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以色列空襲加沙行動特點分析:“快、準、狠”

(2009-01-06 10:30:11) 下一個

以色列空襲加沙行動特點分析:“快、準、狠”
2009年01月 來源:人民網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空軍突然對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目標發起猛烈空襲,迄今為止已經造成300餘人死亡、1500餘人受傷。

    這是自2006年黎巴嫩戰爭以來以色列軍隊發動的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被外電稱為巴以衝突60年以來最為血腥的一天。以色列空軍在此次軍事行動中再次充當急先鋒,對於強製推行以色列的國家政策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關於以色列發動此次空襲的原因,有關各方已經做了較為詳盡的報道,這裏筆者著重從軍事的角度剖析以色列空襲行動若幹突出的特點。

    首先,空襲目標的選擇力求直接達成以色列的政治目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哈馬斯的勢力迅速壯大,逐步崛起為巴勒斯坦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與巴勒斯坦的長期鬥爭中,以色列的主要對手已經由原來的一個(法塔赫)發展為兩個(法塔赫和哈馬斯)。法塔赫雖然被國際社會所接受,但隻代表正統的巴勒斯坦政治勢力,在底層民眾的影響力有限,其勢力範圍主要局限在約旦河西岸;哈馬斯因其形式極端的鬥爭手段而不被國際社會所接受,但卻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巴勒斯坦民意的體現,其影響力主要在加沙地帶。

    以色列此番對加沙地帶空中打擊的目標主要是哈馬斯武裝組織的軍事據點、訓練營地以及政治領導人的辦公機構,其行動可以達到三個方麵的效果:一是直接打擊最重要的對手哈馬斯,震懾其抵抗意誌;二是加劇巴勒斯坦內部哈馬斯與法塔赫兩派政治勢力的矛盾,間接削弱巴勒斯坦的抵抗實力;三是穩定以色列國內政治形勢,緩和各方對政府施加的政治壓力。因此,以色列空軍對加沙的空襲可以說是一石三鳥。

    其次,發揮空中力量的非對稱優勢實施城區非正規作戰。曆次阿以戰爭都已經展示了以色列在傳統的正規作戰中所具有的戰略優勢(尤其是空中力量所具有的優勢),巴勒斯坦方麵不得不轉而依托非正規作戰與以色列強大的軍事機器抗爭。2006年的黎巴嫩戰爭是一場在鄉村地帶進行的非正規作戰,由於所確定的戰略目標不甚明確且過於寬泛,以色列空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倍受各方指責。此番對加沙地帶的空襲,以色列空軍明顯接受了黎巴嫩戰爭中作戰使用的教訓,戰略目標的設定非常明確。

    以色列空軍集中力量對位於城區的哈馬斯的政治與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哈馬斯的軍事力量主要是使用輕武器的步兵,缺乏區域預警和中空高的防空手段,麵對以色列的空中打擊隻能被動承受而不具備有效反擊的手段。盡管對城區目標進行空中打擊的難度遠大於鄉村地帶,但是空中力量擁有的情報、監視、偵察與精確打擊能力,對空中力量在城區作戰環境中有效發揮其作戰優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戰術運用“快、準、狠”。以色列政府總理於12月25日對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發出了措辭強硬的警告,暗示以色列將采取某種程度的報複性打擊,以色列的軍事打擊行動在戰略上已經喪失了突然性。但是,以色列空軍選擇12月27日這一巴勒斯坦的休息日發起大規模突襲,多少出乎哈馬斯的意料,哈馬斯方麵遭受的較大損失足以證明以色列空軍達成了戰術突然性,而且不到2天的作戰籌劃時間,反映了以色列空軍甚高的戰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

    由於所選擇的打擊目標主要分布在加沙地帶的城區中,以色列空軍全部使用空射精確製導武器進行突擊,力求避免因過大的附帶損傷而陷入政治上的被動。為縮短作戰進程、擴大突擊效果,以色列空軍采取了同時突擊的戰術,在不同的高度層配置攻擊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由預警機進行統一的戰場空域管製,連續出動多個批次,對分布在加沙地帶不同區域的近50個目標進行了高強度的同時打擊,使哈馬斯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失。

    盡管從純軍事角度看,以色列空軍此次對加沙地帶的空中打擊是成功的,但是顯然無法真正使以色列擺脫其在該地區麵臨的政治困境。因為,在以巴關係問題上,軍事打擊僅僅治標,未能治本,60年的以巴衝突史已經證明了這一結論。(王明誌 空軍指揮學院戰略教研室主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