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軟實力”無法替代“硬實力”

(2009-08-26 07:05:16) 下一個

“軟實力”無法替代“硬實力”
2009年08月20日 15:01:06  來源:中國國防報

美國《外交》近期發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變高明》,7月5日,《參考消息》以《美國成為“高明大國”途徑:巧實力》為題進行了轉載。隨後,國內不少學者就現代實力觀問題展開了討論。

    美國是一個崇尚實力的國家,一向把國防產業和軍隊的建設當做立國之本。靠軍隊,對他國頤指氣使。如此過剩的“硬能量”,如何釋放?君不見,冷戰剛結束不久,一場海灣戰爭僅幾天的工夫,美國以幾乎零傷亡的代價,就把一代中東梟雄薩達姆打得七零八落、國破家亡。美國有這樣的“硬實力”,怎能不引以自傲,世界哪個國家敢在“老子頭上動土”!可伊拉克人、阿富汗人也不都是“軟包”,恐怖組織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反抗情緒,纏住美國不放,硬是使他深陷泥潭。看來“硬實力”也不是解決世界問題的萬能法寶。

    於是,美國謀士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按照他的實力觀,所謂“硬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是有形的、實實在在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力量。所謂“軟實力”則比較抽象,通常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影響力,比如文化、道德形象和價值觀等,甚至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理念等方麵的影響力,都可以歸納為“軟實力”。

    冷戰後的世界,硬是靠赤裸裸的窮兵黷武,很難達到征服的目的。隨即美國人亮出了“軟實力”。由於動機和目的的反動性沒有根本改變,當今世界仍沒有多少人買賬。於是又提出了“巧實力”理論,意思是要征服世界,除軟硬兼施之外,還要會用“巧”勁。

    同美國正好相反,近現代曆史大量史實說明,作為一個長期受到列強覬覦、欺淩的中國,問題不是“硬實力”過度、“軟實力”不足。在曆史上幾次重大的喪權辱國事件中,都是因為我們缺乏“硬實力”,或“硬實力”展示不夠,對“軟實力”期望過度造成的。以“九一八”事變為例,麵對侵吞中國決心早已鐵定的日本軍國主義咄咄逼人的氣勢,還有些國人,特別是當時的統治者,還抱有善良的期待,幻想用“軟實力”軟化日本人停止侵略。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一向崇尚“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傳統道德觀念。建國不久,又與幾個新獨立的國家一起,共同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廣大中小國家的擁戴,並成為我國對外政策的準則,這些都是我國“軟實力”的具體體現。但我國邊界線漫長,曆史遺留問題很多,周邊環境複雜,祖國尚未統一,心懷叵測之徒不時地攪進來興風作浪。我們倡導的是睦鄰政策,強調的是友好協商,但被一些國家看成是你鞭長莫及、“硬實力”不足,經常搞一些小動作。這就是中國的現實和國情。

    有的學者硬是把一些洋概念搬進中國,過度迷信“軟實力”,這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1884年中國門戶洞開以來,多少曆史事件表明,世界列強和鄰邦在我國的領土主權和國家核心利益方麵,對我們的“軟實力”並不買賬。

    “硬實力”是強國的核心和主幹,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基礎和條件,“軟實力”是動機、目的和方法的表現。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四化”建設已取得長足進展,國防現代化的水平也今非昔比,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硬實力”基礎,我國周邊的安全態勢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變化。強鄰明目張膽地對我國掠土侵疆的行為早已不見,但以暗搶明偷的方式蠶食我國領土海疆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弱國無外交。打造強大的“硬實力”,強我國防,實現祖國統一、領土完整的目標,仍是中國“四化”建設進程中任重道遠的奮鬥方向。(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特邀研究員 張健誌  第二炮兵某部研究員 王連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