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已故著名激光專家——馬祖光

(2009-03-17 18:12:20) 下一個

馬祖光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人。1928年4月出生,195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物理係。1953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班。曆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光學學會第二屆理事,黑龍江省光學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馬祖光院士是國內外激光領域的知名學者,長期從事激光介質光譜、可調諧激光、非線性光學及應用研究,取得一係列創新性成果,使我國新激光介質及可調諧激光研究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

  1981年在聯邦德國漢諾威大學技術物理所首次在世界上實現鈉雙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態躍遷發射譜,同時發現Na2910nm、0.93#m一um、104uJm——1.16um、2.50um—2.56umm近紅外四個新譜區。
  1983年在國內首次實現Na22.54um近紅外激光振蕩,作出縛—縛分立結構及光柵調諧效應。
  1984年在國際上首次發現Li2第一—三重態吸收譜、390um區吸收譜、B—X異常譜帶及多條蘭綠區受激發射線。
  1985年在國內首次實現S2激光,並在國際上首次在光譜學中提出間接光泵躍進機理。
  198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撰有《紫外泵浦Na2(B3∑e)—Na2(X3∑u)的發射光譜》《Na2中紫外準分子發射》等論文,編著有《激光實驗方法》,譯有《原子核理論》等。

  馬祖光院士還致力於發展具有國防應用價值的新激光技術探索,取得了重大進展。馬祖光院士領導建設了哈工大可調諧激光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他及其領導下的課題組共承擔3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其中重點基金課題1項),承擔5項總裝預研課題和5項“863”計劃課題。

  多年來,馬祖光院士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項,發明專利1項,並發表主要學術論文141篇,被SCI、EI錄用71篇,引用51人次,培養博士生27人,編撰著作3部。(哈工大報 宇楓)

新聞資料:

(一)在蒸汽二聚物激光與介質中非線性過程研究中的新發現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激光在技術進步中所起的作用已為舉世公認。因此尋找合適的介質以產生合乎需要的激光, 這一基礎研究工作(也稱為激光介質光譜研究)在國際上得到重視與發展。

  由兩個原子構成的分子稱“二聚物”,它的發光處近紅外、可見及紫外光區。這一波段的激光可被廣泛應用。二聚物一般在發光過程中消耗慢(低增益),分子不受“門戶”限製(均勻加寬),所有分子都可參與產生激光。這些特性尤其為金屬蒸汽二聚物所具備。不論是相同原子核或不同原子核所構成的雙原子分子或準分子都很容易得到,因之,可望獲得高功率、可調諧的激光。早在70年代,各國研究激光介質的工作者對金屬,尤其是堿金屬蒸汽分子及準分子就已經產生極大的興趣,可是到80年代初仍很少探求到新激光。

  70年代末,美國的Konowalow提出Na2(即鈉二聚物)在波長為825.0納米至900.0納米近紅外光區有可能獲得可調波長的激光,這就是著名的鈉二聚物第一個三重態之間躍遷產生激光。但是誰也沒見過它的熒光,更不要說激光。因為堿金屬族二聚物能級結構的限製要得到它實不容易!

  1982年馬祖光教授作完部分工作之後,1984年得到美國Princeton大學同行們的響應,1985 年及1986年馬祖光研究組用不同的激發機理都得到Na第一個三重態之間的躍遷熒光,1 988年得到Na第一個三重態躍遷激光,波長在892納米附近。

  8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馬祖光研究組在科學基金(批準號:82701、841422、85020)與航天部支持下,開展研究工作,以獲得Na熒光為主線,目的在獲得其激光。同時研究了Li ,K多種發光機製,以便在同族元素間進行比較。他們對此進行了係統的實驗觀察 與理論分析判斷。在國際上馬祖光研究組首次發現了13個新熒光譜區,4種非線性光學現象,其中“鈉雙支超喇曼散射”可以反映出我國激光光譜研究的新水平。他們還得出3種新激光,這三種激光有兩種是在他們自己發現的熒光譜區中得到的;另一種是首次得到的Na脈衝藍綠激光(見左下圖)。S藍綠激光超過同時期美國lllinois大學的工作水平; S 紫外激光比美國的工作向紫外推進了60納米。右下圖給出S藍綠激光光斑。

  該研究成果在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

(二)馬祖光發現近紅外新連續譜區(中國科技50年大事記

  81年12月24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馬祖光,在聯邦德國漢諾威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以嶄新的激發機理發現了鈉雙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態躍遷近紅外連續熒光光譜,實現了科學家們多年的宿願。這一發現在軍用、民用上均具有重要意義,引起聯邦德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




“863”計劃是什麽?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徐宜軍、李亞傑)“863計劃”,是我國從1986年3月開始的高科技發展計劃。

  1983年3月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歐洲的尤裏卡計劃、日本的“今後10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著眼於21世紀的戰略計劃也先後應運而生。王大珩、王淦昌等四位老科學家,敏感地看到了我們麵臨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嚴重挑戰,於是議定給中央寫信,呼籲跟蹤世界先進水平,不失時機地發展我國的高科技。

  1986年3月3日,一封由王大珩執筆,四人簽名的建議書送到了鄧小平同誌處。老科學家對祖國的拳拳之心和遠見卓識得到鄧小平同誌的讚許,當即作了重要批示。國務院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籌劃和論證。

  “863”計劃選擇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新材料等7個領域實施重點突破。1987年2月,“863計劃”正式組織實施。目前,“863”計劃已在信息技術、生物與現代農業、自動化與現代製造業、資源與環境、新材料、能源技術等6大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















來源:新華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