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足鼎立”步槍口徑的世界格局(組圖)

(2009-08-14 16:18:21) 下一個

馬式曾 《兵器知識》 2007年第10期

步槍是槍械的先祖,是生產和使用最多的槍種,數量之多常以幾十萬、百萬計,步槍彈藥甚至上億計。因為其量大,作為影響步槍威力和機動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步槍口徑,常常被當作大事來抓,不僅需要軍隊高層拍板,還需要國家高層議決。步槍口徑的現狀是100多年來各國依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考慮國際軍事形勢等情況後的決策,並不都是技術選優,而是政治、經濟及技術的綜合牽就,形成了目前5.45、5.56、5.8毫米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

  13世紀出現突火槍——世界上最早的步槍。14世紀到19世紀中葉的漫長歲月裏,步槍都使用黑火藥,口徑多在15-25毫米內。19世紀末,由於無煙火藥在步槍彈上的應用,加上金屬深孔加工技術的進步,使步槍的口徑得以減小。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各國步槍口徑基本穩定在7.5~8.0毫米之間。其中有過將步槍口徑減到6~6.5毫米的猶豫:如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分別采用過6毫米、6.8毫米和6.5毫米口徑的步槍。但當時的技術不過關,射擊故障多,導致這些口徑未能堅持下來,被7.5~8.0毫米口徑所淹沒。20世紀60年代,火藥技術和機械加工技術的長足發展,為減小口徑提供了技術基礎。當1963年美國在越南戰場推出第一支5.56毫米自動步槍後,世界上掀起了裝備小口徑步槍的熱潮,除獨聯體國家和中國采用5.45、5.8毫米口徑之外,其餘國家都是5.56毫米的口徑,步槍口徑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形成。



  應當說,步槍口徑的曆史發展概況基本上是技術為基礎,適應作戰要求的結果。為什麽說是“基本上”因為有些情況下不是技術選優。

  美國遷就、固執、應急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讓世界各國都感到統一步槍及相關彈藥的必要性。同樣,美國也堅定地推行統一,但決策者們不聽技術部門和工業部門的推薦,陸軍地麵部隊裝備局仍然固執地提出,新式步槍彈藥還應在保持7.62毫米M1“伽蘭德”步槍威力的前提下改進。1949年,研製出T65步槍彈(與原M1步槍彈相比,彈頭重不變,全彈重減輕1克,全彈長縮短13.3毫米,彈殼長縮短12毫米)和相應的T37步槍。1950年,美國陸軍宣布堅決反對在現役步槍和新步槍上采用小口徑槍彈。 

  屈服於美國的獨斷專行,1953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1國將步槍彈藥統一為7.62×51毫米。十幾年後的實踐證明,北約集團這次步槍口徑抉擇背叛了步槍發展潮流,背離了現代戰爭的需求。因為7.62毫米北約步槍彈在2000米以外還有殺傷生動目標的能量,威力過大。采用這種大威力槍彈的步槍必然笨重,機動性差,射擊時後坐衝量大,在連發時射手很難控製住槍的跳動,點射精度很差。盡管使用7.62毫米北約步槍彈的美國M14半自動步槍、比利時FN FAL,半自動步槍和德國HKC3半自動步槍的設計很成功,但由於彈的威力過大,其綜合性能始終不能令人滿意,招致各國軍事和技術專家的不斷責備。

  曆史是無情的,美國在步槍口徑上的偏見、固執最終自食其果。60年代的越南戰爭使手持M14步槍的美國大兵吃虧殆盡。60年代後期,美國軍方迫於實戰壓力,無暇顧及顏麵,率先毀約,開始考慮減小步槍彈藥的威力和重量的問題了。

  盡管美國軍方對步槍彈藥的抉擇武斷,但研究機構和廠商們並不盲從,仍在不斷尋找適宜步槍的彈藥。他們沒有走德國的短彈(7.92×33毫米)和蘇聯的中,間型彈(7.62×39毫米)之路,而是對減小口徑大感興趣,小口徑彈藥如同雨後春筍般崛起。據統計,共有19個研究機構和廠商各自研製出0.18、0.223、0.224、0.25、0.27英寸等14種口徑,為60年代後期美軍步槍小口徑化的急轉彎打下了基礎。

  1954年阿瑪雷特飛機製造公司開始為空軍研製ARl5救生小口徑步槍,發射5.56×45毫米商用大黃蜂獵槍彈。1957年3月,美陸軍向數家公司宣布準備研製種新型高速小口徑步槍及彈阿瑪雷特公司成為最後勝利者。1958年3月,步兵局組織了該公司的5.56毫米AR15小口徑自動步槍與M14的對比試驗,證明小口徑步槍的戰鬥性能在要求的距離內可以替換7.62毫米M1步槍。

  1959年,將軍級的鮑威爾委員會仍堅持步槍的遠戰性,認為口徑隻能縮小到6.55毫米,不考慮5.56毫米。美國空軍則對5.56毫米步槍產生了極大興趣1959年4月,在M14和AR15之間進行了對比試驗,在射彈密集度和命中率方麵,小口徑步槍都比M14好.1962年5月,空軍毅然訂購了85000支AR15送越南試用。1963年1月,國防部同意AR15步槍裝備到空軍突擊隊、空降部隊和特種部隊。陸軍在實戰碰壁後,沒有再繼續“硬撐”,1963年11月訂購了10.4萬支AR15步槍,命名為XM16E1步槍。1965年12月,駐越美軍司令維斯特姆蘭上將緊急申請29.3萬支XM16E1步槍,想用小口徑步槍裝備整個陸軍、南越和所有西方部隊。1966年,XM16E1步槍定名為M16步槍,陸軍開始大量訂貨。增加了輔助推機等改進之後,1967年2月定型為M16A1式5.56毫米步槍,美陸軍正式決定用此種步槍換裝M14式7.62毫米步槍。至1971年,M14步槍在美軍中被換裝完畢。

美軍列裝5.56毫米M16突擊步槍後相當一部分將校級軍官仍然反對小口徑,有的甚至懷念M14步槍換裝前的7.62毫米大威力的“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死硬的美國將軍級鮑威爾委員會頑固不化,仍然建議保留7.62毫米M14步槍,堅持步槍要具備遠射程,不同意5.56毫米口徑。美國一些技術專家和武器評論家也反對5.56毫米口徑,主張6毫米或7毫米口徑。70年代,美國陸軍曾心頭一熱,讓廠家們為班用自動武器研製出了6毫米XM732槍彈,目的是想將5.56×45毫米和7.62×51毫米兩種槍彈合二為一,簡化製造、裝備、使用。這種彈藥先天就不足,既麵臨著美軍自己剛剛選定的5.56毫米小口徑彈,又麵臨著前20年自己強行推給北約組織的7.62毫米槍彈,結局隻能是曇花一現。

  5.56毫米M16突擊步槍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參加實戰的小口徑步槍,美軍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大量使用高初速、小後坐、攜行輕便的小口徑突擊步槍的軍隊。美國的領先引起了北約內部步槍裝備的混亂。1976年6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簽訂了《關於試驗、評審、選擇北約第二種手持槍支口徑的協議備忘錄》。
 
  當1977年4月北約再次進行步槍口徑及彈藥選型時,美國已有450萬支發射5.56×45毫米槍彈的M16A1步槍發到部隊。法國已經決定放棄7.5毫米口徑準備訂購2萬支發射5.56×45毫米槍彈的MAS步槍。比利時和荷蘭準備使用的是發射5.56×45毫米槍彈的FNC和MN1新式步槍。英國正在研製的是射擊4.85×49毫米的LW步槍。隻有德國在埋頭研製尚未成熟的4.73×21毫米G11無殼彈步槍。選型試驗曆時三年多,1980年10月2日選型工作終於完成,選擇5.56毫米為北約第二種手持槍支的口徑,推薦比利時SS109式槍彈為北約步槍的製式彈藥。

  21世紀初,美軍置身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從戰場前線反饋出5.56毫米突擊步槍在400米以外威力不足問題,致使有的部隊重新應急啟用了配上瞄準鏡的M14步槍或稍加改進的M14Mod O型步槍,有的達到每班1支,以彌補400米外與目標交戰的需要。 

  筆者認為,少量遠程步槍的配發不等於將要普遍裝備,少量的啟用較大口徑的步槍也不意味著步槍要走擴大口徑的回頭路。步槍在戰場上的綜合性能可以用突擊性這個綜合指標評價,即在400米距離內使多個生動目標盡快喪失戰鬥力的效果。戰鬥射速越高,彈頭對目標的侵徹力越大,彈著點越密集,直射距離越遠,瞄準和射擊控製越方便,槍和彈的係統重量越輕,突擊性就越好。今後步槍的發展,突擊性隻能增強,不會減弱。多數突擊性好的步槍加上少量遠程步槍的搭配,是對步兵的班一級火力的調配和對步槍突擊性發展的完善,不意味著步槍口徑的“回頭”。至於近幾年來雷明頓公司開發的6.8×43毫米新口徑步槍彈及巴雷特公司開發的6.8毫米M468(公司自己命名)新式步槍,亞曆山大彈藥公司開發的6.5×39毫米挑戰者格倫代爾(Grendel)步槍彈都將是過眼煙雲。步槍小口徑化帶來的大幅度減輕槍彈重量,增加彈藥攜行量,明顯地提高步槍的點射精度,令人驚歎的近距離殺傷力等諸多好處,不會被軍事技術專家和軍事指揮家們所拋棄。廠家的自吹自擂不代表發展方向,決策者們不會聽他們的吹捧,抉擇往往是綜合的考慮。

  蘇聯考慮對抗
  
  20世紀60年代,當美國在越南普遍裝備小口徑步槍之後,蘇聯立即認識到了減小口徑的優越性:有利於減輕槍彈重量,提高攜彈量;有利於提高斷麵比能,增大穿透力;有利於飛行失穩後的翻滾,擴大殺傷效果:有利於彈道低伸,加大直射距離;有利於減小後坐力,提高點射精度;有利於減少材料消耗,便於後勤供應等。蘇聯的輕武器設計專家們開始了趕超美國小口徑的研製工作。經過7年的辛苦工作,研製出了AK74突擊步槍、RPK74輕機槍和它們發射的5.45×39毫米槍彈。5.45毫米槍彈的結構是頂端有5毫米高的空腔,中間鋼心,鉛柱墊後。其性能指標是瞄準5.56毫米小口徑步槍彈,研製定型的結果是超越了前者。在全彈減輕1克的情況下,通過內外彈道的優化設計,使得5.45毫米槍彈在300米外的精度和侵徹能力、彈道低伸性、後坐衝量、經濟性等方麵都超過了美國的M193彈。

  隨著步槍彈藥小口徑熱潮遍及世界,在看到優點的同時,大家也都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小口徑槍彈的遠射能力差,射出的彈頭稍遇幹擾就容易失去飛行穩定的問題。早在越南戰爭中就反映美國的5.56毫米彈頭在植被叢中不如AK47步槍的7.62毫米彈頭有效。當然,1977~1980年的北約步槍彈藥選型定下來的SS109彈,對M193彈的遠程能力有了彌補,但在近距離上的殺傷力上有所降低。 

  中國考慮大國的地位
  
  中國小口徑步槍的研製始於1971年當時由6大軍區牽頭的7個會戰組(含小三線廠在內共有20個工廠能加)開展競賽研究,主要集中論證5.2、5.6、5.8、6.0毫米口徑。1974年4月,全國小口徑步槍在浙江雲和、小口徑彈在湖南辰溪分別進行了射擊評比選型,結果決定縮短戰線,保留西南組的5.8毫米口徑和中南組的6.0毫米口徑的武器係統(共6個工廠)繼續研製。1977年9月,第二輪小口徑槍彈選型在國家靶場進行後,管理機關決定繼續進行5 8毫米口徑的研製工作。1978年8月,主管輕武器科研的軍械部要求加緊研製5.8毫米步槍及彈,爭取槍彈在1980年定型,步槍在1982年定型,1985年部隊試裝。

1979年1月,領導機關批複同意研製小口徑步槍,同時明確要求當前應集中科研力量,抓緊7.62毫米口徑班用槍族的研製定型。為什麽還要抓緊7.62毫米新槍族的研製呢?主要是70年代的部隊營團幹部、高級幹部都參加過抗日戰爭,他們對口徑較小的日本三八式步槍彈不足的殺傷效果還記憶猶新。當時調侃“三八式大蓋”有這樣一段話:打著鬼子,過兩天鬼子又回來了:打著抗日戰士,養養傷接著上前線。軍隊中對小口徑有著抵觸和疑慮,認為槍彈的口徑不能太小,否則威力不夠(其實三八式步槍彈在遠距離上的彈頭翻滾殺傷能力是大的,隻是在常用距離上彈頭飛行過於穩定)。加上當時業已裝備的7.62毫米1956式槍彈/槍的裝備量和庫存量很大,沒有能力全部馬上換裝,對小口徑槍彈需求也就沒有緊迫感了。

  80年代初,當7.62毫米1981式槍族定型後,中國的小口徑步槍研製麵臨的形勢是在世界上存在著兩大對立軍事陣營的北約和華約。當時北約已經把比利時的5.56毫米SS109槍彈作為北約步槍標準彈藥。對立軍事陣營中的蘇聯,1979年12月業已在阿富汗戰場上大量使用了5.45毫米步槍,反映效果很好。兩大軍事陣營之外的許多國家從貿易等方麵考慮也采用了5.56毫米口徑。當時步槍口徑的國際形勢,已經使國內在是否裝備小口徑步槍問題上得到了統一,接下來的問題是要裝多大的具體口徑?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經濟體化苗頭已經顯現,改革開放需要我們麵向世界,國內有些部門於1982年7月提出建議,考慮我國的小口徑步槍槍彈是否也采用5.56毫米槍彈,有利於外貿出口。國內軍方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宜向兩大陣營的任何一方靠攏,應當自立於世界之林,立足國內,繼續堅持獨立的5.8毫米口徑。認識有分歧,行動就會有遲疑徘徊,有幾年小口徑彈和槍的研製進展不快。

  1985年3月,有關領導機關決定爭取盡快設計定型5.8毫米槍族,少量生產裝備部隊試用。同時為了加快小口徑槍彈的研製速度,決定用成功的1981式步槍改成發射5.8毫米槍彈的方式先定型槍彈。1987年4月,中央軍委批準我國新一代小口徑槍族采用5 8毫米口徑,當年定型了5.8毫米1987式槍彈和1987式步槍。
  1989年5月,國內4個聯合體的4個新5 8自動步槍設計方案參加了評審,因為四個方案各有千秋,決定同時轉入試製加工,拿出洋槍,再進行選型。1990年5月對四種樣槍評審後,為了發揮全行業的整體技術優勢,摒棄了過去單門獨戶研製的做法,改由研究所和工廠組成技術互補的聯合研製群體,統一由朵英賢院士領導的設計組,號稱“國家隊”實施研製,直至定型出5.8毫米1995式步槍。

  其它國家遵從或中立
  
  英國的步槍口徑抉擇曾有過自己的主見,早在1912年就提出7.0毫米口徑方案最佳。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耽擱後的1951年春,在英國議會內展開激烈爭論,工黨議員們極力主張裝備7 O毫米EM2步槍,強調民族的獨立性,聲稱甘冒與北約盟國分裂的風險。保守黨的議員們則強烈反對,強調國際協調合作,應當在剛剛成立的北約範圍內統一,與盟主美國一致行動。最後保守黨意見占了上風,隻能采取放棄。當時位英國的大評論家對此氣憤不已,聲稱在他死的時候,請在他的墳前用7毫米步槍對空鳴槍數響以示“殉節”。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英國又開始研製更小的步槍口徑,推出了4.85毫米口徑的步槍彈,宣稱該彈在550米距離上能穿透德國鋼盔,在600米距離上能穿透3毫米厚的鋼板。但在1977~1980年之間舉行的北約國家小口徑槍彈及步槍選型試驗中,4.85×49毫米槍彈被判處“死刑”。因為已裝備了450萬支使用5.56×45毫米槍彈的M16A步槍的美國怎麽會容忍其它口徑得逞。

  法國在步槍口徑的選擇方麵直保持自立,直到戴高樂去世。20世紀50年代初,北約多數國家同意美國7.62×51毫米步槍彈作為統一標準,隻有法國置之不理,繼續使用7.5×54毫米M1929槍彈,相應步槍型號為7.5毫米MAS M49,56步槍,直持續到1970年。這與法國強人戴高樂的思想有關:一貫主張獨立自主,反對國際霸權主義。戴高樂去世後,法國MAS自動步槍彈藥才決定采用美國M193式5.56×49毫米小口徑槍彈,加入美國為首的北約小口徑標準行列。 

  其它國家如瑞士在1981年選定了5.6毫米口徑的彈藥作為步槍標準彈藥。其實5.6毫米與5.56毫米差不多,隻是由於該國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的表示而已。後來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融合於國際的趨勢擴張,還是公開加入了使用5.56毫米SS109槍彈的行列。但20世紀60年代吹起的世界範圍步槍小口徑熱潮始終沒有影響到一直堅持中立的北歐芬蘭,該國至今仍然沒有換裝小口徑步槍。


  
  尾聲
  
  當今世界上步槍口徑的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有著技術因素,也有著文化和政治因素。在5.45、5.56、5.8毫米三種步槍口徑中,中國的5,8毫米口徑出現最晚,威力也最大。從遠射性來說,盡管5.8毫米口徑較優,但5.45和5.56毫米口徑決不會向它靠攏,因為三種口徑還是屬於同一數量級,它們之間性能差距不大而且隻有中國獨家采用,5.8毫米口徑的“勢力範圍”難以擴大。步槍口徑的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後,蘇聯的解體和後來的獨聯體成員國的“顏色革命”導致采用5.45毫米步槍口徑的國家數目有所減少。尚未實現步槍小口徑化的國家,可能“從眾跟風”。2007年,巴基斯坦和挪威決定用5.56毫米步槍換掉7.62毫米口徑的G3式步槍。采用5.56毫米口徑的國家還在不斷增加,步槍口徑三足鼎立的格局仍會持續,持續到何時?要看未來戰場需求,要看科學技術的進步,要看全球經濟的發展,要看政治格局的變革,想得更遠一點,新的能源或新的殺傷途徑出現、應用,單兵常用武器就會是另外一番新景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