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盟未來發展趨勢及出路

(2009-02-27 14:37:37) 下一個

東盟未來發展趨勢及出路(2003/3/11)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王受業 

【近幾年來東盟成員國關係狀況】 

東盟自1984年接納文萊為東盟第6個成員國,直至1995年印支大國越南加入東盟,其間11年東盟走過克服成立以來首次嚴重的經濟衰退、緩和內部(菲、馬)關係、為和平解決柬埔寨問題奔走、加快經濟合作的進程、加強安全防務合作的道路。越南加入東盟的意義在於東盟向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開放大門,擴大了地區聯盟的包容性,延伸其地理安全的屏障,朝建立東南亞統一的經濟合作體邁出了第一步。 1997年7月進一步接納另一個印支國家老撾和緬甸加入東盟,東盟成員國的關係從此出現新的定位。東盟擴大既為東南亞地區所有國家開展合作開拓了新的道路,但大東盟成員國社會製度各不相同,社會政治經濟體製各異無疑給東盟實現共同繁榮以及政治和經濟一體化及其決策帶來困難。東盟本來就是一個頗具多樣化特色的聯合體,印支國家和緬甸加入後,東盟的差異更顯突出。越、老、緬、柬四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它東盟6國比較相差甚遠,據粗略估計,4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總和約187億美元(1993-1996年間數字),僅為東盟國內生產總值總和(6,323億美元)的2.95%。新成員國的低水平經濟發展狀況,無疑是障礙東盟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後滯因素。東盟10國經濟發展的超前與後滯的反差正形成大東盟的總體發展水平。越南外長曾說:“一個具有不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文化曆史背景各異的大東盟,麵臨著如何保持減緩東盟增長速度和給低水平的發展中國家造成困難的差異的需要”。此話正切中已經起步邁向21世紀的東盟麵臨的現狀。當1992年東盟第4次首腦會議決定計劃用15年時間實現東盟自由貿易區一體化,即2008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候,東盟隻有6個成員國。1994年又決定將時間表提前3年,即到2003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其後越、老、緬、柬四國入盟。由於這些國家經濟的總體水平低於其它東盟國家,在它們完成經濟體製改革及貿易、稅製改革以前,讓它們很快融入市場經濟或被同步列入經濟一體化進程,確有相當難度。按照AFTA的《普遍有效優先關稅安排》(CEPT)規劃,1997年5月31日東盟成員國應有0-5%關稅減稅率的42253項產品進入CEPT,占東盟整個關稅計劃安排的91%,可是由於老撾和緬甸入盟,總關稅項目升為45119項,占東盟整個關稅計劃安排的比例降為81%。老、柬兩國1998年1月1日加入CEPT規劃,將於2008年1月1日方能完成對CEPT的承諾。這表明相對落後的新成員國客觀上延緩了東盟的發展進程,加之經濟危機的空前浩劫,幾乎使東盟的經濟實力損失一半,如果東盟的整體實力不能在短期內複原,那麽2003年實現建成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將會落空。

東盟擴大後東盟經濟關係的定位是重要方麵,而因經濟危機帶來的東盟雙邊政治關係又如何呢. 

馬、新曆史成見和現實矛盾層見迭出;印尼與新加坡因李光耀發表針對哈比比個人能力的不友好評論而引起印尼不悅;菲律賓、印尼因馬來西亞逮捕副總理安瓦爾而發表涉嫌幹預馬內部事務的言論;緬甸和泰國海軍因對方“誤闖”領海而發生流血衝突,領海糾紛事件使兩國關係一度陷入低潮;泰、緬、柬共同邊界線上緬、柬反政府武裝分子不時在泰國邊界活動,造成邊界線上時有衝突。這一切均反映東盟成員國爭執和新舊矛盾有所抬頭。 

在民主與人權問題上,西方趁東盟出現經濟困難之危,對東盟施壓。東盟成員國對這個問題也頗有微辭。泰國外長素林於1998年7月24-25日在馬尼拉舉行的第31次東盟外長會議上提醒說“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民主和人權問題都是我們在同外部交往時必定會越來越多遇到的問題。”在此問題上泰國和菲律賓實際上已成一派。蘇哈托曾是東盟極力反對西方民主與人權觀,維護“亞洲價值觀”的代表人物,隨著蘇哈托下台以及他在此問題上的殘暴曆史記錄被公眾揭露,特別是在此問題上被西方國家認為有最壞記錄的緬甸越來越被西方國家揪住不放,東盟的“亞洲價值觀”受到嚴重挑戰。

東盟在其整體實力比較壯大的時候,內部爭端可以仰賴協商一致的原則和領導人的個人關係及其威望加以解決。當其實力示微,一國的危機影響秧及別國,彼此關係不睦的時候,東盟曆來所堅持的“不幹涉內政”的準則自然引起質疑。在第31次外長會議上,泰國、菲律賓提出以“靈活接觸”代替“不幹涉內政”的建議。 泰國外長素林解釋說:“我們不想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但是我們將對任何影響外國穩定和我國人民幸福的問題發表我們的見解”(見美國《華盛頓季刊》1999年冬季號刊,彼得﹒恩格:《轉變中的東盟》)。此意可以解釋為:成員國可以對其它成員的內部事物提出批評和改進意見。該建議遭到大部分成員國的反對,它們認為“不幹涉內政準則正是東盟的特征,不可放棄。在1998年12月15-16日東盟第6次首腦會議上,重申互不幹涉國家內政原則的重大意義。會議通過的《河內宣言》指出:“我們注意到東盟根據相互尊重、互不幹涉內政、意見一致、對話和協商等基本原則在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麵取得成功”,“我們將使東盟進入地區合作的更高水平,以加強東盟對付東盟內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和融於世界經濟的挑戰”,“進一步加強我們在多樣化方麵的團結、加強我們的凝聚力與和睦”。應該看到,這個準則是東盟走過60-70年代動亂、紛爭的年月之後,意識到需要增強凝聚力所達成的共識。蒙受金融危機浩劫的各成員國愈益感到相互依賴程度之加深,所以這個準則再一次被東盟第6次首腦會議加以確認。泰、菲所提出的原則實際上涉及東盟的決策方式。不幹涉成員國內政,通過協商一致的原則解決成員國之間雙邊關係問題。“不幹涉內政”正體現了東盟決策方式的特征,實際上也是一種由東盟的多樣化總特征所決定的決策過程。協商一致、互不幹涉、平等對話,可以認為是這個特征的全部內涵。

【東盟不會出現分裂】 

政治一體化是東盟的戰略發展方向。東盟始終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曆次首腦會議的決議及處理重大問題的決策,均反映了它的既定戰略方向,即實行平衡大國均勢,主導地區政治,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發展壯大自身力量。在處理地區安全與穩定的重大事件方麵,仍將繼續堅持實行以《東盟協調一致宣言》(簡稱《宣言》)綱領所確定的基本原則開展區內外的政治合作。在《宣言》發表23年後已經實現創建一個“東南亞聯盟共同體”的形勢下,東盟麵臨新的政治合作課題,如對《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內容的增補,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政治團結,確認處理成員國之間關係的準則。在處理一些重大原則問題,如有關民主化、人權問題方麵,東盟仍將以維護民族與國家利益為基礎,以宗教意識為核心的政治原則和政策加以處理。

另外,致力於建立安全、穩定的地區環境,消除地區戰爭威脅,是東盟建立以來所堅持的長期戰略目標。80年代東盟與中國及世界所有正義、和平力量一道支持柬埔寨反對越南的侵略,謀求柬和平及衝突的政治解決;90年代初幫助柬埔寨最終完成抗擊越南侵略的正義事業,實現全國和解;1998年又幫助柬埔寨改善柬埔寨國內局勢,順利實現全國大選並加入東盟。從此消除印支與東盟的對峙局麵,最終形成冷戰結束以來東南亞地區不同社會製度國家融為一個政治、經濟共同體的現實。這一切皆出於東盟建設安全穩定的周邊環境,增強與大國相抗衡的力量的戰略需要。雖然東盟因經濟危機而使整體實力有所下降,因內部齟齬紛爭而使“以一個聲音說話”的凝聚力有所削弱,但這並不意味它的基礎已經瓦解,已經放棄既定的戰略方向。相反通過成員國間彼此對話,增進信任,通過多邊磋商,爭取大國和國際組織合作、援助,東盟的實力將會逐漸恢複。如果東盟內部首先分裂,東盟的集體安全就不複存在。《河內宣言》指出,將通過繼續加強對東盟地區論壇的領導,使論壇內的團結和協調一致得到加強。從發展利益來說。東盟各國麵臨經濟全球化和集團化挑戰的嚴峻形勢,它必需要加快地區經濟合作的步伐,盡快實現以自由貿易區和投資自由區為驅動力的經濟一體化,以贏得國際競爭的優勢。總的說,如果東盟出現分裂,顯然不利於它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東盟建立在維係共同利益需要的基礎上,政治經濟利益,地區與國家安全利益基本一致。不幹涉內政的原則所維係的團結與共存共榮的願望能夠使彼此堅持團結與合作。由於有基本相同的受殖民統治的曆史經曆,相同的地緣政治環境,共存共榮的政治願望和發展經濟的動力,東盟這樣一個區域聯合和發展的組織,在現時及可預見的將來是不會解散的。盡管東盟成員國的社會製度、政治經濟體製、社會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分歧各異,但自成立以來所取得成就舉世公認。在其成立的初期被西方新聞界描述為多米諾骨牌,任何時候都會倒下的東盟今非昔比,它已是屹立亞太地區一隅的不可忽視的經濟實體和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當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已經使其實力削弱,因長期難以解決的矛盾,甚至包括領土爭端和曆史積怨,西方對其施加壓力而使其內部發生分化,但不會出現組織瓦解的趨勢。東盟國家聯合的基礎可以說是多樣化的統一,內部分歧和矛盾從來有之。金融危機進一步暴露成員國之間不和諧的關係。在恢複經濟,尋求繼續發展新路之時,東盟也需要修複內部關係。1998年12月14-15日東盟第6次首腦會議通過的《河內宣言》的主旨,正是強調相互依賴,共同克服困難,緩和雙邊關係。

有人估計可能出現東盟小集團化趨勢,提出可能會形成泰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等三個集團。這種大東盟內的小集團,從傳統社會文化觀和現代政治觀的角度看,似有可能。泰、菲政治上親西方自不待言。印、馬、文屬於馬來文化圈內的國家,新加坡則是在這個文化圈包圍內的國家,它所“瞻前顧後”的特殊位置決定了它的“集團”地位。越、老、柬、緬這四個東盟的後來者,從與資本主義製度決然對立的社會主義製度抑或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都是有可能自成一體的。客觀現實是東盟組織並未出現任何分化跡象,一體化趨勢方興未艾,這是東盟的主流趨向。東盟自身的客觀需要以及來自外部的不可抵禦的壓力,如美國要求將東盟地區論壇升級,客觀上推動東盟必需加強一體化,使其更具有“地區主義”色彩,維護區域組織的團結,修複內聚力。東盟瓦解或分化並不利於東盟地區乃至亞太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與交流,不利於地區的穩定和繁榮。越、老、柬、緬加入東盟不可能改變東盟的性質和政治方向。政治、經濟、文化、安全多方麵的友好合作,和平、自由、中立化的政治合作目標,協商一致,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內部關係協調準則,實行主導地區政治,平衡周邊大國關係,發展與東盟以外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係的集團外交戰略,這一切構成東盟存在的基礎。除非東盟的基礎發生演變,東盟的存在及其性質的變化就另當別議了。 

  

【東盟存在的問題及其出路】 

應該看到,未來的東盟發展道路仍然坎坷不平,它們都麵對既需要統一,又難以統一的局麵,增強信心表明要統一意誌,但經濟衰退的壓力,外界對東盟發展道路進行詆毀的壓力,以及在實現一體化方麵的歧見,都增加了統一的難度。東盟第6次首腦會議強調加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但在許多問題上,都不能達致統一。如在金融一體化方麵,鼓勵使用本地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以加強貨幣的穩定性,而實際上多數成員國態度消極。關於實行貨幣控製,隻有馬來西亞一家實行與經濟自由化、開放市場相對立的貨幣和金融控製政策,但東盟整體仍意識到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對於恢複本地區經濟發展信心的重要性。《河內宣言》強調指出:“東盟認識到,加強本地區貨幣和經濟的關鍵是吸引長期投資。東盟重申在多邊和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麵的承諾”。馬拒不接受IMF的貸款援助,與其它東盟國家對立門戶。關於使用共同貨幣,更成為懸案。當然在地區安全問題上,東盟成員國有共同利益,因此態度表現積極,但需知,最重要的政治與安全運作機製-東盟地區論壇,由於東盟操縱其主導政治方向的局限性,實際上並不能解決任何衝突。

經受金融危機風暴襲擊以後,成員國都關注自身的內部問題。集團意識的削弱不利於一體化最終形成,其結果是不能以一個聲音說話。金融危機暴露了東盟的根本弱點,它無能監視地區經濟發展動向,無能解決成員國之間發生的分歧。在金融危機肆虐,經濟危機嚴重破壞國家經濟生活秩序的情況下,政治核心消失,東盟組織與成員國的關係就不是那麽緊密了。如果各國經濟繼續衰退,市場蕭條,投資與市場進一步萎縮,統一大市場的進程將推遲無疑。加之成員國之間爭端迭起,分歧鴻溝加大,相互凝聚力削弱,勢必嚴重削弱東盟整體實力。 

未來的東盟發展不能脫離東盟自身的發展基礎與條件。東盟是多樣化而又分散的實體,它不可能象歐盟那樣建立一種超國家形態的控製機製,它的政治結構是非機製性的,比較鬆散。它沒有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那樣的超國家機構來進行運作。它的運作方式也不是以超國家的法律形式,而是行使協商一致的原則。由於成員國的社會製度不同,隻能采取求同存異的協商製,從多樣性中求得統一,這正是東盟的存在方式,即東盟方式。在麵臨共同困難的情形下,解決內部爭端,更加強調這個原則。正如《河內宣言》所指出:“我們將按照東盟方式並根據國際法和慣例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並防止出現爭端” 

東盟出路何在?東盟並不因為印尼領導人的更迭而失去其努力方向.正當1997年下半年金融危機肆虐的鋒芒繼續橫掃整個東南亞地區之時,1997年12月15日在吉隆坡舉行第二次非正式首腦會議,決定加速實施改革計劃,增強經濟一體化的要素,加大經濟反彈力.並就金融形勢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繼續團結一致,對付金融危機提出的挑戰,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幫助下,與國際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建立一種地區監督機製,重點是為了避免出現將觸發一場危機的危險因素而采取預防措施。

在東盟成員國政治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時刻,於1998年7月24-25日在馬尼拉召開了第31屆東盟外長會議,重點討論一年以來東盟各國遭遇金融危機打擊後的政治、經濟、社會、安全形勢,東盟及其成員國在國際金融機構支持下所采取的單邊、多邊和地區性合作措施,以及如何消除危機的多重影響,批準建立東盟預警機製的決定等。同年3個月後,即10月8日又在馬尼拉召開了第30屆東盟經濟部長會議。具體探討了加快“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和確定建成的時間表,以及探討建立一種非正式的金融危機預警機製,加強區內貿易,使用區內貨幣結算,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等問題。及至東盟第6次首腦會議於1998年12月16日在越南河內召開,繼續尋求擺脫曠日持久的金融危機的困擾,促使經濟早日複蘇的措施。會議通過的《河內宣言》、《河內行動綱領》、《大膽措施》等文件,表達了成員國加強團結與合作,決心克服危機影響,促使經濟複蘇,維護地區穩定與發展的願望。以上聯合聲明和三次重要會議完整地表達了深陷危機的東盟成員國如何憂患危局,走出困境的決心和團結願望,及其行動舉措。為了加速實現經濟一體化進程,東盟決定加速建立自由貿易區(AFTA),將原定的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日期提前7年,即由2010年改為2003年.在具體安排上,規定在2000年6個老成員國關稅稅率0-5%的商品最低應達到90%,其它成員國的關稅率0-5%的商品起碼應達到85%.2001年所有成員國關稅稅率0-5%的商品最低都應達到90%,在2002年達到100%.東盟已經在推進東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完成AFTA,密切金融合作,特別是在經濟監控方麵取得實質性進展,東盟成員國決定向投資者開放其製造業部門,對區外投資者擴大其享受國內投資者同等待遇.近年來,東盟成員國之間還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如涉及跨國環境,跨國犯罪,人力資源開發,提升社會安全網等.東盟已經克服所遭遇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最壞情況,1999年東盟經濟已出現好轉跡象,各成員國經濟增長均好於頭年,通脹率明顯下降,利率平穩,匯率普遍回落.由此不難看出,東盟的出路在於:加強團結與合作,實行全麵調整,深化經濟改革,盡速擺脫經濟停滯,加速政治和經濟一體化(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克服政治關係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在探索恢複經濟的主要問題上的歧見,恢複自身和投資者對東盟地區的信心,由此走向複蘇和繼續發展的道路。

(載《外國問題研究》,1999年第4期,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