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1936年日海軍廈門會操中國政府坐視
(2009-01-29 10:58:23)
下一個
1936年8月,日寇公然集結76艘軍艦、28000多名官兵,耀武揚威地在廈門港口會操示威,炫耀武力。遺憾的是,貫徹蔣介石“攘外應先安內”政策的國民政府,對此挑釁行徑卻視若無睹,甚至還幹出諸多開門揖盜的蠢事。
近日,筆者在查閱當年《江聲報》有關“日艦會操”的報道時,發現了這段70年前的“弱國無外交”痛史,特予整理披露,以饗讀者。
日艦出入“省廈海港”未遭抗議
在近代史上,日本始終是一個對中國抱有野心的國家。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到次年的馬關割台,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到1935年企圖把華北從中國分離出去而製造的一係列侵略行動,都充分暴露出這個惡鄰的虎狼麵目。
1936年初,日寇開始將目光瞄準了華南,隨之展開了對福建沿海的試探行動,經常派軍艦到廈門海麵舉行演習。特別是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前夕,日艦竄入閩海事件幾乎月必數起。筆者在1936年7月11日的《江聲報》就看到如下報道:“日第五水雷戰隊旗艦夕張號,開離馬江赴廈門各埠,曾合朝顏、芙蓉、刈萱、行竹等艦,沿途演習,定十四日開返台灣”。
但另一方麵,日本又高唱“中日親友談”以迷惑對手。1936年3月2日,日軍鬆井石根大將專程抵廈發表講話:“廈門為福建經濟中心,與台灣有重要關係。諸君之努力如何,影響中日邦交不少。祈為中日親善,為東亞繁榮,為世界和平,努力是幸。”口口聲聲說日艦造訪“非欲侵略福建,乃欲以台灣為楔子”,以促進“中日兩國民族之親善提攜”。
日本處心積慮地在廈進行政治、軍事活動,自有其深度考量:鄰近粵省的廈門是華南要港,又離台澎很近,是實施南北夾擊中國戰略的必爭之地。可是,企圖息事寧人的國民政府,對日艦任意出入“省廈海港”製造事端的行徑,非但沒有提出嚴重抗議,居然還主動開放領海,表現了外交上的軟弱無能。廈門軍方與地方政府也隻能委曲求全,屢屢電請上峰出麵談判斡旋,而每次谘詢都沒有得到確切答複。
廈門港“一杆杆煙筒,一隻隻海鴨”
1936年8月5日的日本聯合艦隊會操,原定8月1日抵達廈門。但老天爺與它作對,預報台風,使其不得不推遲抵廈時間。
此次會操的日艦共有76艘。8月3日-4日先到刈萱、芙蓉、夕張等6艘。5日晨7時,驅逐艦水戰隊陸續進入廈港停泊。至10時許,主力艦、航空艦,亦均抵港,泊於青嶼燈塔及金門港口。停泊的巨型艦有長門、扶桑、榛名、霧島、妙高、羽黑、那智;戰鬥艦有青葉、衣笠、川內、神通、長良等;水雷艦有阿武隈、那珂;驅逐艦有初春、子日、初霜、若葉、皋月、水無月、長月、文月、如月、卵月、睦月、彌生、雷、電、響、天霧、朝霧、浦波、敷波、綾波、東雲、磯波、吹雲、朝風、春風、鬆風、追風、疾風等;潛水艦有迅鯨、鬼怒、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三等號;航空艦有龍驤、風翔、神威;航空母艦有加賀號;特務艦有閑宮、鶴見、鳴戶等;及第二十八驅逐艦6艘。參加演習的日本主要官員為聯合艦隊司令官兼第一艦隊司令長官海軍大將高橋三吉,第二艦隊司令長官加滕隆義、中將原敬太郎、少將佐藤一郎等十餘員。廈門的港內與港外,“已是一杆杆煙筒,一隻隻海鴨,洋洋大觀”。
正值國民政府“西南異動”及華北形勢緊張之際,日軍演出這一大戲,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麵對輿論譴責,日本海軍大佐須賀彥次郎百般狡辯:“此次大規模演習屬於通常演習,並無政治作用”;並稱“日海軍向例,每兩年在華北演習一次,每五年在華南演習一次,而類似演習已二十年未舉行”;還說:此次日艦會操,是“欲使艦兵認識大中華,以訪問密切與華南關係。與所在地官民親睦交歡,使艦隊士兵增長見聞,認識中華民國;也期待中華民國官民親近,正確認識日本帝國海軍之實相,以達艦隊平時和平之使命。”
開門揖盜的“我官廳決盡地主之誼”
強盜“舞劍”,意在華南。主人卻開門揖盜,以禮相待,堪稱咄咄怪事?
為了配合日本艦會操,當時的廈門市政府奉省府訓令發出通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大小軍艦70餘艘,官兵2.8萬多名,內中將校1600名,由海軍大將高橋統率,8月1日至5日施行攻守大演習。其南北由基隆、馬公要港起,以南約三千餘海裏,東西由廈門附近起,以東約二千餘海裏,南方係攻擊隊為藍色者,北方係守防隊,在日本方麵為紅色。深恐各方未明真相,有所誤會,特通令知照。”你看,主人還幫助懷有覬覦之心的海盜在家門口劃定了供其舞刀弄劍的場所——從詔安、雲霄、東山、漳浦,沿金廈而秀塗、涵江、福州、三都澳、象山港,包括福建整個海岸線。
更有甚者,停泊廈港的“逸仙”號國艦,還於5日晨奉命出港鳴賀炮17響表示歡迎。省主席陳儀因政務繁忙“未能躬與盛事”,特囑李時霖市長領取500元進行招待,以盡地主之誼。於是,李時霖和外交參事陳恒聲,海軍林國賡司令、副官長蔣英與眾紳商,於是日早赴鼓浪嶼,邀日本領事山田芳太郎同乘“若葉”驅逐艦赴“長門”旗艦,訪問高橋三吉及各艦司令官,以盡“友邦親善”之誼。中午,由高橋在艦上歡宴國民政府官員。
下午3時15分,高橋偕各官佐登陸,分乘汽車8輛,先赴市府回拜李市長。市府特務隊長丁超率警一排吹號迎接,並由陳參事出為招待導往會客室。與李市長晤談片刻,高橋等轉往要港司令部答拜林國賡,然後環遊廈市各名勝,5時赴鼓嶼日領館茶會。晚上,李市長特在南普陀寺歡宴高橋及各官佐,並邀本市聞人作陪。是晚,日方人員住宿廈大及鼓浪嶼鹽田、柏原等旅社。
民間疾呼“日本早就賞識咱們貴省了”
關於日艦會操,廈門人民的警醒與當局的隱忍退讓形成了鮮明對比。《江聲報》、《廈門大報》相繼發表文章,呼籲政府和人民警覺。
《江聲報》在《日艦會操》一文中筆鋒犀利地問道:“為什麽我們不曾有大的艦隊到日本海去會操?”“什麽時候我們到日本海會操,讓他們招待,歡迎他們參觀﹖”
該報的《日艦隊南來會操》報道則指出:“華南形勢的嚴重,並不是日艦示威才有的,而且也不是漢奸、偽組織等類消息被報上登載了才起的,日本早就賞識了咱們貴省了,不過國際形勢急速的爬升尖鋒以來,它更視咱們貴省是與對岸有唇齒相關係的密切,因之對我們也特別關心起來吧。”
《廈門大報》在登載日海軍高橋司令“好個采長補短與惟祈健鬥”致詞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事實告訴我們,遼東四省,冀東半壁,以至於平津一帶,這些‘長’者之領土,或以被‘短’者采長補短,或正被‘短’者準備采長補短。”
《日艦隊南來會操》一文也剖析局勢道:“形勢之危急否,重要還在乎我們同胞,我們能振作,能奮起圖存,什麽險境也可以化成坦途的,假若我們自甘滅亡,一味的沉迷不悟,那麽任他怎樣平靜,也會生出意外來的……”
不少有識之士則通過報章呼籲:“不因此灰心,應該因此更提起奮發的精神,努力圖強。”
可惜,政府沒有聽取群眾呼聲並發動民間力量保家衛國,終於在抗戰爆發後失掉了金廈兩島,直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才得以光複故土------------偉大領袖蔣中正在哪啊?
2006年,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