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沉得最快的“不沉航母”(圖)

(2009-08-20 10:00:40) 下一個


《沉得最快的“不沉航母”》,原載於《世界軍事》雜誌2009年第6期,作者俞天任,編輯嶽正。

日本"翔鶴"號航母

    不沉戰艦名稱定理

    有種迷信說法:名字不能亂起,尤其不能起大,如果沒有能壓得住名字的命,反倒會被名字所累,更加倒黴。是不是這個道理不得而知,知道的隻是戰艦不能被人尊為"不沉XX艦",一但被尊為"不沉",隻會沉得更快。

    比如,世界近代海軍曆史上被尊為"不沉戰艦"的: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剛被丘吉爾派到遠東,就在日本轟炸機的蹂躪下沉沒了;再有德國"俾斯麥"號,也被英國人的魚雷送到了大洋深處。

    但是,"不沉"永遠是所有戰艦最初和最終的目標。於是,日本海軍一下子就出現過3艘"不沉戰艦"--"大和""武藏"和"信濃",前2艘是戰列艦,最後一艘被改裝成了航空母艦。

    根據"不沉戰艦名稱定理",這3艘戰艦都應該沉沒,事實上也確實全部沉進了海底。1940年11月1日下水,1942年8月5日入役的"武藏"號,於1944年10月24日在萊特海戰中被美國飛機用20枚魚雷,17顆炸彈和20發以上的至近彈擊沉;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入役的"大和"號,於1945年4月7日在前往衝繩進行自殺式攻擊途中,被386架美軍飛機花了2小時炸沉;而1944年10月8日下水,11月19日剛剛入役的航母 "信濃"號,在服役10天後的11月29日第一次出航17小時後,就被一艘水下排水量2400噸的美國潛艇"射水魚"號,僅用4枚魚雷就送進了海底,成為曆史上最短命的航母。

    由此看"不沉戰艦名稱定理",似乎是成立的。

    最後的巨艦大炮

    從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走來的日本海軍,極端地迷信巨艦大炮。到了20世紀30年代,航空兵已經崛起為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可是日本海軍還是堅守艦隊決戰思想不放。1934年,日本向英美宣告不再延長於1936年12月到期的《華盛頓海軍軍備限製條約》,1936年1月,日本又宣布退出《倫敦海軍條約》,由此進入了"海軍軍備無條約"的時代。

    1937年7月21日,日本海軍省下達了《第一號艦建造訓令》,規定:在1942年6月15日以前,建成第一號新型戰列艦。這艘花費1.5億日元,幾乎占去國家預算5%,滿載排水量達72809噸,配備有3座空前絕後的3聯裝460毫米大炮的巨艦,建成後被命名為"大和"號。

    這種新型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是4艘,除了在吳海軍工廠建造的"大和"號,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建造的"武藏"號外,還有1940年5月4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的第110艦,以及1940年11月7日在吳海軍工廠開工的111艦。

    經過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頑固的日本海軍總算認識到了隻有航母才是海戰的主要力量,特別是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赤城""加賀""蒼龍"和"飛龍" 4艘主力航母,其它艦隻也大量受創,這才逼著日本海軍不得不更改有關110艦和111艦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止進度隻完成了兩成不到的111艦,騰出手來修理受傷軍艦。而為建造111艦所準備的材料,打算用來把老式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改造為一種"戰列航空母艦"的怪物,但是改造後才發現沒有能用的艦載飛機,隻能作為運輸艦跟著到處亂晃,和沒改造一樣。111艦從開始到結束就是一場空忙。

日本"信濃"號航母

    "信濃"號的前世

    110號艦從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動工開始就怪事不斷。首先為了保密,避開馬路上的間諜目光,日本花了6年時間特地修建了一個長336米,寬48.5米,深13.4米的第6號船塢,光這筆費用就相當於現在的10億美元以上。有趣的是,這個斥巨資建造的船塢現在還在修理航空母艦,隻不過主人換成了駐日美軍的第7艦隊。

    至於準備在1945年初完工,已初具輪廓的110艦於1942年初卻被停了下來。原因是材料拿去修理其他受傷的軍艦了,110艦就隻能在那昂貴的船塢裏生鏽。到了5月珊瑚海海戰後,有人想出了把這艘生鏽的怪物改成航母的主意,頓時得到海軍上下的認同,畢竟改造一艘已經基本成型的軍艦總比新造一艘來得快。但是一扯到怎麽改的問題,日本海軍喜歡扯皮的老毛病就又犯了。

    首先就是艦載機的種類問題。聯合艦隊方麵提出隻要艦載戰鬥機,不要求攻擊能力,這引起了軍令部的不滿,吵了2個月後聯合艦隊做出讓步,同意搭載一定數量的攻擊機和爆擊機。1942年9月,改造工程開始,計劃還是在1945年2月完工。

    但在瓜達卡納爾島戰役中,日軍損失的艦艇更多,這樣海軍又改變了建造方針,成了"優先修理受傷軍艦,建造小型驅逐艦和潛艇",於是從1943年3月開始的110艦工程又中斷了。但是3個月後的馬裏亞納海戰中,日本海軍又一下子失去了"翔鶴""飛鷹"和"大鳳" 3艘航母,於是擱置的建造方案又於7月重新開工,且把竣工日期提前到了1944年10月。

    越改越糟

    這時,仗越打越大死人越來越多,海軍工廠的不少熟練工人都應征入伍,改造工作隻能依靠從地方上找來的中學生完成,工程進度不錯,但質量卻一塌糊塗,改造實際上成了"越改越糟"。

    就這樣,110艦的兵器裝備和內裝減少到最低限度,連水密試驗都沒有進行,總算在1944年10月5日趕上了工期,這時要先向船塢裏加水,讓船浮起來檢查平衡性能。但是忙中出錯,船塢的大門莫名其妙地開了,大量海水湧入,110艦撞在船塢的牆壁上,還沒出船塢就要修理,所以工期又延長了一個月,到了11月11日這艘命名為"信濃"號的航母總算浮在橫須賀灣的海麵上。

    因為第一次下水時的事故,"信濃"號沒趕上10月份的萊特島海戰。其實沒趕上也沒什麽遺憾,就是參加了也就是一艘運輸艦幫忙搬搬行李,因為那時已經沒有可用的艦載機了。8月份竣工的航母"雲龍"號,也是因為沒有飛機,一直當做運輸艦用,12月在衝繩附近被美國潛艇擊沉。

    鑒於珊瑚海海戰中"翔鶴"號航母飛行甲板中彈,雖能航行但因喪失了航母機能而不得不退出戰鬥的教訓,"信濃"號在最初的改造方案中就要求能經受800公斤炸彈的俯衝轟炸,但是日本當時的工業能力無法滿足這一要求,船本身也無法承受裝甲的重量,不得已隻好改成"經受得住500公斤炸彈的俯衝攻擊",但是飛行甲板裝甲化的結果就是為了達到平衡而降低了船舷裝甲的厚度,船舷裝甲從原來的410毫米降到了200毫米,隻相當於普通的巡洋艦水平。

    "信濃"號接受了中途島海戰中發生火災引發了正在更換中的魚雷和炸彈爆炸的教訓,將傳統的密封式飛機倉庫改成了戰鬥機的那一半密封,攻擊機的那一半開放。這樣一旦有事,可以將攻擊機一側的魚雷炸彈趕緊扔到海裏去。

    "怪物"的誕生

    幾經周折才折騰出來的"信濃"號,卻是這麽一個下半身穿著戰列艦"褲子",上半身披著航母"馬甲"的怪物。沒有艦載機,沒有防空火力,甚至連輪機都沒有裝好,12台鍋爐隻裝好了8台,所以無法達到27節的設計速度,隻能以20節的速度航行。

    沒有的還遠不止這些。這艘一直到美國核動力航母 "企業"號1961年服役為止保持著最大排水量記錄的"信濃"號,連為它配齊受過最起碼訓練的水兵的能力都已經沒有了,艦上2400名官兵中,超過三分之一人居然從未上過軍艦!

    本來軍艦下水以後的內裝、機裝和兵裝,要花1年以上甚至2年左右的時間,而"信濃"號在下水17天後,就接到命令:前往四國島鬆山的聯合艦隊訓練基地接收艦載機,然後再前往位於廣島灣的吳海軍工廠做內裝、機裝和兵裝。艦長阿部俊雄大佐就帶著這麽多"菜鳥"水兵,開著一艘無內裝,少機裝,缺兵裝的"光膀子"航母,走上了不歸路。

    剛下水隻有半個月的軍艦就服了役、有了艦長,這本身就是怪事。本來日本海軍的規矩是:這時要有一個"艤裝員長",帶領一個小組負責和工廠協調內裝、機裝和兵裝,正式服役時就是該軍艦的軍官團,這樣軍官們可以熟悉軍艦的機械兵器性能。可是,這是一艘"3缺"軍艦,艦長甚至不了解此時"信濃"的船舷裝甲隻相當於普通巡洋艦這個事實。

    所以,才會有首次出航17小時後即被擊沉的笑話。

    狂妄者的赴死選擇

    11月28日18時,"信濃"號航母在"磯風""浜風""雪風"這3艘驅逐艦的護衛下,離開橫須賀,預備在大阪灣短時停泊後前往四國的鬆山。

    從橫須賀到鬆山有兩種走法,一種是走外海,還有一種是走沿岸。當時美國的B-29轟炸機已經從關島起飛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但對於"信濃"號來說,此時更大的危險是群集在日本沿海的美國潛艇。

    然而,似乎誰都沒把美國潛艇當回事。一個月以前的10月23日淩晨,"愛宕""高雄"和"摩耶"這3艘日本重型巡洋艦,在萊特灣海戰的第一天,就被2艘美國潛艇"達特"號和"黛絲"號跟蹤一個晚上後擊沉。慘痛的教訓早被拋到了九霄雲外,為了節省燃油,"信濃"號選擇了外海航道。

    日本海軍在"信濃"號被擊沉後組織了"查問委員會"來調查此事,但因為"信濃"號從建造伊始就是一個最高軍事機密,當然調查結果也是軍事機密。時至今日,仍無人確切了解調查報告書的內容,報告書也在敗戰後被銷毀,現在的人們隻能從一連串的事實上來推測當事者的想法。

    阿部俊雄艦長冒險選擇外海航路的最根本原因,恐怕是對"不沉航空母艦"的狂熱信心,這種狂信的結果就是"信濃"號從駛出東京灣以後,就被美國潛艇"射水魚"號發現並跟蹤。29日零時30分,瞭望員發現了水平麵上的陰影,但是值班軍官的結論是:"那是雲彩"。出於對"不沉航母"的自信,"信濃"號甚至取消了防備潛艇突襲的"之"字形前進,改為直線性前進,一直往南。

    "信濃"號沉沒

    29日3時12分,瞭望員發現了距"信濃"號隻有100米的魚雷的白色航跡,此時"信濃"號已經躲避不及,一分鍾後, 4枚魚雷先後擊中了"信濃"號左舷中央水線以上的幾乎同一位置,打出了一個巨大的洞。

    名義上已經開始服役的"信濃"號,其實根本就沒有完工,艦內到處都是臨時管道和電線,不要說沒做過水密試驗,就連水密門都無法關閉,這樣進水區域無法得到有效控製,而輪機還在運轉,船還可以自立航行,速度甚至還是20節!

    阿部大佐此時的決斷更讓人匪夷所思。他當時離伊勢灣不到100海裏,本可以朝伊勢灣運動,這樣即使救不了軍艦起碼可以救人,但那位後來手捧著天皇禦影和軍艦共存亡的阿部大佐,卻很努力地往預定的大阪方向前進,一直到6時,由於船體傾斜而使得鍋爐循環器無法供應淡水,船總算停了。但是就在這時,阿部們還在討論是否直接使用海水來燒鍋爐,討論的結果更加雷人:用了海水鍋爐就算毀了,所以不用。解決的方法是使用驅逐艦來拖,7萬噸的大軍艦加上大量進水,2000噸左右的小驅逐艦如何拖得動?

    生死關頭的不斷搖擺,使得船體傾斜超過了50度。 29日10時55分,"信濃"號終於沉沒在北緯32度,東經137度的太平洋海麵,成為曆史上壽命最短的軍艦,也成為曆史上被潛艇擊沉的最大軍艦,船上2400名官兵中有1400名左右淹死在海裏。

    至於立下大功的"射水魚"號,他們隻知道擊沉了一艘"很大很大的航母",而美國海軍對他們的報告也半信半疑,因為美軍對"信濃"號的存在也不是很清楚,直到戰後,才最後證實"射水魚"號確實是曾經擊沉過最大航母的潛艇,從而授予"射水魚"號以"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以彰其功績。

    "信濃"號呢?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沉沒在7000米的深海中。

    "信濃"號短暫的命運告誡人們:比建造"不沉戰艦"重要得多的是--如何使戰艦避免沉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