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毛時代和放時代科技成就的對比

(2009-03-13 16:24:54) 下一個

毛時代和放時代,誰才是“科學春天”?
 
作者:深海無尾魚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2008

    1978年3月18,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開幕會上,鄧小平用濃重的四川口音宣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我願意當大家的後勤部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起草一份全國科學大會閉幕講話稿,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科學的春天。於是,改革開放時代也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科學春天。
   
說實話,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叫春的都讓人不喜歡,比如春運,一個個歸心似箭的打工者,被強力濃縮在車廂裏,倍償著與各族人民團結"的痛苦!坦率地講,如果不是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巨大的磁場,如今的鐵道部這張弓是無論如何承擔不了發射任務的;還有春晚,現在的春晚熱鬧倒是非常,演員們一個個爆發式的大嗓門,隻可惜台上的笑聲越來越多,台下的人笑得越來越少;更討厭的是這個所謂的科學春天!因為它完全是虛假的,真正的科學春天是在毛澤東時代,而不是改革開放年代!之所以這麽說,是緣於現在有著越來越多的資料佐證,為此,本人特整理以下幾條,讓朋友們更好地對比毛澤東時代與改革開放年代的科技政策與成就!

 

1.尊重人才

    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接受了專訪說:解放之初,全社會形成了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氛圍,吸引了數萬名知識分子從海外歸來——這些人的回國,不僅僅是因為向往新中國,也是被當時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所吸引。而且,除了周恩來、聶榮臻、陳毅等領導人真心實意地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外,中國政府還對核武器研製進行了戰略部署。所以,當我們回顧中國核武器研製的成就時,不可以忘掉這段曆史。正是當時整個社會尊重科學和知識的氛圍,培養出了一大批新中國自己的技術骨幹——參加兩彈一星研製的一大批人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到了改革開放年代,中國曾先後共派出出國留學人員共達30多萬,而學成回國人員不足三分之一,其中自費留學生學成回國率隻有4%左右。

    由此可見,在毛澤東時代是非常尊重人才的,連國民黨時留學海外的人才都紛紛往家流;到改革開放年代,共產黨自己培養的人才都要往外流

 

2.學術的民主

    周光召:回顧兩彈一星的研究,那時候團隊精神和學術民主的氛圍都很好。拿今天的話來說,是軟環境很好。當時,我們完全是針對問題本身展開各種討論甚至爭論,根本沒有等級和身份方麵的顧慮和限製。大家都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討論,早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周光召:現在,這種情況很難看到了,反倒經常出現兩種不開放的情況:一是缺乏學術民主的氛圍,往往是院士或領導一講話,就再沒有人敢講話了;二是實行不必要的封鎖,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別人知道了。

    由此可見,在毛澤東時代的學術界是非常民主的,可以廣泛地辯論而沒有身份等級限製;到改革開放年代,學霸們壟斷了話語權!

 

3.資金的投入

    國際上,通常把科技經費中用於研究和開發的部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稱“R&G/GDP”,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以及這個國家對科技的重視程度。

   
整個毛澤東時代,我國用於科技研發的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為1.28%,達到當時幾個初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意大利、西班牙)。毛澤東時代的後期,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這個指標更是增加到了2.32%,達到同期幾個最發達國家英、法、西德的水平,僅比當時的美國、日本低一些(美國長期為2.8-3.0%,日本70年代以前1.6%,進入70年代後與美國接近)。這個數字如果拿到今天,甚至比2003年全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值2.2%還要高,可見毛澤東時代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

   
但是從80年代開始,我們的決策者卻把R&G/GDP大幅度往下砍,到了80年代中期,我國的R&G/GDP還不到0.7%。而生產企業,1984年以後由於撥改貸造成的困境,基本無力進行研發投資,R&G/GDP驟然降到0.6%以下,進入90年代,我國仍然延續了研發經費的低投入,除了1993年之前的幾年由於受到國際製裁的影響有了點緊迫感,R&D/GDP略微超過0.70%以外,90年代中期再次回到80年代的水平,其中19951996連續兩年下跌到0.60%,後來有所抬升,直到2003年才逐漸恢複到毛澤東時代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見,在毛澤東時代,科研經費的投入已接近最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改革開放年代,科研經費的投入隻能與落後國家相比較!“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就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難怪袁隆平不久前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說:我們湖南農科院是一個公益性的單位,國家給我們的人頭費是5060%,還有4050%我們要自己發展。我們是一個公益性質的研究單位。要靠自己去賺錢,非常難。所以借這個機會,我們希望網友支持一下,要把農業科學單位轉變全額撥款單位,免得工資發不出,焦頭爛額的跑。

 

4.科研成果

    a.中國計算機事業的起步比美國晚了12年(美國是1946年,中國是1958年),但經過毛澤東時代老一輩科學家的艱苦努力,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縮小了,從小規模集成電路發展到中規模集成電路,再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美國是從1960年到1968年,用了8年時間。而中國是從1965年到1972年,用了7年時間,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現電子工業部24所)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塊PMOS型大規模集成電路為標誌。也就是說,到文革中期,我們在製造大規模集成電路上與國外的差距僅有4,而改革開放後的這一差距已擴大到最低是十年以上。
    b.
從原子彈、氫彈、導彈到潛艇、大飛機、計算機、人造衛星,還有去年投票產生的新中國四大發明:雜交水稻,激光照排,複方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等,有哪一個不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有哪一個不是大件高科技產品?!而到了改革開放年代,除了汙染、礦難、貪官、GDP數字、高樓大廈等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還有什麽拿得出手的高科技?!

    由此可見,毛澤東時代基礎薄弱,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斷而快速地縮小,獨立研發的“大件”高科技產品非常多;而到了改革開放年代,有了工業化的經濟基礎,卻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斷擴大,獨立研發的“大件”高科技產品非常少,少到幾乎空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