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海關總署連發預警:外企欲控製中國糧食領域

(2009-01-22 09:25:18) 下一個

海關總署連發預警:外企欲控製中國糧食領域  
 中評社

據海關統計,去年前11個月我國共出口糧食(包括穀物及穀物粉、豆類、澱粉塊莖及薯類)349.3萬噸,價值19.5億美元,分別比前年同期下降67.5%和29.2%。

  香港1月22日電/近日,海關總署接連發出預警,對外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製力表示深度憂慮。在報告中,海關總署稱,新加坡豐益國際斥巨資試圖壟斷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問題,非常值得各界關注。此次預警正好碰上關於“18億畝紅線”的大討論,沉寂多時的糧食安全再次成為大眾話題。

  中國青年報報道,2008年8月,市場就傳出“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的消息。同時,路易達孚也在重金招聘副總經理,負責東北地區大豆糧庫的談判與大豆采購業務。這些舉動立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海關總署此次預警的目的則不限於大豆,而是“以大豆為鑒,在稻穀、小麥和玉米等主要糧食產品上防備外資的大舉進入”。

我國是最古老的大豆原產地之一,在15年前,也是較大的大豆出口國。然而,從2000年起,我國大豆進口量首次突破1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6年後,我國大豆淨進口2800萬噸,是國內產量的1.77倍,進口依存度高達64%。

  這種依存導致的是博弈能力的下降。2004年,跨過糧商在期貨市場上給中國大豆業造成重創後,逐漸展開大規模的並購活動。數據顯示,至今中國 70%的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的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製。在這種背景下,作為非轉基因大豆的基地,東北被視為中國最後的盾牌。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李國祥研究員稱,跨國糧商的目的是通過跨國戰略謀求高額利潤,他們通過影響世界糧食價格和糧食生產的結構來達到這個目的。中國對糧食需求大,跨國公司一旦進入中國糧食市場,就會加大中國糧食市場的波動,同時影響到國內的糧食安全。“海關的預警對於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有很重要的意義。 ”他說。

  據海關統計,去年前11個月我國共出口糧食(包括穀物及穀物粉、豆類、澱粉塊莖及薯類)349.3萬噸,價值19.5億美元,分別比前年同期下降 67.5%和29.2%。共出口稻穀和大米93.1萬噸,下降18.9%。出口豆類135.2萬噸,增長19.6%。去年前11個月我國共進口大豆 3414萬噸,同比增長22.4%。

  李國祥建議,為了避免在國際市場被“暗算”,政府有必要加強對糧食產品的幹預力度。同時,不僅要扶持中糧等大企業,還要對中小企業有相應的扶持政策。大豆已是前車之鑒。

  海關此次預警恰值“18億畝紅線”爭論時,其意義更為鮮明。以經濟學家茅於軾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現在國內已經解決了糧食的生產和分配問題;國外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和全球化的市場。發生饑荒的可能性即使不等於零,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中國可以放棄對耕地的保護限製。

  此論點遭到了非常激烈的批評。不少人指出,糧食流通涉及到國家命脈,一旦受製於人後果不堪設想。海關總署的預警給了立論者最新的注腳。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表示,我國的國有糧食流通體製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我們需要的是改革機製,不是非得要外國資金進入。

  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日前也說,將督促國有糧食企業發揮主渠道作用,引導多元市場主體積極入市收購。並將適當增加大中城市、重點地區和薄弱地區的小包裝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庫存,增強應急保障能力;加大糧食臨時收儲力度,滿足農民售糧需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