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背景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2009-02-23 21:06:37) 下一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曆史上空前規模的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麵。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製,暗中加緊恢複國力;戰勝國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製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準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征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在亞洲,日本經過精心策劃,於1931年用嫁禍於人的手法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緊接著占領了中國的東北。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麵的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成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由於侵華戰爭曠日持久而未達到預期的結果,日本決定利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奪取其在遠東的利益。

     在歐洲,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獲得獨裁權力後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並夥同意大利武裝幹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並了埃塞俄比亞,1939年又占領阿爾巴尼亞。

     1937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國家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采取綏靖政策,企圖通過局部的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維護和鞏固本國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2005年    來源:新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