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西沙永興島見聞:目前僅靠一艘船提供補給(組圖)

(2009-06-25 14:16:00) 下一個

2009年06月       新華網

瓊沙3號,是開往西沙群島唯一的一條補給船。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新華網6月22日電(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出西沙。

每半個月,會有一趟補給船,由海南東部的文昌港,開往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唯一可以上島的方式。但是,船票是不出售的,想上島的人需要拿著介紹信,到設立在海口的辦事處,才能換得一張船票。

這讓西沙變得更加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命之船”維係西沙

2500噸的“瓊沙3號”,是擔負西沙永興島後勤保障的唯一一條補給船。

從上世紀50年代起,西沙的後勤補給都是由“瓊沙”船來完成的。據說,第一艘船是周總理親自批示,在經濟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投入建設和使用的。

與原來的“瓊沙1號”、“瓊沙2號”相比,“瓊沙3號”船條件好了很多,可以載重750噸,搭乘人員200人。與漁船相比,“瓊沙3號”航速要快很多,180多海裏的行程,不到15個小時就可以抵達。如果是漁船,則需要22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海南省西南中沙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董主任每隔兩三個月,就要搭船去西沙輪換。上船前,他向幾位第一次坐船的人講授抗眩暈的經驗。“一定要吃飽,上船就躺在床上,別動,別興奮。”

幾位要隨船上島的乘客顯得有些緊張,認真地聽著,不時地點頭。上島的人,以輪換的工作人員、探親家屬和考察人員為主。

一輛大型的推土機,正在把一大堆泥土往船上裝。島上是沒有泥土的,要想種點樹苗,搞點綠化,泥土都得從海南運過去。船的尾部,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貨艙,可以放裝豬的籮筐,把生豬運上島去。

由於島上補給困難,“瓊沙3號”被稱為“生命船”。飲用水、蔬菜、水果、肉類,發電機,衛生紙等生活的必需品,都要隨船運輸,船頭船尾都堆滿了物資。

補給船雖然噸位不小,但船艙內仍被補給品塞得滿滿當當。

“實際上我們每次都會超載,特別是人員,設計是200人,但是每次都在300人以上。”董主任介紹說,由於超載,原本住4個人的船艙,往往住進6個人。會議室和餐廳,也坐滿了人。

下午6時,“瓊沙3號”滿載著物資和人員起航。剛一出港口,海上的風浪就陡然變大。剛才看上去還是個龐然大物的“瓊沙3號”,一下子就變得像一個舢板,上下起伏,左右搖擺。

有人經不起大海的誘惑,從床上爬起來看大海。但很快就有人為此付出了代價。不到半個小時,開始有人嘔吐。

還好,每個船艙裏都有供嘔吐的痰盂。

麻雀雖小 五髒俱全

接船,是西沙最隆重的節日。

碼頭上插著彩旗,海軍的糾察兵,武警值勤人員都已經列好了隊。推土機、大貨車排成一排。還有大群等著接老婆、孩子的軍人,伸著頭向船上來來回回地掃描。找到以後,就興奮地揮手。

永興島的麵積隻有2.1平方公裏,這還包括填海修建的機場跑道麵積。不過它已經是西沙最大的島嶼了。

2.1平方公裏,用15分鍾的時間,就可以從東海岸散步到西海岸。

在永興島上履行行政管轄職能的是海南省西南中沙工作委員會,相當於縣一級人民政府。一麵飄揚的國旗,一棟5層的辦公樓,還有兩層樓的宿舍,工作人員每年輪流上島工作,履行政府職能。

工委辦公室副主任黎明說,每周一,全島的行政人員,都要集中到辦公樓前的國旗下,舉行升旗儀式,一起唱國歌。

“瓊沙3號”船上的各種補給物資

島上有一家工商銀行,不過補給船靠岸的兩天,是銀行的“法定假日”,工作人員需要用兩天的時間,才能搬運完他們的給養,所以是不開門營業的。

同樣享受“法定假日”的,還有郵政局、網絡中心和人民醫院。在這個小島上,這些既代表主權,又服務群眾的機構都有,隻是規模縮小了很多倍。比如人民醫院,醫生護士加在一起不到10人。

島上甚至還開了一家圖書館,而且是直屬省圖書館的分館,藏書有3萬冊左右。

履行治安和戶籍管理的,是武警邊防派出所。西南中沙邊防支隊李思友支隊長介紹說,1959年,島上就設立了派出所,以前是公安派出所,上世紀80年代改成了武警邊防派出所,由現役公安武警負責。

永興島上的駐軍比較特別,軍營沒有圍牆。按照麵積算,2.1平方公裏還不如一個裝甲師的坦克訓練場大。四周是茫茫大海,修圍牆確實顯得多餘。

除了黨、政、軍、警,還有就是以漁民為主的居民了。島上常住人口不到千人,成立了一個漁民村委會。

“目前,永興島村委會是全國最南的村委會。”黎明說。

艱苦卓絕的天堂

因為沒有開放旅遊,西沙一直披著一層神秘的麵紗。

沒有一個人不讚歎西沙的美。

永興島上的風景分為兩大類別:一是自然風光;二是人文景觀。

補給船到來是永興島上的大事,每個單位都來接船。新華網 黎雲 攝

不到西沙,就不知道有這麽藍的海水,透過水麵,可以看到像電影《海底總動員》裏尼莫一樣彩色的魚,還可以看到各種斑斕的貝殼、珊瑚和龍蝦。

這裏還有銀色的沙灘,像白花花的鹽。這一切以前隻在精心製作的風光片裏才能看到。但在西沙,這些都真實地呈現在眼前。

由於西沙特殊的地理位置,除了自然風光,軍事色彩和主權色彩的人文景觀也很特別。

在永興島,有當年國民政府修建的西沙主權碑,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戰壕、碉堡,還有戰士們在海崖上刻下的“祖國萬歲”等。西沙水警區修建了一個小小的海洋館,收集了眾多來自海底的奇珍異寶。

這一切,好像是天堂。

邊防支隊的李思友支隊長說:“沒錯,呆一天是天堂,呆一周是人間,呆一年,那就是……”

除了高溫、高濕,這裏的空氣中還有濃度很高的鹽份,也就是詩人們經常說的“海的味道”,其實,鹽份濃度高會使島上的所有金屬都會迅速生鏽腐蝕。“什麽不繡鋼到我們這裏都不管用。”李思友說,“關節炎也是最常見的病。”

水,仍然是個大問題。島上是沒有淡水的,這幾年,島上有了淡水淨化設備,盡管淨化水又苦又澀,但是也非常管用,可以用來洗澡。

飲用水十分緊張。西沙水警區專門成立了一個雨水班,在雨季負責收集雨水,機場跑道旁邊的水溝,也通往水窖。

這裏的電壓不穩,空調一般是帶不起來的,稍不注意,汗水就會迷糊了眼睛。

船沒靠岸就能看到一塊很大的南海地圖。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由於這裏太熱,沒有土,蔬菜全靠後方補給。在西沙也很難吃到新鮮的蔬菜。在工委的食堂裏,早餐是饅頭和鹹菜,午餐是大白菜和一塊鹹魚和肥肉,晚餐仍然是大白菜和一塊鹹魚。

一連三天均是如此。工作人員在沒有空調、氣溫40攝氏度左右的食堂裏揮汗如雨地吃飯,好像是在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位初次上島的人員在洗碗的時候沒有關水龍頭,炊事員心疼得很不客氣地罵了他。

在大陸上生活慣了的人,可能永遠不能理解在島上生活的人對資源的那種渴求和吝嗇。

如何讓美麗成為永恒

當南海問題成為焦點,去南沙又比較困難的時候,成群結隊的人開始湧向西沙。

遭遇過度關注,也並不是一件好事。太多的單位都想在西沙修一個房子,以證明本單位、本係統對維護海洋權益的決心和信心。巴掌大的島上,有好幾處建築工地。

“以前在沙灘上都能揀到很大的海螺,現在肯定是不行了,全被上島的人帶走了。”水警區的一位戰士說。而根據邊防派出所的統計,常年在島上施工的民工,大約在500人以上。

一個漁業補給碼頭也正在施工當中,有了它,對我國在南海捕漁的漁民來說,顯然是件好事。

這樣的T恤島上有很多人穿。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島上的絕大部分物資都需要補給船運來。圖為船上運送的生豬。黎雲攝

由於西南中沙工作委員會不是一級政府,在西沙的建設問題上各方很難達成共識,麵臨的困難很多,比如旅遊開發。

“從維護主權,促進西沙發展,讓全國人民認識西沙,了解西沙來說,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工委辦公室的董主任說。

但反對的人不少。“垃圾怎麽辦?每趟船上來1千人,一個人留下兩個礦泉水瓶子,要不了一年,這個小島就完了。”反對者說。

永興島上正在修一個大的垃圾處理廠焚燒垃圾,不修不行,垃圾沒地方丟,不知道有了焚燒爐,西沙的天空還會不會那麽藍。

工委的很多工作人員,都有這樣一件文化衫,上麵印著這樣的字:“西沙、西沙,我可愛的家。”

西沙,我美麗而永恒的家。

島上的絕大部分物資都需要補給船運來。圖為船上運送的生豬。黎雲攝

西沙群島上沒有土,土要用船運上去。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一位士兵和他的女朋友在碼頭等船。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船內的中間甲板上有一張南海的地圖。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船上的每個艙裏都有一個供嘔吐用的痰盂。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過這個燈塔,就出了海港,正式駛向大海。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一條正在開往西沙捕魚的船。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救助船在西沙海域穿梭。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船上密閉的救生艇。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當太陽升起,西沙就要到了。新華軍事記者 黎雲 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