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冷垂直發射與“左輪”結構

(2009-02-13 11:44:21) 下一個

現代海軍軍事技術日新月異,新型反艦導彈層出不窮,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射程從最初的40公裏左右提高到了300公裏,蘇聯的SS-N-19“花崗岩”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的射程甚至達到了700公裏。反艦導彈的速度也從亞音速發展到了3倍音速,進攻方式也從簡單俯衝進攻發展到了低空突防、末端蛇形機動、末端垂直攻擊、飽和攻擊等新形進攻方式,這就要求艦載防空係統不僅能探測、跟蹤反艦導彈,而且要有能力將其擊毀。現代的導彈進攻強調多批次、數量的飽和進攻,如果按老式的機械臂發射架方式,每次發射完都要重新裝彈,就算你擊毀了最近的一枚或幾枚導彈,但是重裝填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這時候很可能反艦導彈已經衝到了艦隊邊緣。



           俄羅斯“花崗岩”反艦導彈


  所以現代艦載防空導彈係統更加強調反應速度快、貯彈量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大力發展防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並且西方國家在新造的防空驅逐艦、護衛艦上都開始安裝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垂直發射方式比起發射筒或發射架方式存在以下優點:

  1、取消了複雜的裝填裝置,可靠性高;
  2、可以實現全方位360度發射,沒有火力死角;
  3、可以同時發射多枚導彈,不需裝填,間隔發射時間短,抗飽和進攻能力強;
  4、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甲板下麵,重心低,提高了軍艦的穩定性;
  5、同樣是因為安裝在甲板下麵,減少了軍艦表麵的突出物,提高了軍艦的隱身性;
  6、占用甲板麵積小,提高了載彈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防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已經成為世界海軍裝備的主流,世界上出現了很多的垂直發射係統,目前大概有10多種,從發射方式上可以分成冷發射和熱發射兩種。

  采用熱發射的發射方式的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國家,有美國的Mk-41、Mk-48、英國的“海狼”、法國的“席爾瓦”等等,這種發射方式的特點是導彈在發射筒內直接點火助推,不需要借助外力起飛,但是這種發射方式因為要產生大量的高溫、高速、高壓的燃氣流,必須配備燃氣排放裝置,而且對發射箱(蘇聯和我國采用的是發射筒)、排放裝置的腐蝕嚴重,導致熱發射係統的裝置設計上要求更苛刻、使用壽命有限,而且維護、保養也相對較困難,費用較高。



                  美製Mk-41導彈垂直熱發射單元


  蘇聯是最早開始裝備艦載垂直發射係統的國家,最早的SA-N-6比美國的垂直發射係統早了5年,之後它還發展了近程的SA-N-9。蘇聯的垂直發射係統采用的是冷發射方式,這種發射方式的特點是導彈在發射筒內不直接點火,而是借助導彈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產生動力推動導彈起飛。采用這種方式的發射裝置的燃氣發生器位於導彈發射筒底部,它的上麵是一個類似氣動缸的裝置,當燃氣壓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推動原來被固定的活塞(導彈托架)擺脫束縛,高速向上運動,同時帶動活塞上的導彈向上同步運動,衝破易碎發射筒蓋,彈離導彈筒,當導彈的彈射高度達到20米左右時發動機點火,開始朝預定目標飛行。采用冷發射設計簡單,不需要設置燃氣排放裝置,由於沒有熱發射那樣的燃氣腐蝕,導彈筒、燃氣排放裝置的使用壽命也較長,維護、保養相對容易,費用也比熱發射低廉。另外熱發射是在導彈箱內直接點火,排放的高溫、高壓燃氣流不僅對導彈筒、燃氣排放裝置有很大的腐蝕,而且可能威脅到其它貯存的導彈,如果導彈點火失敗,很可能發生爆炸,那樣的話無異於引爆了一個巨大的軍火庫,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而采用冷發射導彈是在空中點火,沒有上述熱發射的缺點。



“           光榮”級巡洋艦上的俄製SA-N-6間空導彈冷垂直發射裝置




冷垂發也可以不必用左輪

  一提熱垂發好象就是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一提冷垂發好象就是蘇聯的左輪垂直發射裝置,這好象是既定成熟的固定思維方式了,可是我以為冷垂發也可以不必用左輪方式。

  簡單來說熱垂發就是導彈依靠自身動力飛出發射筒,冷垂發就是用彈射裝置把導彈射出後,導彈在空中點火,因此我以為冷垂發也可以不必用左輪方式,也可以用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隻是發射筒仍然用圓形和傾斜放置就可,這樣可以節約空間,放更多的導彈了。



       俄羅斯“無畏”級驅逐艦上的SA-N-9 艦空導彈類垂直發射裝置


  手套采用左輪則有比較複雜的技術因素。手套的陸上兄弟——“道爾”,各位肯定見過其發射箱,4發導彈一個箱子,三圍大概1.6×0.4×3.0米,多麽緊湊,為什麽不直接上艦呢?注意,道爾是裝在轉塔上的,作戰時,通過轉塔轉動,使待發蛋朝向目標方向,下海時,隻能用左輪使待發蛋轉到該方向,同時也將能打開的那個蓋子轉到待發蛋上(為何不使每個蓋子都能打開?估計還是成本考慮,8套開蓋機構貴)。說到這裏,尚有一處還未闡明,為何要將待發蛋朝向目標方向?9M3S1不是能快速轉彎嗎?這主要是由於導彈上應答天線極化方向的原因,具體比較複雜就不說了。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蘇聯體製原因,其防空係統中,地麵係統和導彈由不同設計局負責。陸上的導彈上艦,負責蛋的設計局往往不願意改導彈,隻能在艦麵係統上下功夫,從一定原因上造成了左輪的出現。

  從052C圖片可以看出我們的垂直發射裝置采用類似蘇聯SA-N-6/SA-N-9的圓形發射基座,但是我們的是6發一單元,而老毛子的是8發一組。早期蘇聯的艦載垂直發射裝置是一種類似轉輪式垂直發射係統,每單元發射裝置配備一個發射井口(井蓋上隻開一個口),例如最早的SA-N-6采用的是導彈發射裝置旋轉(也就是導彈旋轉),導彈井蓋固定的方式,後來的SA-N-9采用的是導彈固定,發射井蓋旋轉的方式。這兩種方式的旋轉裝置設計複雜,增加了裝置重量、體積,對有限的甲板下的空間是一個極大的浪費。如果旋轉裝置、井蓋出現了問題會影響到導彈發射,而且這種方式一次隻能發射一枚導彈,發射完之後要完成旋轉才能實現第二次發射,發射率相比較低,不符合現代海戰防空的要求,SA-N-6/SA-N-9初期裝備後就進行了改進,將導彈和井蓋都固定,每個導彈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

  中國海軍的最新型驅逐艦裝備的則是國產最新型海紅-9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其中艦首安裝6組,艦尾的直升機庫上安裝2組。乍一看,中國軍艦上安裝的垂直發射裝置與俄羅斯的極為相似,均為“左輪手槍”式,但是仔細看來卻大不相同。中國軍艦使用的垂直發射裝置為6聯裝,俄羅斯的則為8聯裝,而且俄式發射係統每組僅有一個活動艙蓋,發射時需要轉動彈艙裏的導彈支架,將待發導彈對準艙口才能發射,而中國海軍的“宙斯盾”驅逐艦上安裝的垂直發射係統卻不是這樣,垂直發射裝置每個發射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燃氣發生器和導彈筒是一體的,紅九每個彈筒均為發射器,發射速度明顯要比俄式係統高許多。



   中國052C型驅逐艦上采用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與俄羅斯的“左輪”類似,但是又有明顯的區別。


  早期蘇聯的艦載垂直發射裝置是一種類似轉輪式垂直發射係統,每單元發射裝置配備一個發射井口(井蓋上隻開一個口),8枚導彈一單元。SA-N-6/SA-N-9初期裝備後就進行了改進,將導彈和井蓋都固定,每個導彈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

  現在在170艦上看到的垂直發射裝置也是每個發射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圓形發射基座,6枚導彈一單元。


“左輪手槍”和“6管火箭炮”

  早期蘇聯的艦載垂直發射裝置每一單元(8枚導彈)隻配備一個旋轉的燃氣發生器,可看成是一把“左輪手槍”。SA-N-6/SA-N-9初期垂直發射裝置每一單元(8枚導彈)隻配備一個旋轉的燃氣發生器,“左輪手槍”6顆子彈也隻配一個扳機和槍管。“左輪手槍”要發射子彈,“左輪”必須旋轉一格,使子彈轉到固定的位置才可擊發。同理SA-N-6/SA-N-9初期垂直發射裝置每一單元(8枚導彈)隻配備一個旋轉的燃氣發生器,要想發射導彈,每個發射筒必須轉到燃氣發生器的位置上才可發射。

  170艦上看到的垂直發射裝置每個發射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可看成是“6管火箭炮”。170艦上的垂直發射裝置每個發射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火箭炮的每枚炮彈配一個炮管和擊發裝置。因此發射火箭炮不用旋轉,同理170艦上的垂直發射裝置每個發射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燃氣發生器和導彈筒是一體的,根本不用旋轉發射,還要左輪幹什麽?

  熱發射要設置燃氣導管,結構複雜,體積龐大,但對導彈結構強度要求小,通用性好,可以發射結構強度相對較小的亞音速巡航導彈,另外熱射對於啞彈的處理較簡便。

  冷發射不用設置燃氣導管,結構簡單,體積小,但對導彈結構強度要求高,通用性較差,為了避免啞彈回落到艦體,一般冷射的發射管都向舷外傾斜一定角度,讓啞彈落到海裏。

  簡單來說熱垂發就是導彈依靠自身動力飛出發射筒,冷垂發就是用彈射裝置把導彈射出後,導彈在空中點火,因此我以為冷垂發也可以不必用左輪方式,也可以用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隻是發射筒仍然用圓形和傾斜放置就可,這樣可以節約空間,放更多的導彈了。

  蘇聯采用“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還有一個原因,即SA-N-6導彈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都設計在側麵,而不是筒底。相反,它的筒底還要求必須有一定的安全空間,以備意外時卸壓用。因此,發射係統將導彈懸掛在中軸支架上,下麵實際上是懸空的,-個受力支架最大可利用效率當然是在周圍掛滿,這樣電氣線路的布線和線路的防護性都能達到最優化。結果,隻有一個發射口的“左輪”式旋轉彈艙結構就這樣產生了。

  SA-N-9導彈的貯存/發射裝置之所以采用圓筒,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強度高的優點。這個優點很重要,因為艦載垂直發射係統每一個基座都是由裝甲包裹的,這是重點區域,防護要求級別最高。圓筒形的結構在強度上優於方形,而且圓形的周長較小,同樣裝甲防護力下重量會輕很多。另外,在導彈發射失敗或者是意外點火、發生火災時,需要往發射單元內注水,圓形的單元強度高,不易變形:當導彈出現爆炸等意外事故時,圓形筒被破壞的程度比方形的小,在卸壓口設置合理的情況下甚至艦內都不會受到大的影響。所以該裝置的發射門雖然隻有一個,但卸壓口卻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圓型單元頂端。

  簡單來說熱垂發就是導彈依靠自身動力飛出發射筒,冷垂發就是用彈射裝置把導彈射出後,導彈在空中點火,因此我以為冷垂發也可以不必用左輪方式,也可以用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隻是發射筒仍然用圓形和傾斜放置就可,這樣可以節約空間,放更多的導彈了。

  冷垂發用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隻是發射筒仍然用圓形和傾斜放置,圓形發射筒象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改變了,還需要專家重新設計。

  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沒有燃氣排放通道,就能證明他是冷垂發。

  SA-N-6導彈的貯存/發射裝置之所以采用圓筒,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強度高的優點。這個優點很重要,因為艦載垂直發射係統每一個基座都是由裝甲包裹的,這是重點區域,防護要求級別最高。圓筒形的結構在強度上優於方形,而且圓形的周長較小,同樣裝甲防護力下重量會輕很多。另外,在導彈發射失敗或者是意外點火、發生火災時,需要往發射單元內注水,圓形的單元強度高,不易變形:當導彈出現爆炸等意外事故時,圓形筒被破壞的程度比方形的小,在卸壓口設置合理的情況下甚至艦內都不會受到大的影響。所以該裝置的發射門雖然隻有一個,但卸壓口卻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圓型單元頂端。

  現在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也是采用圓筒,這說明他具有以上圓筒係統的優點。這還說明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是冷垂發,並且和過去研製的SA-N-6導彈的貯存/發射裝置有曆史和經驗的繼承性。

  冷發射不用設置燃氣導管,結構簡單,體積小,但對導彈結構強度要求高,通用性較差,為了避免啞彈回落到艦體,一般冷射的發射管都向舷外傾斜一定角度,讓啞彈落到海裏。

  光看圖片,沒有接觸實體就不能證明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是傾斜5度的截麵為平行四邊形箱體。光看從上側麵角度的效果圖不能證明新垂發係統是傾斜的箱體。但是看到展覽的模型實體時感覺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筒確實是垂直放置的,給人非常疑惑。但看到風孤獨的下一段引述時便一目了然了。

  采用法爾克設計局的冷氣彈射技術,VT-1導彈以大約40米/秒的速度由彈射器從貯運發射箱中彈出,然後在甲板上方約40米(130英尺)高處由輕量型附助翻轉模塊使其轉向。翻轉模塊主要是一個氣體發生器,其側向推力由VT-1的彈載計算機控製。導彈彈出後約1.5秒,導彈的主火箭發動機點火。稍後,程序轉彎模塊實施分離,從而保證其落在距發射平台至少100米之外。



            俄羅斯新型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沒有采用其“傳統”的“左輪”結構


  據湯姆遜-CSF公司稱,垂直發射的響尾蛇導彈可以裝入四個發射隔艙模塊中,每一隔艙可備彈8枚、16枚、24枚或是2枚。該公司強調指出,由於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在發射裝置之外點火,不需要排導燃氣氣流,所以冷氣彈射技術的一個主要優點就是發射架結構簡單,重量輕巧且容易安裝。該發射裝置可攜載8個裝箱式VT-1導彈,其底麵積為1.3×0.9米,高為2.6m,包括導彈在內總重不超過2噸。響尾蛇VT-1導彈垂直發射架既適合在大型艦艇上安裝,也適合在500噸級的小型艦艇上安裝。 

  VT-1型垂直發射裝置不需要對VT-1導彈本身作任何修改即可使用法爾克設計局設計現成的冷氣發射技術。這種垂直發射係統保留了現役VT-1的所有優點,包括M3.5的飛行速度,35g的機動能力及8公裏的射程。新型響尾蛇導彈采用現役響尾蛇導彈的標準化點火控製係統,能像火炮控製係統一樣動作,從而使VT-1垂直發射導彈特別適用於在快速攻擊艦、巡邏艇和小型護衛艦上使用,它可以全新安裝或對已有的發射架進行改裝。 

  以上這段文字說明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其導彈垂直發射係統是法爾克設計局的冷氣彈射技術。發射筒是垂直的,而非象原來俄羅斯的禮服垂發係統那樣象外傾斜,為了避免啞彈回落到艦體,一般冷射的發射管都向舷外傾斜一定角度,讓啞彈落到海裏。而法爾克設計局的這種冷氣彈射技術不是這樣的,導彈是垂直發射的,他有一個轉彎模塊,發射出去的導彈垂直射向空中,導彈在空中點火,這時不論導彈在空中點火是否成功,轉彎模塊都把導彈側向推出,從而保證其距發射平台至少100m之外,即便導彈在空中點火不成功,啞彈也不會墜落到艦體上了。 

  采用法爾克設計局的冷氣彈射技術,VT-1導彈以大約40m/s的速度由彈射器從貯運發射箱中彈出,然後在甲板上方約40米(130英尺)高處由輕量型附助翻轉模塊使其轉向。翻轉模塊主要是一個氣體發生器,其側向推力由VT-1的彈載計算機控製。導彈彈出後約1.5秒,導彈的主火箭發動機點火。稍後,程序轉彎模塊實施分離,從而保證其落在距發射平台至少100米之外。 

  蘇聯采用“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還有一個原因,即SA-N-6導彈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都設計在側麵,而不是筒底。相反,它的筒底還要求必須有一定的安全空間,以備意外時卸壓用。因此,發射係統將導彈懸掛在中軸支架上,下麵實際上是懸空的,一個受力支架最大可利用效率當然是在周圍掛滿,這樣電氣線路的布線和線路的防護性都能達到最優化。結果,隻有一個發射口的“左輪”式旋轉彈艙結構就這樣產生了。


冷VLS必須使用圓形基陣的原因

  由於冷VLS的特性就是必須懸空以備意外時卸壓,所以如果不使用圓形基陣,那發射架之間的中軸支架數量勢必要增加. 而為了減小重量,成本,並最大限度的發揮艇內空間,就必須盡量少的使用中軸支架或懸掛裝置. 而根據結構力學的公式推導, 重力或loads的圓形分布最合理,冷VLS使用圓形基陣是最合理的結構。

  采用“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除了導彈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都設計在側麵,而不是筒底。筒底求必須有一定的安全空間,以備意外時卸壓用。因此,發射係統將導彈懸掛在中軸支架上,下麵實際上是懸空的外.另一個原因是,-個受力支架最大可利用效率當然是在周圍掛滿,這樣電氣線路的布線和線路的防護性都能達到最優化。

  “冷垂發用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隻是發射筒仍然用圓形和傾斜放置,圓形發射筒象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改變了,還需要專家重新設計。”

  冷垂發用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陣距排列,不行,可俄羅斯就研製出來了這種箱體的冷垂發技術。

  蘇聯采用“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即SA-N-6導彈發射筒是懸空的,是懸掛在艦體的甲板上的,而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是放在艦體下放的。如果把艦體內部比作一間房子,那麽“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就象吊燈、吊扇那樣懸掛在房頂上,而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就象桌子、椅子一樣放在地板上,這個比喻恰當嗎?



      俄羅斯SA-N-6的內部結構,其導彈的布置是懸空的


  現在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看著很象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可他還是“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的懸掛式的,隻不過不是懸掛在艦體的甲板上,而是懸掛在發射箱體的內部。從前可一把艦體內部比作一間房子,“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懸掛在艦體的甲板上(在此指艦體的最上麵甲板),現在是把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體比作一間房子,而圓形發射筒就象吊燈、吊扇那樣懸掛在房頂上那樣懸掛在發射箱的上部。

  仔細看一下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體,其上部有兩層板麵。



            俄羅斯新型垂發,其采用的是兩層口蓋的設計


  第一層板麵布置的是發射口的蓋板,是方型的,可以防塵防水保護內部的導彈。發射筒是圓型的,蓋板是方型的,兩層板麵之間就是一個夾層,解決了圓型的發射筒和方型蓋板結合的不匹配性,更好的防塵防水。在遭到打擊時就是雙層防護,象雙艦體那樣兩層甲板,可抗打擊,象複合裝甲那樣對打擊進行緩衝。

  發射筒懸掛在第二層板麵上,因此第二層板麵是發射時發射筒後坐力的受力麵。

  冷發射方式是導彈在發射筒內不直接點火,而是借助導彈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產生動力推動導彈起飛。采用這種方式的發射裝置的燃氣發生器位於導彈發射筒底部,它的上麵是一個類似氣動缸的裝置,當燃氣壓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推動原來被固定的活塞(導彈托架)擺脫束縛,高速向上運動,同時帶動活塞上的導彈向上同步運動,衝破易碎發射筒蓋,彈離導彈筒,當導彈的彈射高度達到20米左右時發動機點火,開始朝預定目標飛行。

  冷發射很象蘇聯的炮射導彈。先從坦克的炮堂用普通炮彈的發射方式射出炮射導彈,炮射導彈在空中就變成導彈,按指令製導尋找目標,而不是作拋物線運動,所以叫炮射導彈。

  不管是冷垂發還是炮射導彈,前期的發射原理就象槍和大炮那樣發射,因此發射時就有後座力。

  蘇聯采用“左輪”式垂直發射裝置即SA-N-6導彈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都設計在側麵,而不是筒底。相反,它的筒底還要求必須有一定的安全空間,以備意外時卸壓用。因此,發射係統將導彈懸掛在中軸支架上,下麵實際上是懸空的,-個受力支架最大可利用效率當然是在周圍掛滿,這樣電氣線路的布線和線路的防護性都能達到最優化。結果,隻有一個發射口的“左輪”式旋轉彈艙結構就這樣產生了。

  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體,其上部有兩層板麵。發射筒懸掛在第二層板麵上,因此第二層板麵是發射時後坐力的受力麵。SA-N-6導彈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都設計在側麵,而新型的垂發係統發射筒垂直懸掛在第二層板麵上,因此第二層板麵是發射時後坐力的受力麵。

  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體很象美國的Mk-41、Mk-48方型箱式垂直發射裝置的箱體,是由四個主支柱組成,在4個主支柱之間用X型的支架連接, 形成箱體的主體骨架結構。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體,其上部有兩層板麵和第二層板麵上懸掛的發射筒不是固定在箱體的4個主支柱上,而是支撐在X型的支架和4個主支柱的連接點上,箱體骨架結構的連接點都是活的,感覺X型的支架和上麵支撐的兩層板麵和懸掛的發射筒是可以上下移動的。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可以裝8枚導彈,8個發射筒懸掛在第二層板麵上,筒底還有一定的空間,以備意外時卸壓用,筒底下麵是懸空的。




            俄羅斯新垂發的受力結構示意



  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體在發射導彈時,導彈在發射筒內不直接點火,而是借助導彈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產生動力推動導彈起飛。采用這種方式的發射裝置的燃氣發生器位於導彈發射筒底部,它的上麵是一個類似氣動缸的裝置,當燃氣壓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推動原來被固定的活塞(導彈托架)擺脫束縛,高速向上運動,同時帶動活塞上的導彈向上同步運動,衝破易碎發射筒蓋,彈離導彈筒,(導彈是垂直發射,他有一個轉彎模塊,發射出去的導彈垂直射向空中,導彈在空中點火,這時不論導彈在空中點火是否成功,轉彎模塊都把導彈側向推出,從而保證其距發射平台至少100米之外)。當燃氣發生器把導彈打出去時,發射筒就有一個向下的後座力。發射筒懸掛在第二層板麵上,因此第二層板麵是發射時後坐力的受力麵。第二層板麵和懸掛的發射筒不是固定在箱體的四個主支柱上,而是支撐在X型的支架和4個主支柱的連接點上,感覺箱體骨架結構的連接點都是活的,X型的支架和上麵支撐的兩層板麵及懸掛的發射筒是可以上下移動的。4個主支柱之間用X型的支架連接,形成箱體的主體骨架結構肯定是用彈性很好又不易變形的彈性鋼材製成的。第二層板麵產生的後坐力不是壓在四個主支柱上,而是壓在支撐的 X型支架和四個主支柱的連接點上。第二層板麵產生的後坐力會使X型支架向下移動,並使整個箱體產生輕微變形,因為箱體的結構骨架很象彈簧,可能還有液壓緩衝,會把第二層板麵產生的後坐力卸掉並恢複原來的形狀。用整個箱體的結構骨架把第二層板麵產生的後坐力卸掉,我想這就是俄羅斯的新垂發係統的發射箱體的卸壓原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