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東歐劇變後西方3大預言落空

(2009-02-11 10:40:07) 下一個

香港《紫荊》雜誌刊出文章認為,東歐劇變後,西方社會出現了三大預言:斷言共產主義將最終消亡;西式民主製度將一統天下;新自由主義模式將成為全球普遍模式。二十年過去了,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衝擊下,這三大預言越來越受到質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已經宣告失敗。  

文章摘錄如下:  

東歐劇變後,西方社會出現了三大預言:一大預言是以卡特總統時期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撰寫的《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為代表,斷言共產主義將最終消亡;第二大預言是以日本著名學者福山所著《曆史的終結》為代表,斷言西式民主製度將一統天下;第三大預言是以1989年在華盛頓達成的拯救拉美危機的華盛頓共識為代表,斷言新自由主義模式將成為全球普遍模式。  

二十年過去了,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衝擊下,這三大預言越來越受到質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已經宣告失敗。

福山“西式民主大行其道”並未實現  

東歐劇變後不久,日本著名學者福山撰寫了《曆史的終結》。該書著重從民主製度角度去分析東歐為何會劇變,並認為東歐劇變和資本主義取得冷戰勝利的根源在於西式民主製度優於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和其它非西方國家的各種民主製度,並斷言西式民主製度將成為普世製度。《曆史的終結》提出不久,福山又對其觀點進行了補充和修改,出版了《曆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  

在蘇東劇變後的一段時間,蘇式政治製度遭到廣泛批評,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改旗易幟”,實行西式議會民主製度。西式民主製度幾乎成為“民主”的代名詞,大有一統天下的勢頭。美國乘勝出擊,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大中東民主計劃”。  

但近年來的種種事實可以說已經宣告了福山預言的失敗。  

首先是布什政府的大中東民主計劃處處碰壁。美國在伊拉克嫁接的美式民主政權並不是美國最初想象的美式民主。小布什在離任前突訪伊拉克,本來想炫耀伊拉克的民主政權,但不料卻遭到記者“扔鞋羞辱”,在伊拉克和整個伊斯蘭世界掀起反美的“鞋子革命”。美式民主在伊拉克並沒有根基,受到強大的伊斯蘭宗教勢力抵製。美國想把伊拉克改造成二戰後日本的計劃恐怕難以實現。  

而美國竭力支持中東其它國家進行西式民主選舉的結果更是令美國大感難堪。在美國慫恿下,巴勒斯坦進行了首次公開公正的民主選舉,最終上台的是曾經被美國定義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組織。這對美式民主是最大的諷刺。更為可笑的是,美國反過來對哈馬斯政府進行公開抵製甚至製裁打壓。這種現象在埃及、伊朗等許多伊斯蘭國家都普遍存在。西式民主化最終導致了反西方勢力的上升。相反,在伊斯蘭世界,許多沒有進行西式民主選舉的國家如沙特、科威特、約旦等反而與美國保持了密切關係。  

西式民主不僅導致反美反西方勢力上升,還導致恐怖主義活動泛濫。薩達姆時期,伊拉克國內並沒有恐怖暴力事件,但恰恰在美國推翻薩達姆後,伊拉克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巴基斯坦在穆沙拉夫統治時期,境內雖然有恐怖組織,但還處於可控範圍。隨著西方逼迫穆沙拉夫交出軍權、巴基斯坦重返西式議會民主製度後,恐怖主義活動也隨之泛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界日益取代伊拉克成為全球恐怖主義的溫床和集散地。  

在亞洲地區,從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到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再到南亞的印度以及尼泊爾、巴基斯坦和蒙古,或政權頻繁更替,或政局不斷分化組合,或社會騷亂和示威遊行不斷。亞洲近年來的不寧靜,本質上講是西式民主與各國自身特點不相符合的結果。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堅持自身特色民主政治製度的國家卻保持了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如中國、越南、老撾、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  

再從前蘇東國家來看,蘇東劇變後一段時間,以俄羅斯為代表的前獨聯體各國紛紛采取西式民主政治製度,西方也對其進行顏色革命,乘勝鞏固其和平演變的勝利果實。但事實證明這些國家在實行西式民主後,不僅政局持續動蕩,而且經濟持續衰退。經過近十年的慘痛教訓後,俄羅斯率先反省。以普京上台為標誌,開始重新回到俄羅斯特色的民主政治製度上來,提出了“主權民主”。  

近年來,包括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獨聯體許多國家紛紛實行本國特色的民主製度。可以說,正是因為俄羅斯拋棄了西式民主製度,才有今天俄羅斯的強勁複蘇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  

在非洲和拉美等許多國家,實行西式多黨民主製度後政局普遍動蕩,經曆了長時期的不適應。即使現在很多國家仍未擺脫政局頻繁動蕩的陰影。在今天的非洲,仍然有將近一半國家並沒有實現西式民主製度。

布熱津斯基“共產主義衰亡”預言落空  

1989年布熱津斯基出版了其代表著作《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該書立足於當時東歐劇變,指出共產主義作為一種運動支配了二十世紀多數時間,但共產主義已經走向衰落,進入“最後危機”,並斷言將在二十一世紀消亡。該書出版不到兩年,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最終瓦解,中國在艱難中探索,這更加使各國對其預言確信不疑。  

但隨著全球性金融海嘯日益轉化為經濟危機,而且出現了向製度危機和意識形態危機轉化的趨勢,布熱津斯基的預言逐步落空,而馬克思《資本論》的預言不斷得到驗證。批判資本主義的鴻篇巨著《資本論》重新成為西方讀者的寵兒,且讀者多數都是青年學者。《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正在不斷暴露。歐洲國家開始用自己的目光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尋找出路。“資本主義向何處去”的疑問在歐洲上空不斷回蕩。法國總統薩科齊也宣稱要“重塑資本主義”。人們形象地說,“ 馬克思又回來了”。  

其實,布熱津斯基所預言的共產主義必將消亡的預言落空,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就逐步顯現。  

中國作為蘇東劇變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沒有消亡,也沒有進入所謂的“最後危機”。相反,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中國經濟保持了三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大提高。中國社會主義製度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來越來越強的吸引力。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到中國來“取經”,希望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  

當今世界除了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外,還有一些國家也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在拉美,以查韋斯為代表的拉美左翼公開主張走“21世紀的社會主義”。雖然“21世紀社會主義”與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不同,但至少說明了這些國家走的不是西方式的資本主義道路。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前獨聯體國家走的也不完全是西方資本主義道路,這些國家探索的是“我們式的發展道路”。  

還有一些國家也無法用傳統的西方資本主義來衡量。摩爾多瓦執政的是共產黨,印共(馬)在印度兩個大邦執政,南非共參與聯合執政,等等。很多國家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所謂資本主義將一統天下的預言是天方夜譚,就是共產主義將消亡的預言也根本站不住腳

“華盛頓共識”瀕臨破產  

1989年,社會主義挫折和計劃經濟的失敗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無所適從,出現了意識形態真空,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想和改革思路引導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尤其是拉美各國深陷債務危機。為此,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邀請了拉美國家代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以拉美國家經濟調整和改革為主題的研討會。  

會議後期,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威廉姆森對拉美國家的改革提出了10條政策措施,並聲稱就此已與上述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機構和美國財政部達成一致,因此命名為“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核心就是上世紀80年初以來美英等國所采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實際上是西方用新自由主義模式取代蘇東計劃經濟的產物。  

“華盛頓共識”具有三大突出特點:一是主張徹底私有化,反對國家控製企業;二是主場徹底市場化,反對政府管製和監督;三是主場全麵貿易自由化,主張各國全麵開放國際國內市場。  

在拉美和東南亞出現金融危機後,美國借機強行推銷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一時間,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被看作是拯救世界各國危機的“良方”。但此次全球性金融海嘯的根源恰恰就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一下子從“世界拯救者”變成“罪魁禍首”。  

雖然美國一再強調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主要是美國沒有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金融創新與金融管理、合理儲蓄與超前消費的關係,但這三大關係嚴重失衡的根源還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念。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使美國出現了重新審視和修正新自由模式的浪潮。奧巴馬提出了龐大的經濟複興計劃。從該計劃的一係列內容來看,實際上預示美國將告別新自由主義模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即使奧巴馬上台後仍堅持“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都很難再成為世界共識了。美國推行“華盛頓共識”是一回事,其它國家願不願意接受“華盛頓共識”則是另外一回事。(鍾理)


文章來源: 中新網  2009-0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