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網友論述美軍戰略運輸四大特點

(2009-03-19 08:52:38) 下一個

網友論述美軍戰略運輸四大特點
2009年03月   來源:新華博客

軍事運輸是指軍隊運用各種運輸方式運送人員和物資,是部隊機動的重要手段和後勤保障的中心環節,對保障軍隊建設和作戰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軍事強國的美國,高度認識到軍事運輸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下大力氣進行軍事物流係統建設,以確保美軍平時和戰時的行動。縱觀美軍軍事運輸,有如下特點:

    一,完善的組織機構建設

    在美軍機動保障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運輸聯合司令部,其任務是把部隊和軍用物資在規定的時間內運送到遙遠的戰區。運輸聯合司令部負責計劃、組織和領導人員和物資的空中、海上和地麵的運輸,以確保美軍平時和戰時的行動。具體承擔以下任務:擬製有關運輸工具製造及其有效使用問題的構想;訓練預備隊;進行科研與實驗工作以確定部隊兵力的編成和所需運輸工具的數量;在運輸方麵組織同地方的協調行動;策劃運輸行動。

    運輸聯合司令部下轄各軍種的軍事運輸司令部,即空軍軍事空運司令部、陸軍部隊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和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美空軍軍事空運司令部司令任運輸聯合司令部總司令。運輸聯合司令部所屬的空中、海上和地麵各部隊的司令部控製其現有兵力兵器,負責人員補充,人員訓練,武器裝備,向私人公司購買(租賃)運輸工具。

    (1)空軍軍事空運司令部

    軍事空運司令部的職責是在戰役展開和戰爭實施過程中空投部隊和軍用物資。其編製為:2個航空隊(第15航空隊和第21航空隊),約5.3萬名軍人和1.1萬名文職人員。部署在美國西海岸的第15航空隊(基地設在加利福尼亞州特拉維斯)可確保把兵力空運到太平洋、中美和南美地域;第21航空隊(基地設在新澤西州麥圭爾)的任務是把部隊和物資空運到歐洲、美洲、近東和中東。

    美國防部要求軍事空運司令部完成如下任務:負責把部隊和戰術航空兵空運到世界任何地區;確保對其他兵種航空兵飛機的空中加油;負責平時和戰時後送傷病員;實施特種作戰(破壞活動、反遊擊戰、心理戰等);負責武裝力量的氣象報告和空軍的空中照相等。

    (2)陸軍部隊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

    陸軍部隊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負責組織和實施兵力的地麵運輸,以保障美軍平時和戰時在本上和海外戰區的需要。該司令部將發揮以下職能:協調國防部收貨人(發貨人)和商務運輸公司之間的行動;在美國本上或海外,確保部隊和貨物向港口有序轉運;監督國防部包租的地麵運輸工具在本上的調動情況;使用和維修國防部租用的火車;組織使用國防部臨時接管的鐵路和公路。

    陸軍部隊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包括1個司令部、2個地區司令部、1個首長交通顧問部和5個獨立處(總監處,交通特別助理處,法律處,預備處,加拿大軍隊聯絡處)。

    (3)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

    軍事海運司令部是美海軍跨艦隊的司令部。該司令部在全球範圍內活動,並指揮為滿足各軍種需要而進行的遠洋和近海運輸。其組織結構是按地區編組的,編有:司令部(設在華盛頓)、地區司令部、處、支隊、分隊和地區代表處。司令部編製約為9000人,其中大部分為文職人員,軍人基本上是輔助勤務和特種勤務部門的軍官。

    軍事海運司令部承擔下列任務:擬製運輸兵力使用計劃;在受威脅時和戰時把部隊和物資運輸到海外戰區;完成和平時期的海上運輸計劃;補充人員;管理司令部下屬的海軍輔助船隻並實施保障。

    二,強大的軍事運輸能力

    美軍運輸聯合司令部擁有強大的軍事運輸能力,總人數(含其所屬預備隊的部/分隊以及預備役部隊)為11.5萬人,其主要運輸工具包括:飛機600餘架、船隻250艘、軍用鐵路車皮和專用站台3000個(以上數據截至1996年)。

    其中:軍事空運司令部是美軍戰略戰術空運的主力。截至2000財年,美軍戰區間空運力量包括戰略運輸機254架(C-5運輸機104架、C-141運輸機104架、C-17運輸機46架),C-130戰術運輸機388架,KC-10加油機54架。此外,軍事空運司令部還下轄美空軍後備隊運輸航空兵相應兵種的部(分)隊和民航後備隊的飛機。

    該司令部在戰時一旦為了戰略運輸而實施全部動員,可動用近700架重型運輸機,其人員和物資總運輸能力超過每晝夜6700萬噸公裏。據計算,這些運輸工具能夠在30天內把以下數量的物資運輸到任何一個前沿地域:歐洲25萬餘噸,遠東122萬噸,近東約18萬噸。此外,為了向戰區和美國本上實施戰術空運,可使用空軍的約200架戰術運輸機和空軍後備隊的250架戰術運輸機。

    陸軍部隊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使用美陸軍的轉運基地和美海軍各基地及港口的裝卸終點站。武器裝備和貨物的接收在西歐各港口、衝繩島、巴拿馬和亞速爾群島實施。本土的地麵運輸用汽車和火車實施,此外還可以使用內河和近海交通線。如果發生危機,則計劃通過壓縮民用交通運輸規模,吸收閑置運輸工具來加快兵力運輸的速度。為實施本土運輸和安頓首批進庫的軍用物資,該司令部擁有一定數量的火車車皮和專用站台(專門用於裝卸重型裝備)以及大量的汽車。

    美軍事專家認為,空中運輸工具(即使在其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情況下)隻能保證空運所需軍用物資的5%~10%以下,因此主要運輸任務由海上運輸工具來承擔。承擔戰略運輸任務的海上運輸工具包括軍事海運司令部的艦隻和兩棲艦隻、後備隊的艦隻、美國及盟國的商船。截至2000財年,現役海運艦隻包括油船10艘、貨船50艘,後備役海運艦隻96艘(第一類後備役部隊)。

    三,注重軍事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從物流業發展的曆史不難看出,美軍在軍事後勤運輸領域的實踐直接促成了物流概念的提出和物流活動的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軍隊機動性能的提高和機動作戰的需要,如何做好流動性部隊的後勤保障工作,如何合理有效地實現軍用物資調配,做到省時、省力、保障及時,成為軍事後勤的一個突出問題。為此,美軍利用運籌學方法展開研究,成功地解決了軍事物資供應的諸多棘手問題,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將它形象直觀地稱作“物流“,隨後成為經濟活動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美軍在軍事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麵也走在了前麵,在物流業中開始廣泛應用的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DI)、全球定位係統、地理信息係統、衛星通訊技術等技術就源於美軍軍事物流實踐。美軍在發展現代軍事物流的過程中,廣泛采取了搭建信息平台的方式,運用計算機信息網絡鏈接物流運作的各個環節,對物流配送實體網絡和信息網絡進行“無縫鏈接”。20世紀90年代初,美軍就開始了“物流網點”的建設。機構上,由一個部門將過去幾個部門分散管理的運輸、補給、維修和其他保障職能統管起來。這個部門可以使用戰場指揮通信渠道,了解作戰部隊的情況,掌握必要的指揮信息,因而能夠準確預測,甚至預先在戰場上配置所需物資。

    四、平戰結合

    美國不僅戰時非常重視運輸線的暢通無阻,平時也十分強調在國家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載工具研製中貫徹國防要求。1956年,艾森豪威爾政府從軍事要求出發,簽署《聯邦資助公路法》,推動了“國家洲際和國防公路係統”的建成。美國《商船法》規定,新造和購買船舶必須滿足戰時和全麵緊急狀態下適用於國防要求。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就租用過民船,其航行次數達到了259艘次,占航行總艘次的56%。

    同時,美國在平時就搞好了通往主要作戰方向的鐵路網絡的規劃建設。早在1975年,美國國防部就下令在弗吉尼亞的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編製國防鐵路規劃,規劃確立了一個約5.2萬千米長的鐵路網,即所謂的“戰略鐵路走廊網絡”。通過這個網絡中的各個結點,可以把美國疆域上的任何地方連為一體。特別是把約1000個重要的國防設施,包括極其重要的承包商、軍火生產基地緊密相連,大大增強了美國軍事鐵路運輸的保障能力。

    此外,美軍軍事後勤中也出現了軍地物流一體化的趨勢,對於美軍軍事物流意義重大。1999年,美陸軍器材部根據“批發級後勤現代化計劃”,通過合同方式,將“產品司令部標準係統”和“標準倉庫係統”外包,由民間企業負責其運行與維護工作。目前,供貨商直接保障美軍的物資已有給養、服裝紡織品、醫療器械和汽車配件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