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八路軍沒有真正狙擊手,國軍也好不到哪裏去

(2009-06-24 13:05:25) 下一個

《我的兄弟叫順溜》背後:八路軍沒有真正狙擊手

2009年06月       《軍事史林》


核心提示:當下,《我的兄弟叫順溜》這一電視劇集熱播,一杆狙擊槍痛殺鬼子的場麵讓無數人大呼過癮,然而,曆史的現實是,因為裝備的限製,無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都沒有真正的狙擊手。

一架小小的瞄準鏡,對於狙擊手是不可缺少的裝備。沒有瞄準鏡,步槍可以精確射擊的距離不超過三、四百米,有了瞄準鏡可以達到六、七百米,其間三、四百米的距離差是非常致命的。在三四百米內射擊,狙擊手時刻處於敵人大量步槍的射程內,在撤離時有一分多種的時間暴露在敵人的回擊火力之下,想全身而退相當困難。因此,八路軍的“麻雀戰”往往要依托特殊的地形(如,山地)、地物(如,青紗帳)。所以,當時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有射擊精準的“神槍手”,卻沒有真正意義的“狙擊手”。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陸軍裝備相比當時的世界強國差一個檔次,雙方主要是步兵、炮兵的較量。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抗日戰場上的狙擊手們相比其他戰場上的同行顯得默默無聞,很有點出乎意料。通過收集到的一些資料分析,狙擊作戰在抗日戰場上並非沒有閃現光芒。

師從德國教官

據考證:在1935年德國顧問就建議國軍應配置狙擊手這一編製,隨後中國於1935年11月從德國購買120支配置有光學瞄準鏡的1924式重槍管型獵槍,其實這就是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的98K型狙擊步槍的前身,隻不過當時是以獵槍的名義生產的。

從國民政府1935年財政部開支列表中看到他的存在,有一項“購毛瑟24獵槍120支,配望遠鏡式瞄準鏡,每支配彈2000發,另配備用槍膛30支,望遠鏡式瞄準鏡30支”。

1936年中央教導隊挑選300名優秀射手,在德國教官的指導下開始進行狙擊訓練。1936年下半年,一個德國支援的、生產軍事光學裝備的工廠在南京建成,可生產諸如迫擊炮、狙擊步槍等裝備的瞄準鏡。

凇滬會戰期間,美國華人向中央政府捐贈雷明頓30式獵槍1200支,也都同樣有光學瞄準鏡。據稱,日軍於月底急電大本營“支那軍大量配置神槍手對我軍造成大量傷亡”,要求支援。據說在日本神槍手上陣之後,由於國軍缺乏相關訓練,因此對抗中沒站到上風。

江陰文史資料記載,一位國軍士兵在大洋橋邊利用地勢狙擊來敵,連續擊斃10餘名日軍,後遭到日軍炮火覆蓋。我看到一段回憶文字,稱:在南京保衛戰期間,日軍槍法奇準,國軍士兵在城牆垛口稍一露頭就被擊中。南京警察的6名神槍手(估計是當時的特警)上城牆與日軍射手對打,在擊斃一批日軍後悉數犧牲。

據考證:其後在武漢會戰前,武漢城防司令部曾通令嘉獎過一名國軍士兵,此人用一支步槍攔截一隊日軍進攻長達三天,打死日軍士兵高達57人,並射傷其中42人。按此戰果考慮此名國軍士兵應該是國軍中少數受過專業狙擊訓練的專業狙擊手。

據說,國軍曾開展過狙擊比賽,“每擊斃一名日軍士兵賞50元法幣,擊斃一名日軍軍官賞200元法幣,擊斃一名日軍佐官賞500元法幣”。估計這是抗戰初期的懸賞,後來肯定要高得多。一名到台灣的抗戰老兵回憶,“武漢會戰時一山東老兵一人打死112名日本兵,得獎金14800法幣。”此說似有水分。

抗戰時期國軍的狙擊戰例、數據很少,一種可能是這些資料在海峽那邊的檔案館裏;另一種可能就是國軍後來在內戰中土崩瓦解,相關資料可能散失;還有一種可能是國軍方麵不重視狙擊這種作戰形式、不重視低層士兵的價值。

八路軍的狙擊手

抗戰時期八路軍方麵沒有專門的狙擊手,但是很注重培養“神槍手”。

劉伯承曾指示:“要教地方部隊愛護武器,要培養特等射手,造就一槍一敵的神槍手。麻雀戰,除政治堅定、地形熟習外,就靠射擊準確。遼縣劉二堂神槍手的故事,要到處宣傳鼓勵仿效。”這個“劉二堂”在彭德懷的文章裏也提到過:劉二堂的槍法百發百中;敵人“掃蕩”時,每次都被劉二堂打死人馬和指揮官;因此,敵人恨之入骨,等等。

類似的神槍手還有李殿冰、高運成、陳丙昌、楊長順、金維三、孫存餘,等等。比較有名的有吳德勝、宋嶺春,據說這兩個人都用步槍擊落過日本飛機,似不太可信。

資料稱,吳德勝是老紅軍,在平型關戰鬥中擊斃日軍37人,其中有5人是軍官。八路軍神槍手的步槍是反複挑選的好槍,而且經過多次校驗,往往配發比普通戰士更多的子彈,一般人帶彈3-5發,神槍手往往可以有40-50發,他們主要射殺日軍的軍官和機槍手。

如,1945年7月,在攻打高密縣墩上日軍據點時,一一五師六八六團二營六連的張興來在近10個小時內,用30發子彈,擊斃日軍指揮官和機槍手20名。

經過考證,八路軍比較有名的射殺是日軍的吉川資少將、常岡寬治中將(重傷),據說常岡寬治中將是被新中國開國將軍彭清雲少將一槍擊中的。狙擊手(神槍手)的神奇表現,使人產生這樣的想法:假如一人就可射殺幾十個鬼子,多培養點狙擊手,那點鬼子不夠打呀!這是對狙擊作戰的誤解。

狙擊“戰力”分析

分析現有的狙擊戰例,可以發現這種作戰形式有很多因素製約,導致狙擊作戰沒有在抗日戰場上取得決定性戰果有以下幾點:

第一、相對穩定的戰線為狙擊手提供穩定的狙擊環境。

二戰期間蘇軍一名女狙擊手射殺了近300名德軍士兵,這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在她的周圍,有無數的普通蘇軍戰士、坦克、大炮穩定了戰線,否則,如果擋不住德國的裝甲集群,她除了撤退就隻有與低同歸於盡了。誌願軍的張桃放敵是一樣,他也是依托了穩定的戰線。

在抗戰時期,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在日軍空軍、炮兵、戰車、毒氣的攻擊下,戰線很難穩定下來,尤其是在大部隊交戰時,在雙方猛烈的對射火力之中,少數狙擊手的幾隻步槍火力並非決定性的,因此,戰果就不特別顯著。

第二、需要非常靈活的戰術

在戰線不穩的情況下,需要有靈活的戰術發揮狙擊的威力。比如,蘇芬戰爭期間的滑雪板狙擊手,斯大林格勒巷戰、格羅茲尼巷戰中的雙方狙擊手,“麻雀戰”中的神槍手,等等。

分析這些成功的狙擊作戰,有兩個基本要求:其一,要求狙擊手比狙殺對象更強的機動能力;其二,要求狙擊手有涉險攻擊的主動精神。

然而在抗戰期間,國軍主動攻擊精神不足,分兵能力、機動能力差,這導致了狙擊作戰沒有取得決定的作用。

而共軍忌憚日軍對中國民眾的報複性屠殺(如,在擊斃吉川資少將之後,日軍報複性地屠殺了附近村莊80多人),因此,八路軍神槍手的威力在反掃蕩期間的作用更大。

從實際效果看,日軍、德軍對平民的報複性屠殺是遏製遊擊戰比較有殺傷力的做法,八路軍在作戰時不僅要考慮打擊鬼子,還要考慮掩護群眾轉移,因此,類似《亮劍》、《殺虎口》中不經請示單獨出擊要挨批評的情節,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第三、裝備水平限製

一架小小的瞄準鏡,對於狙擊手是不可缺少的裝備。沒有瞄準鏡,步槍可以精確射擊的距離不超過三、四百米,有了瞄準鏡可以達到六、七百米,其間三、四百米的距離差是非常致命的。

在三四百米內射擊,狙擊手時刻處於敵人大量步槍的射程內,在撤離時有一分多種的時間暴露在敵人的回擊火力之下,想全身而退相當困難。因此,八路軍的“麻雀戰”往往要依托特殊的地形(如,山地)、地物(如,青紗帳)。

國軍裝備雖然比共軍好,但是專業狙擊步槍對於國軍來說也是奢侈品。前麵說的那個德國援助建設的軍用光學設備廠,即便在南京陷落前搬遷到了大後方,估計也會麵臨原材料不足等方麵的問題,產量也不會大。在沒有瞄準鏡的情況下,國軍的射手在三、四百米內與日軍對射並沒有任何優勢。

第四、訓練水平

抗戰時期,國軍除了沒有專門的狙擊裝備,子彈也很緊張,“抓壯丁”、擾民、軍官體罰士兵、吃空餉等做法也極大地影響部隊的士氣,必然導致訓練水平不足。

八路軍方麵子彈更是匱乏,不過,正因為八路軍方麵條件艱苦,因此更強調射擊技術訓練。據老八路說,當時進村駐紮之後,先幫著老鄉幹活,然後就練瞄準、練拚刺,舉槍一瞄就是一兩個時辰,當地的大姑娘、小媳婦、小孩子都圍著看。

早期那些神槍手大多是長期從軍(如,吳德勝)、或在入伍之前就有打獵等方麵的經曆(如,楊長順以前打過兔子),後來,在延安及各解放區都組建了教導隊,專門訓練神槍手,前麵介紹的金維三就訓練過700多名民兵。這樣的訓練雖然和實際情況有很大的距離,但經過訓練的戰士在實戰中往往成長得很快。有專家統計八路軍斃傷一名日軍消耗子彈30發、手榴彈7顆,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