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59年駐藏解放軍千人部隊平叛10倍於己叛匪(圖)

(2009-08-06 09:05:06) 下一個

2009年08月05日 11:02解放軍報

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動上層集團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在拉薩發動武裝叛亂,人民解放軍奉命迅速平息了叛亂,並隨後在全藏範圍內清剿叛匪

本報記者 王衛東 通訊員 郭豐寬 王業平

大事回放】 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動上層集團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在拉薩發動武裝叛亂,人民解放軍奉命迅速平息了叛亂,並隨後在全藏範圍內清剿叛匪,至1961年,西藏平叛勝利結束。

在拉薩,最能體現曆史變遷的,是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門前的兩塊石碑,因遊客手撫留影而碑角發亮。一塊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碑文的“禦製平定西藏碑”,用於宣揚清兵驅逐入侵西藏的準噶爾部的功德。另一塊是“禦製‘十全記’碑”,乾隆皇帝用來紀念清軍打敗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隊。

麵朝布達拉宮,可看出一條中軸線,從宮內吐蕃讚普(吐蕃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鬆讚幹布當年修行的洞穴,到廣場上矗立的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這條不足1000米的連線,卻跨越曆史1300多年。

50年前的3月10日,以達賴為首的西藏反動上層集團,與曆史開了個螳臂當車的玩笑,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製造了欲繼續在西藏實施政教合一的武裝叛亂。結果,叛亂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西藏民主改革的曆史進程,卻改變了達賴自己的命運,從此走上了汲汲顧影的流亡之路。

如今,1959,對於很多人來講僅僅是一個數字,或者是曆史課本上的一個年代符號,但對於經曆過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的人們來說,那段記憶無法從心底抹去。

“當時在拉薩的解放軍不過1000餘人,而盤踞在拉薩市內的叛匪卻有近萬人。然而僅過了3天時間,10倍於我軍的叛匪就挑起白旗投降。”親曆拉薩平叛的西藏軍區原副司令員嘎瑪澤登,說起當年平叛情景,難抑激動心情。

西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拉魯·次旺多吉,1959年西藏叛亂時任藏軍總司令。這位今年已94歲高齡的老人在長篇回憶錄《拉魯家族興亡史》中寫道,西藏平叛結束後,他認為政府不會放過自己,於是拒絕交代一切問題。一次,群情激憤的群眾圍上來要打死他,是兩個解放軍戰士及時保護了他。

人與人原來是平等的。次旺多吉幡然明白,過去看上去忠誠於自己的農奴,為什麽會不惜性命幫助解放軍?結束那種牛馬不如的生活,站起來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是百萬農奴期盼已久的夢想!

無論蜿蜒曲折,不管風急雨驟,曆史的腳步總是向前邁進。

1959年3月28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人民解放軍奉命在西藏山南、藏北等地分多路清剿叛匪。到1961年,西藏平叛勝利結束。

承載曆史的,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一幅幅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能銘刻久遠薪火相傳的,是人的心靈。

西藏博物館解說員頓珠,用父輩悲慘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舊西藏:“我家祖輩是農奴,父親12歲時因饑餓偷吃了農奴主一把藏粑,被生生砍掉一隻手……”在新西藏展區,滿臉笑容的頓珠引導記者從影像、數據中看新變化,言語中充滿了自豪——2008年,西藏自治區生產總值達到392億元,比1959年增長65倍。

布達拉宮廣場左側的藥王山,當年是叛軍的火炮陣地,如今已成為中外遊人取景布達拉宮的好景點。達賴的“夏宮”、當年叛軍的指揮中心羅布林卡,也早已對外開放,成了平民百姓參觀、休閑的好去處。

回望曆史,品味今朝,遠眺未來,50年前的那場戰鬥雖已遠去,但對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素有“太陽城”之稱的地方的藏族同胞來說,隻有當那場戰鬥的硝煙散去後,他們頭頂的太陽才真正給他們帶來了幸福吉祥,讓他們感受到了明媚和溫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