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美國開發西部給我們留下的啟示

(2009-02-11 11:49:14) 下一個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在 1783年簽訂的英美《巴黎條約》中,英國既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又承認了美國的西部邊界直到密西西比河。於是,許多居住在原北美13州的殖民地居民便迫不及待地越過阿巴拉契亞山,向西去搶占土地、追尋新生活,從而揭開了此後綿延了100多年的“西進運動”的序幕。在長達100多年的移民拓荒時代,美國的邊疆移民們隨著西部邊疆的不斷擴張,先後開發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區、落基山以西的遠西部地區,以及落基山以東、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的西部大草原(或稱“西部大平原”)地區。戰後,又繼續對這些地區進行了深層次的開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應該說美國的西部開發是成功的,它為落後地區的經濟開發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也留下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教訓。

一、開發產業的選擇

在經濟開發中,選擇何種產業進行開發,是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在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開發的模式中,這個問題尤為重要。

在美國西部開發的初期,由於這種開發完全是一種自發的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活動,因此開發者是根據自身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自身所具備的生產素質及條件,因地製宜,自行選擇開發產業的。

首批越過阿巴拉契亞山向西遷移的早期開發者,在該山脈以西、五大湖周圍的地域範圍內,發現的是大片土質鬆軟、土壤肥沃、適於耕種的土地和日照充足的氣候。於是,他們便在這裏種植小麥和玉米,在 30年至80年的時間內,使處在這一地區的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和威斯康星等州先後變成了美國小麥和玉米的主要產地,從而將該地區建設成為美國著名的“小麥王國”。阿巴拉契亞山石油和煙煤等礦產資源以及蘇必利爾湖礦區的優質鐵礦資源發現後,大湖平原地區在農業開發成功後,又發展了采礦業,並在此基礎上將這一地區建設成了美國新的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基地。

遠西部的開發是隨著 1848年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而驟然興起的。從1849年起,在很短的時間內,采礦業不僅在加利福尼亞,而且在幾乎整個遠西部各州和領地中,隨著金銀等貴金屬礦藏的發現而全麵鋪開。接著,為了解決礦工們的生活問題,又發展起了建築業、農業以及食品加工業。後來,為解決深層采礦問題,又發展了設備製造和加工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作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的任務,聯邦政府大力投資,又建立了軍事工業和其它製造業。矽穀的興起使加州成為美國高技術產業的中心,加上冷戰期間聯邦政府繼續向遠西部國防工業的巨額投資,以及美國經濟重心向西部的轉移,使這裏在戰後形成了新的獨立的綜合工業體係。

西部大草原的開發興起於牧牛業,因為繁茂的牧草是這裏的天然植被。當“旱地耕作法”、風力取水、灌溉及旱地良種問題解決後,農業開始在這一地區發展起來。到上個世紀之交,西部大草原已經發展為美國出產小麥、棉花、大豆和牲畜的大農業基地。以後這一地區南部的新墨西哥州發現鈾礦,北部蒙大拿州發現銅礦,得克薩斯及其它一些州發現了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藏,從而建立了石油工業、采礦業和相關的加工工業以及食品加工業。聯邦政府的投資也使一些州建立了軍事工業。近年來,一些州還建立了高技術產業。但相對來說,這一地區的工業比重比美國其它地區要少一些。

從美國西部這幾個地區的開發產業選擇情況看,根據自然條件、資源條件和市場條件,西部移民因地製宜地選擇開發產業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重視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科學技術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到了知識經濟階段的今天,它的作用更加明顯和突出。在美國西部的開發中,科學技術也是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在西部大平原這個美國最重要的大農業基地的開發中,農業機械化和科學化以及科學種田方法的推廣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最主要手段。這裏僅簡單談談農業機械化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

內戰前,西部農業地區的農民已經對犁頭、打穀機和收割機等最初的農業機具進行了不斷的改良,使這些在蠻荒土地上與惡劣自然條件抗爭的農民嚐到了甜頭。內戰後,使收割速度提高了 8倍的軋穀機,以及插秧機、中耕機、雙鏵犁、雙鏵耙、播種機等多種新式農機具開始在中西部和遠西部廣泛使用。到1910年時,農業機械的動力已經從馬匹和蒸汽機過渡到了內燃機;到30年代時,一些靠近電廠的農場已開始使用電力作為小型室內機械的動力,相當多的農場也開始使用卡車作為運輸工具。美國農業的機械化已基本實現。據估計,從1900年至1935年,美國應用於農場的各類動力增加了8倍,農業生產率增加了4倍。事實上,從1873年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基本上是處在農產品生產過剩的狀況中。

盡管西部農業的開發成就奠定了美國西部經濟發展的基礎,但西部經濟發展到今天這種高度,主要依靠的是工業,而工業的發展又與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息息相關。在戰後美國西部經濟的發展中,可以說是高度地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特點。這裏僅舉兩例。

40年代初,美國政府開始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投資建立了國家原子能基地,此後,位於拉斯克魯塞斯附近的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也開始活躍,從而形成了以上述兩地為端點的“格蘭德河學術研究走廊”。坐落在該學術研究走廊中心的阿爾伯克基市建立了研究高技術的桑迪亞國家試驗室。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的活躍帶動了該地的經濟發展,隨著美國經濟重心的西移,一些著名的高技術公司(如通用電話電子公司、優利係統公司及通用電器公司)紛紛在此地設廠和建立研發及生產基地。阿爾伯克基市的人口也從1940年的3.5萬人猛增到1990年的38.5萬人,使得這個昔日僅出售羊毛、磚坯等初級產品的小城鎮發展成為一個生產和銷售高技術產品的繁華大城市。

如果說“格蘭德河學術研究走廊”的科研成果由於其中許多帶有保密性質而末能對新墨西哥州的經濟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的話,那麽,矽穀高科技園區的興起作為科學研究和工業創新的孵化器,卻對加利福尼亞州乃至整個美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實實在在的推動作用。

30年代發端於斯坦福大學及其周圍地區的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於60年代在美國掀起了高技術革命,使得加州聖何塞市的聖克拉拉縣變成了舉世聞名的矽穀。這一地區在信息係統、個人計算機及外圍設備研製和生產方麵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培育出了一個以計算機和微電子產品為主的生機勃勃的半導體工業及與個人計算機生產同步發展的軟件業,使該地區形成了完備的高科技工業綜合體,並成為美國第九大工業生產中心。如今,在該市已有了2600多家高技術公司。它們雇用了25萬名員工,其中有1/3的人在從事製造業生產。

在高技術產業的帶動下,整個加州的經濟從 60年代起也進入了騰飛階段,到1994年時,僅加州一州的國民生產總值已達8757億美元,在美國50州中躍居第一位(在世界各國和地區中居第六位)。《財富》500強中,有惠普、美洲銀行、英特爾、沃爾特·迪斯尼、蘋果電腦、太陽微係統等58家公司的總部設在該州。

矽穀高科技園區對工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作用為美國西部乃至整個美國的經濟發展做了生動的示範。此後,美國各地相繼建立了十幾個類似的園區。例如,西雅圖利用設在該市的華盛頓大學及貝特爾研究所建立了研究和開發生命科學及計算機軟件的基地;波土頓則利用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高校的優勢,在市郊開發了“ 128號公路科學園區”,建立了東部計算機工業中心。

我國西部開發中,完全可以借鑒美國西部開發的這一經驗,利用西部高校中的某些優勢學科,建立科技研究和開發園區,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機製包括風險投資機製,發展技術和知識含量高、而傳統工業原料耗費低的高技術產業。

三、開發中的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問題是美國西部開發中遇到的一個大問題。在這方麵,美國人也走過一段彎路。

美國西部開發之初,由於人們對環境保護問題認識不足,開發又是在一種自發的狀態下進行,因此大規模的開發造成了自然環境的破壞。

最初越過阿巴拉契亞山的移民定居於田納西河流域的田納西和肯塔基地區,他們在這裏伐樹拓荒、墾殖耕種。 150年的拓殖特別是內戰後過度的森林砍伐,使流域地區內的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當地年均1320.8毫米的降水量造成了不斷出現的洪災和嚴重的土壤侵蝕;殘存的灌木和樹木又遭到經常發生的山火襲擊。人為災害與自然災害使得田納西河流域內7個州的人均收入到本世紀30年代初時還不足全國平均數的一半,成千上萬的家庭年收人不到100美元。在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中,流域內高原各縣半數以上家庭依靠政府和私人機構的救濟過活;其中的一個縣裏,靠救濟過活的家庭竟達全縣家庭總數的87%!

1933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設立了一個既有政府權力,又有私人企業靈活性的公司——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統一指揮流域內的水電工程、洪水控製、土壤保護、植樹造林、土地休耕、河流淨化和通航,以及多種小工業的建造等事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才使這裏的環境有了較大改觀。

在西部大平原的開發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由於過度的墾植耕種加之氣候異常, 1934年春季引發了毀滅性塵暴,摧毀了中西部大平原上20多個州的莊稼,使全國小麥減產達3億蒲式耳(1933年美國小麥總產8.6億蒲式耳)。聯邦政府建立了國民資源保護隊(盡管原因之一是以工代賑),先後雇用了250多萬青年,沿100度子午線種植了一條寬100英裏、幾乎縱貫美國的防護林帶,改善了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據統計,美國現有的人造林中,有一半以上是出自國民資源保護隊之手。  戰後特別是進入60年代,工業汙染問題日益嚴重。美國國會修改或通過了《清潔空氣法》(1963)、《水質法》(1965)、《國家環境政策法》(1969)、《國家環境改進法》(1970)、(水質改進法)(1970)、《噪音控製法》(1972)、《安全飲水法》(1974)等數十個有關控製汙染的法律,建立了環境質量委員會和聯邦環保局,政府和私人企業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用於減少和控製汙染。

事實表明,環境保護問題不僅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問題,也是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美國西部開發中那種“先開發,再環保”的老路在我國西部開發中不應再重複,而靠破壞環境來發展經濟的作法必須摒棄。在我國西部的開發中,應該走開發與環保並進的道路。看起來,這是一條花費較多的路;但從長遠看,它更是一條高起點、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之路。

四、政府政策在開發中的作用

1.聯邦土地政策

西部開發之初,為了處理西部拓殖中的土地問題,同時也為了解決聯邦政府的財政困難,美國國會曾於 1784年、1785年和1787年通過了三個土地法。1785年土地法是第一個付諸實施的聯邦土地法,它規定了土地國有製和向移民出售的原則。但是,最初出售的最小地塊為640英畝,每英畝最低售價1美元;因多數貧苦農民買不起,致使這一時期出售的土地大多落入土地公司和投機者手中。1800年和1804年的土地法相繼把最小地塊降為320英畝和160英畝(每英畝l.64美元),1820年又進一步將出售的最小地塊定為80英畝,每英畝1.25美元。

由於地價過高,買不起土地的貧苦拓殖者“占地”的現象十分普遍,國會又多次通過法律、甚至派遣軍隊去驅趕“占地者”,但作用均有限。於是, 1841年國會通過了《土地先購權法》,承認了占地者的合法權益,並允許他們以每英畝1.25美元的價格購買已被其墾殖的160英畝土地。這種“先用後買”的政策對西部土地的拓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62年5月20日通過的著名的《宅地法》是西部開發中最具民主色彩的一部土地法。它規定,凡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隻要交納10美元的手續費,即可申請獲得160英畝的聯邦土地:(1)美國公民或已遞交入籍申請者;(2)年滿21歲,或一家之長,或在美軍中服役滿14天者;(3)從未參加過反對合眾國之戰爭者。這實際上等於為每個或每戶定居者無償分配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宅地。

1866年,聯邦政府將土地出售政策擴大到了礦產地,推動了采礦業的資本主義開發。

從 1823年起,聯邦政府為公路、運河及鐵路的修建,撥贈了大量的土地,推動了西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2.聯邦政府對農業的援助

美國最初的農業是粗放型農業,西部開發初期,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廣種薄收。這一時期,常有農機具的改進和“農民協會”組織的資料交換和展覽會,但基本是一種農民自發為主的活動。

1862年是聯邦援助農業的開端。這一年通過的《莫裏爾法》規定由國會給忠誠州的每一位參議員和眾議員撥贈聯邦公共土地3萬英畝,變賣這些土地的資金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去支持。捐贈或維持至少1所學院,這些學院除講授其它知識外,必須按各州法律規定,講授農學和農業機械知識。這類學院總共建了69所,被稱作“土地贈與學院”或“贈地學院”,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的一部分,以及伊利諾伊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等美國著名高校。這些院校開辦後,大都設立了農業附屬服務機構,負責在本州各縣傳授農業和農機技術,改進農業生產。這項措施對農業科學化的推進起了很大作用。

1887年,國會立法為州立高校中農業實驗站的建立和發展提供資金。1889年,聯邦政府正式設立了農業部,開始了對農業教育和農業科研的係統規劃和指導。1914年,國會通過了《斯密—利弗法》,撥款建立了聯邦、州、縣3級農業推廣係統,使科學種田的方法、病蟲害的防治和良種的選用直接推廣到了農場和農戶。

3.聯邦政府對鐵路的援助和管製

鐵路建築對美國西部開發起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從 1830年美國第一條鐵路、13英裏長的巴爾的磨 - 俄亥俄鐵路開始投入運營後,美國迎來了一個“鐵路時代”。此後,美國鐵路建築長度以平均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到1885年,鐵路總長達到12.83萬英裏。1929年,僅幹線鐵路長度已達26.04萬英裏。鐵路的興起,不僅促進了美國全國性市場的形成,而且在西部催生了眾多的“鐵路城鎮”,使西部鐵路沿線及附近地區步入了早期的繁榮。

美國鐵路高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聯邦政府對鐵路的援助卻是眾多原因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種援助主要包括技術援助和財政援助兩種形式。在鐵路建築初期,聯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援助。巴爾的摩 -俄亥俄鐵路的建築就是聯邦政府根據《綜合勘測法》,授權陸軍部派出3支勘測隊協助勘查、設計線路而最終建成的。到1838年《綜合勘測法》廢除時,軍事工程人員已經幫助修建了1879英裏長的鐵路,而1840年時,全美國也僅有2818英裏鐵路。

除技術援助外,聯邦對鐵路建築的主要援助是土地贈予。從 1850年起,聯邦政府開始將聯邦公共土地無償贈予各鐵路公司,支持其修築鐵路。這些土地既可以被鐵路公司用來支持其發行債券,又可以作為獲得私人貸款的抵押擔保,還可以由鐵路公司出售。在這項政策執行的21年時間裏,國會共發出79份公共土地轉讓證書,各鐵路公司實際得到的聯邦贈地約為1.31億英畝,加上一些州政府的贈地4900萬英畝,總計贈地約2億英畝。據估計,鐵路公司僅通過出售贈地而獲得的純收入就有5億美元之巨!

各州和地方政府甚至比聯邦政府更積極地參與了鐵路的建築,采取了從直接投資到為鐵路債券提供擔保的多種形式來援助鐵路建築。據統計,在美國全國的鐵路建築總投資中,州和地方政府的投資占了 25%-30%。一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鐵路根本就是政府的創造物。”

鐵路建築中的舞弊現象和鐵路運營中的肆意操縱行為的蔓延引起了公眾的不滿,導致一些州開始製定法律進行管製。但是州法律的效力無法延伸到鐵路運營所涉及的州際貿易領域。在公眾的強烈要求下,美國國會於 1887年2月通過了《州際貿易法》,對鐵路的經營和收費進行管製。這是聯邦政府管製中針對陳銀行業之外的經濟部門的第一個法律,從而開創了美國聯邦政府幹預經濟的先例。

從聯邦政府在西部開發中的作用來看,美國的經濟絕不像一些美國經濟學家所宣稱的那樣,是絕對自由的市場經濟。如果聽信了他們的宣傳,完全讓市場力量來左右經濟的發展,就可能造成整體經濟的混亂和分配的不公平。因此,政府必須對經濟進行幹預。但這種幹預必須適度,幹預過度,可能抑製經濟的發展。一般說來,政府在經濟中的主要作用在於建立法律體係來規範市場秩序,而不在於直接生產和經營(除國防工業和大型基礎設施建築等民營企業無力或無興趣投資、而對整個國家來說又是必不可少的產業部門外)。在產品的生產和經營層次上,主要應該發揮企業的積極性,使其放手在政府製定的法律體係下自主運作。政府幹預經濟的準則應該是尋求公平與效益之間的適度平衡。隻有這樣,經濟才可能健康、持續地發展。

此外,在美國西部開發中,由於是自發性的開發為主,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雖然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現象,但資本和人力資源的解決沒有遇到大的困難。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我國西部開發中,可以通過政策規劃來避免資源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同時使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發揮,使地方積極性得以發揮。應該允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下,製定和實施自己的發展戰略、對內對外開放措施和吸引資金和人才措施,積極主動地塑造好自己的市場和投資環境,快速、穩步、持續地發展本地區經濟,以呼應中央的西部大開發規劃。


胡國成    2001年04月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