立場,如他試圖從在印度的中國人群體了解中國對戰爭的看法。作者個人認為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另一家書店隻有一本中印文化關係的書。第三家最大的書店在國際關係和國防部分擺出來的幾本關於中國的書,都是如何在中國做生意的。本報記者問店主是否有1962年戰爭的書,他皺了皺眉,看了記者一眼,搖了搖頭。

印軍在撤退途中遭到中國軍隊伏擊

對於印度是否有紀念那場戰爭的轟動性的影視作品,幾個印度朋友都對記者說沒印象。《環球時報》記者則在新德裏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場找到了一部名為《真相》的電影。據說隻有這部電影能算得上與中印戰爭有關的經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戰爭拉達克地區的戰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別強調,中國人在戰爭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兩國是兄弟)”,給印度人上夠了迷魂湯,然後突然襲擊,才在戰爭中占了便宜。此外,片子數次借士兵之口宣稱“一個印度士兵就消滅了20個以上的中國士兵”,看了感覺有些滑稽。對於戰爭的失敗,電影中給出的原因是:上層出於政治考慮,要求部隊不要戀戰、撤出戰鬥。

教科書中很少提到中印戰爭

《環球時報》記者曾聽中國留學生說起,與同宿舍的印度同學討論1962年戰爭和邊界問題時分歧明顯。於是記者找德裏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請他們問問身邊同學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一個名叫布諾的印度學生聽到問題後反問:“除了1962年,為什麽中印之間數千年都沒有發生過戰爭?”他認為這場戰爭是雙方對形勢估計錯誤,現在印度需要向中國學習的東西很多。一名正在備考MBA的男生庫馬爾說:“我對這個了解不多,我聽說中國占了印度大片土地導致了這場戰爭。”而一名爺爺參加過1962年戰爭的高二女孩安卡爾說,她知道這場戰爭印度輸了,中國因為裝備好贏了,但也希望兩國未來關係改善。記者想請她爺爺談談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但女孩此後就再也沒有聯係過記者。

在《環球時報》記者問過的10名學生中有5人表示不知情,也有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女生說印度贏了戰爭。另外知道的5個人中,有2到3人認為這場戰爭涉及麥克馬洪線,也與達賴喇嘛有關,而這些認識都來自於中學課本。一名剛剛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學的女孩告訴記者,曆史書中沒有提到過中印戰爭,但她上的政府學校高三的《政治》課本中專門有一章關於印度與其他國家關係的,對此有所提及。

在新德裏,本報記者也問過一名出租車司機,對方說:“那場戰爭已經過去很久了,不要提了,我想說現在,中國印度是兩個大國,我們之間有很堅實的友好關係。”記者也問了一位30多歲的瑜伽老師,他說:“那是曆史,過去很久了,我們要麵向未來”。他認為反倒是毒牛奶事件和中國玩具質量問題對中國形象影響更大,因為這涉及人們關心的健康問題。

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印度軍方對平民百姓進行軍訓。

精英們的戰爭記憶各不相同

在印度,人們對曆史的記憶往往受到精英階層的主導。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時,時年36歲的印度人民院議員瓦傑帕伊帶頭前往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呼喊反華口號,要求尼赫魯政府增兵把中國人“趕回去”。

2004年8月,昔日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已步入耄耋之年,當時,78歲的瓦傑帕伊在卸任總理3個月後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將原本掛在印度精英嘴邊的那場“中印邊境戰爭”稱為“中印邊境糾紛”。這一細微的差別清楚地折射出印度精英階層對華態度的轉變。

此外,印度的一名陸軍上校是《環球時報》記者的老朋友。他主張中印兩軍加強交流,但對那場戰爭仍記憶猶新。他的個人看法是,此役的爆發的確是印度理虧在先,畢竟當時印度軍隊都已經衝昏了頭腦,居然把前進哨所建在了“麥克馬洪線”以北,中國軍隊發動反擊當然占理。但他也認為,“我們是在不停地、主動地挑釁中國,但動作都不大, 可你們最後卻給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擊,把我們打蒙了”,“西藏海拔那麽高,運輸條件那麽差,你們卻能調動這麽強的力量,說明你們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準備給我們一個教訓了,這點讓許多印度人想不通!”

為了進一步探究印度精英的態度,《環球時報》記者致電印度最大的私人通訊社亞洲新聞社一位副總編輯斯瓦米先生,他本人在1962年前出生。記者問他是否覺得1962年戰爭仍然重要,他回答“這是肯定的,雖然印度和中國之間此後沒有戰爭,邊境地區也維持和平,兩國關係極大地改善,但是兩國邊界尚未劃定這是事實。雖然大家都希望兩國不存在這個問題,但那並不是事實。印度媒體對這個問題的報道反映了各方的不向意見。”他個人印象裏印度方麵最近講述1962年戰爭的影片和書都不多,報道也不多,但他解釋說,“一個問題可以很重要,但並不一定是人們日常關心的問題。”

給記者唱那首戰爭歌曲的狄博傑教授說,他小時候知道這場戰爭是因為突然有很多西藏人來到他的家鄉,解釋原因的時候會提到戰爭。小孩子當時覺得藏人的服飾很可,但是流亡藏人也幫助修公路,對當地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地民眾也對他們表示同情。他感覺至今在流亡藏人多的地方,比如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地區和南部的卡納塔克邦,人們對那場戰爭的記憶相對其他地方可能會深刻一些,但即使是該邦發行的報紙特別提到戰爭的也不多了。

中印戰爭期間的印度錫克士兵

印度戰略問題青年學者佐拉華-辛格則認為,1962年中印戰爭主要責任在中國,結果是印度輸了,中國占據了當時屬於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對於最近印度往邊境增兵,他認為中國不應將此視為威脅,因為邊境地區中國的軍事優勢遠大於印度。對於印度一些軍官強硬的言論,他認為反映了軍隊“臥薪嚐膽”希望“雪恥”的心理,因為中印戰爭是印度獨立後唯一一場輸掉的戰爭。此外他解釋說,獨立後印度版圖因為巴基斯坦分出去而縮小了,但中國獨立後的版圖則增大了,印方當時的心理是為何領土增多的中國還要和印度爭奪土地。

他認為,從地緣戰略上看,中印兩個相鄰的大國很難成為朋友,但再次發生戰爭的幾率幾乎為零,兩國都希望有穩定的國際環境發展經濟,因此兩國關係是在兩個極端中間,可能不時有所偏向。他認為由於印度的政治體製,聯邦政府沒有那麽大的控製力,因此中印之間很難像中日或中美之間那樣,擱置爭議,發展經濟,要先解決互信問題。但佐拉華表示,戰爭和缺乏互信都是國家和政府間的問題,兩國人民之間是很友好的,目前在中國有上萬印度人。

當然,印度也有刻骨銘心地記著幾十年前的那場戰爭、始終想著報仇雪恨的人。如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成員、現政府智囊團成員巴拉特·卡納德在其名為《印度核政策》的新書中大肆渲染稱,中印未來可能爆發核戰爭,印度已在中印邊境附近的山區開鑿兩處隧道,用以部署印度國產“烈火”中程彈道導彈,防備中國。卡納德認為,由於印度和中國存在利益矛盾,無法排除發生核衝突的可能性。他建議印度軍事智囊團把戰略重點從巴基斯坦轉向中國。聲稱印度需要發展戰略核打擊力量,包括運載核武器的轟炸機。

印度前國防部長——“阿魯納恰爾邦”現任首席部長辛格更是典型的“1962年戰爭不忘者”,他在解釋增兵邊境的理由時說,印度國防政策不能再停留在“威懾巴基斯坦”上, “現在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不能忽視中國的軍事力量……在中印邊境部署更多部隊是必要的。”

印度對那場戰爭的記憶是多元化的

縱觀印度人對1962年中印戰爭的看法就會發現,一些普通百姓由於政府宣傳,還是認為中國當年“侵略”了印度,但畢竟年月已久,並在藏南建立了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所以並不是很在意。倒是很多印度人對經貿交流更感興趣,尤其印度商界和青少年。印度知識分子的總體看法比較平和,認為兩國領土爭端根源在於殖民者的遺留問題,兩國在處理方法上也各有不妥,有不少人指責尼赫魯總理冒進挑釁,錯過與周恩來總理締結邊界協議的良好時機。也有一些印度戰略家仍在指責中國有領土野心,應對戰爭負責。這部分人不多,但非常活躍,在媒體中的影響力較大,時常製造出幹擾兩國關係的噪音。

戰鬥中被俘的印度士兵

向印度陣地發起進攻的中國軍隊

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和地方跨越高原山地的艱險向前線運送補給物資

停火後,收複山南失地的中國軍隊主動後撤

解放軍為繳獲的印度武器登記造冊,準備交還印方。

 

中印戰爭期間,在中國領土內進行兵力調動的印軍部隊。

印度士兵在公路邊埋地雷阻擋中國軍隊推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