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藏南(中印邊界)及六二年對印戰爭問題與網友的討論總結(組圖)3

(2009-04-14 14:33:07) 下一個

注一:中印東段邊界爭議領土印控區麵積

作者Elite 摘自地圖愛好者聯盟論壇

中印東段爭端領土好多資料都是說9萬,下麵是我根據資料的計算,供各位參考。

從地圖(附圖一)上看,麥線涉及5個縣,隆子縣涉及極少,下麵主要討論4個縣,也就是錯那縣墨脫縣察隅縣朗縣。4個縣的麵積從我們的論壇可以查到,視覺上看,除了朗縣外3個縣麵積接近,也就是都是3萬多的樣子,論壇的數字基本可以采用:錯那縣34979 墨脫縣30997(30553)察隅縣31659 朗縣 4186 總麵積是101821。當然這個101821不是都被印度占領,下麵我們計算被占領的麵積。

我可以查到的資料是(從中方資料看)
1)、錯那縣
政區總麵積為34979(也有24937)平方公裏,其中包括被印度非法占領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製麵積為10094平方公裏。如此計算被占領的是24885,這個數據基本可以采用。
2)、墨脫縣
印度非法占領我九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其中有墨脫縣2.1萬平方公裏) 總麵積34000(30997/30553)
多個資料說我們實際控製麵積是10000左右,如果按照34000計算,減去21000則不是2.1
萬,如果按照30997計算,這個2.1萬也是一個可取的數據。(目前找不到更精確的數據)
3)、察隅縣
察隅縣總麵積31659平方公裏(實控麵積19200平方公裏)。東西長250公裏,南北寬約180公裏,邊界線總長538公裏。其中中印邊界長400公裏,中緬邊界138公裏。這個數據基本可取,被占領麵積為12459。
4)、朗縣4186,被占領的麵積大約1/3,因為找不到更好的資料,按照1395計算(注:朗縣和隆子縣在麥線南的麵積是重疊的,紮熱區(有印占部分)原屬於朗縣(見下圖),現在劃入隆子縣.現在朗縣已經不和印占區接壤-ELITE)
這樣簡單計算,印度占領約59739(由於四個縣數據來源不同,匯總時會有一定差異),可以說是6萬平方公裏(算上隆子縣一些麵積)左右。

中印東段爭議地區的麵積問題(從印方資料看):
根據中國1959年公布為約90000平方公裏。
根據印度政府公布,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麵積為83,743平方公裏(附圖二),我們認為因為當地在印度控製之下,印方經過實地測量,數字應當是準確的。
2001年分為13個縣,麵積情況分別如下
1、 達旺縣(Tawang)2172平方公裏
2、 西卡門縣(West Kameng)7422平方公裏
3、 東卡門縣(East Kameng)4134平方公裏
4、 帕普派爾縣(Papum Pare)2875平方公裏
5、 下蘇班西裏縣(Lower Subansiri)10135平方公裏
6、 上蘇班西裏縣(Upper Subansiri)7032平方公裏
7、 西桑朗縣(West Siang)8325平方公裏
8、 上桑朗縣(Upper Siang)6188平方公裏
9、 東桑朗縣(East Siang)4005平方公裏
10、迪邦山穀縣(Dibang Valley)13029平方公裏
11、洛西特縣(Lohit)11402平方公裏
12、長朗縣(Changlang)4662平方公裏
13、特拉普縣(Tirap)2362平方公裏
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全部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外有二個縣:長朗縣(Changlang)和特拉普縣(Tirap),計7024平方公裏
第二種:全部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有八個縣:達旺縣(Tawang)、西卡門縣(West Kameng)、東卡門縣(East Kameng)、帕普派爾縣(Papum Pare)、下蘇班西裏縣(Lower Subansiri)、上蘇班西裏縣(Upper Subansiri)、西桑朗縣(West Siang)、上桑朗縣(Upper Siang),計48283平方公裏
第三種:部分土地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有三個縣
1、洛西特縣(Lohit)11402平方公裏,有約1/2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計5701平方公裏
2、迪邦山穀縣(Dibang Valley)13029平方公裏,有約4/5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計10423平方公裏。
3、東桑朗縣(East Siang)4005平方公裏,有約2/3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計2670平方公裏。
以上三縣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合計18794平方公裏。
第二和第三部分合計為67077平方公裏。這一麵積應是真正的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土地,占整個阿魯納恰爾邦麵積的80%。

綜合各方情況,中印東段爭議領土麵積應在61000-67000平方公裏之間(附圖三),如果在加上在地圖上調整給不丹塔希岡宗東部的約4000平方公裏,1959年中印邊界爭議公開時東段爭議麵積實際是65000-71000平方公裏,和中國政府當時宣布的約9萬平方公裏差距較大。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宣布的約9萬平方公裏數字是不可靠的,原因是中國政府沒有控製過該地,沒有實際測量過,而在地圖上推算,也因為當時該地區地圖不精確而誤差較大。

注二:中國在藏南部分地區相關活動曆史介紹資料幾種

1。中印邊境區域早期有關中外文獻記載

作者:愚人- 首發於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鏈接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 idWriter=475862&Key=660218940&idArticle=21498&strItem=no05

門隅-洛隅-察隅地區,中國文獻最早記載的是清乾隆末刻本的盛繩祖《衛藏圖識》,按《清史稿》,是書共五十卷。書謂:  
“洛渝(三點水應以反爪代,以下同),野人國也,在藏地之南數千裏,其人名‘老卡止’,……衛藏凡犯罪至死者,解送赴怒江,群老卡止分而啖之”(任乃強按,此為盛繩祖誤雅魯藏布江為怒江)
其後,同治《四川通誌》、《西藏圖考》所記洛渝情況,皆拮《衛藏圖識》之句,有不足道也,唯改“老卡止”名為“古名羅卡布占國”。 
光緒初,江西貢生黃(木矛木)材受四川總督丁寶禎之命,往西南探險,黃自西康入滇,西遊緬甸,印度,回川後撰《西蓐日記》,又撰《印度劄記》。  
《西蓐日記》記印度“亞山”(即今之印度阿薩姆)有雲:  
“亞山部,一曰阿賽密(阿薩姆),在孟加拉之東北,四境多山,……又東北有一路,曆怒夷俅夷至江卡,而達於四川檄外之巴塘,尤為險阻,人跡罕到,其道理無可考(愚按:此似指由洛隅至察隅,至芒康轉巴塘)。蓋東北二麵,皆洛渝野人,《衛藏圖誌》所謂‘戳裸烏魯爾兔族’是也,又名老卡止,唇割數缺,塗以五色,穴居巢處,生啖蛇蟲,英人以利誘之,亦漸馴服。”


(附圖七:麥線以南衛星圖)

英人貝爾之《西藏今昔》(或《西藏誌》,民國時出版)(1918)曰:  
“吾國既與不丹定約,獲得其主權矣,然餘總嫌有所未足也。緣不丹之東,西藏東南部,與阿薩姆緬甸之間,有多數野蠻部落,以亞波爾(門隅)、密西米(洛隅)為最著。其地縱橫七八十哩至一百哩,藏人稱曰‘洛巴’,分為‘卡洛’與‘頂洛’兩部,即‘門口洛夷’與‘洞底洛夷’之義。前者沿西藏之工部與波密而居,經商西藏。後者居印緬邊界,與康藏無往來,惟以土產橡皮至印度平原交易食鹽。
……川邊西南,即西藏之東南部,本為西藏最低部分,亦最溫暖肥沃。……凡七百哩,……。其時餘為印度政府(英印政府)之藏事顧問,……曾於1909年(宣統元年)七月,向印度外交署提議,派人考察此等部落之內容,其地方可以開辟達於何地,其山穀能否作為印緬之藩籬,其宗主權究竟屬於中國或西藏,政府未曾采納餘議。然次年,……謂中國軍隊已抵康地民族境內(康地即康地龍,今之察隅東南,屬緬甸。任乃強按:當時邊軍(趙爾豐邊防軍)勢力實未深入康地龍,不過駐門空(今西藏門工)邊軍曾使人招撫康地人而已)。……
於是印度政府(英印政府)決然而起。1910年(宣統二年)8月,某要人主張瑰集關於此等民族之報告,計劃收撫,並力言關係重大,不可再緩。……於是此四五萬方哩之大麵積地方,為吾人探險殆遍,漸次收撫其人而鉗製之。……
自是以後,印度之北東兩麵,皆有險障自保,西北自克什米爾起,東南至緬甸止,其距離在兩千哩以上,為倫敦至愛丁堡距離之五倍雲。”

2。1910-1912年趙爾豐部屬在察隅地區的劃界(附圖四)
(節選自《關於中印邊界東段的幾個問題》作者:呂昭義:雲南大學曆史係教授)
鏈接http://history.xmu.edu.cn/ziliao/show.asp?id=10844(由於此文太長,不再直接貼上,僅給出鏈接。)

3。清末中國在西藏東部的行動(附圖五)
作者:Elite 地圖愛好者同盟論壇 鏈接http://www.sinomaps.com/asp/forum/index.htm

根據艽野塵夢和一些相關材料,可以勾畫出清末中國在西藏東部的大致情況:
1)、1909年,鍾穎率川軍進軍西藏,趙爾豐的邊軍(川邊軍)位於川軍的南側,保障並管束川軍的行動。
2)、1910-1911年,鍾穎川軍進入拉薩後,其一部(陳渠珍部)駐紮在工布地區,就是以現在的工布江達為中心的一大片地方。在工布的東部,當時存在著一個即不受中央政府管轄,也不受西藏政府管轄的獨立部落-波(首領叫“白馬青翁”),這個部落活動在現在米林-波密周圍,阻隔著西藏和珞瑜地區,並且不斷騷擾周邊,為此,川軍陳渠珍和邊軍共同對“波”進行了圍剿,軍事行動的結果是消滅了“白馬青翁”,把當地納入軍事控製下,但未建立行政政權。在軍事圍剿的過程中,川軍從北側靠近過後來的麥克馬洪線地區,但是並沒有到達此線的位置,更談不上越線進入山南珞瑜地區地區。
3)、1910-1911年以及其後的一段時間,邊軍程鳳翔部進軍察隅,該部越過了後來的麥克馬洪線,並在當地進行了樹立界碑,建立政權的活動,但活動範圍隻限於察隅,沒有涉及珞瑜地區。
4)、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藏清軍陷入混亂。陳渠珍的川軍放棄了剛剛征服的波密,全軍開向拉薩(陳等人在半路逃走),在拉薩的川軍又和藏軍衝突,最後從印度回到內地;邊軍程鳳翔部情況不太清楚,看來尚有一個暫時穩定的時期,但13世DALAI回到西藏後不久,就在川邊地區發生了藏民的暴亂,邊軍在各地被圍困,由於當時內地軍閥混戰,政府無暇他顧,到1914年,藏漢以雅礱江為界劃定了停戰線,估計那時候,察隅也已被放棄。
5)、1914年,在印度召開了西姆拉會議,當時已經是西藏謀求獨立(內藏和外藏的劃分),麥克馬洪線也同時出籠。
6)、從現有資料來看,現在的中印邊界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門隅、珞隅、察隅三個地區中,門隅一直是受西藏政府管轄的;察隅是在清帝國即將覆亡的最後幾年才被內地的軍隊占領的;而珞隅地區始終沒有被中央或西藏地方政府管轄過。當然1910年前後,中國的勢力曾經非常接近過那裏,從發展趨勢上看,也許隻要給當時的川軍或邊軍幾年時間,中國就會在當地擴展政權,牢牢控製住珞隅和下察隅,但遺憾的是辛亥革命打斷了這個進程,這個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附:陳渠珍著-《艽野塵夢》 http://www.tibet-web.com/wenxue/mzmp/qiuycm/qiuycm.htm

注三:中印邊界地理、氣候條件及對雙方後勤補給的影響

作者:Elite 地圖愛好者同盟論壇 摘自《我看中印邊界戰爭的迷霧》

三、後勤的影響因素有多大?
……
在西線的阿克賽欽地區(附圖六):
阿克賽欽衝突地區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當地人煙稀少,終年嚴寒,在交通方麵,中國的新藏公路通過此地,並且從中方通向邊境一側地形較為平坦,有利於車輛通行,有多條公路支線直接通道最前沿,而印度方麵雖然也有一條公路穿過克什米爾群山通到楚舒勒,但從楚舒勒到爭議地區是上坡的地形,沒有公路,印軍運輸不便,所以從運輸條件上,中印雙方旗鼓相當,我方略為占優,在氣候方麵,該地從11月到次年的5月是大雪封山時間,由於印度克什米爾位於南方受暖濕氣流影響,降雪反而較多,大雪封山反而比我方嚴重,因此我方在補給便利上占優勢,有利於我國作戰和堅守,也有利於我放和印軍作長期的較量,在這種戰場上作戰,雙方都不可能一年四季作戰,且戰場人煙稀少,戰場容量小,沒有有意義的城市,對戰局的發展並不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不是中印邊界作戰的決定性戰場。


(附圖八:達旺—德讓宗地區圖)


在東線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附圖七):
後勤補給中心方麵:
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我放在後勤補給便利上和印度比較處於劣勢,首先是後勤基地上,由於我國西藏極端落後,甚至連電都沒有,更沒有軍事工業,糧食亦不能自給,無法完成基本裝備的製造和維修,西藏在戰爭中的作用隻是轉運站而不是後勤綜合補給基地,我國的實際的後勤中心應但是蘭州、西寧和成都,從這些地區通往西藏的公路均在1000公裏以上,路況及差,不能保證四季通行,且高原行車,空氣稀薄,車輛的牽引力和載重均大受影響,運輸效率低下。
反觀印度,大城市提斯普爾離麥線最近,僅300公裏,大部地區公路良好,僅從西山口到達旺翻越雪山是會遇到與我相同的難題,但由於距離近困難比我方小得多。
空中運輸方麵:
在空運方麵我方處於劣勢,我雖建成當雄機場,但該機場係土質跑道,載重力低,大型飛機不能降落更不能降落殲擊機,不具有真正的後勤運輸意義和防空價值,由我方能用於高原的運輸機極少,多為C-46,還係國民黨的美援飛機,設備老舊。另我國現在尚不能生產雷達和空中導航設備,蘇聯已對我進行封鎖,我國目前無能力在西藏高原建立飛行導航網和雷達保障網,也沒有航圖,在此種情況下安全飛行都無保障,大規模空運更是免談。
反觀印度,在二戰期間,為了進行對日作戰和駝峰運輸,印度阿薩姆邦有完善的機場網,且機場離麥線極近,飛機不需加油機可往返,現印度能在麥線南進行頻繁的空中運輸均依賴此種便利條件,雖目前印度的空軍和空運力量不是很強,但我們不能不考慮開戰後,美空軍利用這些機場給我方造成重大困難的因素。
公路運輸方麵:
以麥線達旺方向為例(附圖八),
11月-次年4月:
我方:由於我西藏高原位於北方,會從北到南逐漸降雪,高原山口進入大雪封山的季節,運輸中斷,由於降雪自北而南,隻要最北麵的山口不能通行,即使南方不下雪,運輸也會中斷。
印方:麥線以南大部分地區進入旱季,運輸便利,僅邦迪拉到達旺的公路在西山口段在雪大的年份會封山,但由於該地比我方的山口位置都南,封山的時間也比我方晚,開山時間反比我方早,所以西山口的封山對我方來說也沒有什麽便宜好占,相反如果我軍南進越過西山口,西山口的封山對我方來說是重大的補給障礙。
次年4月-7月:
我方:天氣轉暖,冰雪開始熔化,我方原封山地區開始開山,但由於我方的補給係從北向南,北方開山晚於南方,所以我方的運輸要等最北麵的山口開山後方能運行,非常耽誤時間。開山後由於冰雪融化,泥石流和滑坡加劇,道路坍塌,運輸很難進行。
印方:進入雨季,也存在和我方一樣的難題,但由於運輸距離近,困難情況稍輕。
7-11月:
我方:7-9月是高原暴雨的季節,如遇暴雨,道路比為泥石流或滑坡阻斷。10-11月,天氣晴好,天氣逐漸轉冷,原來以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的路段因為逐漸上凍而好轉,此時運輸便利,利於作戰。
印方:山南逐漸進入旱季,運輸補給均便利,利於空軍活動。
……

注四:清室的信仰(筆者自釋)

其實,清朝皇室,在入關前主要信薩滿教,後來信仰薩滿成為清室的祖宗成法,一直到清亡,薩滿名義上也一直是清室宮內的首席(這個用詞可能不用恰當,大家知道意思就行了)宗教。但實際上入關後,清皇室在各方麵迅速漢化,從順治起,直到慈禧,大乘佛教就成了清室內部真正的主流宗教信仰。同時出於政治需要和實際漢化的雙重影響,儒家思想則被宣布為清朝和清室的正統思想。此外,少數一些清皇室成員也崇信過道教,比較有名的是雍正。而藏傳佛教(也就是喇嘛教),說實在的,除了一些嫁入清室的蒙古後妃,皇室主要男性成員基本沒什麽人真非常崇信它。但是,由於政治需要――從精神上聯係、控製信仰喇嘛教的蒙古族、藏族地區 ――清室又在公開場合極力尊崇藏傳佛教,不但大封活佛,猛修寺廟,而且皇帝們也大都聲稱自己十分崇信喇嘛教。康熙之後,還幹脆半主動的接受了大喇嘛們拍馬獻上了“文殊菩薩轉世”的頭銜,就是說清朝皇帝也成了大法王。不過我一直沒想通,他們究竟是怎麽解釋同一個菩薩在父子間轉世的。當然,這種在信仰問題上同時腳踏幾隻船,還都麵麵吃得開的情況,也隻有在流行“不管是什麽神仙,先多拜拜總沒錯”的中國才會發生。

注五:關於錫金及它與西藏的關係,請參看王在田先生的《錫金政治史概述》鏈接http://www.cchere.net/cbbs/Ps/RA2.asp?AID=303400

注六:關於中國一直所稱的中印習慣線(也就是中方現在地圖上的主張線)的來曆,呂昭義教授在《關於中印邊界東段的幾個問題》中有相當詳盡的闡釋。鏈接http://history.xmu.edu.cn/ziliao/show.asp?id=10844

注七:1954年中印協議

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54年4月29日,以副外長章漢夫為全權代表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同以印度駐華大使賴嘉文為全權代表的印度政府代表團(經過四個月的談判)在北京簽訂《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該協定是基於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通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係首次在公開的外交文件上出現――編者注)而締結的。協定規定中國在新德裏、加爾各答、噶倫堡設立商務代理處,印度在亞東、江孜、噶大克設立商務代理處;指定中國西藏某些地方和印度某些地方為貿易市場;規定兩國香客朝聖和商人、香客的出入與往來過境事宜等。雙方還互換照會:規定印度政府將其駐在亞東和江孜的武裝全部撤退,並將其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郵政、電報和電話等企業及其設備和12個驛站及其設備全部交給中國政府;此外,還規定雙方商務代理的某些職權和有關雙方商人、香客的事項等。雙方同意上述換文成為兩國政府間的協定。


(附圖九-1:麥線原圖)


注八:外交部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指示及西藏地方具體執行辦法

摘自: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1、中印邊界全為未定界,曆史上由於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造成不少糾紛。西藏解放後,印度進一步侵占,又形成一些新的糾紛。近年來印度在軍事上和外交上都加強活動,企圖擴展印度的領土範圍,中印邊界問題已成為兩國關係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2、印度對中印邊界的意圖,是想通過使我承認英印曆來侵占西藏領土所造成的既成事實,並利用邊界尚未劃定的情況,乘我軍力尚未控製的空隙,搶先進占一些地方。同時,由於中印邊界問題尚懸而未決,印方對我尚有疑懼。
3、我國對中印邊界的基本方針是:既要維護我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在外交交涉中堅持立場和原則,在邊防工作中,采取積極措施製止印軍侵入;又要從團結爭取印度的目的出發,不使中印兩國在邊界問題上的矛盾尖銳化。目前徹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條件還不具備,但我內部加強各種準備工作,爭取在將來的適當時機,同印方通過外交途徑求得這一問題的合理解決。”
“根據外交部及中央的指示,我們會同軍區、公安部門的有關單位,研究出具體執行辦法:1、派邊防部隊進駐我應控製的重要據點,除米及墩(馬其頓,印方稱為塔馬頓),桑噶爾桑坡,勒、龍等地,紮西崗、什普奇等暫維現狀;對楚魯普、什普奇。烏熱等地派出巡邏隊。所謂暫維現狀就是我邊防部隊不前進,不發生武裝衝突,也不讓印軍前來占領。2、提出交涉,在印軍占領的地方由地方宗本就地提出交涉,或由我邊防軍提出警告,再就由外交部通過外交途徑交涉。3、規定重點工作地區為①新(疆)藏(阿裏)公路西側靠拉達克接壤部分;即班戈湖(斑戈湖跨越中印兩地,邊界線習慣以湖靠西邊庫爾克堡為界,但印軍時常越過界線)。②馬其頓及則拉宗一帶(則拉宗管轄的有英國曾提出讓步劃給西藏的聖山、雜日山聖湖等地),所謂重點工作就是作好軍事邊防工作,派人進駐把守,因為這些地方很明顯是中國領土,或者派人巡邏到印軍後方調查。同時收集資料、證據,準備外交交涉。”

注九:朗久和空喀山口事件

摘自: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4.朗久事件

根據中央、外交部及陳老總的指示對於中印邊界的方針政策是清楚了,特別對於"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明確了,但是"麥線"究竟在地麵上實際在哪裏,我們還是不大清楚的。
"麥克馬洪線"在那張簡略的地圖上隻劃了一條較粗的紅線,因為沒有具體勘察過,那條線在地麵上實際在什麽地方就不知道了。線南的門達旺原來歸錯那宗管轄,印度占領了門達旺,他們派人巡邏達旺寺管轄地到北邊山口,西藏錯那宗本不能派人越過山口,我們軍隊進駐錯那宗後自然也不能越過山口,但是那山口究竟是不是 "麥線"所劃的界線呢?這就需要經過實地去勘察。噶廈接到報告說印度軍隊占領了馬其頓,馬其頓是藏民朝拜雜日聖山必須停留經過的地方。
為了要弄清楚"麥線"實際在哪裏,1959年我們會同軍區組成一個考察團,去那些地方(如馬其頓)實地去調查。這個考察團由西藏外事處蔣副處長和軍區派的白團長帶領一個加強班和外事處的翻譯及工作人員組成,以蔣為團長,沿錯那宗至雜日聖山一帶考察。行前西藏工委、軍區領導一再指示,要遵照中央的指示、小心謹慎,不要引起衝突與糾紛。
他們從錯那宗出發,到了離馬其頓不遠的朗久地方,那裏駐有印度邊防哨所,根據當地藏民報告,馬其頓、朗久曆來就是他們的地方,他們過去一直從那裏去朝拜雜日聖山,近來印度軍隊占領了,不許他們去朝山了。

蔣、白商議後要去馬其頓、朗久附近勘察,白天去怕被印軍哨所發現,決定夜間由向導帶路摸索前去。這個決定沒有報告拉薩就由蔣拍板定下了。誰知到了夜間前去時,因為看不清周圍環境,走到了印軍哨所附近,被值勤的印軍發現並遭到射擊,我軍在自衛下也開槍還擊,結果打死打傷印軍各一人,其餘印軍十餘人,連夜撤離哨所逃走了。

這就是"朗久"事件,引起了兩國政府的交涉。當調查團回來匯報經過時,軍區首長批評白團長不應盲目回擊,而實際決定夜行軍摸索前進並批準開槍還擊的是我處的蔣,他卻未作任何檢查。
我在會上指出這次查明了印軍確實越過"麥線",在我控製線內占地設哨的情況,但不應該夜間行軍,開槍回擊,這是違背中央和工委軍區指示的精神的。朗久事件後,無獨有偶,同年冬季又發生西段的空喀山事件。

空喀山口為中印邊界西段是我國傳統習慣線的一個山口,我國派有邊防哨所駐守。1959年10月20日印度武裝人員3人在空喀山口地區非法進入我國領土,中國邊防人員在勸告他們退出遭到拒絕後,立即解除了他們武裝並予以扣押。21日又一支70餘人的印度軍隊在同一地方侵入中國領土,並向在該地巡邏的中國邊防部隊進行武裝挑釁,以優勢兵力分兩路包圍,逼近人數很少的中國邊防軍,並開槍射擊。中國邊防軍不得不進行還擊,在約兩小時的衝突中,雙方各有傷亡,7名印軍被中國巡邏隊俘獲。在這兩次衝突事件發生後,中印政府間展開外交交涉,於是有了外交"照會戰"。

又注:本文寫作時,除了上述注解中已提到的諸位先生提供的資料,非常可能或者說幾乎可以肯定還有參考了並受影響於其他學者、網友的相關著作、文章、觀點,由於時間長遠,更兼繁雜,無法清晰回憶以一一列明致以敬謝。對此,隻能表達真誠的歉意並深刻反省自己一慣的懶惰。

轉載請引用:http://www.cchere.com/article/39537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