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航母漸行漸近:美學者全麵剖析中方計劃(組圖)

(2009-07-27 09:14:17) 下一個




(美)理查德·費舍爾 美國國際戰略評估中心 伊丹 編譯

隨著中國官方在航母問題上的態度明朗化,外界對未來中國航母的各種猜測也紛至遝來。

中國航母問題漸趨明朗

2008年12月中旬,中國向外界宣布,決定派遣一支小規模的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由兩艘導彈驅逐艦和一艘綜合補給艦組成)前往索馬裏海域執行反海盜任務。在外界看來,此舉標誌著中國已開始動用不斷增強的海軍力量,積極參與國際安全活動。一位中國的評論員表示,此舉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大國。

不過,中國方麵雖然與美國方麵保持著某種信息交流,但仍以獨立自主的方式參與國際反海盜行動,拒絕加入由美國主導的151多國海軍特遣編隊。然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事件並沒有引起外界的足夠關注:2008年12月9日,在東海海域,兩艘中國海洋監測局的船隻利用解放軍不斷提高的航天和電子信息能力,精確估算了日本海岸警衛隊艦艇的活動時間,利用其尚未出動的時機出沒於釣魚島海域,以宣示中國的主權。

在這種合作與對峙相交織的背景下,2008年末和2009年初,中國國內和其他一些消息來源陸續披露了一些有關中國航空母艦計劃的新信息,中國長久以來一直雄心勃勃地希望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信息並非來自中國政府的官方表態或公開報道,而是大多出自香港媒體和一些國際防務媒體的報道。由於這些信息不具有權威性,因此仍很值得繼續推敲。中國方麵一直拒絕提供關於重大國防項目、尤其是未來國防項目的權威信息,就連2009年1月20日公布的最新版《中國國防白皮書》,也沒有涉及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計劃。

但是,最近披露的這些相關信息,顯然與中國官方在中國航母問題上采取的新立場息息相關。如今中國官方已開始公開闡明中國對建造航母的態度,強調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從信息透明的角度看,這標誌著中國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再像以往那樣長期否認建造航母的意圖。

例如,在2008年11月中旬,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立華將軍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曾就中國航母問題表示:“任何一個大國的海軍,都夢想擁有一艘或多艘航空母艦。但問題的關健並不在於是否擁有航母,而在於如何運用航母。從軍事角度而言,擁有10個以上航母戰鬥群的大國海軍,與那些隻有一到兩艘航母的國家相比,所謀求的戰略目標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後者隻會將航母用於近海防禦。即便有朝一日我們擁有了航空母艦,我們也不會像那種國家那樣,將航母用於全球部署或全球幹涉。”

近期,標稱為“中國航母”的模型在香港公開展出。 中新社發 鄭祚聲 攝

2009年3月初,在中國一年一度的“兩會”期間,中國的航母雄心也得到了高調宣傳。在參加“兩會”期間,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徐洪猛將軍在被提問時表示:“中國確實需要一艘航空母艦。不論從技術上還是經濟實力上,中國都已有能力建造一艘航母。中國很快會擁有自己的航母。”《中國日報》也援引前解放軍海軍政委胡彥林將軍的話說,“建造航空母艦是一個大國的象征,這非常有必要。中國已有能力建造航母,也應該這麽做。”

外界對中國航母計劃的猜測

2008年12月31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據中國相關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計劃建造兩艘排水量在5萬噸到6萬噸的常規動力航母,第一艘將在2009年在上海開始建造,預計2015年下水。這兩艘航母顯然並不包括正在大連港進行整修和改裝的前蘇聯/烏克蘭“瓦良格”號航母。

2009年1月2日,香港《南華早報》披露稱,解放軍計劃到2020年建造4艘中型航空母艦,排水量將達到65000噸,與“瓦良格”號航母相當。2月13日,日本《朝日新聞》又報道稱,後兩艘航空母艦將采用核動力,排水量也在60000噸左右,將在2020年前後建造,其設計基礎是俄羅斯最終未能建成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雖然這些有關中國航母的細節性報道還有待於查證,但《南華早報》和《朝日新聞》對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意圖卻有著不同的分析。香港《南華早報》援引中國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並沒有多大的野心,也不會像美國那樣建造超級航母,因為解放軍並不想成為美國或俄羅斯海軍那樣的全球性力量。兩篇報道都認為,中國決定建造航空母艦的動機在於,中國迫切需要保護南海海洋領土和通往中東的海上能源運輸線,《南華早報》更是坦率地指出,中國計劃建造4個航母戰鬥群的原因在於,中國需要一支全天候的海軍力量,以保衛遠洋能源運輸線和在南海的領海安全。然而,在2009年2月13日的文章中,一向比較寬容大度的《朝日新聞》卻作出了比較悲觀的推論:中國軍方的未來目標是,確保對第二島鏈(從日本列島到關島和印度尼西亞)內西太平洋海域的製海權。達成這一目標後,中國軍方將在印度洋和整個太平洋地區與美國海軍展開競爭。

“瓦良格”號前部甲板下隱藏有反艦導彈發射管,有報道稱中方在改造過程中已撤出了這些裝置。

香港《南華早報》的文章還指出,中國航母將部署在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的基地。中國目前正在海南島修建一個全新的大型海軍基地。根據規模判斷,該基地不僅能容納至少一個航母戰鬥群,而且還包括專供潛艇使用的新型地下設施。

根據上述尚未得到證實的消息,還不能輕易對中國航母計劃的發展方向作出判斷,還需考慮美國官方和民間人士所獲得的信息。在2007年5月,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將軍與解放軍同級別的官員進行了一次交流。事後基廷將軍表示,“我個人對中國是否有意發展航空母艦並沒有什麽更好的意見,但是我們就航母有關的重大問題非常坦誠地交換了看法”。在2007年,一些訪華的美國前政府高級官員也透露出兩種不同說法,當時中國海軍官員告訴他們,中國打算建造航空母艦。其中一位美國官員在2007年年中訪華時被告知,中國有可能建造4到6艘航空母艦。

未透露姓名的官員向《朝日新聞》和《南華早報》表示,將采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航母技術,以協助完成中國自製航母的建設工程。2月13日的《朝日新聞》報道稱,中國已獲得了“烏裏揚諾夫斯克” 核動力航母計劃的資料。該航母計劃曾被定名為“1153”工程,當時俄羅斯已開始動工建造,但最終還是沒能完成。依據設計構想,“烏裏揚諾夫斯克” 核動力航母的滿載排水量達到78000噸,可搭載總數約60多架戰鬥機和直升機。最重要的是,該航母設計方案采用了蒸汽彈射裝置起飛艦載機。如果前蘇聯不解體,那麽“烏裏揚諾夫斯克” 核動力航母將有可能同時搭載蘇-33和米格-29K艦載戰鬥機,以及蘇-25攻擊機。不過,該航母還可能攜帶各種支援型飛機,如雅克-44E型預警與控製飛機和P-42反潛機。俄羅斯也可能利用向中國提議聯合開發或出售相關技術的機會,重新啟動這類計劃。

已有報道稱,中國官員已經與俄羅斯航母設計機構和組件生產廠家建立了聯係。在2007年,俄羅斯官員曾透露,他們打算建造4艘新型航母,一旦這一計劃得以實現,將會大大推動俄羅斯工業界通過參與中國的航母計劃獲得更多的投資和經濟利益。俄羅斯的新航母將是排水量在60000噸的核動力航母。對於中國來說,在核動力推進裝置、蒸汽彈射器、先進雷達和遠程防空導彈等領域,俄羅斯航母計劃都有可能為中國航母提供技術來源。此外,通過購買前蘇聯兩艘“基輔”級直升機反潛航母,也已讓中國“受益匪淺”,如今這兩艘航母已經變成了博物館。而由前蘇聯設計的“庫茲涅佐夫”級航母(采用滑躍式起飛甲板)——“瓦良格”號,目前正在大連港進行翻新改造。出售“瓦良格”號的烏克蘭已經向中國出售了一架T-10K飛機,該機是蘇-33艦載戰鬥機的原型。而且,烏克蘭方麵還提議,利用蘇聯時期修建的Saki海軍訓練中心幫助培訓中國艦載機飛行員。

蘇-33艦載戰鬥機

“瓦良格”號航母麵臨的主要問題是動力裝置。據報道,在2002年中國接收的時候,“瓦良格”號航母的蒸汽輪機就已破損。問題是能否完全修複,或是需要換成全新的蒸汽輪機?中國在研發新型先進戰鬥機發動機項目時,也在開發供海軍使用的大型蒸汽輪機。2008年12月,來自互聯網的圖片顯示,“瓦良格”號航母的前部船體和艦上的遠程反艦導彈部位已經被拆除。此舉是否和動力裝置問題有關?也可能是打算將艦載俄製導彈換成中國的反艦導彈,或是嚐試擴大艦載機的搭載空間?如果是最後一種情況,那麽該航母的艦載機搭載能力將會提高三分之一,類似蘇-33的艦載戰鬥機數量將從22架提高到28至30架。

2003年,哈爾濱一家技術研究機構為慶祝成立50周年,特意建造了一個改進後的“瓦良格”號航母模型。從該模型看,“瓦良格”號航母配備了相控陣雷達、C602遠程反艦導彈和“海紅旗”—9防空導彈,而解放軍海軍052C級171號導彈驅逐艦已經采用了這種“海紅旗”—9防空導彈。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由於缺乏官方的表態,很多有關未來中國航母的細節問題還是一個個有待揭開的謎團。“中華航母”的最終數量、航母大小和結構配置等,還有很多問號。例如,采用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艦載機采用滑躍起飛還是蒸汽彈射?不過從中國大量有關航母研究的軍事技術研究文獻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線索,包括涉及艦上自動降落技術的研究。假設能夠繼續得到政治和財政上的支持,那麽有一個問題很有可能已經明確,那就是中國正在建設一支擁有航母力量的海軍。

蘇—33交易峰回路轉?

目前,中國航母艦載機的最終構成情況還一團迷霧。然而,有消息稱,中國正在尋求采購俄羅斯的蘇-33艦載戰鬥機,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嚐試自主發展一種或多種航母艦載戰鬥機、預警機和其他輔助性飛機。另外還有可能在研發的項目是短距垂直起降(STOVL)戰鬥機和艦載無人戰鬥機。

在2005年8月舉行的莫斯科航展期間,俄羅斯工業界的消息來源稱,中國對采購蘇-33型艦載戰鬥機非常感興趣。而且在這次航展中,來訪的中國官員還參觀了雙座型蘇—33UB戰鬥機的實體展示,當時該機剛剛接受完矢量推力發動機的改進。在這次航展之後,2006年又有許多報道文章聲稱中國正在尋求購買蘇-33艦載戰鬥機,數量從2架到100架不等。比較有權威性的Piotr Butowski報道稱,中國非常有興趣采購60架單座型蘇-33戰鬥機和40架雙座型蘇-33UB戰鬥機。

網友繪製的“瓦良格”號效果圖

然而,由於俄羅斯一直擔心中國會模仿俄羅斯武器技術,加上中國對俄羅斯的武器采購量一直呈下降趨勢,因此在2007年和2008年,關於中國采購蘇-33戰鬥機的報道日漸稀少,外界越來越多地猜測有關這筆交易的談判已經處於擱置狀態。

然而,到了2008年底,這筆交易似乎又被重新激活了。在200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俄羅斯官員表示,中國對購買新型蘇-35和蘇-33戰鬥機非常感興趣。然而,也有一篇報道指出,中國對蘇-33艦載戰鬥機的興趣並不濃厚。2008年10月底,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引述俄羅斯工業界消息人士的話說,解放軍海軍即將作出為其航母計劃采購艦載戰鬥機的決定。消息人士對《簡氏防務周刊》稱,中國正考慮在近期購買大約14架當前型號的蘇-33艦載戰鬥機,以便能夠迅速交付。在此交易之後,將接著采購35至50架最新型號的蘇-33艦載戰鬥機。但是這筆交易要想順利達成,中國需要投資恢複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便已中斷的蘇-33艦載戰鬥機生產線,並且還需資助研發先進的改進型,而中國通常總會力圖避免付出這樣的代價。

不過,經過升級後的蘇-33艦載戰鬥機將是一種全新的型號(有時也被稱為蘇-33M或蘇-33K型戰鬥機),也肯定會引起美國和其他國家海軍的關注。大多數報道都認為,這種型號的蘇-33艦載戰鬥機將采用新型電子係統和武器係統,其作戰能力將遠遠高於解放軍海軍當前部署的蘇-30MKK2型陸基戰鬥轟炸機。例如,未來這種蘇-33艦載戰鬥機可能會配備俄製新型主動或被動相控陣雷達。俄羅斯的Phazotron和Tikomirov雷達廠商都正在發展主動相控陣雷達,而後者在被動式相控陣雷達方麵也具有很強的實力。此外,新型蘇-33艦載戰鬥機可能攜帶射程超過300公裏的新型“諾瓦特”空對空導彈,以及射程在300公裏的“諾瓦特”3M-54AE亞音速/超音速反艦導彈。

這樣一來,解放軍海軍首次擁有的大型艦載戰鬥機,在雷達係統性能上可與美國海軍的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的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相媲美;而機載武器的射程也將超過F/A-18E/F“超級大黃蜂”當前攜帶的武器。一旦解放軍海軍再為他們的蘇-33艦載戰鬥機選擇更加強勁的發動機和矢量推力,其機動能力也將遠遠優於美國的艦載戰鬥機,這種優勢對於掌握空中近距離格鬥的主動權或是規避來襲導彈,都非常有效。“諾瓦特”遠程空對空導彈將會對美國的預警機、電子偵察機、空中加油機和海上巡邏機構成致命的威脅,而這些作戰平台對於美國的網絡中心戰來說都至關重要,正是憑借這樣的網絡,美國海軍和空軍的戰鬥機才具備了出眾的作戰感知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也有報道稱,俄羅斯正在考慮在這種遠程空空導彈的基礎上研發反衛星武器。

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

還需要考慮的是,如果這筆蘇-33艦載戰鬥機的交易順利達成,將有可能導致解放軍海軍對後續研發的艦載戰鬥機也充滿興趣,未來的這種艦載戰鬥機將以蘇霍伊公司正在研發的新型第五代戰鬥機為“基石”。雖然原型機可能在2009年或2010年首飛,但外界對這種新型戰鬥機項目知之甚少,大多推測該機將具備隱形特征,武器倉內置,並且最終會配備新型主動相控陣雷達和新型大推力發動機,可實現超音速巡航。

在2007年11月的迪拜航展上,俄羅斯方麵也顯示了研發海軍型第五代戰鬥機的興趣,當時一位俄羅斯飛機公司的官員稱,如果俄羅斯建造新型航空母艦,理應生產新型艦載戰鬥機。而到了2009年2月底,一位俄羅斯官員表示,俄羅斯未來的新航空母艦將搭載第五代戰鬥機,外加新型無人機和戰鬥支援飛機。

國產艦載戰鬥機方案

解放軍也可能已製定了兩到三種國產常規起降艦載戰鬥機的計劃。其中一項計劃可能就是成都殲-10戰鬥機的艦載型,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首次提到了這一計劃。海軍情報辦公室當時預測成都飛機公司將會製造一種殲-10戰鬥機的雙發型。

雖然中國的互聯網上一再出現有關雙發型殲-10C戰鬥機的報道,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資料證實這一計劃。然而,自2005年俄羅斯消息人士首次作出這種分析推測後,就不斷有報道稱改進型殲-10戰鬥機將搭載具有矢量推力的AL-31FN發動機,而且還可能采用更先進的電子設備。

正如相關專家所釋,矢量推力將使殲-10獲得艦載飛行時所需的較低著降速度。這一特性也可使搭載有效載荷的殲-10戰鬥機,從靠近印度的高海拔短距離飛機跑道上起飛。不過,成都方麵至今並未披露這一型號的殲-10戰鬥機。

新型殲-10戰鬥機

沈陽飛機公司可能也存在一到兩種常規起降艦載戰鬥機項目。外界最初認為沈陽飛機公司是在嚐試發展殲-11B戰鬥機的艦載型(中俄聯合生產的蘇-27(也稱殲-11)戰鬥機的改進型)。有報道稱中國已經采購一架T-10K飛機,促使外界猜測中國也可能在努力改進殲-11戰鬥機,使其具備艦載能力。

然而,俄羅斯方麵的消息來源顯示,中國這樣做將麵臨相當大的困難,因為蘇-33戰鬥機若要適應航母行動的要求,還需進行大量改進。不過,經過成功改裝的艦載型殲-11B戰鬥機將有可能安裝先進的雷達和武器,可與美國海軍的F/A-18E/F艦載機相抗衡。

除艦載型殲-11B之外,外界還推測沈陽飛機公司及其相關航空設計機構可能還在研發一種全新的艦載戰鬥機,有可能完全取代艦載型殲-11B項目。中國的一些軍事航空網站將此機型稱為殲-13,有消息稱,該機型可能在五年內完成研發工作。

目前有兩種說法可能與這種艦載戰鬥機有關,其中一種描述可能出自中國的航空航天工程類雜誌,其暗示這種艦載戰鬥機可能是一種具有隱形特征的雙引擎戰鬥機,外形大小介於殲-11和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之間。

另一種描述來自中央電視台播放的一段錄像,錄像畫麵顯示了一種體形更小的雙引擎戰鬥機,外形大小與美國的F-18C戰鬥機相近。但是目前還沒有其他資料能夠證實這兩個項目確實存在。不過,中國航空製造業在飛機電子裝備、發動機和隱形技術等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已取得長足進步,若能再得到一些國外技術的幫助,則足以承擔艦載機項目的研發工作。

目前成都和沈陽方麵也都將研發重點放在了新型第五代戰鬥機的設計上,或許今後10年內就能完成開發工作,其中可能就包括最終的艦載型(《現代艦船-軍事廣角》2009年刊載)


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

中國對於采購一款垂直或短距起降戰鬥機也非常感興趣,而中國在這方麵的關注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70 年代末期,當時中國首次嚐試采購英國的“鷂”式戰鬥機。中國實際上在 21 世紀初曾獲得過一架退役(缺少發動機)的英國空軍“鷂”式 GR3 型戰鬥機,有消息稱這是從一位西方老式飛機收藏家手中得到的。如今這架“鷂”式 GR3 型戰鬥機停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物館中。

此外,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俄羅斯的雅克 夫列夫 飛機設計局也曾試圖利用其雅克 -41 戰鬥機打開中國的市場。雅克 -41 是前蘇聯第一款固定翼航母艦載戰鬥機――雅克 -38 亞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超音速改進型。然而,這一項目當時還處在試驗性的初期研發階段,而且雅克夫列夫設計局在吸引國外合作者參與該項目上做得並不成功,俄羅斯政府不久也停止為項目撥款。雅克 -41 戰鬥機在不采用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不能實現垂直起飛,而加力燃燒室又會對航母的飛行甲板造成損害。而且,固定在駕駛艙後麵的垂直升降渦輪噴氣發動機所發出的巨大噪音和存在的結構性弱點,對飛行員來說也是一種冒險。與基本上現成可用的蘇 -27 等其他俄羅斯戰鬥機相比,完成雅克 -41 項目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可能促使中國最終決定不采購雅克 -41 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從此以後,雅克夫列夫設計局一蹶不振,一直未能重振自己的戰鬥機業務。

雖然明知是一個難度極大且代價高昂的項目,但也有跡象顯示解放軍仍對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興趣濃厚。在 2005 年初,一位中國的消息人士透露,成都飛機集團正在考慮發展一種在設計上與 F-35 聯合打擊戰鬥機( JSF )相似的戰鬥機。 F-35 分為常規型( F-35A/C )和垂直短距起降型( F-35B )。但此後並沒有出現有關成都方麵是否已經著手落實這一項目的後續報道。到了 2008 年底,香港媒體的一條報道稱,在 2008 年 10 月訪問中國期間,俄羅斯總理普京曾與中方討論過重啟對華出售雅克 -41 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問題。不過,這一報道也沒有得到證實,而且在 2009 年 2 月底舉行的阿布紮比國際防務展上,當俄羅斯官員被問及這一話題時,同樣也沒有予以確認。

不過,未來中俄關於垂直短距起降或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的合作可能性,應該值得關注。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戰鬥機業務如能東山再起,特別是雅克夫列夫設計局如能研製出一款成本較低的輕型第五代戰鬥機,與俄羅斯的 PAK-FA 第五代戰鬥機項目形成高低搭配,並與 F-35 戰鬥機形成競爭,則俄羅斯將獲益匪淺。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上世紀 90 中期,洛克西德·馬丁公司曾購買了來自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建議方案,並成功地使 X-35 JSF 候選機型獲得美國空軍首肯,而其采用的矢量推力旋轉噴口發動機的尾噴管設計理念,與雅克 -41 飛機項目中采用的設計思路完全相同。

盡管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就從戰鬥機業務中退出,但雅克夫列夫設計局可能也渴望恢複戰鬥機設計能力。畢竟在上世紀 80 年代末,雅克夫列夫設計局至少還曾探索過一種先進型雅克 -41 戰鬥機,該機的特點是具有更加強勁的發動機、更充足的燃料儲備,機翼和機身部分也進行了改進,而且配備了性能更優異的雷達係統和作戰係統。據稱,該機在攜帶 2000 公斤有效載荷時,作戰半徑可達到 900 公裏。還有報道稱,雅克夫列夫設計局一度還曾計劃發展一種雅克 -41 型戰鬥機的改進型,以參與上世紀 90 年代初輕型戰鬥機項目的競標(這該項目最終也以失敗告終)。除此之外,也有跡象表明,雅克夫列夫設計局還曾嚐試設計一種雅克 -41 型戰鬥機的隱身型號,以參與角逐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 PAK-FA 項目的早期(蘇霍伊公司最終勝出)。甚至還有消息稱,雅克夫列夫設計局曾經設計過一種更加強悍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該機被稱為雅克 -43 。雖然報道的內容也不太詳細,但據推測雅克 -43 型戰鬥機是圍繞 NK-32 型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達到 55000 磅 )而設計的,而該型發動機此前一直用在圖 -160 大型超音速轟炸機上。該機采用了單台矢量推力發動機,借鑒了此前雅克 -36 的設計方案,取代了類似雅克 -41 將升力發動機前置機身的那種設計方案。另有報道稱,該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采用了大型無尾三角翼設計,這可能會令人聯想到波音公司競標失敗的 X-32 JSF 戰鬥機項目。

一旦成都飛機集團雄心勃勃的研發計劃得以實現,一種相當於 F-35 級別的戰鬥機將有可能進入解放軍現役,不僅有常規起降型,還會有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號。而後一種型號可部署到許多海軍水麵作戰平台上,在靠近印度的西藏山區空軍基地也可使用。有報道稱,解放軍打算建造 6 艘新型 081 級直升機船塢登陸艦( LHD ),該艦具有直通甲板,可以搭載少量中國版 F-35 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受這一思想的啟發,韓國正在考慮為其新型直升機船塢登陸艦選擇 F-35B 型戰鬥機,這也會促使日本也選擇這種方案。在上世紀 80 年代,前蘇聯艦船設計機構還推出過“小型快速航母”設計構想,用以搭載雅克 -41 戰鬥機和卡莫夫海軍直升機,這也是解放軍海軍可能會考慮的另一種設計理念。較小型航母適合與攻擊型潛艇和陸基飛機協同行動,保護解放軍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作戰區域。這樣一來,解放軍海軍的大型航母可以在更遠的海域執行任務。

    艦載教練機

為了培養飛行員在嚴酷的艦載起降環境下所需的飛行技能,先進的教練機自然必不可少。通常情況下,輕型雙座飛機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這種飛機更易於飛行駕駛,而且飛行費用較低,因意外事故墜機造成的損失也並不高。從 1992 年起,美國海軍就已采用波音公司生產的 T-45 “蒼鷹” 高級教練機 ,該機是 BAE 係統公司風行一時的“鷹”式教練機的大幅改進型號。來自法國和印度的航母飛行員都在美國海軍的 T-45 教練機上接受過飛行訓練。俄羅斯海軍則使用蘇 -25UTG 飛機,該機是雙座型蘇 -25UT 對地攻擊噴氣教練機的改進型,上世紀 80 年代末期大概隻生產了 10 架左右。俄羅斯的雅克夫列夫設計局已經建議在其新型雅克 -130 雙發高級教練機的基礎上,研發一種艦載型教練機,但俄羅斯政府方麵囊中羞澀,至今也未給該項目的研發撥款。

解放軍海軍可以選擇嚐試恢複蘇 -25UGT 教練機的生產;也可為海軍型雅克 -130 教練機的發展提供資金;還更有可能自主發展一種艦載教練機。但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是,解放軍海軍會在後兩個方案中兼收並蓄,為洪都公司的新型 L-15 教練機研發一種艦載機型。 L-15 教練機於 21 世紀初期在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幫助下研發而成,其外形與雅克 -130 型教練機非常相似,但發動機采用了烏克蘭的 AI-222 型加力燃燒渦輪風扇發動機,並能實現超音速飛行。與以往許多基於老式戰鬥機而設計的教練機不同, L-15 教練機的設計目的就是支持四代半現代化戰鬥機的訓練,並采用了先進的駕駛艙控製和飛行仿真係統。一位中國專家指出, L-15 教練機的雙發動機和計算機 飛行控製係統 ,使得飛行控製和發動機之間有了更好的協調性,提高了艦載飛行的安全係數。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持保留態度,認為 L-15 教練機的機身和發動機還需經過大幅度的重新設計,才能適於艦載飛行。不過,洪都飛機製造公司也有自己的選擇,例如購買雅克夫列夫設計局對該項目設計方案的谘詢意見及解決方法。另一個潛在的選擇方案是由烏克蘭國防部長在 2008 年 1 月提供的,烏克蘭方麵提出可以與中國聯合生產 L-15 教練機。在 2008 年的新加坡航空展上,中國官員表示,洪都公司可能正在發展一種單座型 L-15 輕型攻擊機,作為該公司的一次主動嚐試。這種單座型 L-15 輕型攻擊機也有可能將演變成一種海軍艦載戰鬥機。

艦載無人作戰飛機

       同美國、歐洲及俄羅斯一樣,中國也在發展先進的無人作戰飛機。在 2008 年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空第一集團公司公開了其 “ 戰鷹 ” 亞音速前掠翼無人作戰飛機設計構想,該戰機在外形大小及性能方麵與其他國家所發展的無人作戰飛機都很相似,如歐洲的 “ 神經元 ” 、英國的 “ 塔拉尼斯 ” ( Taranis)  、俄羅斯的 “ 魔鬼魚 ” 以及美國諾斯羅普 · 格魯曼公司的 X-47B 等。到目前為止,隻有 X-47B 型無人作戰飛機被設計用來參與航母行動,不過其他國家未來至少也會考慮建造航母艦載無人作戰飛機,因為他們已經或是即將開始建造新型航母。解放軍的決策者們很可能非常了解美國及歐洲國家無人機和無人作戰飛機的發展情況,而且也在關注美國海軍利用 X-47B 無人作戰飛機獲得遠程攻擊及偵察能力的計劃。中國的軍事技術文獻也指出,解放軍已開始考慮用無人機執行海上任務,如防禦或支援反艦巡航導彈攻擊,而這些任務也可由艦載無人機來完成。
 
        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無人機的設計及生產部門得到了迅速發展,設立了不少研發機構,並為眾多中國公司注入了新的設計力量,他們利用在先進的小型化計算機控製係統,先進的原材料、衛星導航係統,先進的小型化電光雷達以及精確武器等領域取得的進展,著手研發一係列高性能無人機及無人作戰飛機。中國對艦載機自動著陸技術的興趣,加上由解放軍控製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 COMPASS )的發展,也都有助於最終研製出解放軍海軍的艦載無人作戰飛機。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推測出,中國未來的艦載無人作戰飛機可能會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發展中國航空第一集團公司的 “ 戰鷹 ” 無人作戰飛機,這可能是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的一種產品,因此還有可能受益於沈陽飛機製造公司在有人艦載戰機項目上的投資。 “ 戰鷹 ” 雖 是一種亞音速前掠翼無人作戰飛機,但實際上該型戰機也可以被改裝為直翼或後掠翼無人作戰飛機,可用來執行早期攻擊、空中加油、電子與雷達偵察甚至反潛等一係列任務,這些也正是美國 X-47B 無人作戰飛機的設計研發初衷。另一種選擇便是發展洪都航空工業集團的 L-15“ 獵鷹 ” 教練機,這是因為俄羅斯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打算以其 雅克 -130 為基礎,研發一係列無人機/無人作戰飛機平台,而洪都集團能夠再次從中受益。鑒於解放軍投入巨資大量研發無人作戰係統,因此不難想象解放軍可能會在 2020 年前後部署具備航母艦載能力的無人作戰飛機,而美國的 X-47B 無人作戰飛機預計也會在大致相同的時間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總體評估與展望

 

200812月,中國海軍向亞丁灣海域派遣了一支艦艇編隊。這預示著,對於打造一支更強大的海軍力量,以保護中國在遠洋的戰略利益和經濟利益,北京正在形成越來越廣泛的共識。從最近兩年的行為可以發現,中國一直在著手“建立一支更強大的海軍”。盡管多年來中國官方一直對此予以否認(隻是近期才開始有所轉變),但中國確實已在實現解放軍海軍領導人長久以來的雄心壯誌——建設一支具備空中和兩棲力量投送能力的新型海軍,而且這一雄心顯然也越來越被中國政府和軍方內部的精英們所認同。然而,這支未來海軍力量的最終規模和編成情況,中國官方至今還沒有披露。

鑒於地區戰略、遠洋戰略以及對外政策謀求達成的目標有所不同,可能需要配屬2個或是68個不等的航母戰鬥群,以及相應的兩棲攻擊群、潛艇和水麵護航戰艦。不過,鑒於俄羅斯有可能不斷加大對中國航母項目的支持,而且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軍事合作日益密切,因此美國還有必要考慮中國和俄羅斯組成聯合航母編隊的可能性。但是,即便是解放軍海軍的一個航母戰鬥群,如果不會遭到敵方海軍力量的挑戰,也能以有利於中國的方式消除未來的危機。

中國航母力量的基本戰略任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航母艦隊的規模和編成。目前,還不清楚中國航母力量的部署是否將受到前蘇聯模式(擔負支援彈道導彈核潛艇的任務)或是美國模式(擔負力量投送任務)的影響。由於中國受地緣上的局限,需要對彈道導彈核潛艇進行主動防護,因此選擇前蘇聯的任務模式更為合情合理,這也正是前蘇聯後期航母部署的主要動機。此外,如今中國也和當時的前蘇聯一樣,正在利用太空監視、太空戰、遠程反艦彈道導彈、空射/艦射/潛射遠程巡航導彈,以及不斷壯大的現代化潛艇力量和規模已很可觀的深水水雷等多種武器平台,打造龐大的“反介入”多層防護堡壘。航母戰鬥群將有助於解放軍展開更加密集的防禦,或是在大規模海、陸、空、天武器係統的打擊範圍內,奪取特定區域的戰場主動權。從前蘇聯的經驗來看,依賴如此大規模的支援力量,也很容易使人們得出這樣的判斷:中國有可能將建造技術水平和造價都較低的非蒸汽彈射式航空母艦。

    不過,還應該考慮到,中國也並不需要建造美國式的大型蒸汽彈射航母,用以完成大規模力量投送任務。利用日漸強大的太空信息技術設施,以及在海外一些重要地點部署陸基遠程雷達和電子情報係統,解放軍有可能會考慮部署海基型的遠程反艦彈道導彈,以支援航母戰鬥群的部署。解放軍海軍在艦載雷達技術上的進步,可能也有助於具備打擊近地軌道衛星能力的防空導彈的發展。通過遏製或癱瘓美國航母和其他海軍艦艇編隊,解放軍海軍航母戰鬥群的靈活機動能力將大大增強,這也變相降低了對超遠程攻擊機的需求。不過,有報道稱,解放軍海軍有意在21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建造核動力航母,這樣一來,中國更有可能還會發展新一代更先進的艦載戰鬥機和海軍護航艦艇。

此外,鑒於解放軍還有其它許多雄心勃勃、耗資不菲的類似發展計劃,因此還有必要適當考慮,航母作為全球性大國地位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在這一非常狹窄、但技術要求又很複雜的領域最終能否真正有所建樹。要知道,除了建設航母化的海軍力量,解放軍計劃中的載人登月、太空站、太空戰、大型運輸機、第五代戰鬥機等項目,以及建設一支可迅速部署的信息化、機械化陸軍,每年可能都需要高達數千億美元的龐大經費開支。然而,由於受美國經濟衰退趨勢的影響,中國經濟最近也出現了下滑的苗頭。

 

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然而,美國的政策製定者和美國的盟友,都不能指望中國自身出現問題。特別是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正在崛起的“以航母為基石的中國海軍”已經依稀成為現實,加之中國正在迅速構建獨特的“反介入”防護堡壘,將使美國海軍麵臨代價昂貴的嚴峻挑戰。美國將不得不保持或進一步增加航母數量,研發更先進的艦載戰鬥機,與此同時還要更迅速地發展能夠對付反艦彈道導彈的攔截導彈、電磁軌道炮或激光係統(或者三種武器係統並行發展)。而且還要考慮是否要將航母的艦載空中力量,分散到生存能力更強的小型航母、甚至新型水下空中打擊平台上。


   就近期而言,美國軍方麵臨的嚴峻現實是:美國海軍自上世紀
90年代冷戰結束後享有的“和平紅利”已消耗殆盡,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們取消了A-12隱形攻擊機和F-22N海軍先進戰術戰鬥機等成本昂貴的飛機項目,最終選擇了經濟實惠的F/A-18E/F多用途戰鬥機。如今與可能配備主動相控陣雷達和射程達300公裏的空空導彈的蘇-33艦載戰鬥機相比,F/A-18E/F “超級大黃蜂”顯然無法確保贏得製空優勢。一旦解放軍選擇采購期待中的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的海軍型,或是中國在發展國產第五代艦載戰鬥機上獲得了成功,那麽這一差距將會越拉越大。麵對這些潛在的威脅,F-35C海軍型隱形戰鬥機要想重新奪回優勢,雖然還需要進行大幅度的重新設計,但至少也算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另一種可能的選擇是將美國空軍的F-22戰鬥機迅速改裝成艦載型,這將使美國航母空中力量擁有決定性的“利刃”。發展X-47B等遠程無人作戰飛機項目也變得更加必不可少,而且大量水麵戰艦和潛艇平台也需要部署無人作戰飛機。美國海軍還需發展自己的反艦彈道導彈,而通過改裝遠程反導攔截器,並利用已經非常先進的美國太空監視係統,就能迅速具備這種能力。

解放軍航母和反航母力量的崛起,也將使美國的盟友麵臨同樣的壓力。為此,日本可能不僅會建造自己的常規動力航母,並且還會加大潛艇的數量,並考慮自行發展反艦彈道導彈。韓國顯然已在考慮為自己的直升機船塢登陸艦(LHD)加載F-35戰鬥機,這也會導致其建造更大型的航母。最近,澳大利亞方麵的研究報告也在考慮采購2艘排水量達65000噸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和72F-35戰鬥機(每艘航母搭載36F-35戰鬥機)所需的費用問題,以鞏固澳大利亞的地區大國地位。至於其他方麵,如台灣地區,則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隻能采取“不對稱”對策,這有可能使台北為加緊采購“期盼已久”的新型常規動力潛艇和組建小規模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力量找到了越來越“正當”的理由。在布什政府期間,這兩項計劃都沒有得到支持,部分原因在於北京方麵的強力打壓。華盛頓也有必要支持這些盟友發展新型作戰能力,這樣不僅可保持對中國的威懾,而且也能進一步支援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行動。

        
《現代艦船-軍事廣角》2009年刊載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