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森談《揚州十日記》之證訛
滿文書院院長金寶森先生在《滿族研究》(89-4)上發表了一篇“《揚州十日記》證訛”的文章,1990年元月29日特地拿來給我看。洋洋灑灑近二萬字的文章,對《揚州十日記》提出了十幾處真實性可懷疑之處。我是民族工作者,對曆史是個外行。但我覺得,金院長的文章所提的問題,是有值得讓人注意的地方:
三萬清兵在冷兵器時代無法殺八十萬人。
《揚州十日記》中說清軍在揚州戰役中屠殺的人數是“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其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深入自縊者不與焉。”
而清軍入關前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有兵數約十四萬六千餘名,此外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誌祥等統帥的天佑兵,天助兵*一萬餘人,加上外藩蒙古兵、朝鮮兵及隨征子弟和奴仆等,最多二十萬人。入關時的總兵力最多十四萬人。攻打揚州的豫親王多鐸的兵力,據“實錄”記載,最多二萬餘騎。
結論是:在冷兵器時代,雙方均使用大刀長矛,不足三萬人的清軍要在五六天之內手刃八十餘萬人,是不可能的。
當時的揚州城內容不下八十萬人。
明代揚州府城麵積約為3795985.25平方米,如果王秀楚在《揚州十日記》中所記被殺人數約“八十餘萬”是實,人均占有土地麵積僅4.7平方米,如果把建築物所占麵積減去,則人均所占土地麵積不足1.9平方米。這麽小的麵積裏,人們如何生活?生前要磨肩擦背,死後要像柴禾一樣碼起來。而據明代嘉靖江都縣(揚州)誌記載,揚州城一*有一萬八千三百七十戶,九萬六千二百五十一人。在清軍攻打揚州時即使把全城人殺光,最多也不過十萬人。更何況清軍也沒必要屠城:
——揚州不是主戰場,雙方未經殘酷戰鬥。清軍在攻打揚州前城內總兵李棲鳳和臨軍副使高岐鳳二人“拔營降清”,清軍未受什麽損失就占領了揚州城,沒有仇恨情緒。
——清軍攻打揚州是為了奪取南京,平定江南、招攬明臣,收攏人心,統一全國大業。如果在揚州實行屠城,就會激起漢族人的對立情緒,無法在短期內摧毀南明政權。
——清軍入關後紀律要求嚴格。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日,多爾袞與渚將誓約:“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十四萬清軍在短期內能統一全國,既有八旗兵能征善戰的一麵,更多是由於紀律嚴明,能團結廣大群眾才取勝的。
3、《揚州十日記》內自相矛盾,破綻百出,作為一個孤證,難於看成是嚴肅的史料。
——王秀楚說進城均是“滿兵”,文章中多次提到他聽滿兵講話和與滿兵交談。在順治二年時,滿族人剛進關,不要說能聽揚州話,就是北方漢語還不懂呢,怎麽能會說揚州話?而王秀楚又怎麽能聽懂滿洲話?
——王秀楚說清軍屠城殺了八十萬人,可是在文章談到第六天時確寫到“是日,興平兵複入揚城而寸絲半粟盡入虎口”,“往來打糧者不下數十是┉┉,初不知為清兵為鎮兵為亂民也。”興平兵應為揚州城外的民團類組織,皆是漢族人。如果揚州城內殺了八十萬人,他們這些漢族兵進城來搶東西,豈不是自己尋死?如果城內有眾多清軍,怎麽能對漢族土匪之流任意進城搶掠?!
——《揚州十日記》中還記載“複聞有王姓將爺,居本坊昭陽李宅,以錢數萬日給難民。”一位穿紅衣的將領知道他全家已五天未吃飯,親自將他帶到一宅院,命人給他燒魚做飯。吃完飯後還允許他把魚和飯帶走喂他受傷的哥哥……。同一〈日記〉中一方麵說清軍殺人八十萬;一方麵又說清軍扶危救難,濟貧賑災,真是矛盾重重,破綻百出。
列舉大量史實後,金寶森認為,〈揚州十日記〉作為孤記,在嚴肅史學中引其資料應當慎重。辛亥革命時,為了推翻清王朝,難免有過激情緒,僅憑傳聞就可大加宣傳。今日我國又逢盛世,應對曆史負責,對一些因當日因宣傳必要的傳聞應該證訛,以恢複曆史本來麵目。
來源:中華網 趙書博客
趙書:著名民俗學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團顧問、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