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蘇霍伊“側衛”家族2008年經典“四重奏”(組圖)

(2009-02-04 13:41:46) 下一個



2008年,是蘇霍伊公司經典產品——蘇-27“側衛”係列——碩果輝煌的一年。全球“遍地開花”的主力機型——蘇-30重型戰機——從開始研製至今已滿20個年頭。作為俄軍航母上主力載機的“海側衛”蘇-33也已圓滿服役10年。今年年初蘇-34“鴨嘴獸”並列雙座戰鬥轟炸機正式入役俄羅斯空軍。“鴨嘴獸”戰鬥轟炸機不僅有強大的對地/對海攻擊力,同時因為身上“側衛”的血統,它的空中格鬥能力也比其他國家的戰鬥轟炸機要強悍許多。不僅如此,今年這個輝煌的飛機家族又添新丁——蘇-35“超級側衛”重型戰鬥機首飛成功。這種性能強大的超四代機將在未來的20年內作為俄空軍的主力製空戰鬥機,直至俄軍五代機正式服役為止。我們來看看今年“側衛”家族的經典“四重奏”,從精美的畫麵和相關評論中去體會“側衛”家族成員的強大實力和俊美外表吧。
 


俄羅斯蘇-30戰鬥機

中國空軍蘇-30戰機 

中國空軍蘇-30戰機掛載展示

俄羅斯蘇-30戰鬥機 

    蘇-30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在蘇-27IB基礎上發展的雙座雙發重型戰鬥機,1988年開始研製,1992年4月首飛,先後發展有蘇-30/K截擊機和蘇-30M/MK多用途戰鬥機(M代表多用途,K代表出口型)。

    蘇-30MK是在蘇-30M基礎上發展的雙座雙發多用途重型戰鬥機,該機具有遠程截擊、對地攻擊和指揮單座蘇-27作戰的三位一體作戰功能。

    裝有兩台AL-31F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加力推力122.6千牛,推重比7.14,機長21.935米,機高6.43米,翼展14.7米,最大起飛重量38000公斤,最大速度2.0馬赫,實用升限為17500米,最大航程3000公裏(進行一次空中加油5200公裏,2次空中加油6990公裏),作戰半徑2300公裏。機首裝有1部N001VE脈衝多普勒雷達,該雷達具有地形跟蹤與回避能力,最大探測距離100公裏,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保證對其中1個最危險的目標優先攻擊。

    機載武器有1門30毫米機炮,12個外掛架,可掛載10枚空空導彈,其中包括R-73紅外製導近距格鬥空空導彈、R-27半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R-77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Kh-59ME空地導彈、Kh-29E空地導彈、Kh-31P空地反輻射導彈、各種常規炸彈和火箭彈,總載彈量為8000公斤。



俄羅斯蘇-33重型艦載戰鬥機



俄羅斯蘇-33重型艦載戰鬥機

俄羅斯蘇-33重型艦載戰鬥機

    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1975開始研製,原型機編號T-10K。1987年8月首飛,當時稱蘇-27K,1989年11月首次在“第比利斯”號(即後來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進行著艦試驗,不久改名為蘇-33,北約起綽號為“海側衛”。1993年4月裝備俄羅斯海軍,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戰編製,現有24架裝備於俄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相對於蘇-27,該機機翼前增加了一對全動式前置鴨翼和縮短了尾錐,主翼和平尾為可折疊式,機頭裝有空中受油裝置,機尾加裝了著艦鉤。這些改裝使其性能較蘇-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隻有1.97馬赫,最大航程3000公裏。機上保留了1門30毫米機炮,有12個外部掛架,可攜帶R-7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R27/77中距空空導彈、hk-31/41反艦導彈,以及各種空地導彈、炸彈和火箭彈,最大載彈量6500公斤。



俄羅斯蘇-34殲擊轟炸機

俄羅斯蘇-34“鴨嘴獸”殲擊轟炸機

俄羅斯蘇-34“鴨嘴獸”殲擊轟炸機

    俄羅斯蘇-34殲擊轟炸機

        蘇-34殲擊轟炸機(也被稱為蘇-32FN)是由蘇霍伊設計局(Sukhoi Design Bureau)研製的蘇-27係列在八十年代末發展出來的雙座攻擊機型,原來稱作蘇-27IB(Istrebitel-Bombardirovshchik)。Su-34被用來在世紀之交代替俄羅斯的蘇-17, 蘇-24,和米格-27的。第一架蘇-34的原型機於1990年4月13日試飛,它是從將一架蘇-27UB的串列座艙改為並列座艙而來的。第二架原型機則是真正從頭開始製造的,並於1993年12月18日試飛成功。1997年開始服役。

        蘇-34最明顯的改進之處是前機身變得平而寬了。機鼻內安裝了一種新的用於地形匹配和低空攻擊的多製式相控陣雷達。在機身後部的尾管安裝了一部NIIP NO-12後視雷達來監視後方敵機的動靜,並視需要引導R-73近程和R-77中程空空導彈攻擊目標。

        一種偵察改型將在2000年前服役來代替蘇-24MR執行戰術偵察和電子對抗任務。它將會裝備一種先進的機載偵察係統,集成了包括一部側視雷達,SIGINT,TV,紅外,激光,和遙感等係統。艦載機型也在製造中。動力裝置

        兩台Lyulka AL-31MF 補燃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 29,320 lb

        武器

        一台GSh-30-1 30mm機炮,帶225發炮彈;十一個外掛點,8006公斤載彈量(包括SPPU-22 23mm六管炮和140發炮彈, R-77空空導彈, R-73R空空導彈, Kh-29/L空地導彈, Kh-31/P空地導彈, Kh-59空地導彈, Kh-59M反艦導彈, Kh-15PM反艦導彈, FAB-250ShN/500ShN炸彈, RBK-500箔條發射器, BETAB反工事炸彈, PTAB-1M反裝甲彈/ShOAB-0.5反步兵炸彈 , FAB-250M/500M製導炸彈,和FAB-250M1激光製導炸彈—)。

        尺寸數據

        翼展: 14.7米

        機長: 21.94米

        機高: 5.93米

        重量及載荷

        空載:23271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44399公斤

        性能數據

        速度: (高空)2500公裏/小時、(低空:)1400公裏/小時

        航程: 4000公裏(有空中加油時無航程限製)






蘇-35型單座多用途戰鬥機 


蘇-35型單座多用途戰鬥機

“終極側衛”全武器外掛展示

    俄羅斯《紐帶》網日前刊文對俄最新研製的蘇-35BM殲擊機的性能進行了詳細介紹。該文指出,蘇-35BM是在對蘇-35進行全麵而深入的改進後所發展出的一種準第五代戰機(所謂“BM”則是“全麵現代化改裝”之意)。

    一、蘇-35BM“身世”揭密

    談到蘇-35BM,就不能不提起著名的蘇-27。針對蘇-27的現代化改進工作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便已開始,而當時該機的量產工作才剛剛開始。改進後的蘇-27裝備了數字化的電傳控製係統,更為強大的雷達和武器係統(其中包括空對麵製導彈藥,早期型號的蘇-27隻能攜帶空對空導彈和非製導對地攻擊彈藥)。

    改進後的蘇-27被稱為蘇-27M。新機的駕駛艙內裝備了多功能顯示器,同時,由於增加了空中加油係統和懸掛式燃料箱,其作戰半徑也有了明顯提高。

    而針對更為先進的蘇-27SM的測試工作也於1988年開始。到1992年4月,首架由蘇-27發展而來的量產型蘇-35也終於實現了首飛。不過,到目前為止,俄軍方並未將蘇-35投入大批量生產。在1992-1995年期間,俄空軍總共接收了12架蘇-35,主要用於進行各種測試和演示飛行。

    此外,設計人員還以蘇-35為基礎研製出了蘇-37。後者的一大特點是裝備了可控製的矢量推力發動機。蘇-37雖然具有超群的機動性能,但其迄今僅生產了一架。

    對蘇-35進行“第二次設計”的工作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當時,對俄空軍進行裝備更新的問題才剛剛被提上議事日程。與最初的蘇-35不同的是,新設計的蘇-35BM在外形上與蘇-27非常相似。據悉,蘇-35BM跟蘇-27S的氣動布局非常類似,相反,卻與蘇-35存在較大差異。與蘇-35相比,蘇-35BM取消了前翼,垂尾改回蘇-27標準的切角狀,尾錐也有所減小,機翼後緣為全翼展襟副翼。

    按照設計方案,經過全麵現代化改進的蘇-35BM與美國的“超級大黃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前者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要更為出色。

    二、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全麵超越蘇-30

    另外,蘇-35BM從一開始便瞄準了出口市場。該機被視為蘇-30的一種替換方案。與蘇-30相比,蘇-35BM的優勢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其飛行特性和機載設備都要更為出色,無需再在機上設立第二名飛行員。

    蘇-35BM的機體結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但得益於重量較輕的新型機載無線電設備,其重量與蘇-27幾乎沒有明顯差異。更為堅固的機身使得蘇-35BM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38.8噸。而起飛重量的增加則使得蘇-35BM的內置油箱的儲油量提高到了11.5噸(蘇-27為9.4噸)。除此之外,蘇-35BM還裝備有空中加油係統並可攜帶外掛油箱。

    在動力係統方麵,蘇-35BM裝備的是“土星”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研製的117S發動機(對AL-31F進行全麵改進後的產物)。117S發動機不但具有更大的推力和更長的使用壽命,而且經濟性也大為改善。另外,這種發動機還采用了矢量推力技術,能夠使蘇-35BM具有更高的機動性。

    蘇-35BM還采用了先進的全數字化座艙,所有的傳感器信息均顯示在2個規格為22.5×30厘米的大型MFI-35彩色多功能顯示器上,和飛行員的頭盔瞄準顯示器上。座艙內還安裝了MAK-35逃生係統、IKSh-1M寬屏平視顯示器和1台備份多功能顯示器。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蘇-35BM將配備功能強大的“雪豹”相控陣雷達係統。該雷達由基霍米洛夫儀表製造科學研究所研製,攻擊和攔截能力均極為強大,在對空作戰模式下可同時探測和跟蹤30個目標,並同時引導2枚半主動雷達導彈的攻擊,或者同時引導8枚主動雷達導彈進行攻擊,攻擊過程中允許其中4個目標的距離超過300公裏。這意味著蘇-35BM已具備了使用R-37或KS-172超遠程空空導彈發達飽和攻擊的能力。“雪豹”的最大功率為20千瓦,最遠可探測到400公裏外10000米高空雷達反射截麵僅3平方米的目標,並且其迎頭截獲距離至少可達到350-400公裏,尾追截獲距離至少為150公裏。其對反射麵積僅0.01平方米的“隱形”目標(如隱形飛機和巡航導彈)探測距離為90公裏。

    蘇-35BM的武器載荷與蘇-27相同,均為8噸,但外掛點則由10個增加至12個。新型的武器控製係統實際上使得蘇-35BM可以使用俄目前所有的現代化製導航空彈藥。

    首架蘇-35BM(配備AL-31FU發動機)於2007進行了公開展示。而配備了117S發動機的蘇-35BM將在今年開始國家測試。按照俄2006年通過的國家武器計劃,蘇-35將在2015年前實現量產並開始裝備俄空軍。

    此外,俄軍方還計劃利用與設計蘇-35BM相同的技術將現役的蘇-27升級為蘇-27SM。預計,對蘇-27的升級工作將在2009-2010年間開始。

    蘇-35BM殲擊機的主要參數如下:

    翼展14.7米,機長21.9米,高5.9米,機翼麵積62平方米,空重16.5噸,最大起飛重量38.8噸,裝備兩台117S矢量推力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60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約1000千米/小時,作戰半徑2000千米,實用升限18500米,最大可操控過載9g,駕駛員1名。




新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