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恥辱之島迪戈加西亞:全無原住民的美軍基地(圖)

(2009-05-26 08:49:33) 下一個

恥辱之島迪戈加西亞:全無原住民的美軍基地
2009年05月     四川在線-文摘周報





對旅遊愛好者來說,迪戈加西亞不過是查戈斯群島由白沙海灘環繞、間或點綴著椰樹種植園的珊瑚島中的一個。然而在華盛頓美國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大衛·維恩4月出版的最新著述《恥辱之島》中,這個島嶼卻標誌著某種與當地燦爛陽光截然不符的罪惡與陰謀,是美利堅“軍事基地帝國主義”的一個生動例證與縮影。

50年代末期,成為美國海軍部海洋勘測專家的巴伯在例行勘測中踏上了迪戈加西亞島。作為“戰略島鏈”理論的發明者,巴伯從地緣政治學角度意識到,相對於戰後新興獨立、民族意識勃興的東南亞國家,在這些人跡罕至的島嶼上建立美國軍事存在所需的代價,以及遭遇的反對要小得多。從航拍照片上看,迪戈加西亞島呈V字形結構,形成了天然良港,駐紮在這裏的美國戰略空軍與海軍,可以對東南亞、波斯灣的各個 “潛在衝突熱點區域”實現打擊覆蓋。這些島嶼基地平時“隻需最低限度的民用設施建設與維持”,而會在戰時發揮巨大作用。

巴伯在華盛頓的最有力支持者是“冷戰之父”保羅·尼采,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再堅持下,國會、五角大樓最終讓步,英國迅速與美國達成協議,將該島“無條件租借”給後者,隻保留名義上的主權。

接下來,查戈斯島原住民的命運就被毫無懸念地決定了。1971年初,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艾爾默·宋華特上將在關於該島原住民去留問題的最後備忘錄上的批示是“必須離開”。

空無一人的迪戈加西亞島旋即變成了美國軍人的天下。從美國方麵看,巴伯的計劃帶來了巨大的回報:1990年8月9日,“沙漠盾牌”行動展開後,18艘以迪戈加西亞島為錨地的海軍運輸艦在8天內將1.5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連同123輛M60坦克與其他重裝備運抵沙特阿拉伯。

美國熱衷於某種領土擴張上的“極簡主義”——較之占據人口稠密的別國領土——更熱衷於建立看似孤立的基地。“9·11”事件後,美國在東歐、中東、中亞地區獲取了14個新的基地。按照當時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的話說,這些基地的“政治作用超過軍事作用”,不能有效保衛所在國政府免受恐怖襲擊,更不會用於人道主義援助,目的似乎隻是在增強美國成為下一個新羅馬的決心。(據《三聯生活周刊》朱步衝/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