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解放軍陸航迎來機遇 或扭轉直升機小國局麵(組圖)

(2009-02-10 10:54:12) 下一個


中國陸航數量有限的直升機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未來戰爭,是陸、海、空、天一體的多維對抗。但是,在空、地,以及空、海的機動兵器之間,高度上存在一段0到100米之間的空白區。直升機的戰鬥區域正好填補這個空白區。因此,在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模式中,直升機的角色地位尤為重要,它就像一根紐帶,將陸、海、空的兵器緊密銜接起來。

  直升機特點鮮明,可以垂直起降和在空中懸停,不依托機場,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都可以起降,便於靈活部署;飛行速度可控製在0—360公裏/小時之間,有利於與陸軍作戰行動融合;便於在“一樹之高”貼地飛行,可利用地形地物隱蔽出擊。正是由於直升機所具有的這些性能,它在未來戰爭中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作為未來戰場上的“多麵手”,直升機具有廣泛的戰場適應性、戰術使用靈活性,其大範圍的高效戰術信息獲取能力將使之成為陸軍空中的“眼睛”。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近70%有價值的地麵機動戰術目標信息,來源於直升機的探測。

  同時,直升機的高機動性為部隊在信息化戰場上以快製勝創造了條件,其“蛙跳”式大縱深的空中打擊、機降突擊、空中信息攻防作戰能力,可以高效率地削弱敵指揮控製係統,削弱敵行動、支援和補給的能力,為“點穴”式破壞敵作戰體係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此外,直升機可以綜合利用己方高度、速度與節奏優勢形成不對稱攻擊,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戰場“兵力分散配置、火力和突擊力集中聚焦使用”的要求。

  中央軍委高瞻遠矚,1986年在裁軍百萬的同時組建我軍陸軍航空兵。經曆20多年的建設,我陸航直升機裝備建設取得較大成績,有力推進了軍隊現代化建設。在2008年抗擊汶川地震、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奧運安保、神七回收等重大任務中,陸航直升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陸航直升機發展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我國“人口大國、直升機小國”的被動局麵,有望得到扭轉。

  我軍陸航直升機作戰需要適應高原、山地、沙塵、結冰、高溫、惡劣氣象等環境條件需求。要使陸軍真正實現“飛起來、快起來、立起來”,必須以自主研發為基點,大力發展先進直升機平台建設。先進的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戰勤直升機,是直升機裝備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軍陸航也將擁有可與先進國家媲美的先進武裝直升機平台以及先進的運輸、戰勤直升機平台,使我軍陸航直升機裝備體係得到完善,綜合作戰能力實現躍升。

  先進的機載信息電子技術是提升直升機綜合作戰效能的“倍增器”。未來,我軍陸航直升機發展將走出一條信息電子技術與直升機高機動能力優勢相結合的路子,提高遠程預警、目標探測、指揮控製、通信導航、電子對抗能力,提高精確製導武器的智能化水平。

  提升遂行非戰爭軍事任務能力是我軍陸航部隊的職責所係。大力加強特種、專業設備研發和配備,努力提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遂行反恐維穩、邊境封控、安全防衛、專機保障、軍事援助、國際維和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能力,也是下一步直升機裝備發展的重要方向。(總參陸航部 尤軍)



  中國國產直升機由於訂貨數量太少,往往一年僅幾架,對產業的規模效益和質量提升造成很大限製,改進和研發的資金也無從談起。圖為中國國產直-8直升機。



  由於民用市場長期被封閉,而軍用訂單又很少,因此中國的直升機產業產量極低,卻還要為每種直升機發展多款改進型,因此已遭遇發展的“瓶頸”。圖為中國國產直-11直升機。

  直-8和直-9係列是中國國內較為成熟的直升機型號,但產量和國外型號相比寥寥無幾,進一步製約了通過積累使用經驗改進技術的道路。

  中國大陸的直升機產業很大一部分產能,用於外國直升機部件的轉包生產方麵,包括EC-120、S-76C、S-92等等,目前僅EC-120獲得了整機組裝線,而且產量也不高。

  在抗震救災期間,直升機的性能優劣和數量多少直接影響了救災行動的成效,而在一線活躍的多為進口直升機。

  中國陸航大量進口的米-17係列直升機,從技術層次上並不屬於世界先進之列,但也大大增強了直升機部隊的實力。

  中國國產直-8在國產化和可靠性上擁有先天的優勢,但由於產量太少,後續改進所需要的資金來源都無從談起,尤其是升級型號缺少使用經驗的積累,因此在抗震救災中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直-9作為國產輕型通用直升機,技術水平並不落後,但其較輕的噸位無法滿足各個層次的需要。

  中國國產直升機在國內很難拿到訂單,因此開始向海外市場尋求突破。圖為塗有中國和阿根廷兩國國旗的直-11在阿根廷進行試飛。


2009年02月      來源:解放軍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