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析:印度在領土問題上重視\'用武\'

(2009-08-14 07:27:05) 下一個

印度在領土問題上重視"用武" 積極尋求向東擴張
2009年08月14日 08:39: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提起印度,人們往往感覺它是一個神秘的國度。這種神秘傳統上起因於印度的宗教、文化和種姓等多種特色的因素。當今,這種神秘更來自於印度的軍事。長期以來,印度軍事發展仍然如謎團一樣讓人難以看清其真實麵目。

    軍費連年增長

    印度自獨立以來就十分重視軍事發展。目前,印度稱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雖然如此,印度還在不斷加大軍事上的投入。據報道,印度已經計劃未來5年內斥資1500億美元升級其現有的軍事能力,對其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正如有的分析家指出的那樣,照這樣發展下去,印度或許在20年內將成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那麽,這個南亞經濟實力並不十分強大的國家為什麽如此重視軍事呢?

    印度重視軍事有其曆史的緣由。印度在曆史上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時間很短,基本上是不斷被外族武力入侵和軍事統治的曆史。尤其是,英國通過軍事手段殖民南亞的近代史更是給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同時,隨英軍一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度士兵,不僅看到了英國軍隊在全球各地叱吒風雲,更是看到了軍隊在支撐大國地位上的重要作用。重視軍事可以說已經成了印度的一種民族心理。

    此外,印度在冷戰的“夾縫”中的生存狀態促使其重視軍事。冷戰期間,印度主張“不結盟”運動,力圖形成一個不同於美蘇兩大集團的第三支力量。美蘇的對峙,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軍事的對峙。雙方都以建立超過對手的軍事實力為目標。美蘇之所以能成為兩大集團的“老板”,其主要原因是美蘇都具有其他國家不具備的軍事實力。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印軍從獨立時的幾十萬人不斷膨脹,直到冷戰結束時發展到130萬人之眾。

    冷戰使印度形成的民族心理並沒有因冷戰的結束而改變。冷戰後,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相繼裁軍的形勢下,印度仍然保持130萬人的龐大軍事力量,並且毫無裁軍的跡象。這正是印度的冷戰思維仍然在起作用的結果。

    此外,“三股”力量給印度軍事發展注入了動力。據印度有關方麵介紹,印度官方將美國作為國家的主要對手,印度軍隊將中國軍隊視為主要威脅,印度民眾將巴基斯坦視為威脅其安全的主要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發展目標是世界上“有聲有色”的大國,必然與世界的霸主美國發生“碰撞”;印度軍方認為中國軍隊是其活躍於世界軍事舞台的障礙;印度民眾認為,威脅其生活與安全的恐怖主義主要來自於巴基斯坦。

    雖然印度的官、軍、民三方對“威脅”本國的因素認識不同,三者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解決各自的“問題”都需要有一個強大的軍力做後盾。所以,印度國防費用多年來一直處於增長的勢頭。1992財年的軍費大約為67億美元,2007財年已長到218億美元。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在上個月說,在2009財政年度,印度軍事預算將達到284億美元。印度如此快速地增大軍事投入而沒有受到“阻力”,這正是其官、軍、民三者目標一致使然。

    在領土問題上重視“用武”

    印度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國存在著的領土爭議近35萬平方公裏。印度可稱得上是世界上與周邊國家領土爭議麵積最多的國家。“領土問題”實際上已成為印度發展軍事力量的“抓手”。

    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從英屬印度獨立出來不久就打了第一次印巴戰爭。當時,印度在軍事上對巴基斯坦並不占有太大的優勢。戰爭的結果是,印度大約控製了爭議區的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大約控製了爭議區的五分之二。從戰略層麵上看,印度在這場戰爭中失敗了,因其並沒有實現控製整個克什米爾地區的目的。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與巴基斯坦打成“平手”。印度和弱小的巴基斯坦打成“平手”,同樣意味著印軍的失敗。軍事上的失敗,促使印度下大力氣進行軍事準備。1971年,印度出動兵力,一舉肢解了巴基斯坦。印度獨立後幾場戰爭的成功與失敗,給印度大力加強軍事力量建設提供了“支撐”。從此,印度軍隊一步步地成為南亞乃至亞洲地區不可不重視的一支力量。

    以“領土問題”為幌子,印度似乎找到了一個提升軍力的護身符。近年來,印度頻頻試射導彈,不斷完善導彈性能,發展新型導彈。印度首艘國產核動力潛艇已經下水,並計劃在未來10年內再裝備125艘艦艇。加之,印度正與獨聯體國家探討購買戰略轟炸機。一旦印度購入戰略轟炸機,印度將實現擁有“三位一體”核能力的夢想。印度的軍事大國夢也就為期不遠了。

    向東擴展的軍事總方針

    自核爆炸以來,印度在軍事上推行的是一條“優勢與擴展”戰略。印度在追求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也在大力向南亞地區之外擴展其軍事影響。

    據有關資料介紹,印度擴展其軍事影響主要是沿著三條路線實施的:一條是向東,即向東南亞和中國南海方向;一條是向北,即沿著中亞、高加索到俄羅斯;一條是向西,即向著伊朗、中東方向。

    向東,印度已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建立了其軍隊曆史上第一個三軍聯合司令部,不斷加大與東南亞有關國家的軍事關係,與某些國家在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等。

    向北方向,印度也已展開工作,嚐試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向西,印度出兵亞丁灣護航就是其向該區域擴展影響的一種嚐試。

    但是,印度向北和向西發展,一方麵與俄羅斯的勢力發生衝突,一方麵與美國和北約的勢力範圍發生矛盾。這使得向東擴展軍事影響成了印度的首選。同時,這一方向也與印度的國家“東向政策”相一致。同樣,向東發展,印度還可以找到一個繼續提升其軍力的借口。所以,向東擴展軍事影響就成了印度的戰略選擇。(韓旭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