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粵東海域 包括閩粵分界至廣東省汕尾市的毗鄰海域。
2.珠江口及毗鄰海域 包括廣東省惠州市至江門市的毗鄰海域。
3.粵西海域 包括廣東省陽江市至湛江市的毗鄰海域。
4.鐵山港—廉州灣海域 包括鐵山港灣和廉州灣兩個海灣,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毗鄰海域。
5、欽州灣—珍珠港海域 包括欽州灣、防城港灣、珍珠港灣等三個海灣,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和防城港市的毗鄰海域。
6.海南島東北部海域 包括海南省的海口市、臨高縣、澄邁縣、瓊山市、文昌市、瓊海市和萬寧市的毗鄰海域。
7.海南島西南部毗鄰海域 包括海南省的三亞市、陵水縣、樂東縣、東方市、昌江縣、儋州市的毗鄰海域。
8.西沙群島海域 包括宣德群島、永樂群島及中建島、東島、浪花礁的毗鄰海域。
9.南沙群島海域 包括南沙群島毗鄰海域。
從東海往南穿過狹長的台灣海峽,就進入洶湧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我國最深、最大的海,也是僅次於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衝,在經濟上、國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南海位於我國大陸的南方。南海北邊是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四省,東南邊至菲律賓群島,西南邊至越南和馬來半島,最南邊的普母暗沙靠近加裏曼丹島。浩溯的南海,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等,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連。它的麵積最廣,約有356萬平方公裏,相當於16個廣東省那麽大。我國最南邊的普母暗沙距大陸達 2000公裏 以上,這要比廣洲到北京的路程還遠。南海也是鄰接我國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約 1212米 ,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處達 5567米 ,比大陸上西藏高原的高度還要大。
南海四周大部分是半島和島嶼,陸地麵積與海洋相比,顯得很小。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於北部,主要有珠江、紅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於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闊水深的南海總是呈現碧綠或深藍色。南海地處低緯度地域,是我國海區中氣候最暖和的熱帶深海。南海海水表層水溫高(25℃~ 28℃ ),年溫差小( 3℃ -4℃ ),終年高溫高濕,長夏無冬。南海鹽度最大(35%),潮差 2米 。
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適於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風光綺麗的珊瑚島,如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南海諸島很早就為我國勞動人民發現與開發,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海東部油氣田 多為中外合作油田
西江24-3,30-2油田
西江24-3發現於1985年3月,西江30-2發現於1988年7月。1988年8月在合同區域15/22啟動第一口探井之前,進一步對該區域進行了 146公裏 的地質調查。第二塊油田30-2的商業可行性在1990年被證實。
在對24-3和30-2油田進行了聯合開發研究之後,1991年底這兩塊油田的整體開發計劃(ODP)被提交到中國有關部門審批。ODP中估計開發成本為6億美元,按計劃在1994年11月投產24-3油田,然後30-2油田在1995年10月投產。24-3油田的原油可采儲量為1.83億桶,30-2油田的原油可采儲量為2.54億桶。1992年1月ODP獲得批準。
這兩塊油田由菲利普斯石油國際公司亞洲部代表其合作者Pecten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51%)進行作業。
項目組成
西江油田的開發包括帶有第一階段分離設備的兩個采油平台和一艘用於最終分離、儲存和卸載原油的浮式生產儲存卸載船(FPSO)。兩個平台相隔 13.6公裏 ,一個在24-3油田(合同區域15/11),另一個在30-2油田(合同區域15/22),FPSO則位於二者之間,具體位置在考慮了兩個油田原油特點的差異後進行了最優布置。
每個平台均是8腳鋼柱式結構,導管架重量達5600噸,每個鋼柱重達3760噸。每個平台的生活區可以容納100名作業工人。
FPSO是由一條儲油船改造而成,帶有二級分離裝置,儲存和分配計量表。
項目采購
設備大部分從美國和歐洲采購,很大一部分加工工作是在亞洲進行的。價格比較而言具有競爭性的中國資源亦被采用,占到項目總投資的20%左右。
項目執行
該項目的執行由菲利浦斯、Pecten 和中國海洋石油共同組成的項目組負責。該小組在設計階段位於休斯頓,而在製作與安裝階段遷至中國蛇口的PPCIA辦公室。
開發井
兩個平台的鑽井和完工進度的執行有Halliburton公司承擔,采用了集成式工程服務合同的形式。克瓦納約翰布朗在1992年2月至1995年間擔任西江油田的主要工程承包商,負責24-3和30-2海上平台頂部設施、生活區、XJ-2鑽井機、FPSO加工設施和管線的詳細設計和工程。同時也負責所有加工設備和特種設備的采購、催交、檢查、出口/運輸。克瓦納約翰布朗幫助PPICA製定和評估建造標包,為項目管理小組提供海外人員,管理在中國、韓國和中國海上的建造工作。
現在24-3油田的日產量超過70000桶。在30-2油田投入生產以後,1996年最高日常量預計為10萬桶/日。
生產情況
所產石油為25o至38oAPI,不同產層的孔隙度在15%至28%之間,滲透率為400-3700毫達西。油藏驅動機理為邊緣水驅或底部水驅,取決於油藏情況,目前15口井的日產量為27,000桶原油。
惠州油田群
由惠州21-1,惠州26-1,惠州32-2,惠州32-3和惠州32-5形成惠州油田群。其中,惠州21-1油田於1985年8月發現,1990年9月投產。惠州26-1油田於1988年3月發現,1991年11月投產。惠州32-2油田於1990年12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3油田於1991年1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5油田於1996年9月發現,1999年2月投產。
2000年6月,惠州26-1北項目成功投產,該油田石油日產量將增加1萬桶。
流花11-1油田
流花11-1油田,發現於1987年2月,是目前南中國海發現的最大的油田。該油田位於南中國海的珠江口盆地,在香港東南方向 1000英尺 ( 300米 )的水中。阿莫科於1985年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獲得區塊29/04合同。經過初步勘探研究後,流花11- 1A 開鑽。測試產油量是每天2240桶重油。隨後進行的評價井鑽探流花11-1-3和流花11-1-4證實油儲量巨大,超過10億桶。1993年12月,科麥奇公司加入合作開發的隊伍,持有24.5%的股份,阿莫科也持有24.5%股份,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東部公司持有51%的股份。
但是,由於產出原油非常稠密的特點以及油層的相對較淺深度的特點,表明要使流花油田能夠生產,必須使用革新性的技術和成熟的技術相結合的辦法。
技術上的突破
在1987年至1992年間,阿莫科和南海東部公司工程部對各種開發設想進行了試驗和測試,直到發現了突破性的解決方案。項目組決定該油田的海上生產係統應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一個浮式生產係統,用於鑽井和采油(FPS)
一個浮式生產、儲存和卸載係統,用於加工和儲存原油(FPSO)
一套革新性的水下係統,使用電動半浸式泵,其可以服務於約20口水平井
全球化的快速開發方案
1993年3月,在油田被發現後6年之後,流花11-1的整體開發計劃獲得中國各級政府的批準,項目進入了實施階段。
1993年9月購買了一艘半潛式鑽井船,並被改裝成南海挑戰號FPS。1993年10月又購買了一艘14萬噸的油輪,並被改裝成南海勝利號FPSO。1995年6月和1996年3月分別進入預定位置。兩艘船係泊相距 3公裏 。
FPS是經過改裝的半浸式鑽機,帶有鑽探水平井的係統。除此以外,FPS可以安裝和運行水下折疊係統並安置發電設備和電力分輸設備。開始時鑽了10口井,到1996年底再完成10口井。
FPSO是一艘改裝過的油輪,用來加工原油。儲存加工後的油,燃燒相關的氣體和處理生產廢水。FPSO上的處理設備能夠每天加工65000桶油和30萬桶的流體。該船的儲存能力是72萬桶,加工過的原油將通過前後係泊的往來運送船卸載。
建立模塊概念
流花項目中水下係統的模塊概念是該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通常,深水係統機構龐大,必須在陸上建造,然後拖到現場。但是這個方法在流花油田卻不實際。於是工程師設計了一個可以在現場拚裝的係統,通過浮式鑽機來進行安裝。通過將水下係統分割成可控製的組件,並使用一些革新性的技術-包括連接井與井的現場加工的牽索-工程師們創造了能夠在FPS上拚裝的係統,然後沉到海底,不需要潛水作業。
所有的獨立水下組件均被設計成從FPS上使用水下機器人來安裝和收回的模式,而不需要潛入水中。一個特殊的單點錐體,放置在海底,它也是設計成水下機器人可自由在水下選擇工具而非往返水麵更換工具的模式。
生產情況
1996年3月正式投產。1999年平均每天產油13,800桶,總共有25口生產井。
陸豐13-1,22-1油田
其中,陸豐13-1油田於1987年1月發現,1993年10月投產。陸豐22-1油田於1986年5月發現,1997年12月投產。
番禺5-1油田田
番禺5-1油田田於1999年發現。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 CONHE ) 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直屬公司。主要經營石油天然氣的加工、貯運、銷售;天然氣管道的輸送、石油、天然氣產品的生產、銷售及利用(含成品油、液化氣、石化深加工等)。兼營與主營相關的技術服務、谘詢服務及配套服務。南海東部公司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 113°10′ 以東、麵積約 13.1× 10 4 km 2 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授權全麵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 13 年來,已有8個油田建成投產,公司每年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至 1996 年產油量超過 1000×10 4t,在全國陸海油田中年產量排行第四位。
南海西部油氣田
潿洲10-3油田
於1982年12月發現,是南海西部公司最早的海上合作油田,合作方是法國的TOTAL公司。 1986年8月7日 投產, 1992年5月16日 轉為自營,與 1991年8月20日 自營建成的潿洲10-3北油田連片生產,形成年產能30萬噸,至今已產原油近400萬噸。
作業采油平台:南海自強號
潿洲11-4油田
潿洲11-4油田仍是潿西南油田群主力油田之一,1982年11月發現, 1993年9月19日 自營建成,設計產能60萬噸,經改造達80萬噸。與 1999年8月2日 自營建成的潿洲11-4東油田連片生產,形成年產能90萬噸以上,至今已產原油近600萬噸。
作業采油平台:潿洲11- 4A ,潿洲11- 4C
潿洲12-1油田
潿洲12-1油田,是潿西南油田群的最大油田,1989年12月發現, 1999年6月12日 自營建成,設計產能100萬噸,至今已產原油近160萬噸。與潿洲10-3油田、潿洲10-3北油田、潿洲11-4油田和潿洲11-4東油田連片生產,形成了南海北部灣潿西南油田群。
1999年7月28日 ,潿西南油田群總體開發工程投產慶典儀式在北部灣的潿洲島上隆重舉行。該項目總投資32億元人民幣,曆時三年建成。並每年向廣西北海煉油廠供油50萬噸。
作業采油平台:潿洲12-1
崖城13-1大氣田
項目背景
崖城13-1氣田位於三亞市以南 100公裏 ,是1983年8月在水深約 100米 的地方發現的,估計儲量在3萬億立方英尺。阿科為作業者並擁有該氣田34%的權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擁有51%的權益,科威特石油勘探公司擁有15%的權益。崖城13開始投入生產時,成為中國第一個海上氣田。
崖城13氣田的開發是伴隨著亞太地區能源需求的增長和商業用氣市場的發展而來的。阿科氣田生產的天然氣通過 500英裏 的運輸到達香港的Castle Peak電力公司。
崖城氣田的開發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這是一個價值10多億美元的項目,需要建設陸上和海上處理設施以及去往海南島和香港的輸送管線。將氣體通過管線運輸到香港需要建設 480英裏 的海底管線,這在世界上是第二長的。
除了向香港青山發電廠供應天然氣以外,崖城13氣田也向海南島輸送氣體,用於發電和作為化肥廠的原料。
崖城氣田的特點
崖城13氣田使用了數種先進的地質數據技術來估算儲量和生產能力。這些技術將來自多方麵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包括地理模型,地質資料,石油物理分析以及工程分析。采用了一個三維圖象來表現氣田內部結構的地理狀況。
崖城13-1氣田被圈閉在漸新世陵水砂岩層的一個大而狹長、西北-東南走向的斷塊中。砂岩層被一巨大的向西南傾覆的正斷層沿上傾方向截斷,上覆不整合。氣水界麵構成下傾界限。在A平台,油藏約在海平麵下 3600米 深處。6口生產井、5口探邊井以及三維地震測線數據證明了氣藏麵積為44平方公裏,最大厚度為 217米 總厚度( 178米 淨厚度)。大量小斷層切割了儲集層,其中一條斷層的斷距為 40米 。主儲層之上的透鏡狀砂岩仍具有儲藏潛力。
生產情況
崖城13-1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9,330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凝析油探明儲量約為1030萬桶,1995年10月投產,1999年上半年,天然氣平均日產量約為1.506億立方英尺。
文昌13-1,13-2油田
2000年進入全麵開發,計劃打22口生產井,其中2口水平井。 2000年9月7日 ,南海二號承鑽的文昌13-2油田開發生產井的11口表層集束井順利結束,平均1.87天/井。
文昌13-1/13-2油田15萬噸級浮式生產儲油輪(FPSO)也正在大連建造。
2000年10月13日 ,中國海油與加拿大哈斯基石油公司簽訂南海文昌13-1/13-2石油合同,這是第145個石油合同。該外國公司參股40%。
東方1-1氣田
2001年進入全麵生產開發。
2000年8月25日 ,東方1-1氣田開發工程方案初定,將建造4個平台和一個陸地處理終端,它建成後將形成年產24億立方米天然氣的生產能力,一期工程將於 2003年9月15日 投產。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 CONHW ) 主要承擔東經 113°10 ?以西中南海海域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任務,並代表國家石油公司執行對外石油合同。勘探區域目前集中在南海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瓊東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至 1998 年底,已開發油田 3 個、氣田 1 個;在建年產 100 萬噸新油田 1 個,將於 1999 年第 3 季度投產。目前公司除具備按照國際慣例和標準獨立進行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和生產作業管理能力以外,還具備海上設施維修、海洋工程建造、地震資料處理、陸上建築安裝、通訊氣象服務、物資倉儲運輸等專業服務能力 。
南海西部石油公司 總部辦公大樓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