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三年困難源於國家政策上的失誤

(2009-01-30 09:20:20) 下一個

難 熬 的 度 荒 年 月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中國的大地上,經曆了三年的節糧度荒年月。凡是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們,可能都記憶深刻,其原因是他們都親自體會到吃不飽肚子,整天挨餓的滋味。回想起那個年代,至今還記憶猶新,讓人們難以忘懷。

  當時剛經曆了1958年的大躍進年代,鋼產量達到1070萬噸,農業實現大豐收,中央的媒體相繼報導,某某地區畝產萬斤糧,國家領導人提出超英趕美的口號。在一片鶯歌燕舞的歡樂聲中,老百姓無不感到祖國各地的形勢一派大好。

  就是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到1960年的7月份,中央下達了在全國城鎮人口中,壓縮糧食定量的決定。到9月23日,中央又下達了壓縮城鎮人口食用油的決定。隨後又緊接著下達了多種商品憑證供應的決定。一係列的文件發下來,使廣大群眾確實感到形勢的嚴峻,都有些緊迫的感覺。但是誰也摸不著頭腦,國家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大家又感到疑惑與不解。

  中央的文件發出後,天津市隨即出台了各種實施細則。首先是壓縮糧食定量,在工人當中分為輕重體力,市民中分為老人與小孩,至於機關幹部與企業當中的管理人員,都劃為一個標準,是最少的定量等級。一般男同誌每月30斤,女同誌為28斤。其次是核減食用油定量,每人每月發半斤,小城鎮為 3兩。糧食定量壓縮以後,每戶發一個糧食購買本,按指定的糧店按月購買糧食。

  為了適應節糧工作的進行,市內各區分別增設糧食定量辦公室,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人員,負責日常的糧食定量的增減及變動情況。在那個年代,工作調動不僅要轉人事關係,同時還要轉糧食關係,否則就沒有飯吃了。

  當時的情況,糧食是國家統購統銷的物資,私人根本不準經營。 銷售渠道也隻有糧店一家,別無分號。如果你想買點糧食製品,那就非常困難了。 因為一切糧食製品,都是要糧票的。商店的食品沒有糧票,概不外賣。

  糧食定量壓縮以後,形勢急轉直下,市場上的糧食製品與副食品供應銳減,到後來就連蔬菜也買不到了。頓時副食商場及菜市場的貨架上,空空如也,根本無貨可賣。這時老百姓才真正的查覺到情況不妙,看來真的要挨餓了。情況果真如此,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每個人隻能死啃那一點糧食定量,沒有蔬菜和副食品而言,根本吃不飽。一家人為了誰多吃了一口飯,經常發生口角,也是經常的事情。為了充饑,我與愛人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時間,到郊區挖野菜,摞草籽,回到家中摻到糧食中食用。因為拾取菜地的菜幫子,曾經被農民多次驅趕,有時去了一天隻好空手而歸。

  在當時的情況下,缺少金錢可以找親戚朋友拆借。但是糧食不夠吃,是無法找人借用的,因為大家都是那一點定量,是無法借人的。過去有一句俗語:“寧穿三年破,不挨三天餓。”這時大家都親身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糧食定量被壓縮以後,對市場的反映非常敏感。就如同在一夜之間, 各種貨物就都不見了。首先是與糧油有關的日常生活用品,出現了極度短缺。為了滿足廣大市民的需要,幾乎都實行了票證供應的辦法。除了糧食、食用油以外,包括棉布、煤炭等, 都實行了憑本限量供應。社會上出現了吸香煙要煙票,喝白酒要酒票,甚至買一合火柴, 也要用票證購買。如果說,要離開購貨本和各種票證,當時就無法生活,甚至也寸步難行。據有心的人員統計,到1961年底時,所發的票證就有上百種之多。

  其次是在工業品方麵,市場上也引起了連鎖反映。商店裏的商品匱乏,工業品供應不足。為了保證供應,市政府還發放了“工業品購買證”,按戶發放。 過去是人流熙熙攘攘的大商場,如今是門可羅雀,頓時變得冷冷清清。尤其是到晚上七點以後,馬路上人員稀少,商店也關門閉戶,一片衰敗景象。當時我家住在市中心的哈爾濱道,距濱江道商業步行街和勸業場是咫尺之遙。1960年冬季的一個晚上,晚飯後我行進在濱江道上,凜冽的寒風,昏暗的燈光,隻有幾個行人。此時此景給人們一種淒涼之感。與當時媒體上宣傳的形勢一派大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節糧度荒的年月,家家戶戶的日子難熬,工廠企業又當怎麽樣呢?當然也超脫不了節糧後給企業帶來的困難,影響也就更大了。凡是生產原料與農副產品有關的單位,都開工不足。例如生產糕點的工廠,一是原料供應不足,二是生產出來又賣給誰呢?因為連飯都吃不飽,那有糧票去買糕點呢?如能吃上糕點,就等於是高等消費品了。

  至於其他的工業企業,因為職工吃不飽肚子,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影響。當時我在新華印刷廠工作,到1960年底,有些體質較弱的職工,腿部出現浮腫,四肢無力,身出虛汗。針對這種情況,工廠黨委積極研究對策,決定由黨委書記親自掛帥,成立節糧辦公室,抽出專人進行工作。當時,我也從原工作崗位上抽出,專門做節糧工作。

  節糧辦公室,分三組進行工作。一是治療浮腫人員,二是抓好職工食堂,三是開發糧食代用品。
  首先,將工廠的大禮堂騰出,擺上床鋪。凡是經過醫務人員鑒定為浮腫者,上班後均在此處休息,中午廠方管一頓午餐。

  其次是抓好食堂,實行增量法。也就是說用同樣的糧食,多蒸出一些米飯,其實無非是多加一些水罷了,俗語講:“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再次是開發代用品,當時中心工作就是節糧度荒,上級領導機關,經常向基層提供各種信息。大力提倡“瓜、菜、代”。如用玉米棒加工粉碎後,摻入麵粉中一部分,蒸出來混合麵饅頭。設法多購買一些蔬菜,補充食堂的應用。

  在分工中我負責種植蘑菇和試驗“人造肉”的工作。接到任務後,馬上開始籌備。在職工單身宿舍的錦榮大樓裏,騰出一間房屋。用馬糞、稻殼、黃土等混合成培養基,用水濕潤後再行發酵。我騎自行車到楊柳青農場,購買蘑菇菌種,將菌種接入到培養基中,然後要保持室內的溫度與濕度,數日後就可以生長出白色的蘑菇。

  另外,為了生產“人造肉”,在廠內騰出一大間辦公室,進行試驗。“人造肉”這個名字聽起來倒很誘人,其實就是用職工食堂的淘米水,煮開後放涼,分別倒入大搪瓷盤中,作為培養的溶液。由食品研究所購買來的菌種,在溶液中接種。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兩三天後,溶液表麵上就生長出一層白色物質,取出後送往食堂,交由炊事員將其加入菜中。據說這種物質含有豬肉的營養成分。究竟它能夠起到什麽作用,更是無人知曉。

  這種小打小鬧的試驗,解決不了食堂所需。對於一個千人左右的食堂,這點點蘑菇和什麽“人造肉”之類,如同杯水車薪。為了解決職工用糧所需,廠黨委決定,要走出去到農村建立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當時本廠在南郊區宋莊村,有一塊幾十畝的基建工地,國家經濟困難無力再建,已經下馬。於是就將這塊土地,變成了糧食生產基地。然後就抽調人員,到郊區種地了。我們這些人,就經常到那裏參加農業勞動了。

  這樣的節糧度荒的年月,經曆了兩年多的時間。到了1962年的下半年,情況才開始好轉。雖然糧食定量並沒有增加,但是副食品和蔬菜供應的多了,憑票購買仍然堅持執行,人們可以多買一些了。到這時人們才從節糧度荒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挨了兩年餓的人們,心情這才放鬆了一些。

  時間至今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節糧度荒早已成為曆史。但是,因為何種原因,造成全國缺少糧食,當時都歸結於三年自然災害。1960 年“人民日報”國慶節社論,一改過去歌舞升平的調子,描繪出一幅可怕的圖畫:“過去兩年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連續遭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 到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屆九中全會公報說:“在1959年嚴重自然災害之後,1960年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我等之人,都親自經曆了那個年代,當時並沒有聽說發生重大災害。至於說部分地區發生災害,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可以說年年都是有的,並沒有影響到全國範圍。如果把節糧度荒都歸罪於老天爺,那太有失公平了。對造成節糧度荒的原因,我們始終迷惑不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的各種資料陸續發表,使國人這才明白,造成全國缺糧的真正原因,是國家政策上的失誤。1959年的糧食產量比1958年下降了 17.6% ,1960年比1959年又降低了 18.5 % 。可以說糧食產量是逐年下降的。在這時糧食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到 1959年6月底,全國糧食儲備 343億斤,這個數字能夠全國城鎮人口一年所需。在當年糧食減產3000 萬噸的嚴重情況下,政府決定出口415萬噸糧食,這就造成了糧食更加短缺。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要不斷地總結曆史上的經驗與教訓,對當今的領導者,不再重複犯過去的錯誤,是大有益處的。
  
 夕陽晚晴網  高 國 彬    http://www.xywq.com/                        
 2004年2月16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