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試製空間核反應堆 核衛星計劃2025年升空(組圖)

(2009-03-18 09:36:02) 下一個

前蘇聯COSMOS(“宇宙”)衛星的早期核動力型號

空間核反應堆(簡稱空間堆)是一種將反應堆核裂變能轉變為電能供航天器及其負載使用的新型電源。它可以為航天器提供千瓦級電力,從而增強其工作能力、拓展應用領域。與傳統的太陽能電池陣和蓄電池聯合供電相比,空間堆的優勢主要包括:單位質量功率大、成本低;不依賴太陽能,不受塵埃、高溫和輻射等因素影響,環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強;體積小、重量輕,可有效減輕火箭推進係統負荷,增加航天器有效負荷和可靠性。 

我國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空間堆的研究工作,後一度中止。“九五”期間,空間堆研究被列入總裝備部預先研究項目,由原子能院和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同承擔,完成了空間堆概念設計。“十五”起,開始了空間堆初步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在設計技術、製造技術、試驗技術以及安全研究等方麵均取得一定突破。目前項目處於從技術設計到施工設計的過度階段,正進行設備和部件的研製和單項試驗。計劃2015年完成地麵試驗,2020年定型,2025年發射“百千瓦級核反應堆試驗星”,進行在軌演示驗證,掌握超大功率空間核反應堆電源技術。

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開展空間堆的研究,目前隻有美國和俄羅斯進行了實際發射。截至2004年,俄羅斯供發射了37個使用空間堆供電的航天器;美國發射過1個類似裝置。(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 )

前蘇聯COSMOS 2430核動力預警衛星

前蘇聯COSMOS 954核動力衛星示意圖。該衛星在1978年因故障墜落在加拿大,造成嚴重汙染。

前蘇聯COSMOS 389核動力偵察衛星

前蘇聯RORSAT海洋探測衛星,該衛星在1967年首次發射,1970年後出現核動力型號。

前蘇聯工作人員在地麵組裝COSMOS衛星

西方在核動力衛星技術方麵也起步很早,美國在1960年代就開始將核反應堆裝上衛星,但出於安全考慮,與前蘇聯相比數量較少。但近年來,美國和歐洲又重新開始新一代核動力衛星的研發。

目前,大多數人造衛星依靠太陽能電池提供動力,因此顯眼的太陽能板成為多數衛星的主要特征。而空間核反應堆可以提供更充足的能源,而且也可以通過減少太陽能板減輕衛星的負荷。

中國研製的“北鬥”導航衛星

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資源一號”地球資源衛星

“資源二號”地球資源衛星

中國“東方紅四號”通訊衛星



2009年03月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