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形勢逼人 中國軍隊已不準備再忍耐

(2009-02-19 21:09:00) 下一個


香港《鏡報》2008年10月發表署名仲一平的文章說,近來國際上炒作“中國威脅論”,一個重要論據就是中國連年軍費增長的比例很大。其實,假如仔細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防建設的曆程,就可看出這是“忍耐”多年後的一種厚積勃發現象。中國國防建設開始實行“富國強兵”全新政策。

這篇題為《中國國防實行“富國強兵”新策》的文章原文摘錄如下:

中國在國際上崛起的勢不可擋,使美國、日本等國在軍事上的猜忌也日益增長,要求“增加透明度”成為近年來對華交涉的重要內容。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每兩年發表一份“國防白皮書”,2007年8月起又正式公布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申報軍費開支和武器進出口情況,國際上的種種非議仍有增無減。除去一些別有專心的渲染,有些人隻看到近十年來中國國防投入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比例增長,而沒有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軍隊建設的眾多曆史欠賬需要補償。若是全麵地看待中國國防事業的進程,就可以對現在的發展有一個清醒的熟悉,從此減少誤解、減少猜忌幷增加信心。

國防建設結束“忍耐”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這句意味深長的話語,表達了中國領導人在國防建設上開始實行的一個全新政策,即改變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軍隊建設為經濟建設讓路的提法,注重二者同步發展。目前中國的GDP總量按外貿匯率計算超過30000億美元,已僅次美國、日本居世界第三,若按聯合國貨幣基金的平價購買力標準計算則早已是世界第二,國防投入增長到這一位次,也才符合中國的大國地位。

1978年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變了過“左”的內外政策,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央。那時中國的GDP總量居世界第八,科技總體水平更是落後幾十年,加上以往的國家領導人因長期對戰爭形勢估計過高,國家經濟總量與軍費開支的比例嚴重失調。1979年中國的GDP總量不過4030億元人民幣──當時折合 2500億美元,同年軍費開支卻達220億元,再加上國防科研費和民防費用等開支,實際上國防投入占國民經濟總量的7%以上,占政府財政開支的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大國中,這一比例僅次於蘇聯,對百廢待興的中國是一個沉重負擔。鄧小平在確定改革開放的決策時,在國家諸項大筆開支中隻能從國防費中擠出錢來,於是從1980年以後逐漸削減軍費和減少人員,1985年又正式提出“軍隊要忍耐”的口號。

解放軍的這一“忍耐”,使全軍由臨戰型轉為和平型,武器裝備更在多年間處於“簡單維持型”。在1986年以前的七年間,解放軍總員額從590萬人減少到320萬,軍費在物價每年上漲百分之十幾的情況下限製在200億元以下。至1990年,軍費總量隻有209億元,按美元匯率在世界上降到第十幾位,還不如台灣和韓國。這區區軍費之數,當時除發官兵的薪金和津貼外,連練習費都不足。從1987起,時為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同意軍隊以生產經營彌補經費不足。從那時起,全軍出現了忙於經商創收的風氣,雖然每年成百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以勉強補上了開支缺口,卻嚴重幹擾了正常工作,也助長了腐敗現象的出現。這時全軍除非常的個別裝備外,兵器方麵基本處於隻研究而不生產的狀態。

當時鄧小平能下這種非常的決心,是看準了國際形勢非常有利,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在拉攏中國,短期內不存在嚴重的外部威脅。1991年蘇聯瓦解後,美國對華開始采取部份打壓措施,鄧小平仍提出“韜光養晦”的方針,不搞對抗,在國防事業上仍堅持“忍耐”方針,從而保障了經濟建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自九十年代末以來,國際形勢有了很大變化。中國在鋼、煤、水泥和機械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上都已居於世界首位,且有了“世界工廠”之稱,綜合實力的軟肋恰恰顯現為科技創新能力和軍力的不足。在這種形勢下,按中國國防白皮書公布的數字,自1999年之後軍費投入的比例才超過國民產值增長的比例。由於近八年來中國每年的GDP增幅達9%,軍費平均增長百分之十幾幷不算太多,但在國外看來卻是一個很不得了的比例。

多增軍費理所當然

中國曆來公布的“國防費”,按照白皮書中的列舉的細目來看,實際隻是解放軍的維持費,即隻包含武器裝備采購費、軍人生活費和日常維持費(練習、施工和執勤等)這三大項。負責邊海防和內部防衛的武警部隊由公安費開支,國防科研和軍工企業的科研費等也不在其內,因此西方專家認為真正的“國防費”要比實際公布的數字高一倍或更多。2007年國務院公布國防費(實際是現役軍隊維持費)為350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7%,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其實際增長還是有限,且仍帶有對前些年欠債的補償性質。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解放軍在十幾年間因“忍耐”而遺留下大量問題,尤其表現為軍人待遇低和武器嚴重落後這兩項。按國防白皮書中的數字,現有軍費三分之一要用於“人頭費”,即解決現役官兵的薪金和衣食住房。按現有230萬軍人計算,人年均也不過5萬元左右,幷不高於經濟發達地區的職工,因而下一步還有繼續提高的必要。武器裝備方麵的欠賬更為突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解放軍的武器大都落後世界先進水平二十年以上,此後十幾年間又處於“簡單維持”而極少更新的狀態,目前全麵換裝武器更需要巨額采購費。

空軍更換新戰機任務最急迫

以解放軍陸軍而論,進入新世紀時現役數千輛主戰坦克絕大多數仍為五九式,係1959年定型的蘇聯T-54A的仿製品,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生產型雖有改進,卻大都磨損嚴重且性能早已過時。中國雖研製出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九六式、九九式坦克,前者單價卻在千萬元以上,後者單價超過2000萬,僅計算全部的車體換裝費就至少需要數百億元,此外還要加上同樣巨額的附加設備和彈藥費用。

現代海軍更屬靠金錢和高科技堆積起的“貴族軍種”,中國在實行忍耐的十幾年間服役的大型水麵艦隻僅為兩艘排水量四千噸級驅逐艦(即前些年的“出訪明星”112號和113號),進入新世紀後原有的幾十艘驅逐艦、護衛艦大都服役期滿、性能落伍亟待更新,潛艇也同樣如此。以中國從俄羅斯軍購的單價而論,一艘七千噸的“現代級”驅逐艦已需六億多美元,一艘常規“基洛”潛艇需兩億多美元,國產的同類艦艇也不會便宜多少。

現代空軍的裝備費同樣近乎天文數字,中國空軍需要更換飛機的任務又最為急迫。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上千架戰鬥機多是隻有六七十年水平的殲-7,需要用殲-10、殲-11(即仿俄製蘇-27後的改進型)FC-1“梟龍”和俄羅斯蘇-30換裝。以單機價格看,蘇-30的國際市場優惠售價也近四千萬美元 (即三億人民幣),殲-10和殲-11也在人民幣兩億元上下。若全部更換中國空軍的戰機,費用則要以千億人民幣計算。此外,解放軍二炮的戰略、戰術導彈雖沒有公布售價,同樣也會是一個巨額的數字。

了解武器開支的人都知道,采購裝備時還要認清一種“冰山現象”。例如一輛戰車或戰機的本身售價,不過是露出水麵的“冰山一角”,隻占全程壽命耗費的一小部份。買到之後,它在使用過程中的消耗(如油料、彈藥)、維持保養和零配件更換等費用,往往要大於一期購買費的兩三倍。中國軍隊目前正處於結束後的大換裝時期,采購武器本身正投入不少費用,隨之而來的維護和消耗費用也將倍增。

由此看來,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首先解決了“富國”的任務後,自然要帶有補償性地解決“強軍”問題。僅從武器方麵來看,軍隊要想在近些年內完成長期遺留下來的換裝任務,就需要增加大量經費,後續的開支又會有相當的增幅。一切有正常心態的人們知道了中國軍隊過去的“忍耐”積欠眾多,對現在和下一階段的軍費持續增長也就不應該大驚小怪。

逐步實現強國目標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的政治報告突出了“科學發展觀”,其中又專門在第九章說明了國防建設問題。他提出“富國強兵”的口號後,又強調了“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分析這段話語的含意,可以理解為中國雖然結束了軍隊“忍耐”期,幷對國防建設做適當補償,然而軍費投入仍會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在堅持“和平發展”的前提下保持適當的軍事力量,絕不會投入一場新的軍備競賽。

近兩三年來,西方媒體頻頻炒作中國研製出各種新武器,如新型戰鬥機、驅逐艦和導彈的問世和航空母艦研製工程的啟動,幷且猜測會挑起冷戰後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國內外一些好心人也擔憂中國重蹈美蘇軍備競賽的覆轍。

從中國目前的國防建設狀況看,發展軍力的目標隻是為了遏製“台獨”和維護周邊安定,幷非像當年蘇聯那樣同美國展開全球競爭。中國領導人除了適當控製軍力發展規模外,已經確定的政策在一年多以前的國防白皮書中即已說明,其基本策略是把國防經濟建設融入國家的經濟發展之中,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中統籌考慮軍需民用、平戰銜接,使平時的國防經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加強高新科學技術和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利用。

在現代條件下發展尖端武器裝備,是一種國家意誌的投入,其涉及的產業領域除兵器外,還包括信息通訊、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化工以及新材料等,如把握得好對經濟發展又會起到反哺作用。改革開放前,中國片麵強調“以戰備的觀點觀察一切”,國內研製武器不注重帶動民用工業,對外“不當軍火商”白送武器沒有經濟收益,這就使國防工業隻有單純投入,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包袱。鄧小平時代強調了國防企業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對外也要當軍火商。目前,中國軍工部門在發揮傳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同時,又強調了開發現代高科技武器裝備與民用技術相互促進,從而為國防建設的正確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今後的軍事鬥爭,非常需要網絡信息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這些均可軍民兩用,而以國家投入為主的研發體係又可以在短時期裏建立相關技術優勢。例如近年中國發射“北鬥”定位衛星和航天事業的成就,使自己繼美國全球衛星定位係統GPS和蘇聯-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LONASS後,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建立完善的衛星導航係統的國家。中國在衛星導航係統的對外依靠的局麵,不久就可以完全改觀,幷能在目前全球每年上千億美元的民用通信市場中贏得一定份額,實現“以軍用推動民用,以民用養軍用”的雙贏格局。中國堅持這種軍民技術結合的發展思路,又是避免落入被動性軍備競賽拖累經濟發展窠臼的基本保證,將可使最深邃的中國式聰明在國防建設中得到充分發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中國在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大國、強國的同時,相應增強國防力量的目標也就一定能夠達到。


本篇文章來源於 青傳媒www.qingnet.cn 原文鏈接:http://mil.news.qingnet.cn/view/200810/0981220.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