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中的米-24“母鹿”武裝直升機,米-24是侵阿蘇軍的主力直升機
米-24雌鹿係列武裝直升機在戰爭中更多地扮演空中坦克的角色。事實證明它不愧為最優秀的武裝直升機之一: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它參加了30場戰爭和地區衝突,足跡遍布三大洲,其中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作戰最激烈、影響最廣泛、戰果最輝煌、損失也最重的當數1979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
初期介入
1979年4月,阿富汗政府軍接收了第一批米-24A和米-25,從此米-24開始 介入阿富汗內部衝突。這種直升機立刻被投入到打擊反政府遊擊隊的行動中去。接受蘇聯培訓的阿富汗飛行員已經能夠熟練掌握並嫻熟應用米-24。但是,米 -24並沒有威風多久,在遊擊隊的防空火力麵前,它顯得過於脆弱了,不久就出現了第一個犧牲品。1979年5月3日,一架米-24在浩斯特附近被擊落,當 時它被地麵火力擊中後就一頭撞上山坡。
盡管如此,雌鹿的作用仍然無可替代。喀布爾政權要求蘇聯再提供20到25架雌鹿,但是直到1979年12月25日蘇軍入侵阿富汗前,新一批直升機才交付。克裏姆林宮中關注阿富汗國內局勢的政治家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阿富汗國內衝突已經演化為一場內戰。在這場戰爭中,反政府遊擊隊采取伏擊、打了就跑的戰術,因此需要正軌部隊具備快速反應能力,這樣一來,空中支援就成為最為重要的一環了。
阿富汗戰術
1979年12月27日,蘇聯直接出兵阿富汗,一周內阿富汗全境陷落。簡而言之,這好像是一場為直升機準備的戰爭,而米-24的優異表現則在這場戰爭中體現了本身的價值。
最初,在阿富汗的米-24直升機大多是單機行動,但後來在多次遭到攻擊並被擊落一架 後,蘇軍改變了戰術,即以雙機編隊行動,這樣至少有一個好處——一旦其中一架直升機被擊落,另外一架至少可以掩護並營救被擊落的直升機機組乘員。然而,米 -24在進行大規模行動時通常更多的采用四機甚至八機編隊的隊形,這樣對那些在良好地形地物偽裝下的敵人才有明顯的打擊效果。阿富汗的遊擊隊裝備優良,一 旦有可能,他們就進行還擊,因此數量的優勢還可以讓直升機機組利用一些雙機編隊無法采用的戰術。其中包括“死亡轉輪”(這個戰術由二戰期間的伊爾-2強擊 機飛行員發明)。直升機群先是在目標上空周圍盤旋,以確定目標位置,然後不停地火力覆蓋目標。緊接著直升機以梯形編隊逼近目標並且陸續將機頭對準目標,實 施火力打擊,進行完頭一輪打擊後的直升機迅速向各個方向散開,重磅炸彈以極小的時間間隔從各個方向落向目標。
俄軍現役米-24
為避免被敵地麵高炮火力擊中,直升機雙機編隊通常作S形機動,並配合以爬升或者減 速,使遊擊隊的對空火力瞄準變得複雜困難。通常在高空飛行的一對飛機負責掩護進行攻擊的編隊。米-24的飛行員為了增強火力打擊的效果甚至不顧一切,有時候甚至危及到自身的安全。曾經有一次一架直升機完成攻擊後發現他的僚機發射的火箭彈呼嘯著從直升機一側飛過,此時如果火箭再正一點,前邊這架直升機根本無法躲閃。
由於阿富汗遊擊隊神出鬼沒,蘇軍在製定戰術和任務計劃中的靈活性也非常大,墨守成規 的行動立刻會導致損失,甚至以相同的路徑接敵兩次就會遭受埋伏。在攻擊的途中或者攻擊完畢撤退或者進行戰鬥巡邏任務時,直升機雙機編隊通常保持1200到 1500米的間隔,以防止被敵人一石二鳥,這個距離可以留給飛行員足夠的反應時間,或者進行機動規避或者立刻脫離敵人。米-24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它的高 速度也付出了代價:它的旋翼載荷要比米-8大50%,這在阿富汗這種高溫、高原和嚴重風沙環境下會大大降低直升機的操縱性。更糟糕的是,通常用於一般條件 下的領航方法在阿富汗山區經常無用武之地,甚至導致事故。過高的旋翼載荷意味著急劇的拐彎或者“刹車”常導致機身下墜,飛行員此時會極力拉杆,試圖保持直 升機不致下墜,但是發動機在高溫高原情況下功率不夠無法使直升機足夠快的加速,其結果是直升機因此無法控製的墜地。在低速或者低空飛行時,頻發的地麵亂流 也常來搗亂,雌鹿此時就會開始難於控製了。由於其糟糕的方向控製性能,尾槳會拉著直升機不自主的向左轉,更糟糕的是會導致直升機進入狀態,其結果將是災難 性的。在高溫高原條件下高速飛行的直升機主旋翼葉片經常因動力不足而失速,這導致米-24不受控的向上傾斜,並急劇的墜落。俄羅斯飛行員稱這種現象為“搭 便車”,其結果經常是米-24短翼稍或者火箭巢被撞壞。要想避免這種後果就必須輕柔地駕機低速飛行,但是這在戰鬥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解決缺陷
如果飛機搭便車,或者從高速俯衝中恢複,飛行員不得不拉杆,此時主旋翼鋒利的葉片就 有可能打到尾梁。1980年8月就曾發生過一起這樣的事,當時兩架雌鹿完成了攻擊任務,從遊擊隊的火力中突圍,雙機編隊飛行。直升機並沒有受到遊擊隊的打 擊,但是尾梁上卻被旋翼撕破了兩個洞。兩架直升機後來都被修複了,但是其修複後的 第一次飛行中,米-24就被遊擊隊的地麵火力擊中。一發12.7毫米的高射機槍穿甲彈擊中一葉尾槳,並使其向右脫落,這造成直升機猛烈的震動。剛剛被匆匆 修複的尾梁再次受損,直升機完全失控墜毀,乘員全部陣亡。
當米-24以250公裏/小時的速度飛行時,如果直升機拉坡度超過20度,直升機會 損失200米的高度,所以在低空飛行時,竭盡全力的飛行員根本沒有犯錯誤的機會,此時控製速度和兩名機組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雌鹿飛行員都這樣說:在這種 方式下飛行就像在鋼絲上行走那樣不容易。駐紮在昆都士的部隊對此刻骨銘心,在戰爭的第一年,該部隊就在類似的事故中損失了6架米-24D。一些直升機由於 大霧或者陣風撞山,有些則是因為在斜坡或者狹小的空間起降時發生事故。
1980年4月,米裏設計局的設計師季申科將軍視察了駐阿富汗的一些裝備米-24的 部隊以及一些“空中流氓”(蘇軍對飛行老手的稱呼),部隊的官兵指出米-24的上述缺點,但是將軍卻固執地認為米-24的高溫高原性能同樣出色。不得已, 該部隊派一位技術嫻熟的飛行員冒生命危險向他展示了“搭便車”的情況。看完這驚險的螺旋表演,並聽取了哈裏托諾夫上校詳細的解說後,這位米裏設計局的老總 感歎道:“我本以為我知道我的直升機能作哪些動作,但是現在看來,我不能那麽確定了。”
這次鋌而走險的特技表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對米裏設計局起到了明顯的促進效 果。1980年的夏天,米裏設計局開始了一項改進計劃。這個計劃包括調整發動機的自動燃料控製係統以減少在高溫高原條件下的能量損失,另外增加了在危急情 況下渦輪溫度過高的持續時間,因為飛行員在關鍵時刻寧可讓渦輪燒掉也不希望缺乏動力。發動機進氣口安裝了一個渦輪濾塵罩,它可以過濾掉70-75%的灰塵 和沙子,減少了對壓縮機葉片的磨損2.5-3倍。米-24要比米-8更為優先的安裝濾清器,盡管後者在未經裝備的不良場地降落的頻率遠大於前者,這主要是 因為米-24的TV3-117發動機比米-8的TV2-117A發動機的空轉轉速更高,這樣更容易吸進沙塵,使發動機渦輪葉片的磨損問題更突出。(以前曾 有報道說極少數的第一代米-8改裝過這種過濾器,但實際上隻有第二代的米-8MT/米-17河馬F才將其列為標裝裝備)。1981年,米-24V被投入到 阿富汗戰場,在高溫高原條件下,該機的TV3-117V發動機較之以前的型號能夠多提供15-20%的動力,早期的米-24D在大修時也換上這種發動機。
俄製米-24攻擊直升機曾被阿富汗遊擊隊稱為“魔鬼的戰車”
攻擊再攻擊
到1980年年底,蘇軍第40集團軍的直升機數量已經達到200架。攻擊直升機既用 來攻擊計劃好的固定目標,又可攻擊臨時發現的目標或者地麵部隊遭遇的目標,表現出相當大的靈活性。陸軍航空兵完成了33%的預先計劃好的攻擊任務,與此形 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完成了75%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此時,有三種等級的地麵作戰行動,分別由師、旅、營級部隊實施。無論那種進攻都需要直升機的支援, 而雌鹿更是利用其多樣化的武器被頻繁作為鐵拳使用。
如果米-24混合攜帶了炸彈和無控火箭發射巢,那麽飛行員通常會在距離目標 1200-1500米的距離上來一個火箭齊射,然後用其機鼻下的機槍(機炮)猛掃一通,最後再讓武器操縱員精確的瞄準投擲重磅炸彈。這種精確的轟炸通常是 直升機在高速低空的情況下進行的,炸彈引信具有32秒的延遲以便直升機不會被爆炸的碎片擊中。但是這種引信並不是那麽可靠。1985年夏,一架從阿富汗腹 地加茲尼執行完任務返回的米-24機身上就留下了18個彈痕,這是由其長機投擲的炸彈碎片造成的。如果滿載的話,米-24可以在MBD2-67u多功能掛 架上攜帶10枚100公斤的炸彈。這些炸彈如果同時投放,精確性就會大大降低,但是這種方式對付麵目標非常有效,比如說遊擊隊的訓練營地。攜帶炸彈的米 -24通常用來打頭陣,以毀壞阿富汗房屋的厚厚的牆壁,同時炸死阿富汗遊擊隊的槍手,或讓他們無處可藏。對於完成這類任務來說,另一種較受歡迎的武器是 UPK-23-250機炮吊艙。GSh-23L型機炮具有很高的初速,對付這類建築的效果遠比S-5無控火箭好,因為機炮炮彈會穿過土牆在室內爆炸。
南非改裝的MI-24
米-24也可以攜帶大型的高爆炸彈,例如4枚250公斤級的FAB-250或者兩枚 500公斤級的FAB-500炸彈(FAB是高爆炸彈的俄文縮寫)這些炸彈對付那些堅固的舊堡壘,這些堡壘遍布阿富汗並且很方便的成為遊擊隊的基地。這些 堡壘通常布於懸崖絕壁上、村莊附近以及道路的三岔口,它們通常由巨石或者厚達3米的土牆掩護,米-24的S-5火箭彈根本拿它沒辦法。1980年6月,8 架攜帶重磅炸彈的米-24D在奪取桑西-杜茲丹山脈的戰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裏洞穴和暗道很多,自古就是土匪的藏身之處,因此遊擊隊將此處作為其最主要 的基地。蘇軍先用BM-21車載多管火箭炮不間斷地覆蓋轟擊整個山地,為地麵部隊開辟通路。而雌鹿則在夜晚集結,攜帶重磅炸彈一輪接一輪的轟擊,此時為了 多載炸彈,直升機甚至連武器操縱官都沒上。
1980年8月,米-24D在阿富汗首次使用了燃料空氣炸彈來對付在一峽穀設伏的遊 擊隊。因為知道這種炸彈的可靠性要低於普通炸彈,兩架掩護領隊長機的雌鹿飛行員立刻向長機投放的炸彈產生的油氣雲中齊射了無控火箭。前麵的直升機是在 300米的高度投放的炸彈,這已經大大超過投放普通炸彈的高度了,但是爆炸的衝擊波仍然波及到了直升機。
燃料空氣炸彈的可靠性問題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炸彈的效果受到多 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投放速度、高度和高原高溫環境,一些資料來源稱隻有15-20%的炸彈被完全引爆。因此,燃料空氣炸彈隻是偶爾使用,而且通常和高爆炸 彈和燃燒彈一起使用。如果它的確被完全引爆,那麽它就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武器了,不愧被稱為“窮人的原子彈”。它會把建築物完全推平,現場會留下大量肢離破 碎的屍駭,即便是幸存者也痛不欲生。
轟炸和射擊精度受山峰之間的氣流的影響很大,這甚至會導致無控的炸彈或者火箭遠離目 標。米-24V的飛行員由於經驗的積累,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眼睛和判斷力進行攻擊效果要好於通過ASP-17V機炮瞄具和VSB-24彈道計算機的效果。狙 擊飛行員(這是對那些專家級飛行員的稱謂)尼古拉伊·馬裏什耶夫對他的成功沒有什麽隱瞞的:“這並不需要瞄準,全靠你的經驗和運氣了”。武器操控官伊萬· 曼伊諾科曾經參加了賈拉拉巴德的行動,當地人都流傳著他能夠讓炸彈呈高拋彈道落到遊擊隊地堡或者機炮陣地上。在轟炸村莊裏的遊擊隊時,他能夠讓炸彈以合適 的角度恰好命中牆的地基。遊擊隊為了躲避蘇軍的搜捕經常在堅固的大型岩石後搭建掩體和火力陣地。而雌鹿在對付此類目標時則經常使用上仰投射的辦法,非常管 用。
一些米-24裝備了S-24大型無控火箭,其彈頭就重達123公斤,其最大射程達到 2公裏,這樣可以保證直升機在對方防空火力外實施打擊。在格什科夫上校指揮下的一個米-24團就曾進行了50次發射。這種武器隻能由技術嫻熟的飛行員使 用,因此使用並不廣泛。之所以要技術嫻熟的飛行員使用,是因為發射S-24時會產生很大的濃煙和燃氣,濃煙會包住直升機,導致發動機工作不穩定甚至熄火。
反坦克導彈不僅在對付車輛時十分有效,在對付碉堡或者掩體時也非常有效。在 1.5-2公裏的距離上,武控官進行精確的瞄準可以讓35公斤重的導彈徑直飛進洞穴口或者碉堡的炮眼。裝燃料空氣戰鬥部的9M114反坦克導彈在對付碉堡 時更是有特殊的效果,它會在內部爆炸。在對付遊擊隊的戰鬥車輛時,9M114大概有75-80%的命中率,飛行員老是抱怨需要用這種武器打擊的合適目標太 少了。
早期的記錄表明,“飛行的步兵戰車”的概念在戰鬥中無法始終得到貫徹。因為機組根本 無暇顧及乘員能否用武器向窗外的敵人開火,因為米-24太重,如果裝滿負載會使行動受限,所以後部載員艙內的座椅甚至一些裝甲鋼板都被拆掉以節省重量。出 於相同的原因,其武器載荷常被限製在兩個無控火箭發射巢或炸彈(對於絕大多數任務來說已經足夠了)並且油箱很少超過三分之二。大概隻有16%的任務是全負 載飛行,這隻在短程任務中采用。
日夜狩獵
雌鹿經常像獵人那樣在重點地區上空巡邏,一有機會就去攻擊出現的目標。官方稱這種任 務為搜索/攻擊行動(武裝搜索獵殲),這種行動通常由雙機編隊或者更多的米-24完成,而缺少裝甲防護的米-8TV和米-8MTV-2很少單獨用於此類危 險的任務,但是可以為地麵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
雌鹿執行這類任務一般攜帶的武器包括兩個無控火箭發射巢,兩枚反坦克導彈和500到 700發機炮炮彈。雌鹿出動時,經常形成15-20度的劍形編隊,之間間隔600到800米,巡航高度在1500米到1700米,在這個高度具備良好的視 野,在發現情況後可進行靈活處置。如果發現了可疑車輛,它們先進行警告性射擊,令車輛停下,人員呆在原地,一直等到載有更多空降兵的米-8到達。可是,阿 富汗遊擊隊的車隊經常偽裝成普通卡車,而車輛在帆布掩蓋之下則裝備一挺重機槍或者機炮,常給米-24意想不到的殺傷,所以後來巡邏的米-24一旦發現可疑 車輛就對其進行攻擊,除非要獲取戰利品,一般就不會派米-8攜帶步兵支援。
在夜晚,當遊擊隊趁著夜色的掩護而活動猖獗時,捕獵的米-24機隊則會以雙機編隊沿 公路或山間小路飛行,飛行高度通常在80到100米之間,主要是考慮安全問題。他們一旦發現有車輛大燈或者宿營的火光,在核實該地區沒有友軍的情況下就立 刻對其實施攻擊。為了防止遊擊隊消失在夜色中,反應迅速則是十分關鍵的。通常,遊擊隊一旦發現有直升機在附近,地麵上所有的燈光就會立刻熄滅。不過雌鹿上 攜帶有裝照明戰鬥部的S-5火箭,可以使目標頓時現形,然後投擲大型照明彈,以便對其進行俯衝轟炸。這種戰術到了後期運用得更加嫻熟,直升機通過突然投放 這種“裝飾燈”(蘇聯空軍對照明炸彈的稱呼),常常使阿富汗遊擊隊員短時間失明。夜間狩獵行動需要對飛行員進行嚴格的訓練,因為當時米-24沒有夜間駕駛 設備,但是這種因陋就簡的攻擊方式仍然是非常有效的。1986年4月,一支蘇軍戰術偵察分隊報告幾輛遊擊隊的車輛靠近了坎大哈附近的哈克拉村。得知這一情 報後,一隊雌鹿立刻起飛進行攔截。米-24剛一開火,遊擊隊人員就四散而逃,留下了6輛滿裝武器的卡車。1986年12月,米-24在巴格拉姆試驗了“致 盲彈”,這些炸彈是從那些照明彈發展而來,能突然發出劇烈閃光,能使半徑30米到50米內的人員失去行動能力幾個小時,但不會永久致盲。
戰爭中直升機執行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垂直包圍,將部隊插入遊擊隊控製的公路、村 莊、或者其他要地附近。實際上,米哈伊·列昂維其·米裏當初設想的“飛行步兵戰車”就是米-24設計思想的核心,因此雌鹿也成為僅有的一種可以投送兵力的 重型攻擊直升機,它可用來將特種部隊投遞到敵人縱深,並予以強大的火力支援。例如,在“西方-81”演習中,兩個米-24中隊在藍軍縱深投放兵力用於控製 橋梁和空軍基地的控製中心。其中每架直升機載6名突擊隊員,當飛機以50公裏/小時的速度在離地麵幾米的高度時,這些突擊隊員采用滑降的方式離機。而在阿 富汗的行動中,米-24更像一個壓路機,用無控火箭和炸彈壓製住遊擊隊的抵抗,為後續的米-8和米-6開辟通路。一到兩個雙機編隊的雌鹿全程護送運輸直升 機到達著陸地,然後再機動到側翼在200到400米的高度進行警戒。著陸區先由重炮和空軍的攻擊機過上一遍,然後1-2個中隊的雌鹿迅速跟進,在被打暈的 敵人清醒過來並組織起有效的還擊之前,機降部隊就發起了進攻。此時會有幾個雙機編隊的米-24在1200米到1800米的高度對著陸場進行攻擊,找出幸存 的遊擊隊槍手。另一隊米-24將會呆在基地,保持高度戒備,一旦需要,就出擊代替那些彈藥消耗過多的直升機。
撤離阿富汗
當然,蘇聯指揮官不能容忍自己的飛機在自己的基地被頻繁攻擊或被擊落,他們采取
了很多措施予以避免。到1987年,蘇聯空軍基地由蘇軍第25陸戰營守衛,而早在1984年空中巡邏隊就開始在機場附近進行全天候警戒飛行。直升機組幾乎花費所有的時間在其航線上,這對飛行員的要求無疑是很高的。
此外,護衛安-12和伊爾-76運輸機運送人員回國成為最優先的任務。每架飛機有一 隊雌鹿掩護,每兩架直升機搜索機場周圍地區,而其它的直升機在運輸機前方或者側翼飛行,以防備遊擊隊可能的導彈襲擊。有時第3個雙機編隊在後邊緊緊跟隨, 釋放紅外幹擾彈直到飛機飛到毒刺導彈的射程之外。貫串整個戰爭,喀布爾機場一直是俄羅斯民航客機的中轉站,當然這些客機並不像那些軍用運輸機那樣擁有紅外 對抗和幹擾裝置,因此為它們護航的當地的米-24通常要攜帶雙分的ASO-2V紅外幹擾彈投放器。甚至一些聯絡和搜索救援飛機也需要直升機護航,1987 年3月4日發生的悲劇就說明了這種必要性。兩架米-8起飛去營救一架雙座的蘇-17UM-3殲擊轟炸機的飛行員,他們在距離巴格拉姆空軍基地3公裏的地方 跳傘。不幸的是護航的米-24直升機遲到了,當他們趕往事發現場時,那架蘇-17的兩個飛行員已經被打死,而兩架河馬直升機也被擊落。
蘇聯當局對這場曠日持久但卻沒有任何意義的戰爭也感到厭煩了,他們決定從阿富汗撤 軍。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蘇軍沒有發起過大規模的攻擊行動,隻是保持對遊擊隊的空中打擊。大多數突擊都是針對遊擊隊的營地和陣地,他們通常在那裏炮擊蘇聯 的基地。例如,直升機經常有規律地在重點村莊上空周圍巡邏,這裏是炮擊喀布爾的理想場所。這些行動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因為遊擊隊越來越多的使用車載火箭炮 進行襲擊,當攻擊完畢後,這些火炮會很快的消失得無影無蹤。魯茨科伊上校(一名蘇-25攻擊機的飛行員,後成為俄羅斯副總統,1993年“炮打白宮”的主 角)認為“飛行員的樂趣在於飛行,並用猛烈火力覆蓋地麵目標。”在賈拉拉巴德附近的阿塔鎮,在那裏空軍基地經常受到炮擊,對於那裏的直升機飛行員來說這已 經是家常便飯了,他們最終將那個倒黴的村莊移為平地。很多靠近基地的村莊最後大多落此下場。那些在蘇軍和阿富汗軍隊交火的地區大多成為了焦土,其實這場戰 爭最終傷者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在撤軍的最後幾個月,蘇軍也遭到了重創。1988年8月21日和9月30日,兩架米 -24分別被擊落,乘員陣亡。1989年2月2日夜,第50飛行中隊的格洛夫諾夫上校飛行員和他的武控官在偵察攻擊路線的行動中陣亡,他們的直升機是在阿 富汗戰爭中被擊落的333架雌鹿中的最後一架。333架直升機在一些人眼中或許是個龐大的數字,但和越南戰爭中美軍損失的上千架UH-1相比已經微不足道 了,但它給阿富汗遊擊隊和民眾帶來的是永遠揮之不去的痛苦、恐懼和仇恨。
雌鹿首戰埃塞俄比亞
盡管雌鹿在阿富汗的作戰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響力,也使它名揚天下,但是這並不是它的初次作戰。此前, 1978年初,米-24在埃塞俄比亞首次接受了戰火的洗禮。
當時索馬裏的領導人西亞德·巴雷將軍派部隊入侵鄰國埃塞俄比亞,企圖占領他們認為本 應屬於索馬裏的歐加登台地。當時古巴對埃塞俄比亞進行了大量軍事援助。而其中就包括從蘇聯得到的米-24武裝直升機。最初,由古巴飛行員駕駛的米-24攻 擊了索馬裏人的陣地,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象樣的抵抗,擊毀了索馬裏部隊數輛裝甲車和火炮。
巴雷的部隊最終被趕回了索馬裏,但是衝突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後,埃塞俄比亞國內發 生內戰,門格斯圖政府開始鎮壓試圖將北部省份分離出去的提格雷和厄立特裏亞叛軍。這一次,古巴將超過40架雌鹿-A投入到戰場來打擊遊擊隊。此時直升機通 常用於近距離空中支援,它們最常用的武器是S-5無控火箭。雖然尚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架被擊落,但是在1984年5月21日夜,叛軍襲擊了停放米-24的阿 斯馬拉空軍基地,有數架米-24被毀。
此後,蘇聯開始直接派出軍事顧問和工程技術人員援助埃塞俄比亞,他們幫助政府軍培訓 雌鹿的機組並且負責維護直升機。1988年,一批米-35直升機從蘇聯運抵埃塞俄比亞,蘇聯顧問S·A·莫尼什科少校回憶說,“當地飛行學校畢業的學員能 夠非常好的操縱這些直升機。除了通常的飛行任務外,他們還必須尋找並破壞叛軍在紅海上的炮艇。這些快速的飛機是炮艇的克星,而且無處不在,它能攻擊停在港 灣的船隻並且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米-35擊沉8艘船隻後,叛軍開始放棄使用炮艇和船隻的想法。1989年2月,UPK-23-250機炮開始被用於反 坦克作戰,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次,一個沿峽穀行駛的裝甲車隊被兩批米-35發現,米-35利用機炮猛烈射擊,結果擊毀了8輛坦克。
當衝突逐漸升級時,叛軍擊落了幾架雌鹿-A。但是直到1990年始終沒有一架雌鹿 -E在軍事行動中被擊落。僅僅有一架米-35在迫降過程中損毀,無法修複。當蘇聯顧問撤走後,由於備件奇缺,大多數埃塞俄比亞軍隊的直升機都趴了窩。有一 小部分被政府軍內部人員開到叛軍一方並且與政府軍進行對抗,直到1991年埃塞俄比亞分裂成為定局。
阿富汗遊擊隊的美製防空導彈讓米-24吃盡苦頭
黑色幽默:阿富汗人的小聰明
米-24直升機群通常由米-8直升機伴隨,其上麵會乘坐一名觀察員。觀察員一般是阿富汗秘密部隊中的本地人,他會辨認同友軍交錯在一起的阿富汗遊擊隊,這些人還經常會在茂密地樹林中。有時,他們也指出村莊中哪間房子內藏有遊擊隊,等等此類。情報通常來自戰俘、親蘇居民或者遊擊隊內部的間諜和告密者。後者的情報是最不可靠的,這些精明的告密者把有關遊擊隊駐地的情報賣給蘇軍後,立刻到遊擊隊那裏通風報信,說蘇軍將要轟炸他們的駐地,遊擊隊就立刻撤離,並且還會給這些人不少報酬。
在進攻的時候,還會有兩架雌鹿直升機尾隨在後邊作為偵察轟炸評估直升機,它們拍攝攻擊的結果,尤其是那些嚴密設防、具有高度優先權的目標,這種攻擊後的偵察能夠幫助判斷敵人可能的報複行動。
1982年的一天,一個中隊的米-24嚐試消滅聚集在阿薩達巴德開會的反對派領導。一組米-24吸引遊擊隊的防空火力,而另一隊則封鎖了城市周圍的入口,阻止任何人進出。直升機上的阿富汗觀察員識別出了目標建築,然後整個中隊進入,並以火力覆蓋,裏麵的人全部被幹掉。當直升機返回基地時這個觀察員就逃竄了,後來他酒後吐真言,蘇軍攻擊的目標其實是當地的一個貴族之家,長期以來一直跟他有私仇,這次總算找到了複仇的機會。另一件更為可笑的事情發生在坎大哈。一次執行任務途中,機上的阿富汗觀察員指了指下麵的一間房子,用阿富汗語嘟囔了兩 句。雖然聽不懂阿富汗人說什麽,但是俄國飛行員已經心領神會,隨即召集編隊的火力,炸彈火箭機炮一齊開火,頃刻間,那間房子就成了廢墟。阿富汗人誇張的大 聲吼叫,但是他不會說俄語。其實他想告訴飛行員,那是他自己的家。
對抗紅外毒刺的技術措施
最初的米-24沒有過多考慮電子戰的問題,但是隨著威脅的升級特別是在阿富汗戰場上 遇到了毒刺導彈的致命威脅,米-24開始采取措施對抗導彈的攻擊。最先進行嚐試的是米-24V,其標準配備包括一部L-006白樺雷達告警器,四個 ASO-2V02紅外幹擾彈發射器(每個裝32枚曳光彈),發動機艙(主旋翼艙)和尾梁結合部加裝了L-166V-11E型主動紅外對抗機(菩提樹,北約 代號“熱磚塊”)。雷達告警器的兩個SPO-15天線分別位於前機身一側和尾槳懸臂邊緣,它們覆蓋機身360度範圍,定位精度約為10度。這種裝備發展自 蘇聯強擊機的雷達告警器,其並不適合直升機,特別是它對紅外製導的導彈幾乎起不到告警作用。四個ASO-2V02紅外幹擾彈發射器(每個裝32枚曳光彈) 位於尾梁下部,用來對抗紅外製導導彈的攻擊,後來這種發射裝置被位於後機身一側的六個相同的發射器所代替。後來證明這種幹擾彈直徑太小,燃燒時間和產生的 熱量都有限,所以很難引誘毒刺一類的紅外製導導彈。L-166V-11E型主動紅外對抗機(菩提樹,北約代號“熱轉塊”),它幾乎位於機身的最高點。這種 紅外幹擾機由筒狀外殼和內部帶一個旋轉的反光鏡的高壓閃光氙燈組成,看起來就像警車上的警報器。它的作用機理並不是像大家通常認為的那樣靠更大的熱量來吸 引導彈的攻擊,它發出的脈衝紅外雜波信號十分不穩定,時而消失時而出現,借以幹擾導彈的紅外導引頭,使來襲的紅外製導導彈丟失目標。後來根據對已墜毀的米 -24殘骸裏複原的該幹擾機進行的測試表明,用它對付諸如SA-7一類紅外製導導彈非常有效。
米-24V對抗紅外製導導彈的另一項舉措是原來廢氣排放管的兩側安裝了紅外抑止裝 置,它看上去很像“眼鏡蛇”的發動機艙,因為其前麵有一個長方形進氣口,但是其明顯偏小,實際上它是用於冷卻發動機廢氣的裝置。其前麵的長方形進氣口用來 吸進較冷的空氣,同發動機排放出的熱空氣相混合,然後再向上方排出混合後的空氣,混合氣體會進入主槳產生的下洗氣流中,很快會散開。這種方式處理後的氣體 溫度可以降低至350-400攝氏度。這種裝置可以大大降低毒刺導彈導引頭對它的跟蹤距離,但是其實戰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仍然有不少安裝紅外抑止裝置的米 -24V被毒刺導彈擊落。因此總的來說,當時蘇聯工業部門采用的一些技術措施對於幹擾毒刺導彈效果不大,難怪西方曾宣稱毒刺加速了蘇聯的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