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反潛導彈(火箭)及其研發現狀

(2009-06-22 09:27:24) 下一個

反潛導彈及其研發現狀

冀中仁 2008年05月11日 15:03


       魚雷是一種能在水中自動推進、導引,用以攻擊水麵或水下目標的水中兵器。魚雷采用火箭助飛,離開密度高、阻力大的水介質,使航程的大部分在空中飛行,航速可達音速。當到達目標附近上空時再入水,雖然入水後仍是通常的速度,但如果把整個航程統一平均起來,仍比一般魚雷高出許多倍。這種裝有火箭助推器,能在空中飛行的魚雷,叫做火箭助飛魚雷。西方國家多稱為反潛導彈,它實際上是空中的導彈和水下魚雷的結合物,隻不過魚雷是導彈的末級或導彈的戰鬥部。火箭助飛魚雷速度快,射程遠,入水後又具有魚雷的獨特性能,從而使魚雷武器性能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它的出現,是魚雷科學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發展。

       反潛導彈的分類

 

  火箭助飛魚雷多由水麵艦艇發射,潛艇也可發射,是艦艇的中遠程反潛武器。按火箭助推器類型可分為彈道式和飛航式兩種。彈道式火箭助飛魚雷的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便於采用多聯裝發射方式;結構簡單、可靠、實用;發射後無需跟蹤和修正其彈道,使用方便。主要特點是命中精度偏低,因為它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全過程中均受到氣象幹擾,且被動段無推動力不易受控。隻有在解決全程實時控製技術後精度才可能提高到和飛航式相較量的程度,如美國“沙布洛克”火箭助飛魚雷。目前美國和日本均采用彈道式火箭助飛體製。

        飛航式火箭助飛魚雷,外形像飛機。魚雷裝在飛行器的下部並用兩根掛帶箍住。其特點是采用全程無線電指令製導,利用低空空氣動力效應保持在亞音速飛行,易於達到較高命中精度。但是由於要有足夠的穩定翼保持低空低速飛行,所以導彈尺寸、體積、重量要比彈道式火箭助飛魚雷大得多,但是這類導彈在提高發動機功率和采用拆疊式彈翼後,就可以縮小裝箱體積,盡可能滿足多聯裝要求。目前,俄羅斯、澳大利亞和法國均采用飛航式火箭助飛魚雷體製。

       反潛導彈的研發現狀

  美國從50年代中即開始研製艦對潛“阿斯洛克”和潛對潛“沙布洛克”火箭助飛魚雷。到目前為止,美國210餘艘艦艇裝備20000多枚“阿斯洛克”火箭助飛魚雷。此外,日本、德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艘水麵艦艇也都已裝備了“阿斯洛克”火箭助飛魚雷。70年代中開始研製的改進型“阿斯洛克”,將射程由原來的8千米提高到20千米,且相應提高了導彈命中精度,已於80年代中服役。1984年美國又開展垂直發射“阿斯洛克”的研製,於80年代末裝備。

       垂直發射與傳統的傾斜發射相比,容易實現艦對空、艦對艦導彈和反潛導彈共架、共庫,從而大大減少艦上固定設備體積,還能有效地攻擊來自任意方向的潛艇並縮短發射準備時間。這也是世界各國海軍艦用戰術導彈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沙布洛克”則是潛對潛火箭助飛魚雷,射程為40~56千米,其戰鬥部為MK17核深水炸彈,殺傷半徑5~8千米。核動力攻擊型潛艇,每艘可攜帶4~6枚“沙布洛克”,進入90年代已被“海長矛”遠程火箭助飛魚雷所取代。

       “海長矛”可以從潛艇魚雷發射管內發射,也可由水麵艦艇垂直發射裝置發射,飛行速度約2馬赫,射程達110~160千米,其戰鬥部為最先進的MK50小型魚雷。主要針對前蘇聯裝備的“台風”、“奧斯卡”和A級三種先進的高速(40節以上)、深潛(600~1000米)潛艇的。由此可見,利用潛艇發射遠程反潛火箭助飛魚雷也是一種發展趨勢。美國在這些方麵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前蘇聯火箭助飛魚雷研製起步較晚,到70年代才相繼裝備了“弗拉斯”―1、SS―N―14、SS―N―15、SS―N―16四型火箭助飛魚雷。並相繼建造了大型多用途核動力反潛潛艇(如V級潛艇),主要執行反潛任務,潛艇上裝載10枚SS―N―15(核深彈頭)或SS―N―16(魚雷彈頭)火箭助飛魚雷。

       此外,水麵艦艇反潛武器也得到迅速發展,如在第1艘現代化核動力“基洛夫”號巡洋艦上裝備了RBU―1000和RBU―6000深彈、大型反潛自導魚雷、SS―N―14火箭助飛魚雷及卡―25反潛直升機等五種反潛武器,構成近、中、遠距離反潛體係。“莫斯科”號航空母艦和“基輔”號直升機母艦均裝備多枚SS―N―14火箭助飛魚雷,從事遠洋反潛作戰。

       澳大利亞在60年代研製的“依卡拉”飛航式火箭助飛魚雷,後應英國皇家海軍要求曾幾度改型,1982年采用折疊翼,改用箱式發射裝置,以減輕重量和體積並提高可靠性。目前澳大利亞和英國又聯合研製“超依卡拉”,使射程由原24千米提高到96千米。

       法國在50年代研製的“馬拉豐”飛航式火箭助飛魚雷,目前已退出現役。法國和意大利於80年代中又研製了“米拉斯”飛航式火箭助飛魚雷。它實際上是MK2反艦導彈的戰鬥部改換成魚雷(法國用時攜帶“海鱔”魚雷,意大利用時攜帶A244/s或A290魚雷)而成,最大射程55千米,飛行速度高達1080米/秒。

       日本於60年代購買美國專利,仿製“阿斯洛克”,改名叫R109火箭助飛魚雷。第一代火箭助飛魚雷均采用傾斜發射。這種發射裝置發射火箭助飛魚雷受艦麵雷達天線架等固定設施的阻礙形成發射盲區,使得射界變小,限製了反潛火力的機動。如美國“阿斯洛克”火箭助飛魚雷的MK12發射架射界在軍艦左、右舷30°範圍內,這就迫使人們探討垂直發射技術。

       美國首先使發射裝置垂直化,於80年代末裝備了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前蘇聯也采用了先進垂直發射技術,如“基洛夫”大型巡洋艦裝備了SA―N―6(3×4管)艦對空導彈和SS―N―19巡航導彈的兩種垂直發射裝置。目前的垂直發射裝置以冷彈射和熱發射兩種方式發射導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