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海權: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海權興衰史回顧

(2009-01-06 20:49:29) 下一個

海權: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海權興衰史回顧
2009年 來源:環球網

海權,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認識較晚而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海權觀念淡漠是近代中國在與世界交往中吃虧的重要原因。縱觀世界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在資本全球化進程中,擁有工業資本優勢的國家,也往往是擁有強大海權的國家。從軍事史來說,製海權更是古今大國興衰的重要杠杆之一。

葡西兩國:稱霸海洋百餘年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盡管遠離歐洲心髒地區,但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裏比歐洲其他地方更有可能邁出海上探索的步伐。被大西洋和地中海兩大水域包圍,造就了這裏的人民對海洋的渴望;與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的長期接觸,使他們更具開闊的視野。近代意義上的世界海權就是從這兩個半島國家開始的。

    葡萄牙先聲奪人,海上霸權初建

    葡萄牙海上霸權的建立,始於15世紀的亨利王子時代。這位被曆史學家稱作“航海家”的王子成名於1415年的休達之戰,葡萄牙憑借此役一舉拿下了北非的休達城,從而控製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從休達載譽而歸的亨利對海洋探險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親自參與海船的改造,從意大利網羅大批航海人才,並在裏斯本創建航海學校,教授航海、天文、地理等知識。不僅如此,亨利王子還把自己在騎士團一年的收入悉數拿出,裝備了幾支遠航探險隊,對西北非洲進行廣泛的航海探險。

    在亨利的大力支持下,葡萄牙的航海事業不斷發展。1420年,葡萄牙人拓居物產豐富的馬德拉群島,1432年,到達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1441年,葡萄牙人到達非洲,並在返航時帶回10個黑奴,這是歐洲曆史上第一次奴隸貿易。1445年,亨利王子的船長們穿過沙漠海岸,進入物產富饒的西非海岸,隨後拓居西非佛得角等地。到1460年亨利去世時,葡萄牙人已經到達西非的塞拉利昂,並在西非沿岸建立了大批貿易商站。亨利死後,葡萄牙人並沒有停止海上探索的步伐,他們先後到達了幾內亞、剛果、南非等地,完成了非洲西部沿海地區的航行,並沿河侵入到非洲的內陸地區。

    強大的海權帶來了滾滾的財富,東方的象牙、香料和黃金如潮水般湧入葡萄牙。在短短幾十年間,傳統的農業國葡萄牙一躍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海權為葡萄牙人帶來了財富與霸權,財富與霸權則進一步刺激了葡萄牙人擴張的欲望,葡萄牙加快了統治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步伐。

    1487年7月,迪亞士受命於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率3艘船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探險,開始了探索通往印度的新航線。然而,非洲南部海域的驚濤駭浪使他們早早結束了這次探險。1497年7月8日,葡萄牙國王任命達·伽馬為探險隊隊長,再次出航。11月22日,達·迦馬的船隊順利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1498年5月20日,達·迦馬如期到達印度南部的貿易中心卡裏庫特,實現了歐洲人夢寐以求直接到達印度的願望,也從此開始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霸業。達·迦馬之後,葡萄牙人依靠強大的海上力量,大規模向全世界擴張與殖民。1500年,葡萄牙人發現並占領了南美洲的巴西。1509年葡萄牙人在印度洋打敗阿拉伯人,封鎖了紅海航路,終結了阿拉伯人對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的控製權。自此,葡萄牙人完全掌握了印度洋的海上霸權。

    此後,葡萄牙人繼續向西太平洋挺進。1511年占領馬六甲,打開通往西太平洋的通道,隨後又占領並控製了科倫坡、爪哇、印尼等香料產地。葡萄牙人基本上壟斷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上貿易。1522年9月,經過3年零12天的生死搏鬥,葡萄牙的又一位偉大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人類首次從西向東環球航行的壯舉。至此,葡萄牙海上霸權的建立以這次圓滿的環球航行而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西班牙深感威脅,加緊發展海權

    其實,西班牙人應當感謝上帝在他們身邊安排了葡萄牙這樣一個近鄰。當葡萄牙這個小兄弟依靠海權迅速崛起時,西班牙除了妒忌外,更感到發展的迫切。1492年,西班牙軍隊攻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結束了穆斯林在西歐長達7個世紀的統治。當教堂裏慶祝這一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勝利的鍾聲還沒有徹底消失時,伊莎貝拉女王便決定授予哥倫布海軍大將的軍銜和新發現土地總督的預封,派遣他遠航海外。

    1492年8月3日,信心百倍的哥倫布率領3艘輪船和120名船員踏上征途,西班牙也由此踏上了海上強國之路。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意義經常被曆史學家誇大,其實哥倫布1493年9月的第二次航行意義更為重大。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殖民地遠征,隨行的船隻達17艘,共有1200人。這次航行使西班牙基本占領了整個西印度群島,並建立了第一個殖民統治機構和多個殖民據點。之後,哥倫布又分別於1498年、1502年兩下美洲,完成了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發現。

    如果說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還多少能稱作和平之旅的話,之後西班牙人對南美洲的征服可以說是一場血腥的種族屠殺,其中對墨西哥的征服尤為殘忍。當時的墨西哥處於阿茲特克人的統治下,他們建立了一個北起得克薩斯和新墨西哥,南至哥斯達黎加的龐大帝國,生活寧靜而富足。不過,這一切隨著科爾特斯的到來而徹底改變了。

    科爾特斯於1519年4月在墨西哥登陸。他是一個典型的冒險家,上岸伊始,就下令毀壞所有船隻,以斷絕士兵後退之心,大有破釜沉舟之勢。11月8日,科爾特斯的大軍兵臨阿茲特克人的都城特諾奇提蘭特城下,國王蒙特祖馬充滿善意的開門迎接,但卻被囚禁起來。蒙特祖馬為了保全性命,下令阿茲特克人不得抵抗。不過,由於西班牙人濫殺無辜,激起了人們的憤怒。在一位祭司的領導下,阿茲特克人奮起反抗,把西班牙人圍困在王宮中。懦弱的蒙特祖馬奉科爾特斯之命出麵調停,被人用亂石砸死,科爾特斯的軍隊也損失慘重。

    1520年底,科爾特斯率800名西班牙士兵和2500名印第安士兵卷土重來,陸續抵達的還有6萬多被科爾特斯遊說而來的“印第安聯軍”。攻城戰進行得異常慘烈,盡管阿茲特克人作出了英勇抵抗,但由於水源、糧源斷絕,特諾奇提蘭特城在堅守75天後,最終被攻破。這期間,阿茲特克人共戰死、餓死、病死24萬人之多,屍體遍布城市角落,竟無處下腳。科爾特斯征服墨西哥的速度,其實也就是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的速度,它和葡萄牙在東方商業擴張的速度不相上下。之後不久,皮薩羅擊敗了印加帝國,征服秘魯;弗拉迪維亞征服了智利。到1550年時,西班牙人已經征服了巴西除外的整個南美洲。

    對中、南美洲的征服,有助於西班牙牢牢確立海上霸權,而這一點成為西班牙富國強兵的重要保障。據估計,1521年到1544年間,西班牙平均每年從拉丁美洲運回黃金2900公斤,白銀3.07萬公斤。1545年到1560年間這一數字激增為黃金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此外,廉價的印第安勞動力和興旺發達的種植園經濟,更是為西班牙帶來數不盡的財富。不僅如此,對海上貿易的控製使西班牙人往往能獲得300%的高額利潤。海外貿易所帶來的國庫充盈使西班牙有能力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1588年花費1000萬金幣打造的無敵艦隊成為西班牙維持海權的重要力量。至此,西班牙人已經建立了歐洲曆史上第一個海上殖民、貿易帝國,使它足以獨步全歐,笑傲群雄。

    教皇擺平紛爭,子午線劃定勢力範圍

    當新航路開辟之前,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西班牙人,對於自己麵對的浩瀚海洋,都發出世界廣闊的感歎。但當麥哲倫和哥倫布殊途同歸,環繞地球一周之後,雙方又發現地球似乎太小了。每當葡萄牙人宣布一塊地方歸屬自己之後不久,便發現西班牙人也尾隨而來,反之亦然。於是爭奪不可避免,雙方在殖民地和海洋上衝突不斷。

    雙方的爭鬥,不僅使兩國國王頭痛不已,就連教皇也被牽扯進來。1493年,天主教世界的三位領袖——教皇亞曆山大六世、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與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就瓜分世界一事進行磋商。在經過長時間的討價還價之後,教皇於5月4日做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裏格的地方(即西經50度),劃出一條連接南、北極的分界線。分界線以西屬於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以東屬於葡萄牙人的勢力範圍。根據這條分界線,美洲及太平洋各島屬西班牙,而亞洲、非洲則歸葡萄牙。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線”。一年之後,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強烈要求重劃分界線。經過談判,1494年6月7日,葡、西兩國簽訂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將分界線再向西移270裏格,這樣巴西就被劃入葡萄牙的勢力範圍。這條由教皇擔保,葡、西兩國同意的分界線,開啟了近代歐洲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範圍的先河。

    擴張過渡,伊比利亞雙雄走向衰落

    16世紀時,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歐洲的海外事業中遙遙領先,從東方的香料貿易和美洲的銀礦、大莊園和種植場中獲得了巨大財富。但是,到16世紀末,它們卻從領先地位急速倒退。伊比利亞雙雄衰落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放鬆了賴以維係其民族強大的海權,開始了陸地上的對外擴張。

    1578年6月,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以討伐異教徒為名,率軍2.5萬人攻打北非的摩洛哥。與能征慣戰的海軍相比,葡萄牙陸軍的作戰能力並不強,更何況他們麵對的是陸地擴張的好手阿拉伯人。結果這場戰爭以葡萄牙人的慘敗而告終:國王斃命,士兵陣亡8000人、被俘1.5萬人。同樣,西班牙的人力和財富,也在反對新教徒的戰爭中,在反對強悍的土耳其人的數次戰役中,以及在反對皇室家族特別是法國人的競爭中被損耗殆盡。

    然而,透過這一表麵原因,我們看到的是伊比利亞國家經濟體製的落後。當時,荷蘭、英國和北歐的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推動它的主要動力是一般平民的需要。而伊比利亞國家的海外貿易,從本質上來說是奢侈品貿易,它滿足的對象是國內的少數富人。因此,在當時的歐洲,葡萄牙和西班牙並不能憑借一種外向型經濟而居於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中心。這樣看來,盡管伊比利亞國家能夠率先從事海外擴張,但由於缺少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做後盾,它們並不能有效地利用它們的海權,從事國家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向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製成品工業。

    所以,海權的強大不一定意味著國家在經濟競爭中會一勞永逸。海權確實提供了必要的財富,但對葡萄牙和西班牙而言,這些足夠的財富卻成為阻擋它們進行製度改革的“罪魁禍首”。這或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繁榮百年後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荷蘭:海上馬車夫

    說起荷蘭,人們馬上想起的是美麗的鬱金香以及全攻全守的足球,但是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期,這個鮮花王國卻是一個海上強國,在那大洋之上遍布的是掛著荷蘭旗幟的商船,世界絕大部分海上貿易都被其壟斷。船在當時就像陸路運輸的馬車一樣,在整個17世紀,荷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因此,當時有人給它起了個“海上馬車夫”的外號。

    在17世紀之前,荷蘭是西班牙屬地尼德蘭的一部分,“尼德蘭”意為低地,是萊茵河入海處一大片低地的總稱。這塊富饒肥沃的土地為當時西班牙王國提供了一半稅收,被稱為“王冠上的珍珠”。16世紀,以信奉加爾文主義為標誌的思想解放運動席卷整個尼德蘭大地。經過長達80年的戰爭,尼德蘭北部7省聯盟,由此荷蘭共和國進入世界舞台。隨著荷蘭的建國,當時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噩夢開始了。

    荷蘭位於西北歐的低地,臨海的地理位置使其很早就擁有相當的海上貿易規模。建國之後,由於本身國土麵積有限,荷蘭難以在陸地開拓,於是便全力投入到海上貿易之中。麵對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位海上霸主,荷蘭大打出手,它經常劫掠葡萄牙、西班牙的商船,荷蘭商人還與荷蘭海軍合作,對葡、西殖民地大肆騷擾蠶食。

    17世紀世界性質的貿易圈正在形成,誰壟斷了海上貿易,誰就壟斷了世界貿易。此時,曆史把機遇放在了荷蘭的頭上,雖然是新興國家,但荷蘭的海上貿易和造船業卻規模龐大。荷蘭人最初的致富之路是在北海捕撈鯡魚,在壟斷了北海捕魚業之後,荷蘭人又將資金投入到造船業。當時荷蘭的造船廠林立,全國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成為全歐洲的造船中心。

    在擁有崛起的硬件之外,荷蘭還有海上霸權的製度保障。早在1609年,荷蘭人便成立阿姆斯特丹銀行,而後各種銀行林立,使得荷蘭成為歐洲的儲蓄和兌換中心。荷蘭人還開啟股票市場,進行融資和投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市場被後人稱為“17世紀的華爾街”。這使荷蘭海上霸權有了強大的金融資本支持。

    由於有著強大的造船業以及良好的製度保障以及強大的金融支撐,荷蘭在17世紀完全壟斷了世界貿易,17世紀真正成為“荷蘭世紀”。1670年時,荷蘭擁有的商船噸位超過英、法、德、葡、西等西歐主要國家擁有噸位的總和。這些商船隊在世界各大海洋中遊弋,幾乎壟斷了各國的貿易,荷蘭真正成為世界貿易的“海上馬車夫”。為了保護自己的海上貿易,荷蘭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並借其大肆進行海外殖民。

    荷蘭在海上大出風頭的時候,它的海上霸權危機隱隱出現,地位遭到另一個興起的國家——英國的挑戰。為了追求海上霸權,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開始決意對荷蘭進行挑戰。經過苦心經營,到英國進攻荷蘭前夕,英國軍艦在噸位和火力上都超過了荷蘭。長達幾十年的海上戰爭使荷蘭失去了大量殖民地和對航路的保障,國力一落千丈。從此這個昔日的“海上馬車夫”將韁繩交給了英國,自己淪為歐洲二流。

 

美國:從孤立主義到海上霸主

    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槍聲,揭開了北美13州獨立的序幕。雖然一開始總司令華盛頓就強調,獲得海上優勢是戰爭的關鍵,但此時美國的海上力量還主要是為了保家衛國,根本無法撼動英國的海上霸權。在1783年美國獨立以後,英國仍對美國進行有效的海上封鎖。因此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發布《中立宣言》,宣布對交戰雙方“誠心誠意地”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嚴禁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幫助或支持交戰雙方的活動,這也奠定了“孤立主義”的戰略基調。

    美國內戰後,奴隸製的廢除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美國經濟突飛猛進,而此時力主海權論的馬漢為美國稱霸海上提供了戰略思想。他認為,海權是國家強大的先決條件,對於世界曆史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深得美國當權派的賞識,被譽為“海軍之父”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公開稱讚馬漢。稱霸海洋的雄心與經濟實力結合,促進了美國海軍的飛速發展。奪取海洋對美國來說要等的就是時機。

    1898年,美國借口軍艦“緬因”號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將矛頭對準了西班牙,出動海軍封鎖古巴港口,掠奪西班牙商船。在美國的步步緊逼下,美西終於開戰。這是美國海軍向外擴張中的第一個巨大勝利,也是美國奪取海權的初步嚐試。這次戰爭勝利不僅讓美國奪取了海上的一些戰略要地,取得向東方躍進的跳板,更為重要的是,戰爭進一步促動了美國奪取海權的欲望。

    一戰爆發後,美國加快了海軍建設的步伐,到一戰結束時,美國海軍猛增到50萬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海上強國。一戰給美國帶來的另外一個機遇就是它削弱了英德這兩個海軍強國。意大利、日本、法國也都把爭奪海權當作一項重要任務,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悄然展開。為了實現海權霸主夢,同時為了遏製其他國家的海軍發展,美國提議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討論海軍軍備問題。1922年簽署的《五國海軍限製條約》確定美、英、日、法、意分別按照5∶5∶3∶1.7∶1.7比例發展戰列艦與航母,美國終於如願以償地取得了同英國相同的海上強國地位。

    二戰爆發之初,美國還想用一戰的辦法,坐收漁翁之利。英國首相丘吉爾向美國提供了一份“繳獲”的德國繪製的美洲地圖,這個地圖明確把整個拉美都劃入德國的勢力範圍。羅斯福公開了這份地圖,結果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在北大西洋對德國潛艇進行公開的戰爭行動,並為英國的運輸船隊護航。難道希特勒真的要用地圖刺激美國?後來曆史學家發現,這個地圖不過是英國情報部門根據丘吉爾的指示繪製的。拉美一向被美國視作自己的後院,英國正是想用這份假地圖促使美國參戰,或者至少派出艦隊為自己的運輸隊護航。昔日海上霸主竟然為了護航一事請求他國幫助,還如此煞費苦心,可見海權的重心已經由英國轉向了美國。

    二戰後,隨著核時代的到來,美國海上力量也長了“核翅膀”,核動力成為美國航母的主要動力,在數量上,美國海軍也實現了重大突破。依據強大的海軍力量,美國曾在對蘇冷戰中占據優勢。蘇聯解體後,藍色的海洋上更是美國一枝獨秀,今日美國五大艦隊分布在全世界重要水域,數量眾多的海外基地群更是把海洋的戰略要地幾乎一網打盡,美國也登上了海上霸權的頂峰。

 

日本:獨霸東亞海權40年

    從佩裏的黑船到中途島,作為島國的日本,其海權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立誌“布武力於四方”,成為稱雄西太平洋的一霸。但在軍國主義原動力的支持下,它所謀求的東亞乃至太平洋的海上霸權,卻是如此脆弱。

    黑船驚醒鎖國夢

    1853年,日本江戶灣浦賀海麵上出現4艘巨大的“黑船”,這些鋼鐵巨獸是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海軍準將佩裏率領的艦隊,來到日本要求日本開放。黑船的到來使得當權的幕府感到恐懼,在1854年3月佩裏再次到來時,順從地與美國簽訂了《日美友好條約》,後來還允許美國在日本建立租借地、隻交納極少的進口稅等特權。

    這種屈辱使日本開始重視海軍建設,放眼大海謀求海權。幕府也加強了其海軍近代化進程,建造了第一座海軍造船廠,派遣留學生去西方海軍學校學習。

    幕府政權被推翻後,明治天皇為首的日本政府繼續加強海軍建設。1868年,日本建立海軍,開始準備與近鄰中國爭奪區域海權。1870年,日本天皇發布訓令,規定英國海軍為日本的榜樣,還雇傭了英國人幫助訓練海軍士兵。

    擊敗中俄,獨霸東亞海權

    1886年,清朝北洋艦隊到訪長崎港,見慣了歐美軍艦的日本人首次目睹了來自中國的鐵甲巨艦後,驚歎、羨慕之餘情緒也很複雜。1887年,日本天皇下令撥款30萬元作為海防補助費,全國的貴族和富豪也都競相為海防捐款。隨後幾年,日本加速擴充海軍軍備。海軍力量迅速趕上中國,而同時期的清政府卻以經費短缺為由,兩年內禁止北洋水師購買船隻和器械。在激烈的海軍競爭中,一邊是裝備一流的艦隊但卻如強弩之末,另一邊雖為二流艦隊卻日趨強盛。1894年,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受到日本聯合艦隊的挑釁,首敗於豐島海戰,再敗於黃海海戰,三敗於威海衛,全軍覆沒。日本從此成為東亞海軍強國。

    日本擊敗中國後,又將爭奪海權的對手鎖定為俄國。1904年2月8日午夜,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聯合艦隊對旅順的俄軍第一太平洋艦隊發起襲擊,重創俄軍3艘戰艦,揭開了日俄戰爭的序幕。

    在旅順的偷襲是成功的,但並沒有達到重創第一太平洋艦隊的目的。為了保護陸上作戰生命線,日本海軍靠自沉船隻來堵塞旅順港的出海口,又聯合陸軍把向海參崴方向突圍不成的俄軍第一太平洋艦隊消滅在港口中。與此同時,為了解救被圍困在旅順口的艦隊,俄國組建了第二太平洋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向遙遠的亞洲水域。在途中,雖然得知第一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艦隊指揮官仍然固執地遵照沙皇的命令東航,希望挽回一點榮譽。而日本早已盯上了這支龐大的艦隊。1905年5月,俄國艦隊開進對馬海峽,日本海軍偵察船在黑夜和海霧中,竟然發現了俄國一條醫療船的燈光,而這抹致命的燈光是那些無視燈火管製命令的傲慢的貴族婦女點燃的。

    東鄉平八郎立刻下令發動突擊,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38艘俄艦有21艘被擊沉,7艘被俘,6艘喪失戰鬥力。而日軍隻損失了3艘魚雷艇。經此一戰,日本獨霸了東亞海權,成為世界海軍強國。

    挑戰美國最終黃粱夢斷

    日俄戰爭中,美國人一直在或明或暗地支持日本,後來還在樸次茅斯促成日俄簽署停戰條約,讓日本從精疲力竭的戰爭中勝利走出。然而,美國人未曾料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也會被曾經的朋友咬上一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龐大的特混艦隊經過了6300公裏的超長途迂回,於清晨時分出現在珍珠港附近,大批魚雷機、轟炸機、戰鬥機從日本航空母艦上起飛,對珍珠港內所有巨艦和機場飛機發起偷襲。經過幾輪攻擊,日本以微弱的傷亡擊毀了珍珠港內全部美軍戰列艦,6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和272架飛機。

    日本人聲稱此次冒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實際上,擁有世界第三大海軍的日本在技術、海軍作戰思想等許多方麵取得領先地位後,無法容忍在太平洋擁有強大海軍的美國的存在。在珍珠港的得手,從軍事上看無疑是成功的,但在戰略上是致命的錯誤,相對於美國龐大的工業實力和技術潛力,日本的國力無法承載其對海洋霸權的貪婪欲望。戰爭初期,日本可以通過嚴格的訓練以及高效率的作戰,彌補海軍的不足,但是到了戰爭中後期,熟練飛行員的不足,資源的匱乏,戰線過長,兵力分散,都導致了日本整體戰略的崩潰。

    1942年,美國建立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戰區司令部,增加兵力展開局部反攻,在珊瑚海海戰中雙方打成平手,而日軍進攻的勢頭卻被挫敗。接著美軍又破解了日軍密碼,掌握了日軍偷襲中途島的準確情報,一舉擊毀了包括4艘航空母艦在內的日本海軍主力。同年8月至次年2月,日本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不敵美軍。此後雙方展開激烈的島嶼爭奪戰,美軍以航空母艦編隊和潛艇部隊為主力,實施越島作戰,取得節節勝利。日本接連丟失了馬紹爾群島、馬裏亞納群島以及菲律賓群島,1945年6月,南大門衝繩島也被攻占,本土又遭受原子彈轟炸。8月15日,日本隻好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追逐太平洋海上霸權的幻想也化為烏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