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民幣版圖”現雛形,有望首先成亞太貨幣

(2009-07-03 13:48:37)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文匯報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出現“去美元化”呼聲中,中國悄然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人民幣最終跨向世界貨幣完成“三級跳”而做準備。“人民幣版圖”現雛形,有望先成亞太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 循兩渠道提速

  內地金融官員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仍是一個艱難和漫長的征途,下一步需要兩條路徑齊頭並進,倚仗中國第三貿易大國的規模優勢,加速人民幣在區域內流通,並通過一係列製度安排和市場建設,將人民幣推到國際金融市場的舞台。

  自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惡化以來,中國央行逆勢而行,出台了多項新舉措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允許在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證券產品、與貿易夥伴國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及允許人民幣作為部分國際經濟活動的結算貨幣等。這被外界解讀為政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突破之舉。



  所謂“人民幣國際化”,即人民幣要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並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手段這三大國際貨幣功能。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與其貿易和經濟總量息息相關。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並緊密融入到全球貿易與金融體係中,人民幣由國別貨幣成長為區域性貨幣,並最終成為國際貨幣,已蓄勢待發。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鬆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套複雜的“三級跳”動作,中國才剛剛起步。他認為,已出台的多項措施,所涉範圍僅涵蓋中國周邊及貿易關係緊密的國家和地區,跨境貿易結算實質是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的技術性步驟。“如果將人民幣國際化的三級跳分解為自由化、區域化和全球化三步,現在人民幣仍處於自由化的深入階段和區域化的初始階段。”

  央行有關官員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下一步人民幣國際化需通過兩條路徑並行推進,“兩條腿”走路。一是利用中國貿易規模優勢,推進人民幣在區域內流通;二是推動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動。

  “人民幣版圖”現雛形

  雖為不可兌換貨幣,人民幣儼然已成為亞洲的準區域貨幣。據有關部門統計,已有數百億人民幣走出大陸,往北到俄羅斯和蒙古,往東北到朝鮮,往西南順著瀾滄江、湄公河,流進東南亞;往東南,越過台灣海峽和珠江,流進台澎金馬和港澳,形成“人民幣版圖”。

  作為價值尺度,目前人民幣結算範圍主要在邊貿領域。在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已經起步。兩年來,中國已陸續和越南、緬甸、俄羅斯、蒙古、韓國等八個周邊國家簽訂協議,貿易結算時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根據統計,中國邊境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的比率,已經高達45%至95%,超過 200億人民幣透過邊境貿易流到境外。

  作為支付手段,近年人民幣已流入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港澳台地區尤其是香港,日益被市場接受。

  而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已在一些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中出現。2006年菲律賓接納人民幣為其儲備貨幣,這是外國中央銀行首次將人民幣列為官方儲備貨幣, 2007年白俄羅斯跟進。另外,一些國家在匯率上也開始考慮人民幣因素,印度和歐洲央行2005年就宣布將人民幣納入一攬子貨幣。

  有望先成亞太貨幣

  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逐漸完成國際化或將需要10至20年的時間,在這之前,人民幣有條件率先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結算貨幣和區域儲備貨幣。

  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在於,國內金融體製的開放度、機構的競爭力和金融市場的規模在今後如何發展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再加上國際儲備體係的曆史慣性會維護美元和提升歐元的地位,人民幣要在20年間實現真正國際化,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體係中較為重要的成員,難度較大。

  不過,經濟學家仍認為,在未來10至20年中,中國可率先在亞太地區實現區域化。中國對外貿易已超過日本,巨大的貿易規模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模式,將幫助人民幣成為區域結算貨幣,進而推動成為區域儲備貨幣。

  另外,中國對亞洲新興市場經濟保持外貿逆差,增加了人民幣在這些區域的可得性,也有助於加快人民幣區域化的進程。而中國對世界保持巨額的外貿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大而貶值壓力較小,這保證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安全和收益性。因此,若人民幣完成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在亞太地區必將成為各國外匯儲備的一大優良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