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艦載武器 天一 祁長軍
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曆來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一方麵,先進裝備的定型生產體現了中國海軍整體作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麵也說明了中國國防工業整體水平的增強。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中國自主研製能力及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武器裝備研製緩慢或半途下馬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緩解。特別是在90年代中後期至21世紀初,一批批性能先進的艦載武器及水麵作戰艦艇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標誌著中國海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中國海軍105濟南號導彈驅逐艦改裝前後對比示意圖 然而,在為中國海軍擁有這些先進艦艇及武器係統感到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這些成績的背後存在著一些幕後英雄,那就是擔負新型武器試驗的海上試驗艦隻。它們中,無論是由作戰艦艇改裝還是專門建造的,都為中國海軍不同時期新型艦載設備的最後定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國內外的公開資料對中國海軍中的試驗艦艇加以介紹,以便使廣大讀者對中國海軍中的這一特殊成員及中國新型海軍裝備的發展情況有一些深入的了解。
◆集試驗、作戰於一身的"濟南"艦
中國海軍成立之初,由於裝備水平及作戰使命的限製,作戰能力較強的大型作戰艦艇幾乎沒有,絕大部分是一些1000噸以內的輕型艦艇,千噸以上的中型艦艇數量少,裝備差,艦載武器及艦載電子設備也較為簡單。由於國內自主研製能力很弱,海軍大部分新型武器、設備的研製都是以仿製為主,因此利用陸上試驗場進行相關試驗即可滿足各係統的裝艦要求,對海上試驗艦的需求並不特別急迫。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整體科技水平及武器研製能力的提高,一些新型高性能、技術複雜的艦載武器及雷達、電子設備的研製陸續開始進行。特別是中國第一代051型導彈驅逐艦的建造,使以往僅靠陸上試驗場進行武器試驗的傳統方式已難以滿足各係統裝艦的使用要求-這些係統裝艦後往往會出現適裝性、電磁兼容性等方麵的問題。武器係統和雷達電子設備需要在海上十分惡劣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必須考慮溫、濕度的變化,海上水氣、鹽霧對設備的腐蝕以及艦艇自身的振動、噪聲對係統設備的影響等。這些問題在陸上試驗中很難被發現,如果不通過實際的海上試驗,解決起來相當困難。中國海軍在70年代初建造的051型驅逐艦是否會出現類似的問題,051型驅逐艦上的武器及雷達係統的可靠性、穩定性、海上適應性及設計性能是否存在問題和不足都將直接影響到051的建造工作。
在當時中國還沒有海上試驗艦的情況下,中國第一代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號在1971年12月31日服役後即進行了大量試驗,實際上就是作為中國051型驅逐艦的試驗艦來使用,以驗證該型艦的實際艦體強度、航速、穩定性、適航性等基本性能。同時,艦上應用的新型三聯裝回轉式艦艦導彈發射裝置、"海鷹"1號艦艦導彈、雙57毫米、雙25毫米、雙130毫米艦炮及其它雷達、聲呐、通信、導航和指揮控製係統等設備都進行了調試和完善,逐步完善了051型艦的整體設計,掃清了後續艦建造的障礙。80年代中期以後,"濟南"艦開始承擔了一些新型艦載武器及電子設備的海上安裝、調試試驗任務。在這些試驗任務中,最重要的是中國海軍第一套艦載指揮係統的裝艦試驗及直升機上艦試驗。
艦載作戰指揮係統試驗:艦載作戰指揮係統是現代水麵艦艇的"大腦",沒有現代化艦載指揮係統的艦艇不僅稱不上是現代化的作戰艦艇,而且還使其整體作戰性能受到極大的影響。建國後相當長時間內,中國海軍建造的作戰艦艇均未裝備先進的艦載指揮係統,即使是70年代最新研製的051型驅逐艦和053型護衛艦,其作戰指揮係統也隻相當於國外60年代的技術水平,難以滿足80年代海上作戰環境的要求。因此,加速我軍現代艦載作戰指揮係統的研製已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的重要任務。
進入80年代後,由於中西方關係的緩和,美國及歐洲國家開始與我國進行了一係列軍事技術合作,一些新型軍事技術及裝備也開始向中國出售或轉讓,其中包括從法國引進的具有80年代先進水平的TAVITAC綜合化艦載作戰指揮係統的相關核心技術。在此基礎上,中國的新一代綜合化艦載作戰指揮係統於80年代後期研製成功,並擬裝備在當時正在設計中的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即後來的"旅滬"級)上。這就要求經過陸上聯合調試後必須進行實艦安裝調試,以便檢驗整套係統的可靠性、穩定性以及與艦上各種武器、雷達、電子設備的相互協調和兼容性問題。
中國海軍051型驅逐艦"濟南"號。作為中國第一艘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濟南"號在服役之後就開始承擔了大量的武器、電子設備的試驗任務,特別是在80年代中後期為實現中國海軍作戰艦艇搭載直升機的試驗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由於當時國內尚沒有專用的海上試驗艦隻,所以海軍試驗任務最多的"濟南"艦理所當然地被選作該指揮係統的裝載試驗艦。由於"濟南"艦的艦內空間有限,給係統的安裝帶來了一些困難,但最終並沒有影響到係統的各項試驗任務。隨後進行的海上試驗令人非常滿意-全係統表現出反應速度快、目標跟蹤數量多、抗幹擾能力強的特點,各分係統之間暢通、穩定,符合裝艦使用要求。由於係統海上試驗的順利完成,使得中國第二代驅逐艦上如期使用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艦載作戰指揮係統。
80年代末,海軍又在該作戰係統的基礎上發展了多套適合不同類型驅護艦的改型,裝備在90年代後新建造及改裝的驅護艦上,使中國海軍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至少提高了20年,與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差距也縮短到10年左右。
直升機上艦試驗:20世紀90年代前,中國海軍的主戰艦艇沒有一艘具有搭載直升機的能力,海航裝備的直升機隻配屬在大型補給艦及遠洋打撈救生船上,用途上也僅限於海上救生、運輸等。而美、歐及前蘇聯海軍早在60年代中期就已實現了艦艇直升機化,到80年代,各國海軍的主力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都已配備了艦載直升機。水麵艦艇搭載直升機不僅擴大了反潛範圍,增加了對潛艇目標的搜索、攻擊能力,同時在超視距引導、空中預警、戰場偵察、海空監視等方麵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中國海軍各型驅護艦在這方麵仍屬空白,使中國海軍的作戰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製。因此,解決作戰艦艇搭載直升機的問題就成為80年代中國海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051型驅逐艦在設計之初並沒有考慮搭載直升機的要求,但麵對80年代中後期乃至90年代的戰場環境,缺少艦載直升機的051型驅逐艦無疑在作戰能力及效果方麵都受到了很大的限製。因此,"濟南"艦於1987年開始進行改裝,艦體後部的雙130毫米艦炮及後部上層建築被拆除,在主甲板上加裝了一層甲板,安裝了一座長17米、寬10.5米、高5.5米的雙直升機機庫,可以停放2架國產直-9直升機;其後則是一長25米、寬12.8米的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上裝有從法國引進的"魚叉"直升機助降係統,可保證直-9的安全起降。
"濟南"艦改裝完成後,展示在人們麵前的是一艘頗具現代化特征的驅逐艦,在當時中國海軍水麵艦艇中顯得非常有特色。1988年12月,中國海軍進行了首次直升機著艦試驗,一架經過改裝的直-9直升機平穩地降落在"濟南"艦的飛行甲板上,實現了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在作戰艦艇上起降的零突破。在隨後的數年內,"濟南"艦上進行了數百架次的起降試驗,使中國海軍逐步掌握了直升機在作戰艦艇上起降的相關技術,並對艦載直升機在海上的使用、維護、保養等方麵有了直觀的認識。"濟南"艦積累的寶貴經驗大部分應用到了後來建造的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上。
在改裝後的服役期間,"濟南"艦除了進行各種試驗任務外,還要擔負日常的戰備巡邏任務。艦載直升機的應用使其在執行任務時更為機動靈活,作戰效率明顯提高。但是,除"濟南"艦外,再沒有其它051型艦進行過類似的改裝,這說明這種改裝的主要目的隻是用來摸索、掌握和積累直升機上艦的實際經驗,探索驅逐艦搭載直升機後的指揮、管理、維護等方麵的實際經驗。由於051型艦的艦體幹舷較低,為了保證直升機起降的安全,隻能在甲板上再增加一層甲板布置機庫和直升機起降平台,因而使得艦體後部重心明顯增高,整體上很不協調,而且艦尾主、副艦炮和反潛深彈發射裝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攻擊和防禦能力,這可能是其它051型驅逐艦沒有進行類似改裝的重要原因之一。
"濟南"艦服役至今已有近34個年頭了。其間,該艦先後完成了2200多項試驗任務,獲得100多萬個試驗數據,被譽為海軍裝備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也是迄今唯一榮立集體一等功的驅逐艦。雖然由於艦齡和設計的原因,"濟南"艦已經不再在海軍裝備試驗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作為中國設計建造的第一種導彈驅逐艦首艦,其對051型的後續艦批量建造以及國產新型艦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在051型驅逐艦中,除"濟南"艦外,還有2艘艦不能不提及。一艘是051型驅逐艦中的"開封"號導彈驅逐艦,另一艘則是80年代中期建造的051G型驅逐艦。它們都是在80年代建造完成後即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係統、設備改裝,擔負了一係列新型武器、雷達設備的試驗任務,其所獲得的改裝試驗成果大部分被應用到了90年代後051型驅逐艦的改裝和二代驅逐艦的建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