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祖國不會忘記:8屆國家科技獎與毛澤東時代的科技紅利

(2009-03-13 17:16:23) 下一個


祖國不會忘記:8屆國家科技獎與毛澤東時代的科技紅利


雲淡水暖

2008-1-11


媒體上常說、經濟學精英們常說,中國這些年的大發展得益於“比較優勢”,什麽“比較優勢”呢,就是廉價勞動力“比較”起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是一種“優勢”,這種“優勢”特別適合大規模做牛仔褲,特別適合在大規模底板上插元件,所以就靠“比較優勢”發展起來了,而西方國家的優勢是高技術、高科技、高附加值消費品生產,兩個“優勢”一“互補”,就誕生了一億條牛仔褲換一架大飛機的“佳話”。

盡管經濟學精英們很樂道於這樣的發展模式,到處很得意地講,還有“市場換技術”之類的“理論創新”。但是,大家心裏都明鏡似的,這種“比較優勢”支撐不起一個強大的國家和一個有尊嚴的民族,切實地需要的是所謂“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自主研發的高技術、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等。有識之士著急、國家著急、民眾也著急,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平台是獨立自主的科學技術,中國之所以今天在航天領域還能夠在世界領跑團隊中有一席之地,就來源於這個基礎。

西方媒體常說,中國近年來的發展借助於中國龐大的勞動力群體,中國是在享用自身的所謂“人口紅利”,而發達國家享用的是他們的所謂“科技紅利”,中國當然需要奮起追趕,爭取把“科技紅利”的分量加大。所以,國家力求營造發展科技事業、弘揚科技精神的氛圍,自2000年起,設立國家科技獎,是對在中國科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家、專家的肯定和褒揚,如今國家科技獎已曆經8年,其中2004年空缺,7年共獎勵了12位科學家。2007年的國家科技獎頒獎大會於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胡錦濤總書記為兩位老科學家頒獎,一位是吳征鎰院士、一位是兩院院士閔恩澤。《中國青年報》發表評論,說“國家科技獎呼喚年輕人冒尖”,認為是“培養”出了問題,疾呼“怎樣才能培養出年輕的大師級人才呢?我想,這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反思。”。

顯然,《中青報》的論者把焦點對準了學校,但草民以為,培養大師級人才,學校固然是先鋒,然決定性的還是“做”,在實踐的平台上做出開創性的成果,源於實踐,被實踐所檢驗。8屆國家科技獎的獲獎科學家們就是明證,比如閔恩澤院士,接受的科研任務“與他10多年的專業學習與工作經曆根本不沾邊兒。”但“國家需要什麽,我就做什麽。”,還硬是做出了開創性的成果。草民還發現,8年12位獲獎者所進行的開創性工作,均是在毛澤東時代取得的決定性的成果,而這些成果,正是他們獲獎的理由。

2000年度————

數學家吳文俊院士:50年代在示性類、示嵌類等研究方麵取得吳文俊公式、吳文俊示性類等一係列突出成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70年代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方法”,影響巨大,有重要應用價值,它將引起數學研究方式的變革。

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1964年率先研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最先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指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並提出通過培育不育係、保持係、恢複係來利用雜種優勢的設想。1975年和協作組成員一起攻克了製種技術關,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2001年度————

固體物理學家黃昆院士: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50年代與合作者首先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為此領域的這一奠基性理論。1951年首先提出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動模式,1963年被國際上的喇曼散射實驗所證實,當時提出的基本方程在國際上被稱為“黃方程”,70年代後期關於無輻射躍遷絕熱近似和靜態耦合理論等價性的證明,澄清了國際上20多年來在這方麵理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專家王選院士: 50年代參與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研製,60年代,與北大許卓群、陳堃銶、朱萬森等人一起,進軍計算機高級語言編輯係統的研究,這一貢獻被載入了中國計算機發展史。從1975年到89年,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產品占據世界華文出版業的幾乎所有江山。

2002年度————

計算機專家金怡濂院士: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相繼參加了中國第一台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多種通用機、專用機的研製;七十年代初,提出雙機並行計算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七十年代後期,金怡濂與其他科學家一起,主持完成多機並行計算機係統研製,取得中國計算機技術的突破。

2003年度————

地球環境科學研究專家劉東生院士;1954年開始從事黃土研究,提出關於黃土—古土壤序列250萬年來古氣候多旋回學說,開辟了地球上大陸與海洋沉積環境的對比,為全球變化提供依據。1964年起參加和領導了希夏邦馬峰、珠穆朗馬峰、托木爾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學考察。60年代末開創我國環境地質研究。

航天技術專家王永誌院士:參加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火箭的研製工作,參加了多種火箭的設計和研製。先後擔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三種新一代地地火箭總設計師。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拓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2005年度————

氣象學家葉篤正院士:中國大氣物理研究奠基人,1958年,大氣環流的若幹基本問題研究;1961年,大氣中的適應問題研究,1974年,青藏高原加熱作用對夏季東亞大氣環流影響的初步模擬試驗研究,1979年,青藏高原氣象學研究。

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50年代最先提出中國人肝髒解剖五葉四段新見解;60年代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並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髒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係…

2006年度————

遺傳學家李振聲院士:1956年開始研究小麥新品種,1964年他選育的生選5號、6號已開始在生產上推廣應用。1979年取得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產、穩產、優質等品質於一身的小偃6號在大麵積推廣中獲得成功。

2007年度————

兩院院士閔恩澤:60年代,先後開發成功小球矽鋁裂化催化劑、微球矽鋁裂化催化劑、磷酸矽藻土疊合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等,解決了新中國在石油煉製方麵的燃眉之急;70—80年代先後開發成功鉬鎳磷加氫催化劑、一氧化碳助燃劑、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劑等,使我國的煉油催化劑品種更新換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區係學家吳征鎰院士:論證了我國植物區係的三大曆史來源和15種地理成分,1964年,提出了北緯20—40度間的中國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陸、古北大陸和古地中海植物區係的發生和發展的關鍵地區的觀點;曆時45年主編200萬字《中國植被》。

毛澤東時代正如石鍾山創作的電視劇劇名一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的時代,與今天的環境相比,毛澤東時代確實苦、確實窮,科學研究的條件確實簡陋。運十大飛機的設計師們坐在大包裝箱裏畫圖,用報紙包住腿、胳膊抵禦蚊子,今年獲獎的兩院院士閔恩澤,由於“1960年開始,蘇聯逐步減少以至最後停止了對我國的催化劑供應,當時庫存的催化劑隻能維持一年,直接威脅到我國航空汽油的生產,形勢十分嚴峻”(原石油部長餘秋裏),閔恩澤受命投入催化劑研製,辦公室隻有幾間小平房,實驗設備是別處搬來的幾件舊設備,試驗裝置自己動手製備,不折不撓,使我國石油煉製催化劑領域從一片空白到一躍成為世界上能生產各種煉油催化劑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蓋因為苦、因為窮、因為簡陋,因為被列強抵製封鎖,連牛仔褲換飛機的機會都沒有,就像一張白紙,毛澤東說“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唯此,隻有幹,隻有自己寫出、畫出“最新最美”。曆年獲獎的科學家們的經曆,就是中國人自己寫、自己畫自己的科學技術發展、騰飛史的經曆。

需要指出的是,毛澤東時代隻有27年,其中還有10年是“浩劫”,對科技工作是嚴重幹擾,換句話說就是沒幹什麽事情,那麽在短短的27年中,為何能夠取得在中國科技史上分量如此重的成就呢,可能與心態有關,王選說過,那個時候幹項目,沒有名頭,沒有獎金,可謂不為名、不為利。

與“人口紅利”對應,我們今天的科技領域、產業領域,還在享用著有一些正在支撐著我們資助研發、自主製造門麵的“科技紅利”,國際資本家不賺錢不會來投資,哪怕是出高價,發達國家更不會將科技競爭力賣給你,靠的還是自主研發、自力更生。8屆國家科技獎告訴人們,今天正在享用著的,正是毛澤東時代的“科技紅利”,盡管還有差距,但畢竟平台已經靠自己搭建起來。

時代沒有忘記,祖國不會忘記。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