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被誤讀的海灣戰爭:軍事革命抑或軍事陷阱?(組圖)

(2009-02-10 08:19:02) 下一個

被誤讀的海灣戰爭:軍事革命抑或軍事陷阱?
2009年02月    來源:新華網

編者按:發生在18年前的海灣戰爭,已經被公認為是高技術戰爭的“開山之作”。西方軍隊、媒體為此搖旗呐喊,而很多國家在麵對“高技術閃電戰”的強烈震撼下,開始檢視自身軍事實力的差距,走向新軍事革命這一未知的戰場。中國人講究隔代修史。的確,時間的魔力能讓研究者更清晰地看清這場戰爭。本文作者郭繼衛,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校,第三軍醫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通過此文,我們將再次驚訝地發現,18年中,美國圍繞伊拉克所展開的戰爭,又如何從風卷殘雲變成了身陷泥潭。其成敗得失,頗值得廣大網友玩味。

    打了100小時,炒作18年

    1991年2月24日淩晨4時,利雅得作戰室的參謀們將其標注為G日H時(地麵攻擊日和攻擊發起時),自1月17日空中連續打擊拉開戰爭序幕,這時聯軍開始地麵總攻。

這是美軍從位於沙特阿拉伯境內的基地發射火箭襲擊伊拉克目標。新華社發

    這也是關於陸軍在未來戰爭中作用地位的爭奪戰。

    總司令施瓦茨柯普夫詳細記載了他此時的工作狀況。

    開始:"作戰室極端平靜","我們暫時似乎與整個行動完全脫節……非常想做點什麽事、別讓我在這裏幹等著!"幾小時後:戰報紛紛傳來,"讓我們雀躍不已--進展比預期好得多!"中午以前:"我擔心他們(美軍)前進得太快!"下午3點(直到100小時戰爭結束),連忙漫卷圖表,"調整作戰計劃,提前一天發動主攻勢!"

    一方是倉惶的潰敗,一方是倉惶的進攻。用倉惶形容勝利的一方已屬柔和,總司令在聽到第一天部隊沒有重大傷亡的電話時,竟要做幾個深呼吸以鎮定自己。戰爭史上很少有勝利來得如此措手不及。

    這就是那場震驚世界的、並被冠以高科技開山之作的、信息製權的、走出越戰陰影的戰爭。

    現代戰爭由此突然劃分成兩個部分。

    聯軍的將軍們和絕大部分軍事愛好者一樣,預見到了伊拉克軍隊的必敗,但是沒想到是那樣的一戰即潰、一潰到底;預見到了聯軍一方傷亡率的下降,但是沒想到低到讓自己目瞪口呆;預見到了信息技術的優勢,但是沒想到技術強大到以小時來計算一場百萬之師參加的戰爭。

    我們從中可以得出結論,聯軍出乎意料的完勝程度是具有相當偶然性的,並顯然超出了他們最樂觀的估計。也就是說其神奇色彩被誇大了。

    正因為如此,戰爭打了100小時,而對它的炒作卻已不停頓地進行了十八年、並顯然還會持續下去。

美軍犯了什麽錯?

    海灣戰爭是一次刷新美國人觀念與信心的事件。它為"冷戰"後的美國帶來了一個喜劇式的落幕:在前蘇聯解體的短短一兩年之後,瞬間蕩滌了50年來所有軍事上的審慎和擔憂;它為"全球化"中的美國帶來了一個悲劇式的開始:"世界警察"沉甸甸的帽子被美國不由分說且鄭重其事地扣在自己並不像想象中那麽堅硬的腦袋上;它為"信息時代"的美國帶來了一個好萊塢式的模板:大片式的神勇--所有科幻片中的異想天開,從此像電子遊戲一樣當作美軍未來戰士的基本裝備--若不是同一地點、同一敵人的伊拉克戰爭,讓人們看到3千多美軍士兵因最原始的步槍和爆炸物而喪生,我們還以為那些武裝是能夠做到刀槍不入的。

照片顯示海灣危機爆發後一支美國軍隊剛剛到達沙特阿拉伯前線 新華社發

    十八年、彈指一揮間,那場戰爭的真實價值與本色已經變得遙不可及,它顯然被包裝得神乎其神。我們很有必要認真解析一下,一場好端端的勝利是怎樣一步步地將美軍"超人"拖向伊拉克戰爭那難以自拔的戰爭泥淖的。

    ○ 割裂曆史可以製造英雄

    誇大的觀點:曆史上很少有如此之短的一場戰爭成為軍事樂觀者的狂歡節的。無數的軍事論述試圖闡明海灣戰爭是韓戰、越戰的鳳凰涅槃和浴火重生。似乎無論是戰略、戰術、士氣、技術、武器……都是在批判河內慘敗的前提下憑空出世的,從而,從邏輯學上確認了美軍這一次的勝利和曆史上的每一次失敗絕然不同。

    能夠割裂失敗的過去,則意味著天然的勝利。

    還原的事實:海灣戰爭就是一批越戰之時的低級軍官(營連排長,當然還有那些軍士們的貢獻)按照越戰的重要經曆,取長補短、知恥後勇、準備充分(無論是精神準備還是物質準備),而指揮進行的戰例。

1991年2月28日,多國部隊和伊拉克軍隊先後宣布停火。持續42天的海灣戰爭結束。這是當日,一名科威特人在街頭歡慶勝利。新華社發


    至於信息化的魔法,一是依賴科技進步法則、二是遵循恃強擊弱原則、三是設好"關門打狗"圈套而取得的技術性勝利。參戰的許多軍人曾抱怨戰場通信能力的嚴重不足,那些距離稍微拉開、剛超出彼此喊話能聽得見的距離,無線電就已經聯係不上;就是美軍各軍種飛行員(還不是不同國家的飛行員)也無法通過加密無線電進行通話;自我識別困難造了成嚴重的誤傷事件。

    但是,這些聲音很快被一派讚美聲淹沒了--留給世人的是高技術的完美戰爭範例。

    我們可以宣稱它大幅度的超越了越南戰爭,但它的許多英明之處正是積累於那次熱帶叢林中的曆練,從而演繹出新的叢林法則:真正的強者並不在於他已經擁有多少,而在於他敢於舍棄多少。

    海灣戰爭就是一場關於放下曆史包袱、去淌過血淋淋的回憶的勝利。

○ 金錢可以堆砌勝利

    誇大的觀點:在海灣戰爭之後,無論是軍火商還是軍人,都在強調那些昂貴的武器發揮出驚人的作用,並藉以說明,錢在戰爭中是萬能的,作戰的勝利是可以用預算訂購的。由此帶來了高額的戰爭支出和美國(進而延伸到世界)直線飆升的年度追加軍費。

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向伊拉克目標投放精確製導導彈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還原的事實:海灣戰爭中,作戰飛機占60%,支援飛機已占到40%。機載精確製導炸彈的命中率大幅提高,使得戰爭不需要那麽多的作戰飛機,但由於這類武器極為複雜,它們需要比老式飛機多得多的勤務保障。一代拳頭小、身子大的戰爭孩子在全球催生。

    "海灣戰爭的特殊性極大地製約了我們汲取經驗教訓的能力"(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關於海灣戰爭經驗教訓的報告)。這種特殊性(包括在海灣戰爭以後的幾場高科技戰爭)表現在一個技術優勢明顯的軍事包工隊,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從容地搭建出一個能夠充分滿足高科技表演的複雜舞台,然後牽出"配合的"對手--打高技術戰爭的對手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隨便找到的--進行武裝表演,而這個表演的結果,即使不是預設的,也是具有充分把握性的。

    然而,表演固然精彩,費用總要有人埋單。因此,海灣戰爭的政治結局就是在贏得戰爭的花環和掌聲之後,老布什卻要為了他那高科技戰爭肆無忌憚的奢侈支出而下台,而原本人們以為、憑他的勝利功勞會穩操連任勝券的。正如比他小22歲的克林頓一語道破真諦:"It's the economy,stupid.(笨蛋,要靠經濟!)"但是,這一若隱若現的教訓至少老布什沒在他的家庭中認真研究過,否則他的總統兒子不會表現得更糟--誤認為投資這樣的表演式戰爭,總會有回報的。

○ 新詞兒可以成為戰鬥力

    誇大的觀點:海灣戰爭是軍事變革的開始還是結果、抑或過程,一直是爭論不清的學術問題,但總之它是一場軍事變革的關鍵點。變革的導向激發了軍官們無限的創造力,新思想、新觀點、新夢想,伴以時髦的新詞意、新縮寫字母、新響亮口號成堆地泛起。

    於是,戰火中吹起浮躁之風。

    還原的事實:一旦軍事變革成為新詞兒的匯編、而不是靠那些堅定不移的基本創新法則去引領的話,後果就可能很危險了。因為說到底軍隊和戰爭畢竟是一個總體求實、慎對變化的強力組織和領域,它本身既不是智庫,也不是實驗研究中心,輕率的更改或盲目的跟風、絕對不會適宜於軍隊的國家柱石穩重身份。

4月26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右)在新聞吹風會上講話。新華社發

    我們無論是翻閱海灣戰爭的早期總結報告,還是參戰將軍的回憶文章,其平實與理性往往讓人吃驚與沉思。我們在戰爭總結的第一時間常能聽到這樣的戒語:"盡管技術是美國軍事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抽象的高技術武器和軍事係統毫無作用。對於贏得戰爭來說,聯盟、戰略、有清醒頭腦的指揮官和訓練有素的部隊,其重要性決不亞於昂貴武器。"軍人們是靠注重了每一個作戰要素打贏了一場戰爭、而不是一場知識競賽。

    遺憾的是,隨之而來的鋪天蓋地的文章隻醉心於將那場戰爭中的最炫目、最聳人聽聞的環節碎片提煉出來,用新詞兒包裝成未來戰爭的一磚一瓦,缺"新作戰樣式"、"網絡中心戰"、"部隊轉型"、"快速決定性"就不成其為現代戰爭之筵席,直至十餘年之後的伊拉克戰爭,成為新詞薈萃、超凡脫俗的拉姆斯菲爾德的彩妝作戰實驗室。不容否認,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聯合作戰能力、精確打擊、指揮與控製、良好的部隊訓練已絕對成為取勝的重要因素。但是"沙漠風暴"和"伊拉克自由行動"中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獲勝速度,不是建立在新穎詞匯、而是軍事力量對比懸殊這一基礎之上的。否則,在奧巴馬上台後,就不會望著那些空洞概念的提水竹籃而悵然若失、宣布從伊拉克撤軍了。

○ 媒體可以虛擬勝負

    誇大的觀點:一場戰爭的開始,總統、參聯會主席、中央司令部總司令,都守在電視屏幕前了解現場,這在人類戰爭史上還是第一次。戰爭的"電視現場直播"(後稱"媒體嵌入式戰爭")製造了軍隊戰鬥編製之外的又一支影子功能隊伍,這就是媒體。媒體可以帶來關於戰爭的話語權甚至關於戰爭道義的控製權。

    不過,若是海市蜃樓,就總會有飄散的時候。

    還原的事實:在海灣戰爭中,媒體既讓世界看到了激光製導炸彈的威力,也讓我們看到了薩達姆政權宣傳部長穆罕默德·賽義德·薩哈夫色厲內荏的心理戰表演。是這位巴格達的明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提示,那就是每一場現代戰爭,既有一個用武器征服的戰場,更有一個用表演征服的戰場。而一場戰爭的勝利,有時是可以通過鏡頭而獲取的。

薩哈夫 新華社/法新

    海灣戰爭中,美軍隻是發布了一些有關薩達姆逃跑、死亡的虛假消息。到了伊拉克戰爭,美軍的信息和輿論在對伊持續威脅中則直接充當了"物質武器"。一方麵,運用戰略威懾、輿論宣傳、謀略欺騙、政治策反、美金攻心、軍事脅迫等多種"軟"戰法;另一方麵,采取智能化、擬人化和超感觀的心理打擊技術手段,如電視插播、遙控廣播、網絡攻擊、信號模擬、聲像合成等各種手段對伊軍實施攻心戰術,美英飛機向伊拉克東南部的29個地點散發了近200萬張傳單,利用文傳和電子郵件的方式對伊軍官實施攻心戰術,並大見成效。一名收到文傳的伊拉克軍官說:"當我收到文傳並將其交給上司時,指揮官非常清楚美軍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美國人能夠如此容易地與一名高級軍官聯係,我們又如何能確保整個師的安全?"

    但是,媒體的"特戰"作用是階段性或計謀性的、或必須有基本事實做支撐和以尊重民眾(而非自視精明地愚弄)為基礎的。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前,小布什總統不真實的鼓動可以將支持率提高到70%以上,而民眾的覺醒也同樣可以將信任度下降到30%以下。

    海灣戰爭,具有它的曆史貢獻,如掀起了信息化建軍的世界浪潮,提供了現代戰爭一係列的重要視角。同時,也以它的傳奇性和顯示度誘導出一連串的誤讀誤解,對世界是這樣,對美國更是這樣。它間接地構築了困住美軍及美國政府的伊拉克陷阱--陷阱本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踩進去;它所帶來的高消耗戰爭和高投入軍備時代,使得當年北約、華約的"冷戰"軍備競賽死灰複燃,從此像受到電視購物廣告的刺激一樣,又一輪武器更新換代的大手筆全球性地此起彼伏了;再把眼光放開去,它的鞭子打在伊拉克身上,卻造成全球所有軍事強國一起瘋跑,各個國家都有充足的理由在觀看這場精彩對決時將自己類比於其中的某一角色定位,並重金打造"海灣戰爭式"的昂貴作戰平台,因此放鬆了對經濟安全不穩定性的關注,因此它和全球性金融動蕩同樣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係。

    從這一角度看,戰爭的新世紀起算於1991年,而軍事理性的新世紀似乎應起算於2009年--如果奧巴馬能夠認真總結伊戰教訓的話。(作者 郭繼衛)

    郭繼衛,陸軍大校,第三軍醫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軍事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首創“製生權”理論,預見生物科技將在未來軍事鬥爭中占據主導地位、推進下一輪軍事變革,相關論著在國際著名軍事雜誌《military review》(軍事評論)、《military medicine》(軍事醫學、SCI收錄)和第37屆世界軍事醫學大會等發表,完成學術專著2部,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另出版長篇小說《賭下一顆子彈》等近百萬字文學作品,獲多個文學獎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