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艦船知識:中國海軍應堅持近攻遠防戰略(組圖)

(2009-01-07 13:01:34) 下一個

2007年
來源:《艦船知識》 作者:金恒

image

圖片說明:中國海軍戰艦雙聯裝100毫米主艦炮特寫

  編者按:《艦船知識》第5期“藍色PK台”欄目刊登了白馬先生的“中國海軍要走向遠洋”一文,文中提出了中國海軍應該確立“近海防禦、遠洋攻擊”的戰略意識。最近我們收到了長期研究軍事戰略的專家金恒先生的文章,提出了與白馬先生截然相反的觀點,希望能啟發廣大讀者進行比對思考。 

  海軍戰略是軍兵種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陸軍戰略、空軍戰略等屬並列關係,共同歸屬於其上位戰略一軍事戰略。海軍戰略的基本要素包括海軍的任務與目標、戰略方針、戰略手段和戰略力量運用。而確定一個海軍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則是國家麵臨的海洋戰略安全環境和海軍戰略力量現狀及近期可能的發展。簡言之,按照描述和確定一個事物最為簡便的思路,就是威脅與化解威脅的能力這二大要素所牽引出的目標與相應手段。

  確定我國海軍戰略,與世界海軍戰略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國古代民族海軍戰略發展演進的過程沒有直接關係。世界海軍戰略發展的趨勢對我國海軍戰略至多有些參考作用,但決不不能人雲亦雲。每一個國家麵臨的海洋戰略形勢不一樣,海軍的任務和目標各不相同,海軍力量更是千差萬別,因此,除盟國外,不同國家海軍戰略之間參考作用不大。對於一個民族的海軍戰略傳統對於當今的參考價值也要正確審視,不同民族在不同發展時期麵臨的海洋形勢不可能相同,海洋對不同地緣環境的不同民族作用也有天壤之別,用今天的眼光去評論古人對海洋的態度也有失公平。即使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並用當時的知識進行充分武裝,也未必能夠有超越地理大發現後的見解,特別是對海洋。明、清時代,即使才高八鬥的大學士,對於“海防”與“塞防”的爭論也是左右搖擺,通常是陸界邊境隱患加重時“塞防”重,就有左宗棠揮軍新疆。倭寇和英夷為亂時“海防”重,就有戚繼光和林則徐大戰沿海。不要怪古人沒有遠見,早已腦滿腸肥的“胡屠戶”們不再向往酒美肉香。因此,與其為一個國家因錯過“下海”的機會沒有真正成為大國而扼腕,不如真正麵對我國的海洋戰略形勢去思考適當的目標和適宜的對策,古人在這方麵的教誨非常老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按照上述確定海軍戰略的基本思路,我認為,在今後20年這一個時期內,我國海軍戰略應當是近攻遠防,即近海攻擊、遠洋防衛。

  近海仍是我國核心利益所在

  台灣在中華民族曆史上的數次分離,對於民族感情構成了嚴重傷害,至今仍然孤懸海外、當局持分離意識的台灣,對我國家領土及主權完整構成了嚴重挑戰,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曆史進程中,沒有任何問題能夠與之相比,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仍是我國的核心利益之所在。而台灣當局頑固堅持分裂立場,經過長期經營,台灣海軍已經成為“以武護獨”、“以武謀獨”的重要力量。從台灣海軍的實力來分析,近年來,通過一係列外購與自製的“光華計劃”陸續實施與完成,台灣海軍基本形成了以成功級、康定級護衛艦、海龍級潛艇等二代艦和引進的二手濟陽級護衛艦、基德級驅逐艦為骨幹的海上作戰力量,形成了艦、機、潛、彈一體的完整海上力量布局。由於台島特殊的地理環境,台灣空軍的發展成果能夠全麵惠及海上,成為海上作戰力量的重要依托與保障,具備對海攻擊能力的F一16、IDF、F一5E等機型的列裝與改進,將進一步強化台灣海上作戰能力。近年來,台灣海軍又增強了引進裝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大量采購潛艇和大型固定翼反潛機,企圖消除和降低我海軍優勢。在信息化建設方麵,也依托美國和日本,形成了較強的指揮與控製能力。這對我實現和保護我國核心戰略利益構成了嚴重影響。

  美國長期實施的戰略圍堵政策和日本海上力量的擴張,對我海上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冷戰結束後,美國大幅度進行了戰略調整,戰略重心開始向亞太方向轉移,美國海軍轉型之後提出的“全球作戰”概念,使其更加突出進攻性、前沿性和威懾性。當前至今後一個時期內,美國將會進一步調整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完善基地布局和設施,增強軍事實力,提高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對亞太地區軍事介入行動的反應速度和綜合幹預能力將有質的提高。僅在關島基地,就部署了80多枚空射巡航導彈、20餘架B—1B戰略轟炸機,具備了B一2隱形轟炸機的駐場條件,還部署了5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4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對亞太地區的戰略威懾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還將與友好國家合作,密切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軍事同盟或者準同盟關係,對我國海上力量的戰略圍堵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早已經不滿足於經濟大國的侏儒地位,正在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同步邁進。目前,日本海自的作戰能力已經有了大幅度提高,反潛作戰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反潛兵力僅次於美國居次位,水麵艦艇噸位居世界第4,總噸位居世界第6位。從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上看,也居世界前列,其金剛級是亞洲地區裝備的首型“宙斯盾”係統的驅逐艦,常規潛艇的技術水平也位列亞洲之首。日本海自已經放棄了專守防衛戰略,開始向遠洋進攻方向轉變。近來,日本將防衛廳升“廳”為“省”,並實施了強化日美安保協議,簽署了日澳安保宣言等一係列動作。在日美兩國針對台灣海峽爭端以及朝鮮半島“有事”的“共同作戰計劃”等軍事計劃中,首次將台灣海峽問題列為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之一,企圖聯合插手台灣事務,為動蕩不安的台海局勢注入了新的危險因素。而此前,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紐約發表演講時,就日美將台灣問題納入所謂共同戰略目標一事時聲稱:不能因此認為日本的防衛線擴大到了台灣,因為台灣本來就是日美安保條約的對象,足見日美咄咄逼人之勢。日澳安保聯合宣言的簽署,意圖在於通過加強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強化兩國軍事關係,打造美日澳三角軍事同盟,為今後日本自衛隊更多地走向海外鋪路。明眼人都能覺察到:一個應對中國的亞洲版“北約”已經顯現。

  可見,台灣作為美國圍堵中國第一島鏈的關鍵環節,在自身強化海上軍事力量的同時,正在借美、日力量加劇離心趨勢,美國出於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加強了前沿部署力量。亦步亦趨的日本緊跟其後實施海上防衛範圍的擴張,“小北約”雛形的顯現,形成了四方二強的幹預態勢:使我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維護我核心利益的難度陡然加大。

image

圖片說明:中國海軍驅護艦海上編隊協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延續,沿海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國家經濟的重心開始由內陸向沿海轉移和傾斜。沿海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例已經上升到70%,對於國家的經濟安全與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維係這一繁榮的是近海區域的安全。經濟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感到祖國不再地大物博,資源也並非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近年來,巨大的資源和能源需求所造成的缺口與日俱增,陸地資源的開采量與開采規模已經接近可承受的極限,而資源豐富的海洋已經成為陸地資源的主要接替區域,東海、南海的勘探已經取得成果,前景十分看好。但在看好的同時,圍繞重要島礁和海域的歸屬問題也十分敏感而複雜。我與相關國爭議海域達150多平方千米,與相關國家爭議島礁50多個。在這些島礁所在的相關海域,油氣資源蘊藏十分豐富,一些國家已經引進西方公司在爭議海域進行開采,僅在南海就有油井500多口。

  可見,近海區域對國民經濟穩定與持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爆發以台灣海峽為中心的軍事衝突,多方幹預,戰事持續,將對沿海經濟區構成致命打擊。即使沒有形成實際交戰,多方軍事對峙所造成的不和不戰態勢也將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

  維護遠洋利益必須確定有限目標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我國經濟對外的依存度在逐年上升,位於國際航線上主要水道、海峽的暢通將對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旦能源通道、對外進出口通道受阻,將對我國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構成較大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必須擁有對諸多海上通道的絕對控製權。由於這些通道往往一國或者數國管轄,國際共用,戰時隻要能夠擁有“參與型”的控製能力,並通過外交協調,依托友好國家、與共同利益國家聯合采取一致態度和行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緩封閉通道的狀態,這些工作在平時就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戰略部署。目前,對這些水道的絕對控製能力隻有超級海上軍事大國具備,一旦在解決我國核心問題時與其它國家發生衝突,也應當早有準備或者足夠的戰略儲備,否則,在不具備足夠的抗打擊能力時就戰端輕啟,隻能是戰略時機選擇的失當,聰明的戰略決策者不會落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陷阱。因此,對於遠海國際水道控製的戰略目標應當是有限的,而不是絕對控製。目前,絕對控製一無可能,二無必要。

  符合我國海軍力量現狀與發展

  化解海上威脅的程度決定於淘上力量的規模與質量,從上述威肋情況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的海洋環境近憂大於遠患,因此,解決之道也需要遠近兼顧,以近為主,即確定近攻遠防的海軍發展戰略。這一戰略與我國海上力量的現狀與可能的發展相符合。

  中華民族的海上力量長期積弱,自甲午海戰後就一蹶不振,加之建國後西方的長期封鎖和經費投入不足,海軍力量發展十分緩慢。近些年來,出於應對現實軍事鬥爭需要,雖然外購和建造了一些新型主戰裝備,但存在著數量少、新裝備比例低等不足,與發達國家海軍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特別是與一支遠洋型海軍相比較還有較大距離,主要是:

  一是海軍占全軍比例偏低。據統計,美國海軍占美軍比例為40%,俄羅斯、日本接近20%,法國約17%,我國台灣地區為12%,世界平均範圍在15-40%之間,而我國海軍規模占全軍比例尚低於這一水平。海軍力量在全軍範圍而言算不上強大。

  二是主戰艦艇平均噸位偏小。目前,美國主戰艦艇平均噸位為14000噸,英國為6700噸,俄羅斯為6500噸,法國為6300噸,日本為3700噸、印度為3300噸,我國海軍的平均噸位尚低於上述國家,在遠洋能力這一核心指標上與發達國家海軍存在明顯差距。

  三是主戰艦艇的比例尚不合理。我國海軍戰鬥序列中,大中型作戰艦艇數量、比例均過低,有的重要裝備仍是空白,還處於概念或者預研論證階段,形成戰鬥力尚需時日。在現役裝備中,小型作戰艦艇占絕大部分,中型艦艇隻占較小比例,與世界公認的中型艦艇0540%以上才能視為遠洋型海軍有較大的差距,也造成了我海上力量中、遠海區的巡視任務極為繁重這一現實。

  四是作戰艦艇與保障艦艇的比例失調。目前,美國作戰與保障艦艇比例約為3:2,日本為3:1,印度為5:4,而我國海軍這一比例嚴重偏低,保障艦艇比例偏低將嚴重製約海上作戰的範圍和持續時間,在未來的作戰中極可能出現打得到但保障不到的尷尬局麵。這與國際公認的比例有較大差距。

  上述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海軍目前還隻是近海型,由於海軍裝備建造周期長,形成戰鬥力速度相對較慢,因此,不可能在近期就有明顯的提升,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輪回才能生長,這就決定了我國當前的海軍戰略不可能把重點放在遠洋,也不可能把進攻這一強勢作戰樣式作為主要樣式在遠洋付諸實施。而著眼現實,沿以小步快跑的思路,把戰略重點放在基礎相對雄厚的近海,較符合我國海上力量的現狀與近期發展。通過集中建造幾型基礎較好的關鍵裝備,盡快建立起一定規模的近海攻擊能力和遠洋防衛能力是可以達到的目標。

  從我國海洋戰略利益出發,根據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需要,實現近攻遠防這一戰略的主要措施是:

  大力提升以海製陸能力,實現裝備結構轉型。目前,我國海軍向岸攻擊能力還十分薄弱,至今還沒有一型能夠對陸上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的彈藥,惟一對岸攻擊武器仍是古老的艦炮,雖然在增強火力密度方麵也嚐試移植陸軍多管火箭發射裝置等辦法,但均沒有突破製約這一能力真正提高的三大瓶頸:一是射程、二是精度、三是威力。這種二戰後期及朝鮮戰爭中美國海軍和二戰中蘇聯海軍曾經使用的方法,在當時與岸炮為主的海防武器的對抗中可能會有一定作用,但在以岸艦導彈為主要海防武器的現代陸海對抗中,以艦炮為主要支援武器的艦艇,在進入有效射程前恐怕已經遭到敵方岸艦導彈的多輪攻擊而多次沉沒了。在發達國家海軍,采取了新艦、新彈、新炮的辦法來增強對岸攻擊能力,即建造瀕海戰鬥艦,發展海基巡航導彈(“戰斧”、“布拉莫斯”陸攻型以及通用反艦導彈的陸攻型等),研製遠程攻擊炮彈,如美國為DDX一21研製的127毫米艦炮,配備了GPS和毫米波雷達末製導的新型炮彈,能夠攻擊180千米外陸上目標,既提高了精度,又不使本艦進入敵方岸上火力殺傷區域。我國海軍可以采取以新彈為主的方法,利用我反艦導彈可選擇型號多,改進餘地大,和對近海大型島嶼作戰對射程要求不高等有利因素,走捷徑路線,盡快提高對陸攻擊能力,使我海上力量在近海區域形成以海製陸能力的棕色區域。

  發展大型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保持敏感地區戰略存在。大型攻擊型核潛艇,遠洋近海作戰能力兼有,既是彈道導彈潛艇的清道夫,也能夠為水麵艦艇編隊提供有效的水下安全屏護,也能夠在特定的區域單獨部署,形成對這一區域的控製。由於其航程遠,隱蔽性強,具備攻潛、反艦、對陸攻擊等綜合作戰能力,威懾能力無出其右。在遠洋敏感通道和關鍵水域,形成和保持大型攻擊型核潛艇的前沿存在,對於提高我國在特殊時期的經濟與能源安全係數十分有效。特別是其具有單獨部署、批量建造的優勢,能夠省去了建造複雜大型水麵艦艇編隊的巨額費用,縮短了遠洋作戰能力的生成周期,作為權宜之計,也不失為上策。劍指遠洋,必須選擇最能夠一劍封喉的兵器。

  適當發展航空母艦,提高對遠洋戰略目標的扼控能力。航空母艦,是一方移動的海洋國土,也是每支心係遠洋海軍的終極向往。我國經濟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奠定了雄厚基礎,船舶工業技術水平也有了質的提高,加之國際軍事技術交流越來越廣泛,目前,已經具備了獨立建造航空母艦的基本條件。我國的近鄰泰國、印度均已裝備航空母艦,有的國家還不止一艘。我國擁有航空母艦這一遠洋作戰平台才能與我國的大國地位相符合。從提高遠洋防衛作戰需要來看,航空母艦是一項迫切選擇。建造2~3艘航空母艦,形成2~3個航母戰鬥群,對於同步提高近海攻擊能力和遠洋防衛能力都是關鍵裝備。

  劍不夠長,向前一步!手持短劍的勇士在完成一次致命的劈剌後,最佳的選擇是退回原點,緊守法門,尋機再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