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軍科專家:戰爭麵貌“複歸”現象之玄機(組圖)

(2009-05-18 13:49:06) 下一個

軍科專家:戰爭麵貌“複歸”現象之玄機
2009年05月   來源:光明日報

自有戰爭以來,其規模和交戰空間大小、持續時間長短及戰爭傷亡率等指標,一直呈現不斷上升之勢;兩次世界大戰,更將這些指標推向頂峰。冷戰結束後的海灣戰爭,標誌著信息化戰爭走上曆史舞台。此後發生的戰爭,規模、持續時間、直接交戰空間和戰場傷亡率等,較之此前的世界大戰和局部戰爭呈現明顯縮小趨勢,表現出向機械化之前戰爭麵貌“複歸”的現象。

這是2003年3月20日,科威特北部的美軍士兵接到命令,準備穿越科伊邊境進入伊拉克。 新華社發

    戰鬥力主導要素易位

    正如社會的發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龍頭一樣,戰爭的發展以戰鬥力的提升為牽引。物質、能量、信息是戰鬥力的三大要素,它們的發展及其相互關係的變化是戰鬥力提升的內在決定性因素,進而引發戰爭形態的演變和戰爭麵貌的變化。在冷兵器、熱兵器和機械化戰爭時期,物質和能量一直占據著戰鬥力的主導地位,戰爭的發展也一直主要通過物質和能量要素的剛性升級來推動。

    到20世紀後半葉,戰鬥力中物質和能量要素的發展接近或達到極限,機械化戰爭的發展潛力日漸枯竭。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加速發展將人類逐步帶入信息時代,高技術戰爭形態日趨明顯。冷戰結束後,特別是經過海灣戰爭的實踐,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由此引發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事變革和戰爭形態的新一輪演變,戰鬥力構成要素的內部結構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物質和能量的主導地位逐漸被信息要素取代。

    諸多戰爭製約因素的出現或強化

    冷戰結束後,國際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轉變,美國“一超獨霸”,但國際政治力量多元化日趨明顯,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等國成為國際政治格局中十分重要的行為者。這種多極化的趨勢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美國單極霸權的發展。它不同於曆史上的列強爭霸,相反,它反映了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是遏製大規模戰爭的重要因素。

這是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燃起戰火。 新華社發

    美蘇爭霸局麵的不複存在,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創造了條件,使得整個人類社會生活顯示出越來越強的相互依存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發展,以及主要大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既較量又妥協,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牽製的局麵,使戰爭的最高決策當局和軍事統帥不得不充分考量戰爭對手的實力、潛力和國際國內輿論以及戰爭後果,因而十分注重把握戰爭進程和強度,嚴格控製戰爭的擴大和升級,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冷戰結束後,聯合國在製止戰爭、維護和平、調解爭端等方麵的作用總體得到加強。現代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戰爭透明度大大增強,民心向背和國際輿論對戰爭的製約力也顯著增加。在近幾場局部戰爭期間,世界反戰聲一浪高過一浪。這些狀況表明,國際社會在防止大規模戰爭爆發上已形成比較有效的製約機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戰爭升級。

    諸多戰爭製約因素的出現或強化,使得戰爭發動者不得不嚴格限定戰爭的政治目的。在多數情況下,現代戰爭的目的並非顛覆對方政權、實行軍事占領,而是通過國際組織的調解和國際輿論的壓力,迫使對方接受對己有利的協議,實現有限的戰略目標。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種更加有限的政治目的決定著戰爭發生的規模、空間和持續時間更加有限。

    警示與啟迪

    “複歸”現象的形成,可以得到如下警示和啟迪:

這是2003年3月21日,在美軍的空中打擊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總統府硝煙彌漫。 新華社發

    一是不要被“複歸”現象所迷惑。我們所看到的“複歸”,隻是冷戰後戰爭麵貌的外在呈現。透過這層表象,我們應該看到,戰爭的強度和作戰效能非但沒有“複歸”和縮小,相反,得到極大提升,以致於交戰雙方中的弱國難以招架,迅速敗下陣來,這恰恰是“複歸”現象出現的主因之一。戰爭麵貌的“複歸”,實際上是戰爭這一事物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外在表現;而戰爭的內在技術形態、戰爭強度和作戰效能,則在機械化戰爭的基礎上向信息化戰爭躍升了一大步。因此,我們必須對快節奏、高強度、高效能的信息化戰爭,加快做好應對準備。

    二是不可全盤否定大規模機械化戰爭。“複歸”是特定曆史時期諸多具體條件作用的結果,一旦條件發生變化,戰爭便有可能升級和擴大。因而,我們不能教條地認為未來的戰爭一定是規模小、時間短的戰爭。一旦軍事強國之間發生戰爭,其規模、進程及造成的毀傷將很難預測。即便是不使用核武器的大規模信息化戰爭,由於一些常規武器已具備與小型核武器相當的殺傷破壞效應,其毀傷程度將是難以估量的。鑒於此,我們在建設信息化軍隊的同時,應該繼承和發揚大規模機械化戰爭中經久不衰的致勝思想和有價值的戰略戰術、作戰指導思想和原則,以便應對未來仍可能爆發的大規模戰爭。再者,信息化戰爭對信息技術及其裝備的過高依賴性導致其存在致命的脆弱性,一旦一些信息節點在作戰中遭到損毀,整個作戰係統可能癱瘓,戰爭將退回到機械化狀態。因此,我們要建設的信息化軍隊,是那種借助信息化武器裝備能如虎添翼,離開信息化裝備仍然能運轉正常、戰之能勝的軍隊。

這是2003年4月7日,美軍裝甲車摧毀在伊拉克巴格達總統府附近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工事。 新華社發

    三是不能小視“複歸”所造成的重大影響。“複歸”現象,已經且必將給未來戰爭的發展和軍隊建設造成深刻影響。其一,由於戰爭的規模、空間縮小,作戰指揮趨向簡單、直接。原本機械化戰爭時期界限鮮明的戰略、戰役、戰術也將會向古代戰爭“複歸”,趨於模糊和一致,同時,戰役級作戰的地位將會被削弱,一定時期內戰役有可能退出戰爭舞台。其二,由於傳統的作戰原則和戰略戰術是對過去戰爭經驗教訓的總結,在麵貌發生重大變化的現代戰爭中,它們需要更新或發展。如集中兵力原則的本質是集中戰鬥力,但在信息化戰爭中,集中作戰效能即是集中戰鬥力,因此集中效能原則將取代傳統的集中兵力原則。再比如,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指導思想將難以適用時間大大縮短的現代戰爭,等等。其三,為了適應信息化武器裝備比重增加,戰爭規模縮小,戰爭持續時間縮短的狀況,未來軍隊建設將趨向知識化、智能化、小型化和模塊化。而為了提高作戰指揮的時效性,精幹高效、關係順暢、層次較少、信息流動快的指揮體製將是各國軍隊建設的重點。 (裴佳法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