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蘇格蘭的貴族和資產階級為了保衛自己的政治獨立,發動了全麵的反英戰爭。1839年,蘇格蘭軍侵入英境,查理一世事出無奈,隻好同蘇格蘭軍議和,同意不幹涉蘇格蘭的內部事務,並給予軍事賠款。1640年,英國經濟發生恐慌,查理一世一籌莫展。而蘇格蘭軍得不到賠款就不肯離開英格蘭。在這種危機情況下,查理一世隻得向議會求援,於1640年4月13日重新召開議會①。
新選出的議會議員,多半是新貴族,而且過去反對派中的那些著名領導人如約翰·皮姆、約翰·漢普頓等又都當選。議會開幕後,他們立即向國王提出懲處他的寵臣和停止沒有經過議會同意的非法稅收等要求。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在同年5月5日又解散議會。這次議會由於存在的時間隻有三個星期,史稱"短期議會"。
查理一世解散議會以後,5月6日,倫敦市民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參加這次遊行示威的主要有幫工、學徒、水手、搬運工、碼頭工人和日傭工人;還有不在行會以內最貧苦的手工工人。除了倫敦市民外,在農村中也發生了農民的騷動。從1640年春到夏季,農民運動不斷擴大。此外,蘇格蘭對英吉利展開了攻勢,並占領了英吉利北部的諾森伯蘭和德拉姆兩郡。英國國內的政治氣氛異常緊張,革命形勢已經成熟……
這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的社會狀況,它所反映的是革命前英國資產階級給能夠氣氛的熱烈,仿佛資產階級革命一觸即發,勢不可當,誌在必得。而曆史沒有因為氣氛的熱烈而使得革命從一開始就取得成功。隨著曆史的發展,"暴力革命"在英國封建專製製度向資本主義君主立憲製過程中卻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相反資產階級改革卻成了決定因素。就整個英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製的建立而言,經曆了一個很長的曆史過程。自1640年議會以後,經曆了兩次內戰、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克倫威爾獨裁、斯圖亞特王朝複辟和1688年"光榮革命",直到1688年才完全確定。在整個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次的兩種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交替,而在這些交替過程中,暴力革命並沒有進行到底;資產階級改革卻在其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君主立憲製完全在英國確立下來。這便使得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變成了一場沒有流血和犧牲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或者說,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改革中的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也好,改良也罷,總之在英國是成功了。英國將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製建立起來了。資產階級改革之所以在英國能夠成功,是有其曆史原因的,是由英國特定的曆史條件和經濟基礎決定的。本文就將對此進行一番淺顯的分析。
(一)英國資產階級改革成功的經濟根源。
十七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中已經產生,並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特別是它之深入農業,為英國資產階級改革的成功創造了條件。英國的呢絨工業具有悠久的曆史,曾被譽為"民族工業"。不列顛的群島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水草豐盛適於畜牧和養羊。因而英國農民自古以來多半都以養羊為副業,出賣羊毛,為英國和周邊國家的呢絨工業提供原料。早在十五世紀以前,英國便向西歐大陸輸出羊毛,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羊毛產量的不斷增加和新航路的開辟、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英國更是加大了羊毛和呢絨的輸出。此外,英國的采礦業、冶金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就是因為這樣,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國內已經有了許多分散的毛織品手工工場。十六世紀英國的農村不僅出現了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經營的農場和牧場,還出現了許多擺脫了封建行會製度的束縛而在離城市較遠的農村中建立起來的采礦、冶金、紡織等工業。英國農村已成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的發祥地。
新航路開辟以後,荷蘭佛蘭得的毛織工業得到了飛躍發展,羊毛價格昂貴,養羊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業。另外由於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大量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這使得貪婪的英國貴族地主改變了土地的經營方法,用強製手段驅除佃農,圈占土地從事養羊,掀起了一場"圈地運動"。後來,由於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圈地大多數又以經營農場為主,出現了許多大的農場。圈地運動雖然給農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卻加劇破壞了風金土地所有製的自然經濟基礎,為英國資本主義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大批的雇傭勞動力,促進了資本主義農場的建立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之,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以前,英國社會已經注入了很多的資本主義因素。也就是說,在革命以前,英國的社會已經資本主義化了,隻不過政治製度和形式還是封建君主專製。所以說,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隻不過是一種政治製度和形式上的變化,而不是經濟上的變化,因此不必進行太多的"革命",隻需要"改革",就可以達到資產階級所要求的狀態。英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為這種改革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堅實基礎。所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到底還隻是一種改革。
(二)新階級的產生和宗教鬥爭。
從十六世紀中葉到時十七世紀初,由於圈地運動的不斷擴大以及資本主義日益深入農村。英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農村中,封建貴族日益落沒,新貴族日益興起。所謂新貴族,就是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其中有大地主、騎士、鄉紳、出身並不高貴的大農場主,握有土地的商人和部分富裕的自耕農。這些人都是主要的圈地者。那時,英國沒有嚴格的階層界限,有些新貴族是從封建貴族行列中分化出來的。這一點說明,英國的封建階級已經被資產階級化了。這些新貴族雖然也是土地貴族,但他們不是用土地來榨取封建地租,而是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牧場或農場,獲得企業利潤。形式上他們還有貴族頭銜和特權,實質上已經成為"財富的騎士"。因此,新貴族"不但不反對工業生產的發展,反而力圖見解地從中取得利益"。②由此可見,這些新貴族在經濟上和資產階級具有共同的利益,在政治上是資產階級的代理人。
封建貴族和新貴族的經濟利益不同,階級性質不同,因此在世界觀上也有較大的差別。在當時的曆史機條件下,這種不同的世界觀是通過宗教信仰反映出來的。在封建的歐洲,天主教是封建專製的精神堡壘。因此,要反對封建專製就必須反對天主教。早在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英國繼宗教改革後又出現了清教運動。清教徒大多數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反對繁瑣的天主教儀式和豪華的生活,要求按加爾文教的教義進行改革。他們長期與國教(天主教)進行鬥爭,打破了天主教的教階製,貫徹一般信徒與教牧人員平等的原則,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精神。
由此可見,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在人們的思想領域已經有了資產階級思想。封建專製思想已經遭到了否定和抨擊。這為以後資產階級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條件。因為,革命是需要長期的輿論宣傳和思想動員,最後為這種思想和輿論正名,建立一個以這種思想和輿論為主的新社會意識形態。革命的最終結果是要推翻以前舊的思想潮流,建立一個新的思想潮流。在英國這種新的思想潮流已經存在很久了,它不需要革命來重新建立,隻需要改革來維係。另一方麵,改革是對現有思想和製度的調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支持。封建社會的模式變成資本主義的,需要有資本主義思想做支持和保證。在英國,這種思想已經盛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三)英國封建專製製度的特殊性。
早在十三世紀,英國就有了議會(原文稱為Parliaent,音譯叫作巴力門)。英國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為貴族議院(House of lords)是由國王任命封建大貴族和高級僧侶的代表組織而成;下議院又有稱為眾議院(House of lommons)是由城市市民和各群體中的中、小騎士代表組織而成。這些代表依據1429年的選舉法③選舉出來。他們多半是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代表。英國議會在革命前就有限製國王的權力,主要是征稅權。國王在財政上依賴議會。另外,議會還有權力反對商業專賣政策,捍衛合法的政治權利等。英國國王沒有常備軍,所以不能夠對議會采取緊急行動,迫使議會唯其馬首是瞻。英國社會的階層界限不嚴密。經商在英國並不受到歧視,所以在英國多半是貴族資產階級化。
由此可見,議會在英國具有很高的權力,它完全有能力對國王所決定的政策進行否決和修改,而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並不需要暴力革命,因為這一切在英國都是合法的。況且,革命前的英國的社會政治體係與結構與革命後的社會政治體係和結構並沒有大的差別,要對原有的社會政治體係和結構進行調整根本不需要暴力革命,資本主義的改良就可以辦到。革命往往是革命者要為自己追求一個可為自身的利益而說話的場所,在英國這種場所已經有了,所以不需要革命來重新爭取。另一方麵,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已經有了說話和實現利益的場所,他們不需要暴力革命,畢竟暴力給能夠是需要代價的。而封建統治者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改革的要求,畢竟在這以前英國的封建專製體製中已經有了相當一部分資本主義的東西,並且還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四)革命的領導者具有軟弱性。
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是英國的新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都具有其特定的階級局限性。新貴族是由封建貴族轉化而來的,多少具有繼續享受封建特權的思想,所以並不想將革命進行得很徹底。在革命形勢繼續高漲和發展的情況之下,新貴族會懼怕革命的繼續發展竟威脅到自身仍舊享受的封建特權和自身利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會和封建貴族結盟,組成保皇派,阻止革命的繼續進行。資產階級是靠階級壓迫和榨取剩餘價值起家和生存的,他們也不希望革命太徹底。隻要資產階級能夠登上曆史的舞台並能夠左右舞台的發展方向,資產階級就達到其革命的目的了。因此,在革命形勢繼續高漲的情況之下,新興資產階級會出來接管革命的果實而組織革命繼續進行。革命的領導者也有分歧,為了能夠繼續合作和實現自身的政治目的,他們找到了一種比革命更能實現起目標的方式和基礎,這便是資產階級改革。所以,到後來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變成了資產階級改良。
綜上所述,英國的資產階級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是曆史的必然。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前就已經將革命後要建立製度和思想建立起來了。這是英國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資產階級革命前的英國社會是一個具有相當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被資本主義化了的封建君主專製社會。它早已具備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條件和基礎,並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的發展壯大,這種革命和改革的條件和基礎變成了一種需要。正是這樣,資產階級革命在轟轟烈烈地爆發以後不久便停頓下來,接著發生了沒有流血和犧牲的資產階級改良。這種改良完成了各民古誒有完成的任務--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製。可以這樣說,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改革中的革命,革命是改良的先鋒的前兆,而改良則是革命的繼續和發展。英國特有的國情和決定了英國所走的這一條有革命向改良過度的道路,並且決定了它的成功。
[注釋]
①1629年查理一世召開議會要求征收噸稅和磅稅(噸稅就是指進口酒按噸征稅;磅稅指羊毛貨物按磅征稅。這兩種稅都是進口貨物稅)。這一要求遭到議會的拒絕。查理一世震怒並解散議會,此後一直沒有召開議會,長達11年之久。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393頁。
③《1429年選舉法》規定:"隻有居住在本郡的自由領有農(Freeholder)每年租金價值40先令,才有選舉權。
[參考書目]
(1)王榮堂 著《英國近代史綱》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王祖繩 主編《國際關係史》(第一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
(3)[法]F·基佐 著《一六四○年英國革命史》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4)沈漢 劉新成 著《英國議會政治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5)範存忠 編著《英國史提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