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葉劍英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時鮮為人知的經曆

(2009-02-02 08:30:24) 下一個

葉劍英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時鮮為人知的經曆
2009年02月   來源:光明日報
 

華北軍政大學開學典禮 圖片來源:央視國際

  一進入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劉伯承、聶榮臻、葉劍英三位元帥的高大銅質塑像,他們在不同時期擔任過這所學校的校長。

    這裏談一談葉劍英元帥擔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期間鮮為人知的一段辦學經曆。

  毛澤東親自點將

    1948年,解放戰爭硝煙滾滾。

    前線打勝仗不僅需要大批作戰物資,更需要大批高級指揮人才。當時,華北重鎮石家莊已解放,晉察冀解放區又是抗日模範根據地,黨中央機關決定移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毛澤東認為,在石家莊辦院校是大勢所趨。他親自點將,讓時任人民解放軍參謀長的葉劍英擔任華北軍政大學的校長兼政委。

    那是1948年5月的一天,剛剛來到西柏坡的毛澤東對葉劍英說:“今後的戰爭規模將越打越大,我們的幹部大部分缺乏指揮大部隊作戰的經驗,需要重新學習。中央決定在華北辦一所軍政大學,想讓你去當校長兼政委,你看怎麽樣。”

    “中央這個決定,是對我的信任,我沒意見。隻是多年沒做這項工作了,我擔心完不成任務”,葉劍英說。

    “我們研究過了,認為你能勝任這項工作。中央決定調華北軍區的肖克給你當助手,你們都有辦學經驗”,毛澤東說。毛澤東還明確提出辦學宗旨:“理論聯係實際,直接為戰爭服務。”

    之後,葉劍英主持學校工作。他十分重視組織、引導學員研究中國革命的戰爭問題,注重總結我軍實戰經驗,注重近似實戰的野外演習。他把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提出的民主練兵方法貫穿在教學始終,實行群眾路線和民主教學。

  一個教學理論的提出

    1948年10月,葉劍英在一次動員教員和幹部加強學習會上提出華北軍政大學教學理論:“不教而戰是謂棄之,不學而教是謂害之。”意思是說,讓沒有經過軍事理論學習和嚴格訓練的學員去打仗,就等於讓他們白白送死,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不注重自身的學習、不具備高深的學問就去教學,就等於誤人子弟,害人誤國。

    葉劍英提出的這一教學理論,闡明了軍事院校的曆史使命,對教員治學和學員學習有重要指導意義。在葉劍英領導下,華北軍大學習空氣十分濃厚,許多教員把能找到的國內外軍事學校的教材收集起來,並注重研究各戰區的實戰經驗,自己編寫教材,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全校有計劃地編譯軍事教材30多種、政治教材20餘種,豐富了教學內容。

  葉劍英補吟打油詩

    一次,學校一大隊政委徐興華背了一首打油詩:“生活太單調,出來逛逛廟,廟裏泥菩薩,比我更枯燥。”這首打油詩引起葉劍英的重視。原來,由於軍大住房緊張,許多幹部學員家屬來隊又沒有房住,思想上有些情緒。一個星期天,幾個團職學員散步來到一個小土地廟,便在廟門上寫下這首詩,另一位學員還補上兩句:“轉身往回走,回去睡大覺。”葉劍英讓徐興華將這首詩重背一遍,他加上兩句:“樓上死了人,樓下不知道。”意思是說,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怎麽也不報告。他當即指示,馬上解決來隊家屬住房問題。來隊家屬多了,學校的存糧消耗增大,影響學員生活。有的學員編了順口溜:“華北軍大開飯店,老婆小舅來吃飯,隊上存糧三千斤,不到仨月全吃完。”葉劍英認為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是牢騷。他馬上給華北局寫報告,解決來隊家屬的吃糧問題。同時,開辦家屬半工半讀學校和子弟學校,既讓家屬有勞動收入,又提高文化水平,還使子女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1950年9月,華北軍政大學光榮完成曆史使命後,一部分教員隨劉伯承元帥到南京創辦軍事學院,一部分到北京參加訓練總監部工作,大部分骨幹留在石家莊組成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後幾經演變,成為現在的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作者徐寶庫\總參謀部《陸軍學術》編輯部主任)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