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6月24日消息:新加坡《亞太防務》6月刊載文分析了中國第五代隱身戰機J-XX戰機項目的發展進程,稱該項目子係統的發展已於2000年左右展開。文章稱F-XX戰機是一種具備先進隱身能力的雙發動機、雙垂尾第“五代”戰機,空機重量在19至21噸之間。而且,文章還稱中國第五代戰機項目的發展從中國對美國工業的間諜活動中受益匪淺。
文章稱,外界對中國的J-XX項目所知甚少。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於1997年首次披露了該項目的存在,當時J-XX戰機被描述成預計將於2015年左右入役的第四代戰機。不過,中國很可能是按照俄羅斯的劃分法法將J-XX劃分為第五代戰機。目前,能夠獲得的有關J-XX戰機的多數情報都屬於推測性質——其他情報往往將J-10戰機——中國人民解放軍用該型戰機來應對最新式F-16戰機——與J-XX戰機混淆。J-XX戰機可能會采用J-12至J-14之間的編號。
中國的J-XX項目與美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項目——該項目最終催生出了F-22“猛禽”戰鬥機——大體相似。文章指出,有關J-XX戰機的合理推測是,J-XX戰機是中國為應對美國F-22戰機做出的反應。
不過,文章同時也指出,該型戰機也可能用於“公眾消費”,應該被看做是中國對F-35戰機的“反應”。
這與俄羅斯的一個項目相似,即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的T-50項目——該項目旨在在操作與出口領域與F-35戰機一爭高下。T-50戰機並不是F-22戰機的對手。
中國的J-XX戰機的性能不太可能會超越T-50戰機,而且其也不太可能會像美國研發F-22戰機那樣付出巨大的努力與代價。推翻這些推測的唯一“破壞者”可能就是中國間諜。眾所周知,中國在這方麵的表現異常出色,給美國所有方麵的工業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國獲得了美國核武器設計詳圖。中國對美國的滲透是如此之深,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包括他們可能會獲得有關F-22戰機的資料。
文章稱,有關J-XX的報道鋪天蓋地,其中包含著很多猜測。不過,這些報道都普遍認為中國的J-XX戰機是一種具備先進隱身能力的雙發動機、雙垂尾第“五代”戰機,空機重量在19至21噸之間。通常,這些報道都普遍認為中國的J-XX戰機從中國對美國工業的間諜活動中受益頗深。
文章介紹說,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晚期的時候,中國便啟動了其下一代隱身戰機項目。成都飛機設計研究院與沈陽飛機工業公司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是參與該項目的兩個主要工業實體。
而且,中國的J-XX項目似乎存在三種互相競爭的方案,成都飛機設計研究院與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都提供了一種雙發、多任務、降低雷達橫截麵(RCS)、武器內置型戰機設計方案,推力矢量與機動性堪比比美國的F/A-22戰機。第三種設計方案顯然是由J-10戰機設計方案衍生而出,但據信該設計方案在該項目初期便被排除在外。
目前,沈陽飛機工業公司是主要的生產承包商,而成都飛機設計研究院則是J-XX戰機的設計主力。據信,每個設計機構都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但人們普遍認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院已經贏得了這一競爭。
文章稱,J-XX戰機子係統的發展工作——包括J-XX戰機的發動機與機載武器係統——已在2000年左右啟動。雖然與各種猜測相比可利用到圖片少之又少,但可信性最強的圖片展示了一種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低雷達橫截麵飛機F/A-22“猛禽”多任務戰機存在相似之處的雙發動機戰機。其相似之處包括內置武器係統。
不過,人們仍需謹慎對待這些圖片,因為無法得知有關圖片是否以事實數據為基礎,或著這些圖片是在F-22戰機的基礎上描繪的,僅僅是因為F-22戰機是一種知名度很高的戰機。
文章指出,中國軍事航天工業深深植根於蘇聯,有很長的生產蘇式戰機的曆史。自從蘇聯解體之後,其加深了與俄羅斯航天工業之間的關係。中俄兩國航空工業領域的關係多為商業關係,但不為人知的是中國對俄羅斯技術的逆向研究,而且中國也通過間諜活動獲得俄羅斯工業情報。
早在90年代中國航空科研人員就對中國未來隱身戰機設想方案模型進行吹風試驗,獲取數據,這個方案與F-22很類似(來源:一航集團在航展上播放的宣傳視頻)
據俄羅斯報道,大約在2001年的時候,俄羅斯決定研發一種新式第五代戰機。蘇霍伊、米高揚與雅科夫列夫設計局參與了設計競爭,其中蘇堆伊最終贏得了這個被他們稱為T-50戰機的項目。
目前,俄羅斯的T-50戰機項目已有重大突破,首架T-50戰機原型機預計將於2009年8月起飛。其利用少量型蘇-27係列飛機支持係統發展工作,對超巡航發動機、先進航空電子設備與先進雷達進行了測試。
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總裁米哈依爾·波戈相(Mikhail Pogosyan )已經在俄羅斯媒體麵前確認了首架T-50戰機首飛的消息。他還確認蘇霍伊公司還在考慮生產一種雙座版艦載型T-50戰機。
2008年中期,俄羅斯官員稱前三架T-50戰機原型機的建造工作已經在蘇霍伊飛機公司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Komsomolsk-na-Amur)飛機製造廠開始。其還表示,T-50戰機的測試與評估工作會在2001年至2014年進行,如果一切進行順利的話,初始生產將於2015年左右開始。
而且,有些未經證實的報告稱,俄羅斯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研究院(Tikhomirov NIIP)為蘇-35BM“側衛”戰鬥機研製出的Irbis雷達,便是研發T-50機載雷達的基礎,蘇-35BM戰鬥機上的航空電子設備又是研發T-50機載電子設備的基礎。
雖然T-50被廣泛看作是一款空機重20噸、最大起飛重量約30噸、與F-22大體相似的戰機,但是能夠確認的信息卻是少之又少。
眾所周知,T-50的原型機將會安裝由俄羅斯土星公司(Saturn)生產的117S渦扇發動機(升級後的AL-31發動機)。這明顯意味著,T-50是以蘇霍伊設計局在“側衛”係統戰機方麵所積累的經驗為基礎。
因此,T-50是一款起飛重量超過30噸的重型戰鬥機,它將與蘇霍伊公司著名的蘇-27“側衛”戰機同等大小。
2005年底,上級領導視察沈飛,左下角即為新型戰機模型(來源:國防科工委網站)
文章指出,這些對中國的戰機項目而言很重要,這是因為中國同蘇霍伊公司保持著緊密的聯係,中國不但組建了“側衛”戰機聯隊,而且還獲得生產該型戰機的授權。因此,俄羅斯方麵的時間安排和發展路線,都有可能同中國發展J-XX戰機的路線存在相似之處。
由於俄羅斯已經同印度討論了出口T-50戰機的相關事宜,中國可能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是對其J-XX戰機的潛在支持,甚至會為該項目提供技術和信息。然而,不管這是否屬實,中國J-XX戰機的研製工作一定會利用中國航空工業在授權生產“側衛”戰機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
因此,中國的J-XX戰機一定會包含眾多的俄羅斯設計元素,既包括在生產“側衛”戰機過程間接獲得的,也包括從蘇霍伊公司直接得到的。此外,一些未經證實的報告曾宣稱,俄羅斯方麵已提議和中國及印度聯合研製T-50戰機。
文章稱,在2002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播放了涉及一款外形與F-22相似的戰機的風洞試驗模型的宣傳片。該界航展上還展出了推力矢量噴管的模型。雖然人們不知道這和J-XX項目是否有關,但卻存在這樣的可能。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有關J-XX戰機所配備係統的暗示。J-XX戰機將使用電傳操控係統(Fly-By-Wire)。該係統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製,並且已經在J-8IIACT驗證機上進行了技術驗證。雖然有消息稱俄羅斯曾為該係統提供過軟件支持,但這一說法並未得到證實,這是因為這條消息似乎源自俄羅斯的一家媒體。
文章稱,目前中國的J-XX項目的理論定義階段已經完成,但其似乎仍處於項目定義階段。如果這一情況屬實,那就說明中國方麵仍在對各種技術進行檢驗,確定它們滿足操作要求的能力。因此,中方很有可能已經充分意識到戰機性能方麵的差距,而且或許正在向俄羅斯尋求幫助。
網友用計算機繪製的中國未來隱身戰機想象圖
文章指出,有關J-XX戰機或許會在2015年列裝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的航空基地並不像俄羅斯的航空基地那樣發達,而且,俄羅斯的T-50戰機最早也隻能在2015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IOC)。設計、測試、生產這種類型的戰機需要巨額投資、綜合性的技術、優質的原材料、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高性能的噴氣發動機、電子設備、軟件以及RCS技術。
不過,要想做到其中任何一點都是很不容易的,它必須要由非常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係統提供支持,然後再由高精密的地項目管理技術綜合在一起。
隻有極少數國家擁有這樣的能力,因此,戰機的相關發展工作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所以,中國不太可能在進行第一次嚐試的過程獲得這種能力,而且也不可能和更富有經驗的俄羅斯工業企業同時做到這一點。
文章強調稱,2009年初,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有對能夠在“大型水平艦艇”上操作的超巡航戰機非常感興趣。由於中國目前沒有發展其他具備超巡航能力的戰機,因為這可能暗示著中國海軍對艦載版J-XX戰機很感興趣。中國媒體也表示中國還可能會發展雙座攻擊版J-XX戰機,以取代F-7“比目魚”(Flounder)戰機。
最後,文章特別指出,有關J-XX戰機項目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中國正式宣稱其意在旨在成為航空發展中的重要參與者,並打造一個實力強大的航空工業基地。
暫不考慮J-XX項目是否能夠成功,或是該型戰機的性能如何,僅通過設計並建造這樣的飛機,中國就能夠在航空工業能力方麵與歐洲國家一較高低,因此他們必須繼續研發該型戰機。中國不可能會借助J-XX超越或與俄羅斯看齊,但卻會逐步接近。
資料圖:俄羅斯米格設計局第五代戰機設計草圖
網友“高山”想象繪製的中國下一代戰機合成渲染圖,這張圖片在互聯網上引發巨大震動,並掀起了這是拍攝的照片還是CG繪畫的長久爭論。
當然,這張圖片毋庸置疑是電腦製作合成的(圖為框架圖),隻是渲染上色和環境營造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足以以假亂真。
YF-23模型,YF-23在美國空軍的招標競爭中輸給YF-22,並非不夠先進,而是某些部分在當時來說過於超前而有風險
中國下一代戰機
如果采用V 形尾翼的飛機又采用了推力矢量發動機,以上一係列問題可能會得到緩解,對改善機動性和敏捷性也有好處。
但YF-23並沒有采用推力矢量發動機,一是當時美國的推力矢量發動機也沒有完全成熟,采用會進一步增大研製風險,二是其設計思想過度追求隱身能力。YF-23的上置式溝槽式尾噴口源自 B-2 的後機身設計,可以減小飛機的後向雷達反射截麵積和提高紅外隱身能力。這種設計對於轟炸機是合適的,對戰鬥機則不一定了。上置式溝槽式尾噴口也使得發動機噴管無法矢量偏轉。
目前來看,俄羅斯的AL-41推力矢量發動機已經基本成熟,如果中國下一代戰機能采用俄製或者國產大推力推力矢量發動機的話,會實現隱身能力、機動性和敏捷性的協調統一。從圖中看,中國下一代戰機的尾部已經預留了推力矢量發動機尾噴口機動的空間。
根據目前透露的信息,由沈飛研製的中國下一代戰機更接近於美國當年四代機競爭選型的落選者YF-23,但是加了鴨翼
這是公開媒體透露的一張早期氣動加熱計算模擬圖(來源:一航集團主辦的《國際航空》雜誌)
YF-23則相當前衛
網友繪製的沈陽飛機研究所(601所)第四代戰鬥機方案接近F-23,但是使用已經在殲-10戰機上獲得驗證的鴨式布局,而且主翼選型也沒有采用隱身效果最好的菱形機翼,而是普通、但是機動性能更好的後掠梯形機翼。這樣可以提高機動能力,在隱身要求和氣動性能上取得平衡。
另外機翼體積也有所縮減,機翼主油箱容積相應減少。因為考慮到隱身問題,下一代飛機作戰時大多不能外掛副油箱,所有燃油必須由機內油箱裝載。對於擔當“世界警察”全球幹預的美國來說,戰鬥機的跨戰區航程要求比較高;而對以國土防空和周邊作戰的中國空軍而言,就沒有必要追求特別大的航程。這樣的選擇是可以接受的。
F-22戰機
兩相對比,中國下一代戰機的機身長度明顯長於F-22,這意味著即使在飛機最大橫截麵積相當的情況下,中國下一代戰機可以獲得更平滑的橫截麵積分布及變化率,也就意味著更小的跨、超音速阻力。不難看出,中國下一代戰機選擇了超音速性能,顯然是體現了高速出擊高速攔截的理念。
在總體外觀,中國下一代戰機和YF-23非常類似,機身初看上去就像把前機身和兩個分離的發動機艙直接嵌到一個整體機翼上一樣。
前機身內主要設置雷達艙、座艙、前起落架艙、航電設備艙和導彈艙。前機身前段橫截麵近似一個上下對稱的圓角六邊形,然後逐步過渡到圓形橫截麵,最後在機身中段與機翼完全融合。
後麵的進氣道和發動機艙部分,其橫截麵仍是梯形,並以非常平滑的曲線過渡到機翼或後機身,這種方案有助於減小阻力,也是很好的隱身設計。
YF-23是一種帶有科幻色彩的迷人戰機
YF-23試飛
美軍的F-22
更為先進的YF-23方案被F-22擊敗,主要是美國空軍的保守策略所致。而處於跨越式發展的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勢必要在綜合總結F-22、F-23和俄羅斯1.44特點的基礎上,研製自己更加先進的下一代戰機。
蘇霍伊的設計人員進行T-50 PAK-FA戰機模型的風洞試驗
蘇霍伊公司為新一代戰鬥機進行風洞試驗
T-50 PAK-F戰機的風洞模型
根據目前透露的信息,由沈飛研製的中國下一代戰機更接近於美國當年四代機競爭選型的落選者YF-23,但是加了鴨翼。尾翼采用寬間距布置,避開了機身有害渦流,而充分利用了鴨翼有益渦流,因此改善了劇烈機動狀態下俯仰、滾轉和偏航控製。
中國下一代戰機和YF-23最具特色的設計都是外傾的 V 形全動尾翼,取代了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的傳統結構。不過YF-23采用了大幅度尾翼外偏的設計,以確保隱身能力,但相應的尾翼效率也降低了。相比之下,中國下一代戰機采用小幅度外傾設計,處於隱身要求的下限,是綜合權衡了隱身和機動能力的結果。
全動 V 形尾翼的設計對於改善飛機隱身特性是極為有利的。而且由於減少了操縱麵和相應的控製機構,也有助於飛機減輕重量和減小阻力。但除了操縱麵負荷問題外,這種設計必然麵臨的一個考驗就是飛控係統的複雜化。
V 形尾翼的偏轉控製是相當複雜的,一物多用的設計必然會加大飛控係統的複雜程度和研製風險。而飛控軟件的編製恰恰是飛控係統設計難點之一。自電傳飛控係統應用到第三代戰鬥機以來,大多數一流戰機都在這上麵栽過跟頭。YF-23沒有得到保守的美國空軍的青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正是如此。
不過,中國殲-10飛機研製試飛創下了“0墜毀”的第三代戰機研製奇跡,有理由相信中國航空科技人員的飛控軟件的編寫水平已用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一挑戰。
又一張透露的沈陽飛機研究所下一代戰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