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日戰爭裏的“汽油桶”:中國石油先驅孫越崎

(2009-07-29 09:06:28) 下一個

2009年07月29日 08:58中國青年報

 

孫越崎(1893~1995),原名毓麒,浙江紹興人,能源學家,創辦中國第一個石油基地玉門油礦

成立不到3年的甘肅玉門油礦,就出了3次大事故,這讓油礦總經理孫越崎頗有些懊惱。

先是1941年,一口油井發生了強烈井噴。據記錄,“黑色的原油伴著棕色油霧,向天空衝射,霎時變成一片火海……轉眼的工夫,井架由紅軟而彎曲,倒塌在井口,成了一堆廢鐵。”

然後是第二年,油礦有一座能儲油1000噸左右的原油罐,由於量油工人找不到量油的木尺,便違規找了一根細鐵管,鐵管插入油槽時產生火花,引燃了罐裏的油氣,油罐爆炸,鐵片飛出上百米遠,量油工人也被炸得粉身碎骨。

而1943年7月,剛進入初秋的玉門突然高溫,祁連山上的積雪融化成雪水,匯成山洪,“黃色的濁流,從山穀間奔騰而來,夾著巨大的石塊、樹枝以及遠處放牧的牛羊,一刹那把河畔的煉油爐和蒸餾塔等設備連根拔起,隨洪水漂流而去。”

不過,無論是大火、洪水或是安全事故,都沒有阻擋1941年才剛剛從炮火中起步的中國石油工業。

玉門油礦是中國的第一個石油基地,在祁連山下的這片茫茫戈壁中,原本隻有一座破敗的老君廟。當時,人才和硬件極度匱乏,除了孫越崎等3個工程師是留學歸來外,其他技術人員都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對石油完全陌生。

但隻過了短短的幾年時間,一個由孫越崎一手創建的,擁有15000餘名職工與家屬的石油城市,卻在這兒拔地而起。

這裏甚至不比許多城市遜色,電廠、醫院、福利社、糧食加工廠、浴室、鞋店、布店、電影院,應有盡有。職工們自發創辦了《礦聲》刊物,自辦的塞上話劇團還相繼上演抗戰時期曹禺先生的名劇《雷雨》、《日出》、《原野》等。

孫越崎還挑選了許多肯立誌大西北建設的女學生到油礦工作。女學生到來之前,孫越崎對未婚的男職工笑言:“我將於最短期間選派大隊小姐來礦工作,這一舉措純係‘救濟’與‘補給’性質。希望單身同仁把握機會,爭取佳偶,勿放空炮,否則,不但辜負了我一番苦心,也是光杆們的恥辱。”

在油礦成立的那一年,孫越崎就提出玉門油礦年產180萬加侖的生產目標。每天清晨,隻要他走進辦公室,就向勤務員發問:“我們今年的生產目標是什麽?”勤務員聽到這句話,便大聲回答:“180萬加侖!”孫越崎走到路上遇見員工,也常這樣發問,聽到的都是響亮的“180萬”!一次,孫越崎在路上遇到幾個油礦小學的學生,問他們:“你們知道我們油礦今年的生產目標嗎?”小學生馬上高聲回答:“180萬!”

1942年11月中旬,盡管屢遭挫折,但玉門油礦還是提前實現了180萬加侖的生產目標。心情激動的員工擁到孫越崎身邊,把他高高地抬起來,伴著歡呼聲,一次又一次地將他們的總經理扔到空中。

當時中國的最高領袖蔣介石,給孫越崎寄來一份他的專用密電碼,要孫直接與他聯係。不過,這個對政治一竅不通的書生,即使手握著無數政客夢寐以求的蔣氏密電碼,也從未想過做官之事。

孫越崎隻用這個密電碼做了一件事,給蔣介石拍了個請求支持空油桶的電報。蔣介石接電後,立即命令軍隊後勤部撥3萬個53加侖的空油桶到玉門,解決了煉油廠儲油的問題。

根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玉門油礦生產的原油量,占全中國原油生產量的97%。在當年的重慶,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口號:“一滴汽油一滴血”,這些原油,有力地保證了抗戰最終勝利。

這裏也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掌握現代采油技術的員工,全國解放後開發的油田,到處都有“玉門人”,其中包括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

孫越崎的女兒孫叔涵回憶,晚年的父親,也始終牽掛著油礦。97歲那年,一個油礦的老同事來京,他堅持要去賓館敘舊,臨出門前,大門突然壞了打不開,老先生擔心遲到爽約,竟從廚房的一扇小窗子爬了出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