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戰爭的果實:伴隨戰場血腥味的汽車成就美國霸業

(2009-08-06 09:09:06) 下一個

2009年08月05日 08:17青年參考

::作者 [美] 邁克爾·懷特

::譯者 盧欣渝

汽車是工業文明的結晶,也是現代社會的符號。在汽車的發展史上,軍事需求同樣貢獻良多。正如本書所描述的那樣,兩次世界大戰催生的許多新技術、新方法,被精明的汽車製造商迅速投入民用領域,最終促成了整個汽車產業在20世紀的空前繁榮。

戰時發明被用於民用車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汽車變得越來越普及,其設計也得到了極大提升。這與人們在前線得到的教訓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向汽車產業貢獻了許多新技術和新方法,例如電子啟動器,複合發動機油的使用,防凍液的推廣,為得到純度和燃燒效率更高的燃料而開發的石油提純技術等等。當時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口頭禪,足以說明人們對機械裝置和陸路運輸的重視:"石油送盟軍奔向勝利。"

戰爭對人力資源層麵的衝擊更是不可限量的,尤其是對機械師、設計師和工程師們。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頂著壓力拚命工作,通過改善機械裝置,找到了從智力方麵超越敵人的方法。結果,雙方的戰後幸存者都收獲了巨量的經驗。在敵對狀態結束後,這些經驗很快被應用到了民用領域。

對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雙方而言,汽車和裝甲運輸工具是必須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組建的機械化作戰部隊成了各次戰役的主力。二戰消耗的汽油量是一戰的80倍。形勢最嚴峻時,每星期從美國海運到歐洲的石油達到了5000萬噸。據稱,為保障裝甲部隊動起來,一個師的汽油消耗量就有每小時18000加侖。

和一戰相比,二戰使人們在汽車上所做的改革要深刻得多。如今非常普及的液壓傳動裝置就是二戰初期開發的。合成潤滑劑以及防凍液,戰後也成了各種民用汽車的必需品。這些發明不僅顯著改善了汽車的整體工況,而且極大地延長了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支撐美國霸權的中流砥柱

1942到1945年間,美國政府斥資200億美元為製造業升級,並將汽車製造廠統統改造為兵工廠,以便大規模生產坦克和飛機。仗打贏後,這些工廠重新被民間製造商接管,成了大規模擴張的汽車產業的一部分。汽車產業的繁榮,給市場帶來了廉價的,隨時可買到的汽車,生活在工業化世界的普通人可以比從前更自由地旅行,出遊價格也更趨合理,汽車銷售增速極為顯著。

軍用吉普車也在戰後迅速進入民用領域。當時,美國的威利斯機械公司壟斷著吉普車市場,其身份也從軍火商成功地轉型為民品零售商,成為給中西部農民製造多用途耐用交通工具的廠家,每年有數十萬輛新車下線。如今,各種4輪驅動的SUV(多功能運動型汽車)都是二戰中吉普車和裝甲車的後裔。想當初,采用4輪驅動和全路況驅動係統,不過是為了應付各種惡劣天氣和複雜的路麵狀況。

盡管伴隨著血腥,汽車還是成為支撐美國霸權的一大中流砥柱。冷戰時期,為展現美國的優越和富足,汽車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粗獷,越來越鮮亮,越來越浮華--加長的尾翼、增大的馬力、更豔的紅漆……所有招人眼目的標誌都昭示著美國的躊躇滿誌。隨著冷戰的結束,對政治的熱情被關注經濟、油耗、汙染所取代,汽車設計也逐步返樸歸真。

人類最初發動戰爭靠的是雙腳,爾後是利用馬和牛,接下來是裝有機械動力的交通工具,其目的也變為雙重:既為商業也為戰爭。馴化馬匹6000年之後,人類的日常生活因為技術而徹底改變了。正所謂:不是人類開著車在前進,而是車子帶著人類在前進。

(::節選自《戰爭的果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6月第一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