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空軍國產殲轟-7“飛豹”FBC-1殲擊轟炸機發展曆程(組圖)

(2009-07-27 11:38:10) 下一個
“飛豹”研製曆程及性能參數介紹
2008年07月30日 15:39:41  來源:新華網

一、研製背景及性能參數

新飛豹戰機飛行訓練

1974年初,中國海軍在西沙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暴露出缺乏海軍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問題。因此空軍也迫切希望擁有兼有戰鬥機和轟炸機性能的新型飛機。1976年6月,三機部下屬各單位的設計精英雲集北京,被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出各自設計方案。

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百業待興。軍隊建設也不得不為經濟建設讓路。同期的殲轟-7也落得個經費削減,進度放緩的地步。1982年英阿馬島一戰,阿根廷超軍旗攻擊機發射AM39“飛魚”導彈擊毀英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這給中國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島戰爭後,中國海軍開始探討轟炸機、水麵艦隻、潛艇三位一體的聯合作戰模式。於是到了1982年11月,殲轟-7、殲-8全天候型計劃再次全麵啟動。

殲轟-7飛機采用常規布局。采用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外翼帶氣動扭轉,翼根帶填角。殲轟-7飛機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機高度6.575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數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時,轉場航程3650~4000千米。殲轟-7的作戰半徑1650千米,是中國現役轟-5型飛機的兩倍。在飛行控製、火控和武器係統方麵,603所正確處理了對空攻擊、自衛與對地、海攻擊的關係,以對地、海攻擊為主;高空特性與低空特性的關係,以低空突防為主。

2004年初,海空軍在西安進行了兩架殲轟-7新改型接收儀式。殲轟-7A出現若幹外觀特點:整體風擋,無翼刀等等。應該指出的是,這一時刻的“飛豹”A絕對不止兩架,但總數量卻受製於渦扇-9的數量。更重大的殲轟-7改型也在研製中,總的來說,這一改型實際上是一種全新設計,隻不過有部分機體還和殲轟-7相同。據傳此型號被稱為殲轟-7B,也有傳說實際就是殲轟-8。一個更虛幻的說法是殲轟-7B將采用並列雙座雙垂尾布局,結合當初空軍希望要一種並列雙座戰鬥轟炸機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外形的改動工作量很大,說明研製單位對其的作戰對象、環境有了全新的想法。飛行控製係統將徹底大改,取消配重、翼刀等落後的控製手段。B型采用火控、電子設備將進一步改進,渦扇-9屆時將全麵國產化。另外,將采用更深入的隱身技術。目前並列雙座這一說法較為受網友肯定。

性能數據:

機長:22.32米

翼展:12.70米

機高:6.57米

最大平飛速度:1.7馬赫

最大起飛重量:28475千克

最大外掛:6500千克

作戰半徑(正常載彈):1650千米

轉場航程:3650千米

機載武器:共7個外掛點。可掛載C-801/802反艦導彈,PL-5係列格鬥導彈,炸彈、火箭彈等。另有1門雙管23毫米機炮

二、研製曆程一波三折

資料圖:仰視起飛中的飛豹

“飛豹之父”陳一堅

與新中國的航空事業共同成長

1930年,陳一堅出生在福州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陳昭奇是一位愛國學者,在福州大學任教。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到了福州,幼小的陳一堅,隻得隨父親的學校撤到南平。

“千裏南疆霧茫茫,故國土,自難忘。狂濤駭浪,幾處設國防。狼煙四起曾相識,淚如傾,氣填膺。”這首《江城子》是陳一堅院士在上個世紀90年代寫下的。那時的陳一堅,早已把畢生的心血和青春全部奉獻給了共和國的航空事業,而他第一次看見飛機,卻是前來狂轟濫炸的日本飛機,以至於半個世紀過去了,一提起航空和飛機,陳一堅的第一印象就是“淚如傾,氣填膺。”

讓陳一堅欣慰的是,他的航空生涯與新中國的航空事業共同成長,他是新中國第一批飛機設計員,參與了我國第一架殲擊機的仿製研製工作;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發動機空中試車台;參與設計了我國第一架大型飛機。而其中,讓他最為自豪的,就是“飛豹”。

“飛豹”全稱殲擊轟炸機,它既能夠承擔殲擊機爭奪製空權的作戰任務,也能夠擔當轟炸機對地對海攻擊的職責。它的“出世”不僅填補了我國戰鬥機種的空白,而且與當時世界同類第三代先進戰機性能不相上下,一舉跨越了國外殲擊轟炸機幾十年的發展曆程。

但就是這架“飛豹”,在數十年的研製過程中幾上幾下,差點中途夭折;就是這架“飛豹”,在第一次實彈演習中,遭遇意外變故,讓在座的人員無不心驚膽戰。而這些故事從來都沒有公開發表過,麵對家鄉媒體,陳一堅院士向記者講述了這其中一個個不為人知的內幕。

“飛豹”研製曆經波折差點中途夭折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急需研製一種在平時能對敵人起威懾作用,戰時能取得局部戰爭勝利的“撒手鐧”武器。殲擊轟炸機的研製因此提上日程。國家首先考慮這個新機種能夠和國外友好國家聯合研製。1979年,陳一堅奉命隨團出國談判、考察。外國人的方案很快出爐了,但是合作條件很苛刻,核心技術不給,要價21個億,研製碰到了困難。

1983年4月19日,因為鄧小平的批複,“飛豹”列入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研發工作轉入全麵詳細設計階段。時年53歲的陳一堅,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最輝煌,也是最艱苦的日子。

當時,陳一堅以總設計師的膽識和戰略眼光,大膽決策,選用國際上先進的軍用飛機設計規範,組織設計人員學習,消化新規範,並用老規範對照驗證,使飛機設計水平躍上了新台階。

研發過程中,“飛豹”雖說小問題不斷湧現,但是並沒有出現致命的、顛覆性的缺陷,可是試飛時,“飛豹”卻出現了一個致命的缺陷:隻要飛機一跨入0.95到1.05這個馬赫數區間,方向舵就開始了莫名地震動,結果全機都在震動,最後飛行員連儀表都看不清楚,非常危險。

為解決這個問題,陳一堅冒險要求飛行員在方向舵上裝傳感器,停留在問題區間測量震動的頻率,振幅和時間。測試時,因為停留太久,方向舵整個振飛了,最後飛行員將沒有方向舵的“飛豹”安全降落在機場,才沒有引發更大的事故。事後,陳一堅運用試驗數據對飛機進行了改進,從而避免了“飛豹”再次出現震動。

如今,“飛豹”早已正式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使用。“飛豹”研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陳一堅是第一獲獎人。但是陳一堅仍然說,“飛豹”不是他個人的功勞,是中國航空人的成就。

  “飛豹”首次實彈演習遭遇意外變故

上個世紀90年代,在我國一個海上靶場,一艘靶船在七八級的海浪中上下顛簸,忽隱忽現。遠處一架新型戰機全副武裝呼嘯而至,這是“飛豹”的第一次實彈演習。

在演習觀測室內,我國黨和軍隊的高層領導端坐在大屏幕前,密切注視著演習的每一個細節。“飛豹”的研發代表、總設計師陳一堅也在觀摩人員之中。當時在靶船不遠處,正停泊著一艘我國海軍的軍艦。結果在“飛豹”的雷達上,靶船的信號很微弱,而軍艦的信號卻很清晰。導彈發射還是不發射?陳一堅說,那一陣子,他的手心全是汗,就怕出事,要是真的把自己的軍艦給打了,責任太大了。

經過權衡,指揮部最後決定放棄演習。幾天後,演習再次開始。這一次“飛豹”表現得很出色,演習非常順利,靶船在衝天火光中緩緩沉沒,而經曆了實彈考驗的“飛豹”卻一飛衝天,拉開了它充滿傳奇色彩的軍旅生涯。1998年11月,在珠海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飛豹”第一次公開亮相,成為本屆航展上的頭條新聞。199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建國50周年盛大閱兵中,6架“飛豹”組成的空中梯隊,成箭形編隊整齊地飛越天安門廣場上空,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陳一堅說,看著“飛豹”從天安門上空飛過,一個背負了十幾年的沉重包袱總算卸了下來,回想十幾年來“飛豹”的研發曆程,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湧上心頭。而最大的感觸就是“飛豹”來之不易。

三、裝備國產中遠程製導武器 性能先進

中國自行研製的飛豹戰機起飛中

裝備國產中遠程製導武器

全新研製的“飛豹”飛機綜合航電火控係統,是目前國內最複雜的多外掛、多武器、雙操縱係統,同步配套研製的對海對地中遠程精確製導武器,技術起點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些關鍵技術的全麵突破和各種技術問題的及時解決,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飛機的各項戰技指標和部隊的使用要求。(參見:《新飛豹裝備國產中遠程製導武器 水平世界先進》)

得到溫總理的讚揚:衝天飛豹,了不起!

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一航一飛院,並參觀了一飛院展室。

展室中一架架排列整齊的飛機模型一下子吸引住了溫總理的目光,溫總理快步走到模型前,饒有興致地向身旁的吳光輝院長一一詢問。吳院長向總理詳細介紹了這些一飛院研製的國家重點型號、ARJ21新支線飛機和一飛院正在開展的預研型號情況。在介紹到“新飛豹”飛機時,溫總理笑著指著全副武裝、威武雄壯的“新飛豹”模型,行家般地說:“這架飛機好像很有戰鬥力啊。”

一旁的張亞平書記向總理介紹說:“這就是前些時候飛出國門,參加俄羅斯軍演的‘新飛豹’戰機。”

“衝天飛豹,了不起!”溫總理讚許頷首。

中國空軍改型飛豹戰機雙機編隊升空

資料圖:飛豹戰鬥轟炸機四機編隊

資料圖:中國空軍殲轟-7A飛豹雙機編隊升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