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概述(2002-11-28 12:10:50)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一場爭霸戰爭,它是人類曆史上一場空前的劫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為了爭取和平,促進發展,人們力圖從曆史的災難中汲取教訓,以之作為前車之鑒,這促使史學家們加強了對戰爭史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即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擬就國內“一戰”史的研究概況作一簡介。 一、關於戰爭緣起與戰爭責任1.戰爭緣起:(1)“英德矛盾主要說”:司徒琳認為,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趙輝傑認為,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係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衝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2] (2)“法德矛盾主要說”:陳漢時認為,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麵。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麵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隻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3] (3)“俄德矛盾主要說”:張含英認為,“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曆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衝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引起的,那麽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4]。 2.戰爭責任:羅天煥認為,兩大集團中各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是不盡相同的。法國雖不能說是“無辜”的,但至少是被動的;俄英兩國對戰爭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意大利對於一戰的爆發不應承擔什麽責任;奧匈帝國對於戰爭發生的近因要比上述國家負更多的責任;德國是最熱衷於發動戰爭的國家,德皇威廉二世是一戰的罪魁禍首。[5] 潘人傑、李巨廉認為,應從“時代”、“格局”和“人”三個層次來看待戰爭緣起和戰爭責任。從“時代”看,現代條件下的大國霸權主義,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經濟和技術的迅猛提高,是20世紀初可能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從“格局”看,20世紀初兩大對立的同盟體係和軍事集團的新格局的形成,為從局部戰爭演化為全麵戰爭埋下了禍根;從“人”看,通向一戰的道路有很大的自發性特點,這與大國當權人物的決策行動和對危機的處理有關。政策和行動僵硬,缺少必要的妥協和綏靖,促成了兩大集團迅速迎頭相撞。[6] 二、關於一戰和美國1.美國的中立與參戰:史煦光認為,美國在一戰中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取決於能否保持其“利益線”。即在戰時利用戰爭形勢,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額利潤,並趁機向世界擴張;在戰後能收回戰爭貸款,進而以仲裁員身份取得國際事務的支配權。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線被突破,於是隻能以參戰去獲取中立國不再能有的利益。[7] 2.美國的調停外交:吳瑞、楊春龍認為,調停外交是一戰時期美國對歐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以調停促成妥協,將兩大集團互相對峙和牽製的格局繼續維持到戰後,自身則因勢乘便為稱霸世界鋪平道路。[8] 三、關於中國參戰和參加巴黎和會1.關於中國參戰問題(1)“日本影響說”:吳瑞認為,一戰期間北洋軍閥內部在中國參戰問題上的爭執即“府院之爭”,其實質是美日兩國爭奪對中國控製權鬥爭的反映,其結果是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參戰派取得了勝利,即日本侵華勢力取得了勝利。[9] (2)“美日共同影響說”:李子雄認為,中國參戰是美日兩國共同影響的結果。美國的外交活動打破了中國在參戰問題上的外交僵局,美國參戰給中國參戰打下了客觀基礎;日本則通過政治上操縱中國軍閥和經濟上收買中國軍閥使之同意參戰。美日兩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都起了重大作用。[10] 2.對中國參加一戰和參加巴黎和會的評價在此問題上,史學界多持否定態度。袁繼成、王海林則認為對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靜地把中國參加一戰和巴黎和會這兩件事放到中國近代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爭取國家獨立的曆史長河裏考察,就會覺得中國參戰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奧在華特權;第二,簽訂了對奧、對匈、對保條約,成為國際聯盟成員;第三,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的抗爭,既是中華民族義憤的反映,也反過來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和新抗爭。[11] 四、關於戰爭與革命的關係“戰爭引起革命,革命製止戰爭”的公式能否用來解釋一戰與革命的關係問題,史學界存在不同意見。 1.肯定意見:石森認為,不能否定革命鬥爭對製止戰爭的重要作用。戰爭與革命都是階級鬥爭的形式,戰爭雖不是產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戰爭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個重要條件。革命力量強大時,就有可能推遲和製止戰爭的爆發,德國和其他國家的革命運動雖未能製止一戰,但對加速大戰的結束起了重要作用。[12]姚海認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點是由一戰造成的[13]。潘黎明認為,一戰是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順利實現的首要因素,兩次革命均發生於一戰期間,國際帝國主義無暇他顧,因而使革命獲得成功。[14] 2.否定意見:茅海建認為,革命和戰爭之間沒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關係,一戰並非是被革命製止的,而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革命運動高漲的情況下結束的,這些革命對加速戰爭的結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大戰主要是以軍事上的勝負而告終的。[15]夏季亭認為,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一戰,這對蘇俄來說是正確的,但其客觀後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遲了戰爭的結束。一方麵蘇俄為換取德國停止進攻而作出許多讓步,使德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麵大受優惠,協約國的處境則艱難起來,延緩了德國的投降;另一方麵,致使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德國軍隊戰場上的失敗,十月革命隻是對德國人民的反戰鬥爭產生了一定影響,它與蘇俄退出戰爭給德國帶來的惠益相比隻占第二位。[16] 五、關於一戰的影響和地位1.一戰的世界性龔敏認為,一戰是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對國際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具有世界性的深刻影響。[17]李植枬認為有四個原因使一戰成為世界性的戰爭:第一,統治世界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控製著一批殖民地和附屬國,一國參戰也意味著其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參戰;第二,一戰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交戰雙方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爭奪;第三,為了戰勝對手,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擾別國入夥;第四,世界已從經濟上聯成一氣,資本輸出和經濟利益必然影響各國對待戰爭的態度。[18] 2.一戰的影響:盧文璞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曆史進程的影響決不亞於十月革命,而且十月革命與之緊密相聯,因此,這兩個事件可同視為世界曆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標誌。[19]夏季亭、張欽賢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應該將一戰列入世界現代史的範圍之內。[20] 除上述幾個問題外,一些學者還對一戰參戰國的數目進行了考證。有人認為參加一戰的國家是39個[21],有人認為是36個[22],還有人認為應為37個[23]。 參考文獻:吳潮、趙曉蘭:《我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6期。 注釋:[1]司徒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德矛盾》,載《中學曆史教學》,1984年第3期。 [2]趙輝傑:《略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關係的演變——評西方學者的一些觀點》,載《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3]陳漢時:《20世紀初英德主要矛盾說質疑,載《山東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4]張含英:《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新探》,載《陰山學刊》,1989年第1期。 [5]羅天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責任分析》,載《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6]潘人傑、李巨廉:《時代、格局和人——關於世界大戰起源的若幹思考》,載《世界曆史》,1989年第1期。 [7]史煦光:《再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中立”與“參戰”》,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8]吳瑞、楊春龍:《略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調停外交》,載《蘇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9]吳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國“參戰之爭”》,載《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10]李子雄:《略論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個問題》,地;載《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2年第3期。 [11]袁繼成、王海林:《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問題》,載《近代史研究》這,1990年第6期。 [12]石森:《全麵正確地分析一次大戰中的戰爭與革命問題》,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88年第2期。 [13]姚海:《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十月革命的入情入理》,載《外國問題研究》,1988年第2期。 [14]潘黎明:《俄國十月革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載《蘇聯曆史問題》,1988年第3期。 [15]茅海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被革命製止的嗎?》,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79年第6期。 [16]夏季亭:《十月革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嗎?》,載《山東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4期。 [17]龔敏:《淺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世界性》,載《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18]李植枬:《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曆史地位》,載《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 [19]盧文璞:《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現代曆史進程的深遠影響》,載《曆史教學問題》,1989年第2期。 [20]夏季亭、張欽賢:《應當全麵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兼論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現代史的一部分》,載《德州師專學報發》,1989年第1期。 [21]趙曉蘭、吳潮:《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考證》,載《軍事曆史》,1989年第1期。 [22]裴澤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應為三十六個》,載《學術交流》,1989年第1期。 [23]伏廣存:《究竟有多少國家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載《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廣東省北大學園中山小欖中學(628400)庚昌洋 摘自:《中學曆史教學》2001.11.) |
王旭東 摘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