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中國富國強軍之路:"大炮還是黃油"60年取舍 | |
2009年06月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薑魯鳴現任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經濟正在崛起,富國強軍統一的緊迫形勢也在一天天逼近,但我們在思想觀念、體製等方麵,似乎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中國軍隊:威武之師、和平之師。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民營企業尚難進入軍工領域
薑魯鳴指出,中國要實現的“富國強軍”是全局性、互動式、融合式的協調發展。“經濟建設對國防形成支撐,國防建設又要對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拉動作用,隻有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兩大建設的良性互動。”
二00六年,薑魯鳴曾撰文指出,中國在經濟建設中沒有充分兼顧國防需求;軍工產業基本上是封閉的,對國民經濟的帶動能力也比較弱。
而今,薑教授指出:“軍民融合體現了信息化戰爭對資源需求的要求和現代國防建設的規律,是一個大趨勢,現在中國決策層開始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相關的政策也正在逐步出台,但真正融合還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
他認為,近年來,在軍事人才培養、軍隊社會化保障、交通運輸建設等方麵軍民融合發展成績顯著。比如,中國目前大致上已經形成了“五縱七橫”公路幹線網、“五縱三橫”鐵路幹線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現代國防建設對公路鐵路運力的需求。
“目前較為迫切的問題是國防工業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空間很大,障礙也比較多。在許多軍工製造領域,表麵看起來民營經濟是可以進入的,但實際上有一種‘玻璃門’效應,民營企業要進入往往會碰壁,其中有技術壁壘,更重要的是體製壁壘和機製壁壘。其背後所涉及的既定利益格局通常會產生很大的阻礙。”
“大炮、黃油”六十年取舍
“大炮還是黃油”是一個古老的曆史命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當代中國而言,應對這一命題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涉及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薑教授談到,新中國創建初期,經濟建設百廢待興,國家安全又麵臨險惡環境。要大炮還是黃油?很難取舍。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精辟地論述了這個問題。在六十年代初,他還把經濟與國防比喻為“屁股”和“拳頭”的關係,隻有屁股坐得穩,出拳才能有力量。
“但毛澤東晚年對國家安全形勢的評判也有失誤,對爆發全麵戰爭的風險估計過高,再加上‘文革’運動,國民經濟的基礎受到極大了損害,頭重腳輕、國防根基不穩的問題更加突出。”薑魯鳴說。
談到鄧小平時代,薑魯鳴說,“文革”結束之後,中央在大炮與黃油之間隻能先選擇“黃油”。鄧小平判斷,大仗在一段時期內打不起來,中國要抓緊和平機遇期進行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要“忍一忍”。
薑魯鳴說:“鄧小平當年的選擇是惟一正確的選擇,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當時如果沒有這個決策,中國很難實現長達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也就不會有今天這麽強大的國防建設的經濟基礎。”
一九九九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轟炸,這大大刺激了中國。在國家安全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的情況下,中國大力加強國防建設,軍費開支水平也有所提高。“現代化武器裝備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尤其是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的裝備以及信息化電子裝備、後勤保障裝備等建設。陸軍的裝備也有了較大發展。”薑教授透露。
但是,國防建設不能靠撞擊反應式的方式,等出了事、感到落後時才想到加強國防建設,薑魯鳴說,現代國防建設尤其是它的投入強度的決定需要依靠現代製度平台,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談到未來的國防策略,薑魯鳴指出,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永遠不會謀求世界霸權,國防始終是防禦性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國防在國家戰略利益拓展中無所作為。
例如近百餘年來,中國經濟正在經曆一場從“內向型經濟形態”向“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形態”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應當更加注重海洋權益保護,而不是坐視旁觀。薑魯鳴說,保護海洋經濟的深度開發對中國這個人口最多但資源又相對貧乏的國家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顯然,國防建設應當為此提供強大的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