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真實紅色娘子軍:存在僅500天,坎坷餘生(圖)

(2009-03-13 10:21:57) 下一個

2009年03月13日 08:30
中央電視台-《重訪》

中新圖片:圖為在艱苦的革命鬥爭中成長壯大起來的紅色娘子軍連。祝希娟飾瓊花(左一)。 中新社發 胡星原 攝

2001年資料圖:健在的紅色娘子軍老戰士們。健在的紅色娘子軍老戰士,結合自身經曆,經常對一代又一代新人義務進行傳統教育。1931年5月1日,中國第一支婦女革命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成立。全連共103人,三個排。這就是著名的--紅色娘子軍。她們在中共瓊崖特委領導下,奮戰50多場,喚起當代婦女覺醒。 中新社發 吳峻 攝

76年前,百名女性組建了一支奇特的部隊,在瓊海大地上掀起了巨大波瀾,然而僅僅一年半後,這支娘子軍卻突然銷聲匿跡了。五百多天的短暫時光裏,那些女性究竟遭遇了怎樣的腥風血雨?是什麽原因使她們淡出了曆史的舞台呢?76年後,當年的幸存者為我們講述一段真實的娘子軍傳奇。

主持人:

1962年,我們國家舉辦了第一屆電影百花獎的評選,在這次評選中,有一部電影獲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和最佳配角等4項大獎,創下8億人口有6億人觀看的盛況,這就是由謝晉導演,祝希娟、王心剛、陳強等主演的電影《紅色娘子軍》。那麽,電影中的人物他們是否有真實的原形呢?如果有,這些人物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又經曆了怎樣的滄桑變遷呢?

2006年年底,我們來到了被譽為是“海南島東海岸明珠”的瓊海市,街上隨處可見的雕像提醒著我們,這裏正是“紅色娘子軍”的故鄉,為了了解“紅色娘子軍”的曆史,我們首先來到了海南省瓊海市黨史研究室。研究室的主任陳錦愛向我們介紹了他們整理的一百多萬字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

海南省瓊海市黨史研究室主任 陳錦愛:

我們編的關於紅色娘子軍的史料,編的第一部書在1984年出版,就是“紅色娘子軍”這本書,1984年出版的,裏麵既有概括紅色娘子軍整個曆史的專題,也有紅色娘子軍老戰士的回憶錄。

這本書籍為我們翻開了一段真實的曆史。書中記載,紅色娘子軍的真實番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共3個排,9個班,一百多人。

一個由女性組成的正規部隊,還被授予了特務連的番號,這給本已傳奇的娘子軍戰士又塗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他們究竟是一些什麽樣的女人呢?

80年代初,陳錦愛和他的同事編纂這本書的時候,還有60個老戰士健在,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75歲,如今,又過去了22年,這些老人現在在哪裏呢?

在陳錦愛的介紹下,我們來到了“紅色娘子軍紀念園”。當年的娘子軍排長王運梅和戰士王先梅現在就生活在這裏,兩位老人都已經96歲了,紀念園的負責人告訴我們,現在紀念園和瓊海市民政局每個月給老人1000元的生活補貼,還有專門的保健醫生和保姆照顧老人們的生活。

除了王運梅和王先梅以外,紀念園裏原本還生活著兩位老戰士,但2006年9月,93歲的歐花去世了,95歲的盧業香也因為身體不適現在在子女家裏休養。

看過電影《紅色娘子軍》的觀眾一定還記得電影裏中這個背著孩子參軍的女戰士,96歲的王運梅就是她的原形。

原娘子軍連排長 王運梅:

小時候女孩子沒書讀,七八歲就開始放牛,我的家庭比較特殊,父親也是一個地下工作者,所以當時很讚成我參軍,參軍的時候有一套衣服,其餘的自己帶,還都剪了短頭發,不害怕打仗,明知道參軍就是要打仗,也知道被搶打中了才會死,打不中就不會死。

上個世紀30年代初,王運梅新婚不久,她的丈夫便去了南洋,之後她參加了女子軍特務連,並且生下了一個男孩子,但孩子在3個月時就夭折了, 1985年,王運梅收到了丈夫從南洋寄來的信,告訴她,自己還健在,但已在南洋娶妻生子。

和王運梅一樣,王先梅當年也是女子軍的一名戰士,雖然已經96歲了,但忙碌一輩子的老人,卻總是閑不住。

原娘子軍連戰士 王先梅:

我是十六七歲參軍,當時沒飯吃,女孩子地位又低,男人都有書讀,我也想這樣,男人參加紅軍,我就參加娘子軍,我家裏3個姐妹,4個兄弟,人口多,所以家裏也同意我參軍,周圍不會有人看不起我們,還叫我們“紅軍哥”。

老人的回憶把我們帶回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海南島,那時在海南的瓊海,瓊東等地,很多剛剛結婚不久的丈夫為了生存跑到大陸或是南陽謀求生計,年輕的妻子留在家中,等待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親人,人們把這樣的女人叫做“守望婦”。

2007年7月上旬,在央視《祖國不會忘記》—CCTV·大益大型電視節目組的努力下,年屆八旬的著名導演謝晉攜同電影《紅色娘子軍》演員牛犇等人一起遠赴海南瓊州,尋訪慰問了五位《紅色娘子軍》的原型——原瓊崖工農紅軍武裝支隊女戰士。抵達瓊海市後,謝老、牛老探訪慰問娘子軍老戰士潘先英、龔金英和王振花,謝老等還代表節目組向老人們贈予了“祖國不會忘記”榮譽證章及證書。 中新社發 大益 攝

2005年12月12日,中央芭蕾舞團在珠海影劇院采排《紅色娘子軍》,為珠海的演出作準備。 中新社發 雙人魚 攝

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李高蘭:

海南方言叫男人叫公爹,叫女人叫衣服,那麽公爹就界定了男人的地位,他在家裏是公,是爹,是至高無上的,那女人是衣服,所以,海南有一句俗話說:“婦女,婦女3天不打你要變成老虎。”

或許,正應了那句俗話,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從曆史上看,海南婦女是當時中國受性別壓迫最深重的群體之一,這種狀況,讓女人們具有了堅韌的性格和潛在的反抗精神。然而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她們的出路又在哪裏呢?

1926年6月,中國共產黨瓊崖特別支部和中共瓊崖地委在這座房子中成立了。4年後,從這裏發出的一張布告引起了當地婦女的關注,布告中說:“英雄的樂會縣婦女們,拿起槍來,和男子並肩作戰”。短短一個月,就有七百多名婦女要報名參加紅軍。 1931年5月1日,經過篩選的一百多名婦女在內園村小學的操場上莊嚴宣誓,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宣告成立了。今天,當我們再次來到這裏時,那誓言似乎仍在空曠的田野間回蕩。

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站長龐啟江多年以來始終關注著娘子軍戰士的生活,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他利用休息日走鄉串戶,走訪還健在的老戰士,今天他要帶我們去看望一位當年一排的戰士,93歲的潘先英,她現在和丈夫生活在距陽江5公裏的下水寮村。

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站長 龐啟江:

阿婆,你好阿,你最近身體怎麽樣,吃飯好嗎,中央電視台的記者來看你。

原娘子軍連一排戰士 潘先英:

找你找不到,最近我去了兩次海口,身體不太舒服,是去看病,人什麽時候都要把自己的身體搞好,我耳背了,很生氣,要是身體好,還想去北京。

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站長 龐啟江:

阿婆是多大參的軍?

原娘子軍連一排戰士 潘先英:

我是最後一個去報名的也是最小的一個、當時隻有十五六歲。

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站長 龐啟江

那麽小就參加紅軍,打仗的時候害怕嗎?

原娘子軍連一排戰士 潘先英:

不怕打仗,那時候不知道什麽叫害怕,如果要死了也是一顆子彈就死了,首先要把心定下來,人家上,我也上,不知道什麽是害怕。

女子軍特務連由當時的海南瓊崖師部直接管轄,她的主要任務是,保衛領導機關,看守犯人和宣傳工作等一些特殊任務,然而隨著戰鬥形式的變化,她們很快投身到了戰鬥中。

就在女子軍特務連成立後僅一個月,她們參與了消滅樂會縣國民黨“剿共”總指揮陳貴苑盤踞的沙帽嶺伏擊戰、此後又參與了火燒文市炮樓等一係列戰鬥,威震海南島。在火燒文市炮樓戰役中,女子特務連活捉了大惡霸“馮朝天”。這個馮朝天就是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南霸天”的原型。

幾十年來,文藝作品中“黨代表”洪常青,這個娘子軍裏惟一的男性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從這些健在的老戰士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娘子軍曆史中確實有過一位指導員,但她並不是一個男同誌,而是照片上的這位女性,她叫王時香,19歲的時候加入女子特務連,由於她曾上過3個月的夜校,便被上級任命為連隊的指導員。她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給戰士們掃盲和講解時事政治。

原娘子軍連排長 王運梅:

二連指導員王時香,她讀過書,家裏條件也好,父親讓她讀書。我們都不認識字,時香就認識,但是她丈夫被地雷炸死了,屍骨無存。

主持人:

王時香的丈夫龐世國當時是師部的傳令隊長,在他們結婚後不久,他的丈夫在一次排雷任務中犧牲了,這個現實中的女指導員在後來的文藝作品中,被演繹成黨代表“洪常青”,就在“洪常青”這個形象幾乎家喻戶曉的時候,王時香卻漸漸被人們遺忘,事實上她以後的人生也充滿了坎坷。

在瓊海市黨史研究室,我們發現了這張拍攝於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的照片,照片上的這8個女人都穿著囚服,這其中有6個人是女子特務連也就是娘子軍戰士,包括指導員王時香在內的連級幹部全部在上麵,她們是怎樣被捕的,此後他們的命運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呢?

1932年8月,國民黨警衛旅,陳漢光部圍剿瓊崖革命根據地,鬥爭形勢變得白熱化。剛剛成立1年零3個月的女子特務連與紅軍一營奉命在馬鞍嶺進行阻擊,她們迎來了最為慘烈的一戰。

海南省瓊海市黨史研究室主任 陳錦愛:

紅色娘子軍連就留下一個班打阻擊,這個班一共有10個人,10個人都犧牲了,穿的衣服破破爛爛,但是每個人犧牲的時候都保留著戰鬥的姿態,每個人在犧牲前都跟敵人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搏鬥,用子彈打,用手榴彈打,子彈完了以後用石頭打,用石頭砸敵人,再接著用槍杆子,跟敵人拚刺刀,最後用牙咬。

在這場戰鬥中,女戰士們有的犧牲了,有的在戰鬥中失散了,最終,女子軍連5位連級幹部被捕入獄,馬鞍嶺一戰得手後,國民黨陳漢廣旅又調集了6個營的兵力開始了新一輪的圍剿,此時海南瓊崖特委總部決定剩餘的娘子軍分散隱蔽,海南的革命鬥爭也轉入地下,開始遊擊作戰,至此,女子軍連被迫解散。

這是位於海口市瓊山區中山路35號的青少年宮,這裏就是當年的府城監獄,被捕後幾位女子特務連的戰士正是在這裏共同度過了幾年的鐵窗生活。

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李高蘭:

監獄裏麵,國民黨要把她們8個人分開,王時香就說寧當共產黨的鬼,不當國民黨的人,王時香就找來老鼠藥分成8份,她說我們吃下去集體自殺,結果她們幾個都吃了,好像是量不夠沒死,都中毒了。後來國民黨怕她們集體自殺引起軒然大波,就沒把她們分開。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被迫釋放了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及愛國人士,被捕的特務連女戰士也恢複了自由。但誰也想不到,這些剛出獄的女戰士將要麵對怎樣的生活。

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站長 龐啟江:

我們這裏,海南人過20不嫁,那可能人家不要了,再加上當時她們回來是25五歲、26歲了,更沒人要了。那怎麽辦呢,你不想嫁可以,但是父母一定要把你趕出去,因為你過了25歲,人家上族譜要把名割掉了,不要你了,所以要逼著嫁。但是你嫁給誰呀,共產黨,你不可能嫁給共產黨了,嫁給共產黨,你是共產窩,共產草,人家要斬草除根。貧民,不可能想你了,再加上你這麽大的年紀,有錢的人,一般的家庭不可能要你了,所以你當時最有條件的就是有沒有國民黨,團兵啊,這樣有一點勢力的人才要你。

無奈之下,這些當年為了追求平等、自由而參加革命隊伍的女戰士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原女子特務連三排排長黃墩英嫁給了一個國民黨區長,這一無奈的選擇成了她很長一段時間悲慘生活的開始。

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李高蘭:

其實跟這個區長過,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因為他有這個國民黨曆史,1951年他就被鎮壓了。那以前的曆史,她當娘子軍,為革命做貢獻的曆史人家不管了,就抓住你是地主婆。其實她嫁給他沒幾年就解放了,曆次政治運動都被批、被鬥,那不用說了。最苦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還有一個罪行她是地主婆,加上叛徒,還有一個是藏槍,因為抓她老公的時候沒有搜出槍,給她說一定把槍拿出來,因為一個是找不出你老公的槍,第二個是你會打槍,你當過連長,你會打槍,你肯定會留槍下來,以後要報複無產階級,三大罪名,把她抓去嚴刑拷打,吊起來車輪戰術。

出獄後的女子特務連指導員王時香被迫嫁給了一個國民黨民團隊長,海南島解放後,王時香的丈夫被鎮壓,而她也因此受到了牽連。

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站長 龐啟江:

她才批鬥回來,回到家,她兩個孩子就餓的,大孩子就餓得口水也流,困在房子裏,就像兩隻狗在門口,她就覺得“這邊被人家鬥,這邊回到家裏沒有飯吃,這樣的命運帶給孩子也不好”她就把繩子吊在房上,準備上吊,就被大兒子,大兒子是1938年生的,懂事了,就掙紮著起來“媽媽、媽媽,你幹嗎呀,你是不是要死呀”她上吊把這個椅子一推,她的孩子就在下麵抱著她,頂著她,後來大叫起來,有人來救下了她。

這是一張拍攝於1998年的照片,照片上這位老人就是已經87歲的王時香,到北京來看看天安門是她多年的夙願,老人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但誰也沒想到,從北京回到海南後僅僅3天,她就永遠離開了人世。

原二連指導員龐學蓮在參軍前,曾嫁給了一個農民,但當她從監獄中回家後才知道丈夫已經另組家庭,後來在丈夫的一再懇求下,龐學蓮隻好接受現實,組成了一個特殊的一夫二妻的家庭,直到1999年離開人世。

在1961年拍攝完成的電影《紅色娘子軍》中,由祝希娟扮演的吳瓊花因為不堪“南霸天”的欺壓,最後逃出南府參加了革命,經曆了一係列挫折之後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革命戰士。然而,在現實中,吳瓊花這一形象的原型卻有著和劇中女主角不同的人生遭遇。

馮增敏,出生於蘇區樂會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6歲就加入了共青團, 後來又報名參加了女子特務連,並擔任了連長。這個被當時紅軍稱為“小革命”的姑娘就是吳瓊花的原形。在馬鞍嶺戰役中她也被捕入獄。

1938年馮增敏出獄後不久,嫁給了當地一位普通的農民,生下一個女兒。那段時間她在家務農的同時,還做著地下工作。通過與一位做副縣長的同宗堂兄的密切接觸,她為遊擊隊獲取了大量情報。丈夫病故後,馮增敏把女兒送到了親戚家中,自己隻身上山繼續尋找黨組織。從此母女倆分分合合,聚少離多。

馮增敏女兒 龐學雅:

我五六歲的時候她就把送給人家養,後來8歲還是什麽時候才把我接回來。媽媽從來沒有給我做過飯,什麽東西也不給我講,她隻講“讀書,讀書”什麽時候都是讀書,後來畢業以後就出來工作,好好工作。解放後,她講“我還要幹革命,徹底幹革命,幹到底”我媽媽很堅強的。

銀幕上的吳瓊花的光輝形象閃爍著馮增敏的執著與堅韌。然而隨著文革的來臨,馮增敏依然沒有逃脫被打倒的命運。那段被關押的痛苦經曆和含辛茹苦的地下工作都成了批判她的罪狀。

馮增敏女兒 龐學雅: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她給人家批鬥,很厲害的。她那時五十多歲人了,讓她放牛,五十多頭牛,很辛苦的。也不給我去看他,政府也不給我去看,她一個人在那裏勞動,像勞改一樣,像犯人一樣,後來叫她回家,也沒有人照顧。

這條位於瓊海陽江江南村邊的小河,名叫“九曲江”,1971年9月的一天,在距離河邊不遠的一個小茅屋裏,一位中年婦女因為身患腸梗阻,在家裏疼得滿地打滾,江南村地處偏僻,最近的醫院在河對岸,但她已經沒有力氣爬出茅屋。她痛苦的喊聲越來越弱,直到後來悄無聲息,這個慘死在家中的女人就是馮增敏。

主持人:

女子軍特務連從組建到解散總共隻有一年半的時間,而幸存的戰士們在後來卻經曆了幾十年的人生風雨,當她們認為自己已經被曆史遺忘的時候,她們的故事卻被搬上了銀幕,直到現在,《紅色娘子軍》一直是一部經典作品,至今常演不衰,那麽,當初在這支部隊消失,是誰又重新發現了他們呢?

1956年,海南軍區得到一個開展建軍30周年征文活動的通知,當時22歲的軍區政治部宣傳幹事劉文韶被指定完成這一工作,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劉文韶發現了隻有19個字的一句記載。

原深圳市委副秘書長 劉文韶:

這就是我當時的記錄,我最早是從一位瓊崖縱隊戰士,一個油印的小冊子上麵發現的一句話 :“瓊崖獨立師下屬有一個女兵連,全連120人。”就這麽一句話,也就是這麽大,那個紙也都是很破舊了,就這麽大,很薄的一個,油印的,不是鉛印的。

1956年,正是因為這短短十餘字的描述,劉文韶開始了他長達一年的調查采訪,並完成發表了三萬多字的報告文學,已經消失25年的“女子軍特務連”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瓊崖縱隊“女子軍特務連”,被人們稱作“紅色娘子軍”。

原深圳市委副秘書長 劉文韶:

這個名字是我起的,她最早叫女子特務連,我當時寫完這篇東西以後,就考慮要給她一個比較好的定位,給一個定名,因為這個娘子軍在我們這個民族曆史上,有這種說法。紅色當時是作為標誌和代表革命,所以她是一個革命的、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這樣的一支部隊,所以我叫她紅色娘子軍。

當時的劉文韶並沒有想到,正是因為他這不經意的發現,讓“紅色娘子軍”這一名字在全國迅速傳播,更出乎他意料的是,文章發表後僅4個月,他就接到了電影製片廠邀請他將報告文學改編為電影劇本的信函。1961年,電影《紅色娘子軍》終於麵世,從此長映不衰。

主持人:

1964年,中央芭蕾舞團又將《紅色娘子軍》搬上舞台,成為我國第一部現代芭蕾舞劇,洪常青,吳瓊花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現實中的人物命運卻與藝術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直到1978年,當中國社會回歸正常軌跡的時候,馮增敏、黃敦英等娘子軍戰士才得以平反,而此時這群英姿颯爽的女兵,已經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